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三弦吧 关注:34贴子:1,960

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因为无论是这个人还是这条河都已经不同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7-04-08 11:16回复
    我们写作,其实就是一种倾诉。与车夫和守门人不同的是,接纳我们心灵颤音的不是驴子和狗,而是纸张。我们将自己的血泪泼洒在纸上,我们因此而轻松和满足。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7-05-11 06:51
    收起回复
      [cp]我天性不宜交际。在多数场合,我不是觉得对方乏味,就是害怕对方觉得我乏味。可是我既不愿忍受对方的乏味,也不愿费劲使自己显得有趣,那都太累了。我独处时最轻松,因为我不觉得自己乏味,即使乏味,也自己承受,不累及他人,无需感到不安。—— 周国平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7-07-01 04:31
      收起回复
        有一个词叫“修昔底德陷阱”,来源于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因为他观察到了一个现象:
        当一个新兴大国崛起时,必然会挑战现存大国的地位,而现存大国为了消除这种威胁,则必然会想办法遏制新兴国家的崛起。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7-08-02 21:19
        收起回复
          我十七岁时在插队,晚上走到野外去,看到夜空像一片紫水潭,星星是些不动的大亮点,夜风是些浅蓝色的流线,云端传来喧嚣的声音。那一瞬间我很幸福,这说明我可以做个诗人,照我看来凡是能在这个无休无止的烦恼、仇恨、互相监视的尘世之上感到片刻欢欣的人。都可以算是个诗人。然后你替我想想该怎么办吧——在队里开大会之前要求朗诵我的诗?我怎么解释天是紫的,风是蓝的,云端传来喧嚣?难道我真的活腻了吗。这一切告诉我说,不能拿我所在的这个世界当真、不能拿别人当真,也不能让别人拿我当真。后来我就当了数学家。凭良心说,我当数学家真是不大合适,正如别人当诗人不合适一样。现在小孙老想让我背出一首十七岁时的诗,甚至为此骑上了我的脊梁,用长筒袜勒住了我的脖子——因为她这些轰轰烈烈的行为,我怀疑她是个虐待狂——但我背不出来。我倒能背出几百种艰难的不定积分的解法,但她对这些却不感兴趣。


          5楼2017-09-02 21:09
          回复
            戏剧理论中,有一个概念叫“人物弧光”。
            出自罗伯特·麦基的《故事》。
            人物弧光就是人物的变化,人物的成长。
            最优秀的作品不但揭示人物真相,而且在讲述过程中表现人物本性的发展轨迹或变化,无论是变好还是变坏。
            为什么我们说许多电影人物立不住?就因为人物的弧光不完整、不合理。


            来自iPhone客户端6楼2017-10-10 17:49
            回复
              余华在《在细雨中呼喊》中说过:
              我不再装模作样地拥有很多友人,而是回到了孤单之中,以真正的我开始了独自的生活。
              有时我也会因为寂寞而难以忍受空虚的折磨,但我宁愿以这样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自尊,也不愿以耻辱为代价去换取那种表面的朋友。


              来自iPhone客户端7楼2017-10-19 00:21
              回复
                “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苏东坡)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卓板,唱‘大江东去’。”这就是文化符号的力量。


                来自iPhone客户端8楼2017-11-02 04:09
                回复
                  我们的中产者只有在面对孩子问题时才会发声,中产阶级们平时都在做人设,分享美好,讨论事业,仿佛一切欣欣向荣,殊不知多数的恶都有相似的根源。——薛冲


                  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7-11-24 20:20
                  回复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 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 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 有一分热,发一分光。 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 不必等候炬火。 ——鲁迅 《热风·随感录四十一》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7-11-25 12:42
                    回复
                      这点点滴滴的善意让我感动,也让我恍惚,觉得有种过去年代的不真实,又有着稍纵即逝的匆促。我相信谁都愿意停留在这种状态里,然而,总有锐物迅速划破这种温情,大家又带着一张被欺负的脸,或者想要欺负人的强悍,萍水相逢于这冷冷的世间。想到将来要送给孩子这样一个世界,我就觉得难过而且抱歉。——闫红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7-11-25 17:47
                      回复
                        当我对所有的事情都厌倦的时候,我就会想到你,想到你在世界的某个地方生活着,存在着,我就会愿意忍受一切。——美国往事


                        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7-12-27 16:22
                        回复


                          来自iPhone客户端13楼2018-02-10 13:40
                          回复


                            来自iPhone客户端14楼2018-02-25 19:55
                            回复
                              重复与习惯,助长了心灵的怠惰。心灵需要冲击才能清醒过来,我们把这种冲击称为“问题”。我们解决问题的依据是那些陈腐的说明、辩解、谴责,这一切又使心灵昏沉如入睡。心灵时时落入这种怠惰的形式中,正确的教育者不仅要使自己的内心终止此种怠惰,而且要帮助学生对它加以观察。


                              来自iPhone客户端15楼2018-03-09 15:2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