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广记》引《抱朴子》中有一则故事,非常能够说明淫祠家仙此类鬼神形成的过程及原因:汝南有人在田边设置了捕捉獐鹿的陷阱,困住了一头獐鹿,有客商从旁经过,窃取獐鹿而去,又觉不妥,便在陷阱中放了一头鲍鱼作补偿。设陷阱的人来收网,见网中鲍鱼,以为怪异,便在村中置屋立庙,称之为“鲍君神”,日夜参拜求告护佑;后有染小疾者,拜鲍君偶愈,争相传告,愈以为神,于是信众益多,小庙不期年已加筑藻井朱栏,俨然一村社大庙。七八年后,当时窃獐之客商又过此地,见此庙香火甚旺,遂问其故,乡人具为告知,客商大笑曰:“此是我鲍鱼耳,何神之有?”于是鲍庙香火乃止。
因为不了解其缘故而以为神异,又因为偶发事件导致的“幸存者偏差”从而相信其“灵验”,最后在人云亦云的传播中成为具有广泛受众基础的“新神”……倘若没有最终那名客商的回返,恐怕“鲍鱼神君”也会成为当地绵延几代人的“家仙传统”之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