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吧 关注:222,917贴子:613,397

回复:【国学】深度解局《易经》原始面貌--连载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广黄帝本行记》:“闻广成子有道,在空同山,见之曰:闻吾子达於至道,敢问至道之精。”


来自iPhone客户端639楼2017-09-25 20:58
回复
    《通鉴外纪·黄帝》:“黄帝崩,葬桥山。”


    来自iPhone客户端640楼2017-09-26 12:56
    回复
      《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一·轩辕黄帝》:“黄帝……自择日卜还宅升仙之日,得戊午,果有龙来,垂胡髯下迎,黄帝乃乘龙与友人无为子及臣僚等从上者七十二人,小臣不得上者,将龙髯拔陊及帝之弓。小臣抱其弓与龙髯而号泣,弓因曰乌号,铸鼎之地后曰鼎湖。其后有臣左彻,削木为黄帝像,率诸侯朝奉之,臣僚追慕罔极,或取几杖立庙而祭,或取衣冠寘墓而守,是以有乔山之冢,黄帝曾游处皆有祠。五百年后乔山墓崩,惟剑与赤舄在焉,一旦亦失。”


      来自iPhone客户端641楼2017-09-27 20:28
      回复
        这几天去北京、苏州、上海走了一趟,,耽误更新了。明天继续!


        来自iPhone客户端642楼2017-09-28 21:32
        回复
          《列仙传》:黄帝“自择亡日,与群臣辞。至于卒,还葬桥山,山崩,柩空无尸,唯剑舄在焉。仙书云:黄帝采首山之铜,铸鼎于荆山之下,鼎成,有龙垂胡髯下迎帝,乃升天。群臣百僚悉持龙髯,从帝而升,攀帝弓及龙髯,拔而弓坠,群臣不得从,望帝而悲号。故后世以其处为鼎湖,名其弓为乌号焉。”


          来自iPhone客户端643楼2017-09-29 15:52
          回复
            《汉书·卷九十九下·王莽传》:“《紫阁图》曰:太一、黄帝皆仙上天,张乐昆仑虔山之上。或言黄帝时建华盖以登仙。”


            来自iPhone客户端644楼2017-09-30 14:00
            回复
              《帝王世纪·自皇古至五帝第一》:“黄帝采首山铜,铸鼎荆山下,有龙垂胡髯而下,迎黄帝。群臣欲从,持龙髯,髯拔,遂堕。”


              来自iPhone客户端645楼2017-10-08 10:53
              回复
                《路史》记载黄帝:“八月既望,鼎成死焉。”罗苹注“《五行书》帝以甲戍日崩,一云戊午。”


                来自iPhone客户端646楼2017-10-08 14:27
                回复
                  《黄帝九宫经》:“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五居中宫,总御得失。


                  来自iPhone客户端647楼2017-10-09 08:18
                  回复
                    王国维《今本竹书纪年疏证》:“一百年,地裂。(《开元占经》四引《尚书说》:黄帝将亡则地裂。)帝陟。(《戴记·五帝德》:黄帝生而人得其利百年。《史记·五帝本纪》集解、《类聚》十一、《御览》七十九引《帝王世纪》:黄帝在位百年而崩。)


                    来自iPhone客户端648楼2017-10-09 17:46
                    回复
                      帝王之崩皆曰陟,(《韩昌黎集·黄陵庙碑》引《纪年》帝王之崩曰陟。)《书》称‘新陟王’,谓新崩也。帝以土德王,应地裂而陟。葬,群臣有左彻者,感思帝德,取衣冠几杖而庙飨之,诸侯大夫岁时朝焉。(《御览》七十九引《抱朴子》:《汲郡冢中竹书》言:黄帝既仙去,其臣有左彻者,削木为黄帝之像,帅诸侯朝奉之。故司空张茂先撰《博物志》亦云:黄帝仙去,其臣思恋罔极,或刻木立像而朝之,或取其衣冠而葬之,或立庙而四时祀之。上注即本此。)”


                      来自iPhone客户端649楼2017-10-10 08:37
                      回复
                        “黄帝合符瑞于釜山”,“迎日推策”,“术学始于黄帝”,我们知道了黄帝曾经蔚为壮观地补天演易,就知道了“黄帝合符”所合之“符”,不是道家符箓一类的“符瑞”,而是《周易》八卦的卦符。《周易》中《大有》卦所讲的“有部落”的集会盛事,就是这次合符事件。


                        来自iPhone客户端650楼2017-10-11 12:28
                        回复
                          黄帝组织的追赶鸿雁行动,不仅要去追赶,要有观察有记录,归来之后,还要有资料汇总与归纳,更要有与伏羲八卦理论以及伏羲时期已经完成部分的接合,这种卦符接合的完成,爻辞的补充,称之为“合符”。“迎日推策”则是指卦宫、卦符的发生时间符合节气时序,“术学始于黄帝”,则是讲黄帝本人对于伏羲《周易》八卦理论与技艺的全面认知与掌握。


                          来自iPhone客户端651楼2017-10-11 17:17
                          回复
                            在黄帝故事中,广成子、容成子、宁封子、鬼臾区、僦代季、岐伯、天老等,都是黄帝的访道对象,传统似乎都将这些人物误认为是黄帝曾经拜访的仙人、隐者,或曾师事的老师,事实可能是,当春天一些追踪鸿雁返回北方的人们追踪的不是回到中原的鸿雁,而是飞去今天辽宁、吉林、黑龙江、朝鲜、韩国的大东北以及甘肃、新疆等大西北的鸿雁,他们没有回到中原,依据现在的考古发现,他们甚至可能在当地定居下来,为了收集这一部分没有前来合符的夸父们手中的资料,于是黄帝“得道之要,复周游四海。车辙马迹,丹井遗书,往往而有”。这既是神话传说中的“黄帝访道”。


                            来自iPhone客户端652楼2017-10-12 14:58
                            回复
                              “道为重,天下为轻。”或者说是“重道而轻天下”,无论是“帝退,损天下”,还是“黄帝退,捐天下”,黄帝本人最后的结局是丢开了天下、丢下他手下臣僚,丢下他的百姓,丢开了众多的“有部落”“登天”去了,就是进入了西王母天国“位列仙班”。


                              来自iPhone客户端653楼2017-10-14 18:1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