李恪殿下吧 关注:158贴子:588

子嗣之争—浅论唐太宗的立嗣问题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黑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7-04-15 18:32回复
    中国知网
    子嗣之争——浅论唐太宗的立嗣问题
    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 谢诚


    IP属地:黑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7-04-15 18:33
    回复
      一、耐人寻味的立嗣


      IP属地:黑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7-04-15 18:33
      回复
        唐太宗李世民的文治武功,在中国历史上堪称“楷模”。他不但自身有雄才大略,还有
        里里外外的“人和”——朝堂上,有魏征那样的直臣,后宫,有文德皇后那样的“贤内助”,
        作为职业政治家,李世民开创了“贞观之治”,可惜,仔细检点唐太宗身上的“败笔”,发现
        他算不上是一位称职的好父亲。《旧唐书》谈及太宗诸子,惋惜地感叹:“以太宗之贤,失教
        于诸子,何也?舜不能仁四罪,尧不能训丹朱,斯前志也。”1托生在帝王之家往往是一种自
        然灾害,哪怕是唐太宗这样的千古名君,都无法化解此类悲剧。


        IP属地:黑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7-04-15 18:34
        回复
          唐太宗与历代有所作为的帝王一样,十分重视培养太子。然而事与愿违,他初立的太子
          并非理想的储君,于是陷入了废立太子的烦恼之中,到贞观晚年竟成为他政治生涯中折腾人
          心的事件。最后以李承乾的被废、魏王李泰的被黜、晋王李治的被立结束了这场内争,从而
          对贞观、永徽的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IP属地:黑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7-04-15 18:35
          收起回复
            关于太宗皇帝立嗣的问题,很多人都持这样一个观点:太宗在太子承乾被废以后没有选立魏王泰,是不希望使后世子孙看到储君之位可以依靠所谓经营而得。而李治能够成为新的皇位继承人,又是因为他的“仁孝”与不争。陈寅恪先生认为,“盖皇位继承既不固定,则朝臣党派之活动必不能止息,实职此之由也”。而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将其称为“以杜祸乱之原,可谓能远谋矣”,3认为太宗的决定不但很合理,而且也适当。学者 Andrew Eisenberg 则认为这是唐太宗为了巩固皇帝的政治地位和权力而鼓励了子嗣之争,树立李治为新的太子仅仅是一个暂时的妥协,太宗好继续他对朝廷“分而治之”的政策。4唐人吴兢在《贞观政要》中把杀李恪立李治为太子归咎于长孙无忌,“无忌外虽为正大之论,内实怀外家之私,无忌之罪上通于天矣”。


            IP属地:黑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7-04-15 18:44
            回复
              二、太宗的儿子们


              IP属地:黑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7-04-15 18:45
              回复
                《旧唐书·列传》详细开列出了唐太宗 14 个儿子的名单:“文德皇后生高宗大帝、恒山王承乾、濮王泰,杨妃生吴王恪、蜀王愔,阴妃生庶人佑,燕妃生越王贞、江王嚣,韦妃生纪王慎,杨妃生赵王福,杨氏生曹王明,王氏生蒋王恽,后宫生楚王宽、代王简。”李世民有 14 个儿子。按惯例,立太子以长,余为王,这是李唐“家天下”的基础,可是非嫡长子立为太子的也代不乏人。李世民自己便非长子。因而,皇帝的所有儿子总是处于一种极为特殊的地位。而结果呢,这些天潢贵胄绝大多数不成器,下场也很可悲:其中 3 个被杀,3 个自杀,3 个早夭。1 个被“幽闭”,两个被废为“庶人”——这等于被开除出李家户籍——尔后又被流放


                IP属地:黑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7-04-15 18:47
                回复
                  楼楼碎碎念下老大李承乾被废太子,沦为庶人,老二李宽夭折,三皇子李恪永辉年间被冤死贬为庶人,平冤后官复原职,老四李泰幽禁,在永辉年间死,老五李佑在废太子前谋反被杀,老六李恪亲弟弟李愔,永辉疑案很牵连流放,老七李恽在李治当了皇上年间自杀,老八李贞在武则天年间自杀,老九李治后来当了皇上,老十李慎因老八而受了牵连下狱后流放,老十一李嚣,“寿终正寝”,不过死后封号被废,无子女,老十二李简进封代王后逝世,无子女。老十三李福,结局就像名字一样,挺好,不过他生母是杨贵妃,是李恪的母亲吗?有第二个贵妃姓杨吗?楼楼不知,求解释~,老十四李明在武则天年间自杀


                  IP属地:黑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7-04-15 19:35
                  回复
                    合着14位皇子除子李世民“御点”的李治活的挺好,就一个李福结局好,其他的都死于非命,李世民本来天真的想,李治当了太子以后自己的儿子们都能活的挺好,天真了吧!傻了吧!李世民的棺材盖我压不住了。他要知道自己的儿子们这样,他一定后悔死。我同和李世民是水瓶座,我承认水瓶座的人有些事情在转折点上是很纠结,会想很多,因为不想自己以后后悔。不过有些事情会做错的,有些能弥补,有些死了就再也弥补不了了。在立李治为太子后,看出来李世民后悔了,他想弥补,想改立李恪为太子。这里我就不明白了,李世民为什么就找长孙无忌一个人商量?我想因为刚立完储,马上后悔想改,李世民也会心慌,所以没定下来,这就找最亲信的人商量商量,因为毕竟长孙无忌是从头到现在一直跟随他的,李世民已经百分八十相信依赖他了,这也是水瓶的通病,太相信朋友,所以遭到长孙无忌强烈反驳就不再想了,你就不能再问问几个人? 我想他也怕这个萌发没成型的想法多告诉几个人之后会有动乱。不过李世民你为什么不问问别人,为什么脑袋一热要问长孙无忌?!一个当皇上的分析不出来长孙向着自己侄子?为什么你都知道长孙不同意的原因,不再问问别人而就此罢休?我搞不懂,真搞不懂他在想什么?!


                    IP属地:黑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7-04-15 22:59
                    回复
                      好了接着更贴


                      IP属地:黑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7-04-15 23:00
                      回复
                        下面我们就重点说一下几位与立嗣有关的皇子。


                        IP属地:黑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7-04-15 23:01
                        回复
                          唐太宗的大儿子生于承乾殿,取名“承乾”,隐含承继皇业,总领乾坤之意。 承乾秉性
                          聪明,8 岁即封为皇太子。不想成年后喜好声色,漫游无度。但他怕太宗,就大耍两面派,
                          当着太宗,言必忠孝;退朝返宫,便与群小亵狎。李承乾 8 岁便被立为太子,成为东宫之主。
                          东宫内,有文臣听他支配,有武士为其鹰犬,有妃嫔供其淫乐。 有一次他竟说:“我作天子,
                          当肆吾欲;有谏者,我杀之,杀五百人,岂不定!”7他有足疾,怕因此被废,深嫉受太宗喜
                          爱的魏王李泰。第 4 子李泰也确有野心,心怀夺嫡之计。


                          IP属地:黑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17-04-15 23:02
                          收起回复
                            唐太宗既成为全国大多数官吏和人民崇拜的对象,太宗家庭里的诸皇子,当然也不会
                            例外。他们没有人指摘太宗得天下的手段毒辣,全都景仰太宗是对内对外的成功者。他们认
                            为夺嫡不只是可通之路,而且是成功的必要手段。他们认为太宗是夺嫡成功最好的榜样,希
                            望作为太宗第二。”“魏王泰完全是仿效太宗秦王时的作风。”8到了太宗要实现皇位继承的时
                            候,发现自己面对着一个“三方”格局,自己是在位者,拥有无上的权力,大臣贵族们为获
                            得更多的权力地位,各自拥护一个继承人选。李承乾和李泰都积蓄力量,准备夺权。他们一
                            样,不但想杀死对手,也开始着手挟持太宗。作为一个政治强人,唐太宗果断的将两个继承
                            人集团都消灭了,从而使毫无希望做皇帝的李治承继了帝位。9


                            IP属地:黑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17-04-15 23:04
                            收起回复
                              唐太宗有鉴于此,曾下了一道诏书:“自今太子不道、藩王窥望者,两弃之,著为令。”实际上,这不过是一纸空文。


                              IP属地:黑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9楼2017-04-15 23:0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