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吧 关注:451,818贴子:2,981,348

返璞归真,谈谈对咖啡(主要谈手冲)的感性认识。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楼防吞,真的是被吞怕了。


IP属地:江西1楼2017-03-22 00:37回复
    我的ID是“潜水很多年”,顾名思义我爱潜水。我在吧里潜水也有一两年了,几乎每天都在默默地看看大家分享经验、讨论疑惑、测评设备,以及装逼掐架。
    各位想想,如果现实生活中,每天在周围也都有我这样的人在窥视着你,是不是有点细思恐极呢。
    哈哈,言归正传,谈谈我对咖啡的感性认识。
    为什么是感性认识呢?在讲咖啡之前,我想先讲个小故事。
    大概是我小学4年级的时候,语文老师要求我们写一篇记叙文,记录自己动手做菜的过程。这一次我的作文被老师选作范文,这并不是因为我写得多好,原因无他,只是因为我写得真实。在一片“青椒200克,猪肉150克,盐2克“中,只有我的”拿出一袋青椒、一块猪肉“稍显清新。
    在我看来,做咖啡与炒菜一样,都是一种经验为主导的活动。咱们普通人照着米其林大厨的参数来,并不能做出同样水准的菜。
    所以,我想从更加感性的、偏体验式的角度,与大家分享我5年的咖啡心得。


    IP属地:江西2楼2017-03-22 01:06
    回复
      最早喝咖啡是想在熬夜加班的时候提提神,事与愿违,提神的功效没体验到,倒是让喝咖啡成为了戒不掉的习惯。
      我的口味偏向于品尝一只熟豆更本真的味道,也就是说,在豆子本身口味层次的基础上,我不爱通过冲泡手法来提升层次感。所以我介绍的方法和经验,都是如何让口味更均匀纯粹,不同偏好的朋友们,可以反向来操作~
      感性认识并不能避开理性分析,理性地去探究原理,然后感性地付诸实践,才是最好的。
      1、关于温杯和冲洗滤纸。(1)个人认为温杯很有必要。在我的实践中,冷掉的咖啡酸味会变得暗淡,不是失去酸味,是会有一种并不讨人喜欢的变化。而温杯可以缓解这一变化。(2)我惯常使用MOLA漂白滤纸,这是综合性能和价格之后的选择,一直在用,不打算改。
      在我的实际体验中,就这款滤纸来说,是否冲洗对味道影响可以忽略不计。但因为我一直是自斟自酌,咖啡直接冲进杯子,所以平时操作上还是借着冲洗滤纸顺便温杯。


      IP属地:江西4楼2017-03-22 01:41
      收起回复
        2、关于磨粉。这是个大问题,要细细讲。
        (1)磨子。我一直选择使用手磨来做手冲,这倒不是因为对手磨或者电磨有所偏好。
        我喝的豆子都是自己烘焙的,众所周知火太旺豆子会外焦里生,火太小极端的时候甚至烘得出油都不进一爆。手烘掌握火候必然不够精确,同一只生豆不同批次烘焙的,可能外观上看起来一样,但是豆子的内部生熟程度却不同。而用手磨,恰恰可以通过手感体验豆子硬度的不同,进而对烘焙程度了解更准,所以我一直使用手磨。如图我使用的是海勒和匿名2(原谅我因为桌子太乱,而选择如此奇怪的角度拍摄)匿名的盖子是用“小明同学”茶饮的盖子做的,防跳豆杠杠的,开闭也容易,比最新的匿名盖子高到不知道哪里去了,哈哈。如果猫哥在,请你假装没看到这句话。这里不评价这对磨子的不同,配上黑白双煞组合仅仅是为了同时喝两只豆子,而不用总是拆开清理。
        (2)粗细程度。这是冲泡环节影响咖啡口味的最大因素之一。
        图上画的是两粒不同大小的咖啡粉颗粒,蓝色是被水浸润的部分。如图,在吸水速率差不多的情况下,小颗粒会更早完成全部的萃取。这样一来,应该是磨粉细会有更加均匀的口味,因为颗粒内外萃取程度更加接近。其实不然,我之前试验过,咖啡最先溶解在水中的是酸味、甜味,随后是苦味,最后是一种类似于苦味,但不同于苦味的“涩味”。这种涩味非常令人讨厌。细腻的磨粉,会让这种涩味更早开始释放,而较粗的磨粉,这种涩味释放更加缓慢,所以我偏向用较粗的粉来做手冲。有人问会问,如果不小心磨细了怎么办?偷偷告诉你们,细粉相应缩小水粉比,然后适当参入白开水稀释,基本上可以模拟出粗粉相同口味。也就是:粗粉+多水冲泡≈细粉+少水冲泡+兑白开水。虽然实际上很难操作,主要是很难拿捏比例,明白了这层道理,辅以实践锻炼,对咖啡冲泡的技艺会有很大提升。
        (3)颗粒形状。就是大家说的,有的磨子磨粉呈颗粒状,有的呈片状。这个参看上一条自己理解吧,不赘述了。


        IP属地:江西5楼2017-03-22 02:17
        收起回复
          谢了3小时了,明天继续,晚安。


          IP属地:江西6楼2017-03-22 02:18
          回复
            我回来了。被大家看出来了,没错,我这冲法就是“夏季吧冲法”。
            如同散文的“形散而神不散”,咱们夏季吧冲法,也是看起来随意,其实大有深意。
            我先笑三声,哈哈哈哈哈!


            IP属地:江西15楼2017-03-22 16:01
            收起回复
              3、关于滤杯。滤杯对应滤纸,前文有发滤纸的图片,明眼人都看得出来——v60。这种60°锥形,个人认为在目前手冲滤杯的形状中是最科学的。因为滤杯先天物理条件带来的稳定性和可控性,尽可能地将影响口味的最大变量交给了水粉比、冲泡手法、水温等其他操作层面的环节,更容易实现我喜欢的均匀冲泡。Chemex我没买,喝过朋友的,没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因为豆子也是朋友的,冲也是她冲的,不知道器具在其中起了什么样的作用,所以不评论。至于其他的滤杯,如果是刚入门的朋友,就不要多想了,选V60吃不了亏、上不了当。我一路摸爬滚打,那是一把辛酸泪、一部血泪史、一笔倒霉账。比如下面这个玩意。
              这是能比越南壶更难喝的存在。


              IP属地:江西17楼2017-03-22 16:27
              收起回复
                4、关于冲壶。这里只谈壶,水流大小、注水方式、断水容后再叙,这里就说壶。关于壶,这可就深奥了。咱们吧里论起壶来,那是种类多、花样多、流派多,因此传说也多。各路大神百家争鸣,有比拼手稳的,有比拼壶贵的。我用过的壶不多,没什么发言权,简单说说吧。因为我历来只服务自己,绝大多数的时候都是1人份的量,因此往往需要的是垂直的涓涓细流。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如图,这种壶嘴简直逆天好不好?如同V60,再一次稳定可控,把变量交给了其他环节。这个壶的牌子我不爱,无奈壶太好,该用还是要用。就不发全身照了。感兴趣的照着图自己去某宝找,不要问我,问我不答。


                IP属地:江西18楼2017-03-22 16:48
                收起回复
                  5、关于水量。狭义上可以理解为大家常说的水粉比,而我喜欢用“水量比”。这是操作环节影响口感最大的因素,没有之一。水少了会萃取不足,多了会整体过萃(与口感层次丰富的“局部过萃”不同,局部过萃是冲泡手法使然)。与大多数人不同,我不爱计算水粉比,更不会认为某种豆子就应该固定一个所谓的“黄金水粉比”。我长期自己手烘,烘焙火候不像机器那样稳定,所以豆子风味总会有波动,也就近年经验稍微丰富些,才勉强稳定一点。因为豆子口味不稳定,所以我需要更加灵活地去规划水量。我不爱使用水粉比这种以重量为主导的计算方式,具体下文会说。
                  通过慢慢摸索,我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确定水量的方式。具体如下:
                  每次烘出一炉单品豆子。第一杯我会一边冲,一边用签子从滤杯流出的水柱中沾取咖啡液来尝。我在前文说过咖啡冲泡最先是偏酸、微甜,随即开始以苦为主,最后是很涩的味道,这也是在这种尝的过程中体验出来的。每次尝到味道开始转涩,就是即将过萃了,这时停止注水,拿掉滤杯,量一下杯中咖啡的容量。为什么要量咖啡液的容量,而不是重量?从学术角度讲,打个比方10g糖溶解在100ml水里,重量是110g,而容积依然是100ml,所以这里用容量计算水量更科学。因为苦和涩的界线并不清晰,实际上注水可能停早了,也可能停晚了。我们可以稍微尝尝味道,大概估计一下应当增减的水量。这样一来我们就知道这一批熟豆应该是多少克豆子,配多少毫升水了。
                  用这种方法,面对一支不熟悉的豆子,我们随时都能简单地找到合适的“水量比”。
                  以上是基于个人体验总结的,请不要揪对错,认同的可以交流借鉴,不认同的就当我没说吧。


                  IP属地:江西23楼2017-03-23 11:46
                  收起回复
                    接下来准备写关于注水的内容,这两天一直在仔细地整理思路。


                    IP属地:江西来自手机贴吧26楼2017-03-25 14:37
                    回复
                      清明最后一天,虽然懒癌犯了,但是无论如何不能失约。所以我来了


                      IP属地:江西34楼2017-04-04 18:03
                      回复
                        5、关于水温。水温对手冲口味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你需要很准确地去选择水温,更不需要通过很复杂的手段去精确控制水温。有人认定一只豆子必须用某一个温度冲泡,±1℃都会让他感觉冲泡失败了;还有人为了保证水温不降低,在二注三注的时候会换水,这些在我看来这都是没有必要的。
                        那么该如何选择水温和控制水温呢?
                        首先,我要普及一个溶解度的概念,这是中学化学的一个知识点。应用在咖啡上,这里有2条你必须知道的:1、除了碳酸钙、氢氧化钙等,绝大多数固态物质,温度越高,溶于水的溶解度越大。2、同样温度,每种物质的溶解度并不一样。从这两点可以得出——①酸味、苦味、涩味都是”水越热,越容易溶解到水中",即"水越热,越容易过萃";②一定的温度下,每种味道溶于水中的量并不一致。
                        酸味、苦味、涩味,作为咖啡中最主要的味道(不爱脑补什么柑橘、无花果、巧克力味),其中酸味是最容易溶解于水的,80多度就能完全释放,苦味要到95度左右才能完全释放,涩味受温度影响不大,受与水接触的时间影响大。
                        如图,大致上,水温在80——85之间,酸味基本完全进入咖啡,而苦味可能只释放五分之四。95度左右,酸苦基本都能完全呈现,但涩味也重。85--93之间,口味相对会比较均衡。
                        具体到不同种类的咖啡上,比如耶加雪菲,酸味为主,本身苦味就相对不多,80来度的时候,苦味释放有限,基本就类似于喝醋了;而波旁本身口味均衡,80来度偏酸,88左右,92以上偏苦。
                        所以根据不同种类、不同新鲜度的咖啡,完全可以通过选择水温,来调整出自己想要的口味。


                        IP属地:江西35楼2017-04-04 19:48
                        收起回复
                          勘误:波旁本身口味均衡,80来度偏酸,85-88左右均衡,92以上偏苦。
                          以上是选择水温。至于控制水温,主要就是保温了。总结来看基本上是:壶容量越大、壶壁越厚,冲泡前后水温变化越小。但这两项除了换壶都没法改变,所以如果你感觉壶失温太快,在不换壶的前提下,那就只能给壶做一个套子包起来了~


                          IP属地:江西36楼2017-04-04 19:54
                          收起回复
                            手冲手法的问题,周末再更


                            IP属地:江西37楼2017-04-05 16:50
                            回复
                              自从开始自己烘豆子,就再没去过星巴克。今天陪朋友买咖啡,结果被店员忽悠买了两包粽子。我到现在人还是懵的。你们有过这样莫名其妙的消费吗。回归正题,我这帖子慢慢磨蹭,也写了个七七八八,但感觉大家不是很感兴趣。但我还是打算写完它。现在去看电影,明天写手冲手法的问题。


                              IP属地:江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51楼2017-04-21 21:02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