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列舰吧 关注:394,613贴子:3,296,746

关于美国航母特混舰队发展的讨论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关于间战时期的发展有哪些好文章或书籍?
例:http://www.zhanliejian.com/thread-4791-1-1.html
间战的“舰队问题演习”的确是给了航母舰队的战术等方面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方向,但是真正到了二战实战的时候情况却大为不同。
首先,多航母特混舰队的战术历经激烈讨论,在1943年终于开始真正实行;这是否归因于间战时期航母数量较少而且需要面对舰队问题具体情况(分兵)的唯一选择?
其次,就是飞行中队的使用问题。
各飞行中队虽然颇具战斗力,但各中队之间的配合说不上优秀。珊瑚海海战中,美军也是第一次在实战中使用航母,也出现了一些失误,但是至少击沉了祥凤。然而到了中途岛海战,虽然企业和大黄蜂说是起飞了大批机队,但恰恰就是因为配合问题,结果表现糟糕,要不是麦克拉斯基、贝斯特等人的贡献,估计结果是非常难看的。
有可能是因为中途岛之中的表现(回去我再看看书确认一下),美军后来采用了波浪式攻击,并未形成一个庞大的机队进行(饱和)攻击,这也是美军难以对日军航母造成致命性伤害的原因。典型例子无疑是圣克鲁斯海战。
随着多航母特混舰队战术的使用,即使是采用类似于波浪式攻击的打法,由于航母较多,因此可以集合成一个较大的攻击波进行攻击。比较典型的例子是菲律宾海海战和对大和号的攻击。
具体内容见:http://www.zhanliejian.com/thread-7074-1-1.html
相对而言,日本在珍珠港事件时就已经实现了机队的整合攻击。不知道这是山本的奇思妙想还是什么,总之日本人率先做到了多航母舰队+机队整合攻击。


IP属地:广东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楼2017-04-07 00:19回复
    圣克鲁斯交战距离远,混合波次也会造成航程油料压力吧。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7-04-07 07:03
    回复
      除了航母特混舰队的战术问题外,在两栖登陆旗舰航母特混舰队的使用也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https://tieba.baidu.com/p/4992056065
      可以说罗斯福总统的一些造舰计划很有针对性,包括了护航航母和护航驱逐舰,两种可以为航母特混舰队大大减轻了负担。


      IP属地:广东3楼2017-04-07 10:39
      回复
        《To Train the Fleet for War》《War Plan Orange》还有几本我记不住名字的书,加上以下文章。


        IP属地:上海5楼2017-04-07 12:52
        收起回复
          日本也是根据经验总结的,他们有更多的实战经验。权衡利弊后,认为多航母编队出击更好。日本航母的实战经验基本是在中国战场得到的,因此对舰队防御方面考虑的不多,导致很多问题在中途岛总爆发(印度洋和珊瑚海已经出现了不少端倪但没有被重视)。


          IP属地:上海6楼2017-04-07 12:56
          收起回复
            http://www.zhanliejian.com/thread-4791-1-1.html
            舰问九:航母是不是太大了?航母的空中打击好像对战列舰造成不了什么伤害啊?航母在战列舰面前很脆弱啊!
            影响:突击者、航母特混舰队(航母-巡洋-驱逐)、加油技术
            美国造不了“战巡”,但是可以从巡洋舰和驱逐舰上下功夫
            突击者造出来后,经过实践才发现“小”也不行
            舰问10:航母的脆弱性→先发制人的进攻、允许独立行动、攻势侦查
            防御问题到了1942年左右才有一些想法。
            舰问11:“Cole认为航母大队应由一艘航母、四艘巡洋舰和两个驱逐舰分队组成”
            “航母大队的部署方式就出现了多种可能性:远距离收集情报;在全面制海权确立之前,先取得部分的控制;战术侦察;削弱敌人实力;也许还有其他我们目前还想象不到的方式。这应该是我军研究和演习的最重要课题。”
            Butler对Cole的观点作出了响应,他建议组建“半永久性的特遣大队,每个大队由一艘大型航母、一个巡洋舰分队和一个驱逐舰分队组成。让她们在频繁的演习中一同训练。”
            这奠定了往后但航母特混舰队的基础
            舰问12:“Willard知道,让列克星顿和萨拉托加与黑方战列舰队硬碰硬没有任何的胜算,他决定分兵,让里夫斯带领航母去攻击黑方的辎重队,希望能拖住黑方朝两条运河挺进的步伐。里夫斯在演习全过程都享有高度的自主权,他把两艘航母分开,自己率领萨拉托加号保卫尼加拉瓜,命令欧内斯特•金(Ernest Joseph King)上校指挥列克星顿号防守巴拿马。而Schofield也把黑色舰队一分为二,Port Culebra分舰队突击尼加拉瓜,Bahia Honda分舰队则攻向巴拿马运河。
            “舰问十二”中,航母作战的最大障碍来自想定情节本身。由于有两条运河需要保护,蓝方无法有效集中其空中力量,而单艘航母基本上不可能阻挡一支防守严密的庞大水面舰队。虽然蓝方航母未能阻止黑方的推进,不均衡的舰队兵力配置(imbalanced fleets)仍将成为Pratt担任海军作战部长期间历次“舰问”演习的通常设定。
            这种分兵有可能进一步加深影响了单航母特混舰队战术的制定
            第4次联合大演习:航母该如何掩护登陆行动,尤其是敌方有陆基航空兵的时候?空袭瓦胡岛让人印象深刻。
            Yarnell写道:“我认为任何舰队――不管它在水面舰艇方面多么强大――都不能冒险笔直地冲向任何敌方海岸,除非它拥有的(舰载)航空兵大大强于敌方。”1933年“舰问十四”后,Yarnell将会再次表示出对于航母承担对地攻击任务的不满。
            海军军事学院院长兼演习裁判Harris Laning少将也注意到了航母的机动性,在他看来,机动性让舰载航空兵在与陆基航空兵的对抗中处于主动。但他置疑这种在敌方舰队(虽然规模小)仍然守卫这一地区的情况下就将两艘航母用于攻击地面目标的做法。
            后来瓜岛和莱特湾等登陆行动,航母是怎么做的?
            舰问13:“Yarnell估计在太平洋上进行一次战役(campaign)需要6至8艘航母。”
            ……在1932年6月写给海军作战部长的一份备忘录中,Yarnell建议“航母应成群结队地行动”。这是一系列建议中的一个,还有一项是说海军应当避免在某项指定任务中依赖单独一艘航母来完成全部的航空需求。在几天后的另一份备忘录中,McNamee上将建议:“萨拉托加和列克星顿通常应当组成一支打击力量。”……
            演习后的报告经常会提起航母的防御问题。Yarnell注意到这次演习与以往的相似之处:摧毁对方航母成为了每一支舰队的优先目标。Standley在要求造航母的同时,建议建造较小的航母,以便减轻在一支舰队中由仅仅一艘航母执行所有航空任务的风险。航母的护航舰也是频繁的话题,McCrary就反对将战列舰进一步用作航母护航舰的观点。
            不妨想想后来建造的轻型航母和护航航母的作用是什么?
            舰问14:在学说贡献上让人失望——这是一种失败;但这之后不久,国会终于批准建造2艘航母——这就是奖赏


            IP属地:广东本楼含有高级字体7楼2017-04-07 13:59
            回复
              老佛爺去年有新書啊


              IP属地:中国台湾来自iPhone客户端8楼2017-04-09 00:49
              收起回复
                《航母舰队司令》中文
                2页(无关,顺带写写):这次远航能够成功完全归功于日本海军在不久前发展出了为重型舰船进行海上加油的能力。日军的这项能力与其主要对手美国海军相仿,大大领先于英国皇家海军
                3页:这次大胆而漂亮的打击彻底改变了海战的面貌,但就连山本自己也没有完全理解他发动的这场革命有多大。他将6艘强大的航母集中使用的做法是史无前例的,当时其他国家的海军都将航母以1艘或2艘为单位使用。山本的创新在某种意义上堪称是1941年的原子弹。美国海军情报部门在12月7日以前从未想到日军竟然打破将航母分散编入不同舰队的常规,完全以几艘航母为核心组建了一支特混舰队。太平洋舰队的三支主力特混舰队分别只有1艘航母,而且在短期内也没有让多艘航母协同作战的计划。既然在思想上还没有经历将多艘航母集中使用的飞跃,美国海军的高层对航母的见识不如其假想敌也就不足为奇了。
                14页:从1941年起,对空搜索雷达成为防控体系的核心,它们能探测到远在目视距离之外的敌军搜索机和来袭机群。这在理论上大大加强了防空能力,但有效引导战斗机是非常复杂的任务,实际情况不一定与理论相符
                ……但是在中队以上的层面存在严重缺陷,原因是缺乏关于飞行大队的各中队乃至不同航母协同作战的作战条令。后一个缺陷关系到航母的最高指挥权,此时它们仍为“迟到的老弟”所掌握,甚至越来越多地落入外行的水面舰艇将领手中。截至1941年12月,只有2名海航创始人(陶尔斯和贝林格)成为将军,但这两人为创立庞大的岸基航空机构已努力多年,此时都被这些机构的事务拖累,分身乏术。弗莱彻出人意料地成为航母战的开路先锋,自然令他们妒恨终生。不过航空先驱们虽然打造了航空兵这一利器,却也要为不太胜任实战承担部分责任。


                IP属地:广东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0楼2017-04-09 14:28
                回复
                  《航母舰队司令》中文
                  2页(无关,顺带写写):这次远航能够成功完全归功于日本海军在不久前发展出了为重型舰船进行海上加油的能力。日军的这项能力与其主要对手美国海军相仿,大大领先于英国皇家海军
                  3页:这次大胆而漂亮的打击彻底改变了海战的面貌,但就连山本自己也没有完全理解他发动的这场革命有多大。他将6艘强大的航母集中使用的做法是史无前例的,当时其他国家的海军都将航母以1艘或2艘为单位使用。山本的创新在某种意义上堪称是1941年的原子弹。美国海军情报部门在12月7日以前从未想到日军竟然打破将航母分散编入不同舰队的常规,完全以几艘航母为核心组建了一支特混舰队。太平洋舰队的三支主力特混舰队分别只有1艘航母,而且在短期内也没有让多艘航母协同作战的计划。既然在思想上还没有经历将多艘航母集中使用的飞跃,美国海军的高层对航母的见识不如其假想敌也就不足为奇了。
                  14页:从1941年起,对空搜索雷达成为防控体系的核心,它们能探测到远在目视距离之外的敌军搜索机和来袭机群。这在理论上大大加强了防空能力,但有效引导战斗机是非常复杂的任务,实际情况不一定与理论相符
                  ……但是在中队以上的层面存在严重缺陷,原因是缺乏关于飞行大队的各中队乃至不同航母协同作战的作战条令。后一个缺陷关系到航母的最高指挥权,此时它们仍为“迟到的老弟”所掌握,甚至越来越多地落入外行的水面舰艇将领手中。截至1941年12月,只有2名海航创始人(陶尔斯和贝林格)成为将军,但这两人为创立庞大的岸基航空机构已努力多年,此时都被这些机构的事务拖累,分身乏术。弗莱彻出人意料地成为航母战的开路先锋,自然令他们妒恨终生。不过航空先驱们虽然打造了航空兵这一利器,却也要为不太胜任实战承担部分责任。


                  IP属地:广东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1楼2017-04-09 16:17
                  回复
                    110页:布朗对舰队的重大重组使弗莱彻处于尴尬境地……他没有让列克星敦号和约克城号留在各自的特混大队中,而是将它们编为一队,置于同一批舰船的护卫下。“我们也许能够克服让2艘航母在近距离协同作战的困难。”这是对美军战斗条令的重大变革。说服布朗这样做的是前途无量的航空兵指挥官(11.5特混大队司令)弗雷德里克·谢尔曼(昵称“特德”)……海航元老们对这个傲慢自大的JCL抱有深深的怀疑,但事实证明谢尔曼比他们更有远见。他是最早认识到集中使用航母兵力的重大意义的人之一。
                    306页:批评家们不知道太舰总的旨意,只看到日后多艘航母合编而成的特混舰队大获成功,便怀疑弗莱彻为何没用即时合并16特舰和17特舰。贝茨错误地声称太舰总已经将这些航母组成“一支打击部队”,却弄不明白弗莱彻为何没有将它们合为一个编队。事实上与日军不同的是,美国海军此前不曾将3艘航母集中在一起使用,最多是像乔治·穆雷在1942年11月强调的那样,有过“程度非常有限”的尝试,而且“仅仅用于和平时期的简单行动”。
                    但是尼米兹不合并3艘航母也有他自己的理由,而且绝不是不敢在实战中采用试验性战术这么简单。绝密的破一点味暗示敌航母将从非常近的距离反复空袭中途岛,而他信任的顾问戴维斯相信敌航母将待在远方,待消除中途岛航空部队的威胁后再作穿梭攻击……如果是航母群的间距达到极限目视距离的2倍以上(比如50海里),就可防止1架搜索及同时发现2个航母群。这正是美国海航高层钟爱的分散战术,却非谢尔曼上校和弗莱彻所喜。


                    IP属地:广东12楼2017-04-09 22:14
                    回复
                      319页:勃朗宁还强调个大队务必攻击不同的航母。有意思的是他没有执行已有但很少使用的“联队战术”规定,按照这个规定,两个大队应该在资深的大队长(也就是大黄蜂号的斯坦厄普·C·林中校)协调下先后攻击,但是在这一天,两个大队将同时发起攻击。
                      320页:在和平时期,美国航母已经习惯将全飞行大队73架飞机按战斗机、俯冲轰炸机、鱼雷机的顺序密密麻麻地排在飞行甲板上,然后“以一次连续的作业”将它们放飞。“手册”认定这样的大规模起飞通常需要20分钟,“熟练的飞行员和经过培训的飞行甲板地勤”可以干得更快一点。但是美军一管明白这样的全大队起飞只是一种人为制造的情况,在战时需要轮班的飞机而不太可能发生。事实上截至此时,只有巨大的列克星敦号曾一次起飞多达50架飞机执行作战任务。此外客观条件也有所改变。此时的飞机在配备装甲和自封油箱后重量增加,起飞滑跑距离更长,因而也需要更多甲板空间。航母已经无法把所有攻击机合并在一波全甲板起飞中,因此各大队很难确保下属的各中队同时抵达目标。勃朗宁按照作战条令操作,允许两个舰长安各自认为合适的方式自由组织起飞。这两人干得都不是特别好,但事实证明其中一人的方法比另一人的糟糕得多。
                      385页:美方的软肋是中队层面以上的协同。当16特舰奉命倾巢出动时,协调穆雷和米切尔的攻击的责任落到了勃朗宁肩上,除了下令“延时出发”(意味着每个飞行大队作为一个整体出动以求实施协同攻击)外,他允许每个舰长按各自认为合适的方式组织空袭。16特司的参谋部仅仅指出了敌航母所在方向,没有提供任何其他指示,结果他们全都干得一团糟……只有善于创新的约克城号——1942年表现最出色的航母——设法使它的所有攻击机同时抵达了目标……辉煌的成功不是16特舰高层深谋远虑或精心策划的结果,而是源于机尾优秀领队的个人主动性、鱼雷机的壮烈牺牲和部分俯冲轰炸机飞行员的精湛技艺。


                      IP属地:广东13楼2017-04-09 23:44
                      回复
                        386-387页:虽然有几个具备远见卓识的人,但即使中途岛的前车之鉴也没能让航母飞机协同的问题被充分人士。弗莱彻回到珍珠港时,发现尼米兹急切地想知道他“根据珊瑚海和中途岛的行动”对航母战术抱持的个人观点,毕竟没有人能和他比航母战经验。在谢尔曼(被航空先驱们看做野心勃勃的外行JCL)率先发难后,弗莱彻也强烈提倡集中航母,至少承兑地集中在同一个特混舰队中,由同一批舰船护卫。当时自金以下,几乎所有人都是抱着单航母特混舰队和适度分散的老观念不放,尽管在中途岛之战后勃朗宁也提起了双航母特混舰队的“巨大优势”。弗莱彻指出,航母需要实施有效的攻防,战场环境还常常要求航母本身实施侦察,只有多航母特混舰队才能提供这些行动必需的空中力量。在高级航母指挥官中,只有他强调从不同航母起飞的飞行队必须进行协同攻击,而不是菲奇和谢尔曼在珊瑚海运用的教条的“波浪式攻击”。弗莱彻希望“一次向敌人投送最大数量的飞机(尤其是战斗机)”以“饱和敌军战斗机的抵抗”,“不给对方各个击破我军攻击机的机会”。他不知道日军已经能有效整合从不同航母起飞的飞行队(美国方面没人知道),但他无疑看到了可能性。因此,在美国海军这边,弗莱彻是大大领先于时代的。读者将会看到,他的评估惊人地预示了美国海军经过反复争论后最终于1943年年中采纳的多航母战术。在那之前,金规定航母只能在中等规模的船队护卫下单独作战,每艘航母的间距至少要保持在5~10海里。掌握战术指挥权的资深特混舰队司令的任务是保证不太严密的协同。尽管人们越来越关心同一飞行大队中各中队的协同,但没有采取任何措施来使不同航母起飞的飞行大队实现战术合成。


                        IP属地:广东14楼2017-04-09 23:59
                        回复
                          第398页:7月初,弗莱彻和3艘航母领受了有重大战略意义的任务。大黄蜂号留在珍珠港继续试验新战术。穆雷因为对企业号在6月4日第一次出击时的拙劣表现耿耿于怀,便把大黄蜂号的两个俯冲轰炸中队合并为一个有24架SBD的中队,还将歼击中队的规模限制为32架F4F,雷击中队现为12架TBF,多余飞机都转为备用机,连大队长的TBF在内,全大队的作战兵力减为69架飞机,大大降低了操作难度。穆雷和大黄蜂号的舰长查尔斯·梅森上校设计了一系列攻击机群甲板调度方案。战斗机通常以八机小队为单位部署,使用方式如下:第一个小队用于战斗空中巡逻,第二个小队随第一波攻击机(SBD和TBF)摆上飞行甲板,第三个小队于第二波攻击机群一起在机库中等候,第四个小队担任战斗空中巡逻的预备队。这些改革在提供灵活性和减少起飞时间方面成效显著,但并没能像日本人已经做到的那样解决从不同航母起飞的飞行队协同攻击的问题。因此攻击行动仍有可能变成一些列缺少支持的小规模打击,无法一举决定胜负。直到弗莱彻交出航母指挥权的很久以后,美国海军才会弥补这一缺陷。


                          IP属地:广东15楼2017-04-10 00:14
                          回复
                            426页:航母取代战列舰承担起首要战略角色,它们的主要对手是敌军阵中的同类,因此它们自营在合适的情况下投入战斗。但是为了给两栖进攻提供空中支援,现存的少数大型航母又不得不充当开路先锋。正如日本人在中途岛所发现的,这样的双重角色虽有必要,却也蕴含着巨大的危险,还是航母在作战中可能和必须的使用方式大大复杂化了。
                            444-446页:虽然两栖部队的事务在8月1日似乎已经敲定,但各方对于航母应该如何部署仍然争论不休。金凯德尤其反对这个计划。他的旗舰舰长——企业号的戴维斯本着大多数资深航母飞行员偏爱的战术思想,对集中使用航母抱有深深的怀疑。他连个特混中队隔开五海里部署的做法都不以为然,更不用说弗莱彻个人支持的多航母联合编队。金凯德建议每艘航母相距至少50海里。对图拉吉和瓜岛的首次航母攻击规模应该翻倍,以求尽快粉碎抵抗,腾出飞机用于其他任务。每个航母特混中队应该独立作战,甚至应该自行选择对地支援目标。“而不应该接受两司(两栖部队司令)请求的目标火灾AP区域受其控制”。每艘航母还要独立引导自身的战斗空中巡逻。金凯德和戴维斯担心敌人的航母可能与拉包尔和布卡的强大空中力量联合阻碍登陆。他们希望让每个航母群得到更大的灵活性,以便实施各自的防御反击……
                            另一方面,金凯德却不肯让步。8月2日开会前,他给诺伊斯写了一封信(抄送弗莱彻),对计划提出了更大幅度的修改。3艘航母都不应该从西南面接近瓜岛。“我相信我军会在D-2日前(如果不是更早的话)被潜艇或飞机发现,我们应该准备一个备用计划,让1艘航母在所罗门群岛东北作战。”该航母应该部署在“图拉吉以北约100海里,位于圣伊莎贝尔岛东面,远离其他航母但与图拉吉的距离不变。”这样可以提供“某些值得认真考虑的优势”。这艘独行航母实施的搜索可以加强所罗门群岛以北的侦查,它的飞机可以摧毁马莱塔和圣伊莎贝尔的水上飞机基地,它的战斗机还可以拦截来犯的轰炸机。在金凯德看来同样重要的是,这种布局“是我们的航母得以分散,而这是非常有利的,因为我军可能早在D-3日就与敌搜索机接触”。……
                            480页:保护固定地点的战术需要使弗莱彻的航母的防御能力面临重大考验。它们已经习惯于靠一击脱离来避开反击。而现在它们不仅需要暴露在敌方航母的威胁下,还要面对潜艇(据报已有多艘赶赴战区)和比预期更凶悍的陆基飞机。


                            IP属地:广东16楼2017-04-11 14:5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