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吧 关注:14,073贴子:112,768

回复:莫砺锋著 《杜甫评传》.doc ,中华思想家评传丛书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兵车行》和《丽人行》的出现,是杜甫创作道路上的一个里程碑,也是唐诗发展过程中值得大书特书的一个关键。在盛唐后期,诗人们对于唐帝国的由盛转衰并不是毫无觉察,毫无反映的,例如高适于开元二十六年(738)作《燕歌行》咏边塞战争中军士之艰危辛苦,李白于天宝初作《古风》其二十四("大车扬飞尘")讽刺奸邪小人之嚣张气焰,又于天宝十载(751)作《古风》其三十四("羽檄如流星")揭露杨国忠等征南诏之惨败,等等,但那些诗或借古讽今,或缺乏具体描写,在揭露的深度和批判的力度上都比不上杜诗。而且杜诗采取了"即事名篇,无复倚傍"(元稹《乐府古题序》,《元氏长庆集》卷二三)的作法,即不再象其他诗人那样利用乐府古题来写时事,而是自拟新题。①可以说,这正是对汉乐府精神的最好继承,因为当乐府诗最初从民间产生时,本来就是"即事名篇"的,②后来文人拟作,才沿袭旧题。现在杜甫恢复"即事名篇",就不再受古题的束缚,反映现实时就十分自如、灵活。
  在长安十年的后期,杜甫创作中另一个值得注意的变化是:他开始把自己个人的不幸遭遇与广大人民的痛苦生活及国家的危机灾难在诗歌中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整体上说,杜诗不再是个人的啼饥号寒、叹老嗟卑之呻吟,也不再是一个旁观者对民生疾苦的客观描述甚或居高临下的怜悯。
  天宝十三载(751)秋,长安一带霖雨六十余日,农田都被淹没,长安房舍倒塌无数,关中大饥。但杨国忠竟然"取禾之善者献之,曰:'雨虽多,不害稼也。'"而玄宗也竟然"以为然"。更有甚者,"扶风大守房琅言所部水灾,国忠使御史推之。是岁,天下无敢言灾者。"(见《资治通鉴》卷二一七)在这种情形下,广大人民的生活之悲惨是不难想见的。杜甫也同样陷于极度的困苦之中,他"卧病长安旅次,多雨生鱼,青苔及榻。"(《秋述》)但他在诗歌中除了倾吐自己的苦闷之外,还为广大人民的痛苦而焦虑,例如《九日寄岑参》除了写自己因雨不能出行访友的窘状,还说:"吁嗟乎苍生,稼穑不可救。安得诛云师,畴能补天漏?"又如《秋雨叹三首》,其一、三两首主要写自己的愁闷,但第二首则云:"禾头生耳黍穗黑,农夫田父无消息。城中斗米换衾禂,相许宁论两相值?"对辛勤耕作却颗粒无收的农民和抱被换米、顾不得严冬将临的城市贫民表示无限的同情。共同的不幸遭遇使诗人与人民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小了。
------------------------
① 黄庭坚称李白诗"度越六代,与汉魏乐府争衡"(《答黎晦叔》,《山谷老人刀笔》卷八),的确,李白的乐府诗成就很高,但是他径取乐府古题为诗题,这对于反映现实总是一重束缚。
② 例如《战城南》、《有所思》、《平陵东》等径取首句作题,《陌上桑》即写采桑女陌上之遭遇,《孤儿行》即咏孤儿之苦辛,等等,详见郭茂倩《乐府诗集》。
------------------------


IP属地:上海52楼2017-04-02 15:47
回复
      这年冬天,杜甫因京师乏食,把家小送往奉先(今陕西蒲城),寄寓在县署公舍里,①只身返回长安。第二年初夏,他往白水(今陕西白水)省视舅氏崔顼,九月与崔同往奉先探视家小。十月,杜甫回到长安,被任为河西县尉。②杜甫在长安求仕近十年,才得到了这个官职,但是他没有接受。不久又改任右卫率府兵曹参军,③杜甫接受了。"右卫率府兵曹参军"是一个掌管府内卫士以上名帐差科及公私马驴的小官,官位为从八品下,比县尉(从九品下)略高。为什么杜甫接受前者而拒绝后者呢?
    --------------------
    ① 闻一多推测当时任奉先县令的杨某与杜甫夫人杨氏是本家(见《少陵先生年谱会笺》),颇合情理。
    ② 河西县在何处,旧注多未论及。闻一多《少陵先生年谱会笺》以为在"今云南河西县境",误,因其地于天宝九载(750)已没于南诏。郭床若认为"在宜宾附近"(《李白与杜甫》第160 页),尤误,因为唐代在剑南道仅设过一个河西县,从属于宗州,治所在今云南弥渡、姚安之间,即闻一多所指者(见《旧唐书》卷四一《地理志四》)。其实河西县就在关内道同州境内,治所在今陕西台阳境内黄河西岸,此县置于高祖武德三年(620),至肃宗乾元三年(760)方改为夏阳县(见《旧唐书》卷三八《地理志一》与《新唐书》卷三七《地理志一》)。参看李冶寰《河西县在哪里》(《草堂》1982 年第1 期)。
    ③ 《官定后戏赠》云:"率府且逍遥",又题下原注:"时免河西尉为右卫率府兵曹。"按:《旧唐书》本传作,"京兆府兵曹参军",《新唐书》本传作,"左卫率府胄曹参军",均误。
    -----------------------
    后人对此有种种揣测,①但我们宁可相信杜甫自己的解释:"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老夫怕趋走,率府且逍遥。"(《官定后戏赠》)原来作县尉就难免要折腰向乡里小儿,而"兵曹参军"是一个闲职,毋需折腰奔走。杜甫得了这个微职后不久,复往奉先探视家小。他路经骊山,想到玄宗正与杨贵妃等在山上的华清宫中尽情享乐,可是百姓却正饥寒交迫地挣扎在死亡线上,心中百感交集。等到他回到家中,发现幼子已经饿死,更是心如刀割。于是诗人奋笔疾书,写了下面这首名篇: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
    居然成濩落,白首甘契阔。盖棺事则己,此志常觊豁。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取笑同学翁,浩歌弥激烈。
    非无江海志,潇洒送日月。生逢尧舜君,不忍便永诀。
    当今廊庙具,构厦岂云缺?葵藿倾太阳,物性固莫夺。
    顾惟蝼蚁辈,但自求其穴。胡为慕大鲸,辄拟侣溟渤?
    以兹误生理,独耻事干谒。兀兀遂至今,忍为尘埃没!
    终愧巢与由,未能易其节,沉饮聊自遣,放歌破愁绝。
    岁暮百草零,疾风高冈裂。天衢阴峥嵘,客予中夜发。
    霜严衣带断,指直不得结。凌晨过骊山,御榻在嵽嵲。
    蚩尤塞寒空,蹴踏崖谷滑。瑶池气郁律,羽林相摩戛。
    君臣留欢娱,乐动殷胶葛。赐浴皆长缨,与宴非短褐。
    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
    圣人筐筐恩,实欲邦国活。臣如忽至理,君岂弃此物?
    多士盈朝廷,仁者宜战栗。况闻内金盘,尽在卫霍室。
    中堂舞神仙,烟雾蒙玉质。煖客貂鼠裘,悲管逐清瑟。
    劝客驼蹄羹,霜橙压香橘。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北辕就泾渭,官渡又改辙。
    群水从西下,极目高崪兀。疑是崆峒来,恐触天柱折。
    河梁幸未坼,枝撑声窸窣。行旅相攀援,川广不可越。
    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谁能久不顾?庶往共饥渴。
    入门闻号陶,幼子俄已卒。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
    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岂知秋禾登,贫窭有仓卒。
    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抚迹犹酸辛,平人固骚屑。
    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
    -----------------------
    ① 萧涤非先生认为杜甫不愿作河西尉是"不肯作这种鞭打人民的官"(《杜甫研究》第24 页),似嫌证据不足;而郭沫若先生认为杜甫是"想做大官而不愿意做小官,留恋都门生活而不愿意去穷乡僻境与民众接近"(《李白与社甫》第161 页),未免厚诬古人。
    ------------------------


    IP属地:上海本楼含有高级字体53楼2017-04-02 15:57
    回复
        杨伦评曰:"五古前人多以质厚清远胜,少陵出而沉郁顿挫,每多大篇,遂为诗道中另辟一门径。无一语蹈袭汉魏,正深得其神理。此及《北征》,尤为集内大文章,见老杜平生大本领,所谓'巨刃摩天','乾坤雷硠'者,唯此种足以当之。"(《杜诗镜铨》卷三)的确,无论是篇幅之宏伟还是内容之广阔,此诗都堪称杜甫集内的"大文章",也堪称唐代五言古诗中的"大文章"。明高校《唐诗品汇》五古部分特设"长篇"一卷,仅入选五首诗,其中就有此诗及《北征》。而且在我们看来,该卷中所收的李白诗二篇--《送魏万还王屋》和《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在形式上尚有脱胎于六朝长篇的痕迹,①只有杜甫的二首堪称唐代五古长篇的扛鼎之作。
        此诗虽题曰"咏怀",实乃融咏怀与纪事于一篇。所以宋人黄彻云:"观《赴奉先咏怀》五百言,乃声律中老杜心迹论一篇也。"(《溪诗话》卷一○)而王嗣爽则云:"故'彤庭分帛','卫霍金盘','朱门酒食,等语,皆道其实,故称诗史。"(《杜臆》卷一)两者分别说出了此诗内容的一个方面。下面我们依浦起龙《读杜心解》的分段法,把此诗分成三大段略加解说。
        第一大段从开头至"放歌破愁绝",共三十二句。这一段纯为"咏怀",用坦率的语句把自己的心事一一道出,忧郁的感情中蕴含着坚毅,自嘲的口气中透露出自豪。诗人自比稷、契,似乎自许过高,但正如王嗣爽云:"人多疑自许稷契之语,不知稷契元无他奇,只是己溺已饥之念而已。"(《杜臆》卷一)孟子云:"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孟子·离娄下》)这其实就是对人民抱有深厚的感情,对人民的命运怀有深刻的责任感,说穿了并没有什么高不可攀的神秘之处,所以诗人诚笃地坚持着自己的理想。当然,诗人的抱负非但无法实现,而且受到人们的嘲笑,所以他也有苦恼,牢骚,但最终还是不忍离去,杨伦评这一段说:"首从咏怀叙起,每四句一转层层跃出。自许稷契本怀,写仕既不成,
      ------------------------
      ① 这些痕迹是:一,对句较多;二,转韵多次,前首转韵二十二次,后者转韵十三次;三,转韵处用"顶针格"较多,如前一首中"城西孤苕峣"下接"苕峣四荒外",后一首中"荣枯异炎凉"下接"炎凉几度改",等等。
      -----------------------
      隐又不遂,百折千回,仍复一气流转,极反复排荡之致。"(《杜诗镜铨》卷三)此评甚当,但杨氏主要从文气着眼,我们的注意点则在于,这一段虽为咏怀,但咏怀中暗含叙事,不但清楚地交代了诗人的遭遇、处境以及在仕隐之间徘徊的过程,而且对那些蝇营狗苟之徒进行了讽刺。
        第二大段自"岁暮百草零"至"惆怅难再述",共三十八句。这一段貌似"纪行",实际上则是记叙、描写、议论并用。开始六句写严寒之状,实亦诗人低沉心绪之衬托。后三十二句为此段重点,描写了唐玄宗君臣在驱山华清宫的荒淫骄奢,并以之与人民的饥寒交迫相对照,从而对贫富悬殊的不合理社会现实提出了沉痛的控拆。这三十二句结构颇具匠心,诗人先用十句为玄宗君臣欢宴赐浴画了一幅粗线条的速写,然后义正辞严地指出他们所享用的物质财富正是从穷苦百姓处掠夺来的,"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四句语气极为愤烈,正如蒋金式所云:"叙事中夹议论,不觉发上指冠,大声如吼。"(《杜诗镜铁》卷三引)"多士盈朝廷,仁者宜战栗"二句则冷隽尖刻。文势至此已臻极顶,故下文又宕开去,重新转入描写,"况闻内金盘"以下十句,描写对象转为内宠外戚,手法则转为工笔细描。然后,仿佛石破天惊,作者写出了惊心动魄的千古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第三大段共三十句,写诗人经过长途跋涉,历尽艰险,终于到家,可是到家并没有得到希望中的欢聚,却听到了幼子饿死引起的一片哭声,在极度悲痛之中,诗人又推己及人,想到广大人民更为深重的苦难,感到忧积如山,全诗遂戛然而止。这一段主要内容是"纪事",但是最后十二句则转为抒情和议论。


      IP属地:上海54楼2017-04-02 16:58
      回复
          综上所述,此诗有这么两个特点首先,全诗虽以"咏怀"为主线,但中间却穿插着大段的叙事、议论。明人胡夏客云:"诗凡五百字,而篇中叙发京师,过骊山,就泾渭,抵奉先,不过数十字耳。余皆议论感慨成文,此最得变雅之法而成章者也。"(《杜诗详注》卷四引)其实诗中关于骊山宴乐等描写也都是叙事,不下二百多字,不过这些叙事与抒情、议论结合得十分紧密,有时甚至密不可分,例如"多士盈朝廷,仁者宜战栗"二句,又似叙事,又似议论。又如"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二句,又似叙事,又似抒情。这真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其次,此诗题作"咏怀",咏怀者,当然是咏一人之怀,正如黄彻所云,是诗人的"心迹论",即使兼及叙事,也应该叙一人之经历。然而此诗却处处推己及人,处处把个人的不幸与国家、人民的不幸联系起来,从而以其对国家形势的深刻反映而被王嗣爽评为"诗史"。既是"心迹论",又是"诗史",这种对外部世界和内心世界两种题材取向的有机结合,是古典诗歌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新气象。浦起龙云:"少陵之诗,一人之性情,而三朝之事会寄焉者也。"(《读杜心解》卷首)就是说的这个意思。显然,《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是杜甫诗歌这种倾向最早的成功尝试。
          当杜甫冒着严寒路经骊山,玄宗君臣在华清宫尽情享乐时,安禄山已在渔阳起兵了,①只是渔阳鼙鼓声尚没有传到关中来。《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
        ---------------------------------------------
        ① 据《资治通鉴》卷二一七所记,玄宗于天宝十四载十月庚寅(初四日)至十一月丙子(二十一日)幸华清宫,安禄山于十一月甲子(初九日)发动叛乱,十一月庚午(十五日)玄宗方得到消息。杜甫路经骊山当在消息传开之前。
        --------------------------------------------
        字》这首诗对于危机四伏、大乱将临的形势表示了深刻的优虑,堪称那个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时代的真实写照。
          对于杜甫的求仕来说,十年长安的结局是悲惨的:他只得到了一个正八品下的微职。对于杜甫的诗歌创作来说,十年长安的结果是辉煌的:他写出了《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样的不朽诗篇。从那以后,诗人就朝着以诗歌反映现实的方向坚定地迈进了。
        二、旅食京华:对浪漫主义诗坛的游离 终】


        IP属地:上海本楼含有高级字体55楼2017-04-02 17:07
        回复
          三、潼关诗兴:动乱时代的历史图卷
          天宝十五载(756)月,杜甫告别了留在奉先的家人,独自返回长安,就右卫率府兵曹参军职。五月,叛军逼近潼关,杜甫赶往奉先,携家小北迁至白水,投靠他的舅氏县尉崔顼。六月,潼关失守,白水告急,杜甫带着一家人随着大批难民向北逃难。一路上历尽艰险,九死一生,幸亏得到他的表侄王砅的救援,我们的诗人才没有丧生于兵马之间。杜甫一家一直走到鄜州附近的同家洼,得到友人孙宰的热情招待,才惊魂稍定。杜甫后来在《送重表侄王砅评事使南海》和《彭衙行》两首诗中生动地回忆了那段经历,后者如下:
          彭衙行
          忆昔避贼初,北走经险艰。夜深彭衙道,月照白水山。
          尽室久徒步,逢人多厚颜。参差谷鸟鸣,不见游子还。
          痴女饥咬我,啼畏虎狼闻。怀中掩其口,反侧声愈嘻。
          小儿强解事,故索苦李餐。一旬半雷雨,泥泞相牵攀。
          既无御雨备,径滑衣又寒。有时经契阔,竟日数里间。
          野果充喉粮,卑枝成屋椽。早行石上水,暮宿天边烟。
          少留同家洼,欲出芦子关。故人有孙宰,高义薄曾云。
          延客已曛黑,张灯启重门。暖汤濯我足,剪纸招我魂。
          从此出妻孥,相视涕阑干。众雏烂熳睡,唤起沾盘飧。
          誓将与夫子,永结为弟昆。遂空所坐堂,安居奉我欢。
          谁肯艰难际,豁达露心肝!别来岁月周,胡羯仍构患。
          何当有翅翎,飞去堕尔前?
            此诗作于至德二载(757),即诗人携家北逃的次年,写的虽是诗人一家的经历,但不啻是一幅流民图,因为诗人已与广大的人民共同承担了那个时代的深重苦难,他的遭遇已与普通百姓没有什么区别了!
            杜甫到了鄜州,把家安置在城北的羌村。八月,听说肃宗已在灵武即位,杜甫便只身北上延州(今陕西延安),想从芦子关(今陕西横山附近)投奔灵武。可是此时叛军势力已蔓延到鄜州以北,杜甫在途中不幸被捕,被押往沦陷了的长安。幸亏他官阶很低,叛军对之不甚注意,所以并没有把他与其他的被俘官员一起送往安禄山伪朝廷所在的洛阳,也没有对他施以严格的看管。
            此时诗人四十五岁,但已满头白发,象是一个老翁了。饱受蹂躏的长安已是满目疮痍,人民在叛军的铁蹄下呻吟,诗人把这一切都写进他的诗篇里。


          IP属地:上海本楼含有高级字体56楼2017-04-08 09:27
          回复

            哀王孙
              长安城头头白乌,夜飞延秋门上呼。又向人家啄大屋,屋底达官走避胡。
            金鞭折断九马死,骨肉不得同弛驱。腰下宝玦青珊瑚,可怜王孙泣路隅。
            问之不肯道姓名,但道困苦乞为奴。已经百日窜荆棘,身上无有完肌肤。
            高帝子孙尽隆准,龙种自与常人殊。豺狼在邑龙在野,王孙善保千金躯。
            不敢长语立交衢,且为王孙立斯须。昨夜东风吹血腥,东来橐驼满旧都。
            朔方健儿好身手,昔何勇锐今何愚。窃闻天子已传位,圣德北服南单于。
            花门嫠面请雪耻,慎勿出口他人狙。哀哉王孙慎勿疏,五陵佳气无时无!
              此诗作于九月间,即诗人被解之长安后不久。三个月前,玄宗仓皇西奔,"妃、主、皇孙之在外者,皆委之而去。"叛军占领长安后,大肆杀戮,"王侯将相扈从车驾,家留长安者,诛及婴孩。"七月,"杀霍国长公主及王妃、驸马等于崇仁坊,刳其心","凡杨国忠、高力士之党及禄山素所恶者皆杀之,凡八十三人,或以铁棓揭其脑盖,流血满街","又杀皇孙及郡、县主二十余人。"(《资治通鉴》卷二一八)长安城中充满了恐怖的气氛,那些宗室王孙更是到处躲藏。杜甫在街头遇见一位虎口余生的王孙(当然也可能是出于虚构),作此诗以慰之。宋人刘辰翁评曰:"忠臣之盛心,仓卒之隐语,备尽情态。"(《评点千家诗》卷三)清人张滑亦评曰:"忠爱之意,溢于言表。"(《杜诗镜铨》卷三引)令人之选本大多不选此诗,或即因为诗中有"龙种自与常人殊"等语,颇涉忠君思想之嫌。其实此诗的意义决非仅止于忠君思想。诗中虽然只写了一位王孙的遭遇,但以小见大,成功地渲染了长安的血腥气氛,而且诗中对玄宗仓皇奔逃,连骨肉都弃之不顾的举动颇有讥讽。至于末尾对肃宗的称颂,实际上正体现了当时广大人民的希望,因为肃宗是平定叛乱的总指挥。


            IP属地:上海本楼含有高级字体57楼2017-04-08 09:27
            回复
                哀江头
              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江头官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
              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
              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箭正坠双飞翼。
              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清渭东流剑阁深,去住彼此无消息。
              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望城北。
                此诗作于至德二载(757)春日,诗人偷偷地来到曲江池畔,看到宫殿萧条而春色依旧,触景伤情,抚今思昔,作此抒怀。后人对此诗多有盛赞,如宋人张戒曰:"杨太真事,唐人吟咏至多,然类皆无礼,太真配至尊,岂可以儿女语默之那?惟杜子美则不然。《哀江头》云:'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不待云'娇侍夜,、'醉和春,,而太真之专宠可知。不待云'玉容'、'梨花',而太真之绝色可想也。至于言一时行乐事,不斥言太真,而但言辇前才人,此意尤不可及。如云:'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笑正坠双飞翼。'不待云'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而一时行乐可喜事,笔端画出,宛在目前。'江水江花岂终极',不待云'比翼鸟'、'连理枝'、'此恨绵绵无尽期',而无穷之恨,黍离、麦秀之悲,寄于言外。题云《哀江头》,乃子美在贼中时,潜行曲江,睹江水江花,哀思而作。其词婉而雅,其意微而有礼,真可谓得诗人之旨者。"(《岁寒堂诗话》卷上)张戒肯定此诗的委婉酝藉是对的,但他将其原因完全归为杜甫顾虑君臣之礼则欠妥。其实正如清人黄生所云,"此诗半露半含,若悲若讽,天宝之乱,实杨氏为祸阶。杜公身事明皇,即不可直陈,又不敢曲讳,如此用笔,浅深极为合宜。"(《杜诗说》卷三)我们认为若把此诗与《而人行》才照着读,尤可看清它的讥刺之意,不过《丽人行》仅写到杨国忠与虢国夫人等,而此诗则直指玄宗、杨妃了。当然此诗中也有悲悯之意,因为当日的"丽人",而今已成"游魂",他们的悲惨下场虽是咎由自取,但这毕竟象征着大唐盛世的消逝,诗人对之感到怅惋哀伤。正因为诗人对曲江池苑的今昔对比怀有十分复杂的情感,所以此诗写得曲折、含蓄。而这种复杂情感的核心内容就是对盛世的眷恋与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IP属地:上海本楼含有高级字体58楼2017-04-08 09:29
              回复
                  上面两首诗写的是杜甫在沦陷的长安的所见、所闻、所感,但是诗人身在长安而心系朝廷,他极其密切地关注着平叛战场的风云。至德元载(756)十月,宰相房琅率军与叛军战于长安西北的陈陶斜,唐军大败,死伤四万余人。两天之后,由于肃宗派中人邢延恩催促,房琯率余部再与叛军战于青坂,又遭大败。消息传到长安,杜甫沉痛地写下两首诗:
                悲陈陶
                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
                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
                  悲青坂
                我军青坂在东门,天寒饮马太白窟。黄头奚儿日向西,数骑弯弓敢弛突。
                山雪河冰晚萧瑟,青是烽烟白是骨。焉得附书与我军,忍待明年莫仓卒!
                  由于诗人没有亲眼看到两次战役之实况,所以诗中对战争的具体过程未作描写,仅仅写了唐军失败后血流成川、尸横遍野的惨状,诗的重点在于写"悲",诗人对官军的失败感到非常悲痛,对叛军的嚣张气氛感到十分愤怒。诗中对唐军称作"义军"、"官军"、"我军",对叛军则称作"群胡"、"奚儿",爱憎分明,大义凛然。虽然诗人与长安人民一样,日夜盼望唐军反攻回来,但为了大局,他又希望唐军不要急于反攻,而要蓄积力量,待机而动。这两首诗可说是真实地反映了当时沦陷区人民的复杂心情。


                IP属地:上海本楼含有高级字体59楼2017-04-08 09:30
                回复
                    杜甫在忧国忧民的同时,也十分挂念自己的家人。诗人在秋夜望着一轮明月,想到远在梆州的妻子今夜正独自在闺房中望月,而年幼的儿女们还不懂得想念长安。他在春日听着历历莺歌,特别挂念聪明可爱的幼子,挂念着羌村的老树柴门。优愁、焦虑使诗人的白发变得更加稀疏,连簪子都难挂往,而鸟语花香的阳春烟景竟使他触目惊心,泪流如雨。到至德二载(757)四月,社甫终于从金光门逃出长安,沿着崎岖的山路穿过两军对峙的前线,逃到了肃宗朝廷所在的凤翔(今陕西风翔)。他穿着麻鞋和露出两时的破烂衣服去拜见肃宗,不禁涕泪交流。五月,诗人被任为左拾遗。这一段经历被写进了下面三首诗:
                    喜达行在所三首
                  西忆岐阳信,无人遂却回。眼穿当落日,心死著寒灰。
                  雾树行相引,连山望忽开。所亲惊老瘦,辛苦贼中来!
                    其二
                  愁思胡笳夕,凄凉汉苑春。生还今日事,间道暂时人。
                  司隶章初睹,南阳气已新。喜心翻倒极,呜咽泪沾巾。
                    其三
                  死去凭谁报?归来始自怜。犹瞻太白雪,喜遇武功天。
                  影静千官里,心苏七校前。今朝汉社稷,新数中兴年。
                    这三首诗虽以"喜"字为题,诗中也有两个"喜"字,实际上写的却是悲喜交集,而且更侧重于悲。浦起龙评曰:"文章有对面敲击之法,如此三诗写'喜'字,反详言危苦情状是也。"(《读杜心解》卷三)其实老杜当时不见得有心情去讲究什么手法,他不过是如实倾吐心头的复杂感情而已。诗人冒着千难万险逃归凤翔,当他在山间仓惶奔走时,时时刻刻都有死去的危险,能够生还只是一件侥幸之事。当时如果抛尸荒野,又有谁会知道?等到归来后,回忆途中情景,痛定思痛,才自怜自惜起来。"生还今日事,间道暂时人"和"死去凭谁报?归来始自怜"几句正是写的这种极其沉痛的感情,所以读来凄恻动人。而且诗中关于奔逃途中情状的描写也极为生动,如"雾树行相引,连山望忽开"两句,刘辰翁评曰:"荒村歧路之间,望树而往,并山曲折,非身历颠沛不知其言之工也。"(《杜诗镜铨》卷三引)所以这三首诗虽是抒情诗,却从诗人个人的角度深刻地反映了那个乱离的时代。


                  IP属地:上海本楼含有高级字体60楼2017-04-08 09:31
                  回复
                      述怀
                    去年潼关破,妻子隔绝久。今夏草木长,脱身得西走。
                    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时,朝廷愍生还,亲故伤老丑。
                    涕泪受拾遗,流离主恩厚。柴门虽得去,未忍即开口。
                    寄书问三川,不知家在否?比闻同罹祸,杀戮到鸡狗。
                    山中漏茅屋,谁复依户煽?摧颓苍松根,地冷骨未朽。
                    凡人全性命,尽室岂相偶?嵚岑猛虎场,郁结回我首。
                    自寄一封书,今已十月后。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
                    汉运初中兴,生平老耽酒。沉思欢会处,恐作穷独叟。
                    诗人自从去年八月告别妻儿,至此已有十个月了。由于兵荒马乱,书信不通,家人是存是亡都无法知道。而且此时诗人新任左拾遗之职,官位虽低(从八品上),却负有很重要的责任,一时不能请假往鄜州去探家,于是诗人作此诗以抒发对家人的思念之情。"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二句,把复杂、微妙的心理状态委婉道出,写得既细腻真切又明白如话,历来受人称赞。然而更值得注意的是此诗所用的"赋"的手法,刘辰翁评曰:"极一时忧伤之怀,赖自能赋,而毫发不失。"(《唐诗品汇》卷八引)清人申涵光曰:"此等诗,无一语空闲,只平平说去,有声有泪,真三百篇嫡派,人疑杜古铺叙太实,不知其淋漓慷慨耳。"(《杜诗详注》卷五引)李因笃亦曰:"如子长叙事,遇难转佳,无微不透。"(《杜诗镜栓》卷三引)所谓"三百篇滴派",实即指《诗经》中以"赋"为主的写实手法。①所谓"子长叙事",就是司马迁《史记》的叙事成就。所以上面所引的三段话实际上是一个意思,即《述怀》一诗是以"赋"的手法见长的。诗中对自己身逢乱离的遭遇和家人可能遭受的灾难的描述细致人微,对自己既急于得到家人的消息又恐怕传来噩耗的心理活动也叙述得委曲周详,从而生动地记录了动乱时代在人们心灵上投下的巨大阴影。


                    IP属地:上海本楼含有高级字体61楼2017-04-08 09:32
                    回复
                        杜甫任左拾遗没有几天,就为谏房琯事得罪了肃宗。房琯其人于天宝十五载(756)追随玄宗入蜀,拜文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肃宗即位后,房琯又奉玄宗命往灵武册立肃宗,肃宗对之颇为倚重。但是房琅虽有以天下为己任之心,却缺乏实际的政治、军事才干。至德元载(756)十月,他率军与叛军战于陈陶斜,仿效古法用车战,结果几乎全军复没。房琅又受到贺兰进明等人的谗毁,他门下的琴客董庭兰则倚其势而纳贿,这使得肃宗对他越来越不满。至德二载(757)五月,房琯罢相,贬太子少师。杜甫由于敬重房琅的为人,又认为不应为细过罢黜大臣,于是上疏救房琯,措词激烈,肃宗大怒,诏三司推问杜甫。幸亏得到宰相张镐的营救,才免其罪。但肃宗从此以后就疏远了杜甫,到八月间遂让他离开凤翔,往鄜州探家。
                      -------------------------------
                        ① 我们依朱熹《诗集传》的分析对《诗经》中各章节所用手法进行统计,"赋"体有七百二十七章,远远超过"比"、"兴"二体的总和(参看拙文《朱熹<诗集传>与<毛诗>的初步比较》,《中国古典文学论丛》第二辑)。虽说朱熹的分析不尽准确,但"赋"为《诗经》中最主要的艺术手法这个结论是可以成立的。
                      ------------------------------
                      闰八月初一日,穿着青袍的杜甫离开了凤翔,开始北征。此时在凤翔的百官生活都很困难,马匹都被征收到军中,官职低小的杜甫当然没有自己的马匹,他好不容易借到了一匹马,就带着一个仆人上路了。①跋山涉水走了七百多里,诗人终于回到了羌村家中,并在家中休养了三个多月,写了下列名篇。
                        羌村三首
                      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
                      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
                      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戯欷。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
                      其二
                      晚岁迫偷生,还家少欢趣,娇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
                      忆昔好追凉,故绕池边树。萧萧北风劲,抚事煎百虑。
                      赖知禾黍收,已觉糟床注。如今足斟酌,且用慰迟暮。
                      其三
                      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驱鸡上树木,始闻扣柴荆。
                      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手中各有携,倾榼浊复清。
                      苦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
                      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
                      -----------------------
                      ① 前人多据《徒步归行》原注,谓杜甫徒步行至邠州才向李嗣业借马,此从陈贻焮说,详见陈著《杜甫评传》第九章第三节。
                      -----------------------


                      IP属地:上海本楼含有高级字体62楼2017-04-08 09:33
                      回复
                          如果说《述怀》已经开始运用"赋"的手法,那么这三首则已把这种手法运用得出神入化了。第一首写刚到家时的情景,第二首写还家后的苦闷情状,第三首写邻居来访的经过,明人王慎中云:"一字一句,镂出肺肠,才人莫知措手,而婉转周至,跃然目前,又若寻常人所欲道者。真国风之义,黄初之旨。"(《杜诗详注》卷五引)清人李因笃亦解曰:"叙事之工不必言,尤妙在笔力高古,愈质愈雅,司马子长之后身也。"(《杜诗镜铨》卷四引)也就是说,这三首诗与《述怀》一样,运用了"赋"的手法,而且纯用白描,语言质朴而叙事极为生动。例如第一首,先写夕阳西沉,晚霞满天,噪呜的鸟雀纷纷归巢,荒村晚景,摹写如画,而且很好地衬托了远客初归的心情。"妻孥怪我在"句写动乱时代人们的心理细入毫芒:诗人离家已经一年,而且一去之后沓无音讯,所以妻儿早以为诗人已不在人世,如今他却突然回来了,怎么不让他们感到惊讶呢?"邻人满墙头"二句简直是一幅关中农村的风俗画:围墙低矮,所以邻人能凭墙观望。民风淳朴,所以邻人为诗人一家的离合而感叹、流泪。而"夜阑更秉烛"二句由于对久别重逢、翻疑是梦这种人生经验作了极为生动传神的描摹而成为后代诗人再三模仿的范例。①这样的诗,不但洗净了六朝诗的绮丽色泽,而且不复有盛唐诗的飘逸神采,它们有的是严格的写实精神,质朴的语言风格。可以说,只有这样的诗才能成为"诗史"。
                        ------------------------
                          ① 例如中唐戴叔伦《江乡故人偶集客舍》:"还作江南会,翻疑梦里逢",宋晏几道《鹧鸪天》:"今朝剩把银江照,犹恐相逢是梦中",等等。但都不如杜诗之自然生动,参看沈祖棻《宋词赏析》第62 页。传说北宋盛度"梦朝上帝,见殿上执扇。有题诗云:'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六引《幕府燕闲录》)虽为传闻,亦可资谈助。
                        ------------------------


                        IP属地:上海63楼2017-04-08 09:34
                        回复
                            《羌村三首》是杜甫到家后随即写下的速写式作品,经过一段时间的休养、思考之后,他在九月中、下旬写下了杜集中第二首光辉的"大篇"①:
                          北征
                          皇帝二载秋,闰八月初吉。杜子将北征,苍茫问家室。
                          维时遭艰虞,朝野少暇日。顾惭恩私被,诏许归蓬革。
                          拜辞诣阙下,怵惕久未出。虽乏谏诤姿,恐君有遗失。
                          君诚中兴主,经纬固密勿。东胡反未已,臣甫愤所切。
                          挥涕恋行在,道途犹恍惚。乾坤含疮痍,忧虞何时毕?
                          靡靡逾阡陌,人烟眇萧瑟。所遇多被伤,呻吟更流血。
                          回首凤翔县,旌旗晚明灭。前登寒山重,屡得饮马窟。
                          邠郊入地底,泾水中荡潏。猛虎立我前,苍崖吼时裂。
                          菊垂今秋花,石戴古车辙。青云动高兴,幽事亦可悦。
                          山果多琐细,罗生杂橡栗。或红如丹砂,或黑如点漆。
                          雨露之所濡,甘苦齐结实。缅思桃源内,益叹身世拙。
                          坡陀望鄜畤,岩谷互出没。我行已水滨,我仆犹木末。
                          鸱鸟鸣黄桑,野鼠拱乱穴。夜深经战场,寒月照白骨。
                          潼关百万师,往者散何卒?遂令半秦民,残害为异物。
                          况我堕胡尘,及归尽华发。经年至茅屋,妻子衣百结。
                          恸哭松声回,悲泉共幽咽。平生所娇儿,颜色白胜雪。
                          见那背面啼,垢腻脚不袜。床前两小女,补绽才过膝。
                          海图诉波涛,旧绣移曲折。天吴及紫风,颠倒在裋褐。
                          老夫情怀恶,呕泄卧数日。那无囊中帛,救汝寒凛慄。
                          粉黛亦解包,衾裯稍罗列。瘦妻面复光,痴女头自栉。
                          学母无不为,晓妆随手抹。移时施朱铅,狼藉画眉阔。
                          生还对童稚,似欲忘饥渴。问事竞挽须,谁能即嗔喝。
                          翻思在贼愁,甘受杂乱聒。新归且慰意,生理焉得说!
                          至尊尚蒙尘,几日休练卒?仰观天色改,坐觉妖氛豁。
                          阴风西北来,惨澹随回纥。其王愿助顺,其俗善驰突。
                          送兵五千人,驱马一万匹。此辈少为贵,四方服勇决。
                          所用皆鹰腾,破敌过箭疾。圣心颇虚仁,时议气欲夺。
                          伊洛指掌收,西京不足拔。官军请深入,蓄锐可俱发。
                          此举开青徐,旋瞻略恒碣。吴天积霜露,正气有肃杀。
                          祸转亡胡岁,势成擒胡月。胡命其能久?皇纲未宜绝!
                          忆昨狼狈初,事与古先别。奸臣竟葅醢,同恶随荡析。
                          不闻夏殷衰,中自诛褒妲。周汉获再兴,宣光果明哲。
                          桓桓陈将军,仗钺奋忠烈。微尔人尽非,于今国犹活。
                          凄凉大同殿,寂寞白兽闼。都人望翠华,佳气向金阀。
                          园陵固有神,扫洒数不缺。煌煌太宗业,树立甚宏达!
                          -------------------------------------------------
                          ① 黄鹤以为"此诗述在路及到家之事,当在羌村后,至德二载九月作。故云'菊垂今秋花'。"(《杜诗详注》卷五引)朱鹤龄从之。陈贻焮先生认为引"菊垂"句为证不妥,因此句系叙归途所见,其时尚在八月初(见《杜甫评传》第411 页),甚当。我们认为此诗当作于是年九月中、下旬,因为诗中写到了回纥"送兵五千人"且准备助唐军反攻长安之事,据《资治通鉴》卷二二○所记,九月初回纥怀仁可汗遣其子叶护等率精兵四千余人至凤翔,九月丁亥(十二日)随唐军出发,癸卯(二十八日)攻拔长安。杜甫作《北征》时已经闻知回纥军来而尚未知长安收复,而这些消息传到鄜州尚需数日,故当作于九月中、下旬。又案:《钱注杜诗》卷二称回纥发兵助唐军事在至德元载,误。
                          ------------------------------------------------


                          IP属地:上海本楼含有高级字体64楼2017-04-08 09:35
                          回复
                              李因笃评此诗曰:"上关庙漠,下具家乘。其材则海涵地负,其力则排山倒岳。有极尊严处,有极琐细处。繁处有千门万户之象,简处有急弦触柱之悲。元河南谓其具一代兴亡,与风雅颂相表里,可谓知言。"(《杜诗镜铨》卷四引)的确,这首诗的内容上至国势朝政,下至家庭琐事,真是巨细兼容,波澜壮阔。下面依浦起龙《读杜心解》把全诗分为五大段,看看它到底写了哪些具体内容。
                              第一段自开头至"忧虞何时毕",共二十句。此段从自己辞阙北征的日期写起,着重写当时的国家形势和自己忧国恋主的心情。"苍茫问家室"中的"苍茫"二字极妙,不但意指家人存亡未知,前途茫茫,而且也意味着自己蒿目时艰而心情迷惆。此时叛军气焰尚炽,山河破碎,百姓涂炭,"乾坤含疮瘦"五个字包含着极为深广的内容,语调亦极为沉痛。正因为是在这种时刻离朝探家,所以诗人怀着忧惧不安的心情恋恋不舍地离开凤翔,踏上征途。
                              第二段自"靡靡逾阡陌"至"残害为异物",共三十六句。此段写途中的所见所感,正如明人周甸所云:"途中所历,有可伤者,有可喜者,有可畏者,有可痛者,一一写出。"(《杜诗镜铨》卷四引)诗人首先看到的是人烟稀少,途中所遇之人多为受伤流血的士卒或难民,这是"可伤者"。诗人又看到了山高谷深、虎吼崖裂的艰险景象,这是"可畏者"。然而途中景物也有"可喜者",那就是"菊垂今秋花"以下二十句所描写的山问秋景。张溍云:"凡作极要紧极忙文字,偏向极不要紧极闲处传神,乃夕阳反照之法,惟老杜能之。如篇中'青云幽事'一段,他人于正事实事尚铺写不了,何暇及此,此仙凡之别也。"(《杜诗镜铨》卷四引)说什么"夕阳反照法",似乎妄立名目,但指出这段文字之传神是对的。其实这正是写实手法的自然结果,况且这些景物本身虽然可喜,但它们仍使诗入"缅思桃源内,益叹身世拙",与全诗的"苍茫"之感并不矛盾。"可痛者"当然是指战场白骨,它们在寒冷的月光下更显得阴惨可怖,从而引起诗人的痛苦和愤怒。对于这一段,《杜诗言志》卷三中分析得极好:"此第二节,则述途中之所见。参差历落,总从'恍惚'二字中来。??不整写,却杂写;不顺写,却乱写。真得在路人一片苍茫恍惚神理。以见此行之原出于意外,突然而至前者,种种各为变态也。"
                              第三段自"况我堕胡尘"至"生理焉得说",共三十六句。此段写诗人到家后所见的穷苦窘迫之状与合家团聚后的悲喜心情,细节的描写非常生动,如"海图坼波涛"以下四句,王嗣奭评曰:"写故家穷状如画"(《杜臆》卷二)。只有陷入穷困的官宦人家,才会有这种奇特的现象:绣着各种图案的丝织品颠颠倒倒地补在孩子们的破布衣服上面!同样地,"见那背面啼"和"问事竟挽须"二句写小儿女们对父亲由生疏、畏惧变为熟悉、亲热,"学母无不为"以下四句写幼女娇痴之状,都达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正是通过这些成功的细节描写,杜甫把乱离时代给他的家庭带来的不幸形象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第四段自"至尊尚蒙尘"至"皇纲未宜绝",共二十八句。此段写自己对国家局势的忧虑和对平叛事业的希望,但这些思想活动也主要是通过叙事而表现出来的。皇帝尚在蒙尘,士卒尚在训练,而此时最使诗人关心的军国大事则是借兵回纥。早在至德元载(756)九月,肃宗已派人往回纥请求援兵。十一月,回纥派来骑兵二千,助郭子仪军击败叛军。二载(757)九月,回绝怀仁可汗遣其子叶护等将精兵四千余人来至凤翔,肃宗接见叶护,宴劳赐赍,惟其所欲。肃宗之子广平王李俶与叶护约为兄弟。九月丁亥(十二日),元帅李俶率唐军及回纥、西域兵共十五万自凤翔出发,准备收复长安。杜甫闻知这些消息,虽然对回纥之强悍有些担忧,①但对回纥兵能帮助唐军破贼是感到欣慰的,并对唐军克敌制胜,收复京城充满了信心。"祸转亡胡岁"以下四句,义正辞严,语气斩钉截铁。诚如胡小石先生所云,此段"结合时事,
                              第五段自"忆昨狼狈初"至末尾,共二十句。此段回顾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王朝的经历,赞美忠臣除奸之义举,且希望唐室由此走向中兴。对于这一段议论,后入争论甚烈,主要集中于下面几点:首先是"奸臣竟葅醢,同恶随荡析。不闻夏殷衰,中自诛褒妲"几句,古人认为夏桀、殷纣和周幽王都是因女宠而亡国的,(夏桀宠爱妹喜,殷纣宠爱妲己,周幽宠爱褒姒)②杜甫觉得马鬼事变时赐杨妃自尽说明唐玄宗与他们不同,所以能够中兴。仇兆鳌云:"此借鉴杨妃,隐优张良娣也。"(《杜诗详注》卷五)这种观点似乎求之过深,因为张良娣其人虽然后来恃宠窃权,与李辅国狼狈为奸,但此时恶迹未彰,况且她刚至灵武时还颇有美德,"产子三日起,缝战士衣。上止之,对曰:'此非妾自养之时。'"(《资治通鉴》卷二一八)所以杜甫不会于此时把她与杨妃相比,在此诗字句中也看不出有这一层意思。
                            -----------------------
                            ① 仇兆鳌于"圣心颇虚仁,时议气欲夺"二句后注曰:"此忧借兵回纥之害。"(《杜诗详注》卷五)浦起龙驳云:"此时所急,尤在克复,不与《留花门诗》同旨。"(《读杜心解》卷一)我们认为杜甫对借兵回纥是有所隐忧的,见本节下文。入以议论,开合纵横,直成有韵之散文。独辟一途,前所未有。"(《杜甫北征小笺》,《杜甫研究论文集》三辑)
                            ② 宋人胡仔云:"疑夏字为误,当云商、周可也。"(《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一二)仇兆鳌《杜诗详注》卷五则改"褒妲"为"妹妲",浦起龙亦云:"本应作妹、妲??痛快疾书,涉笔成误。"(《读杜心解》卷一)其实正如李因笃所云:"不言周,不言妹喜,此古人互文之妙,正不必作误笔。"(《杜诗镜铨》卷四引)
                            -------------------------


                            IP属地:上海65楼2017-04-08 09:37
                            回复
                              宋人魏泰曰:"唐人咏马鬼之事者多矣。世所称者,刘禹锡曰:'官军诛佞悻,天子舍妖姬。群吏伏门屏,贵人牵帝衣。低回转美目,清日自无辉。"白居易:'六军不发争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此乃歌咏禄山能使官军皆叛,逼迫明皇,明皇不得已而诛杨妃也。噫!岂特不晓文章体裁,而造语意拙,已失臣下事君之礼也。老杜则不然:其《北征》诗曰:"忆昨狼狈初,事与古先别。不闻夏殷衰,中自诛褒妲。'乃见明皇鉴夏商之败,畏天悔过,赐妃子死,官军何预焉!"(《临汉隐居诗话》)这种说法强调杜甫的"事君之礼",但是诗中明明有"桓桓陈将军,仗钺奋忠烈"之句,如何能说"官军何预焉"?我们认为杜甫确有为玄宗曲词回护之用意,但前提是不违背基本的历史事实,而且"中自"二字极其微妙,回护之中仍含隐讥。杜甫之所以要为玄宗回护,是因为他怀有唐室中兴的强烈愿望。杜甫是经历了开元盛世的人,他对玄宗怀有很深的感情,况且在叛军凶焰尚炽的形势下,对皇帝作大多的批判也是不妥当的。刘禹锡和白居易生活于五十年之后,他们对玄宗不会怀有如杜甫一样的感情,所以不宜把他们咏马嵬事变的诗与杜诗作简单类比。其次是"桓桓陈将军,仗钺奋忠烈。微尔人尽非,于今国犹活"四句,浦起龙对之大为不满,说:"玄礼为亲军主帅,纵凶锋于上前,无人臣礼。老杜既以'诛褒妲'归权人主,复赘'桓桓'四语,反觉拖带,不如并隐其文为快。"(《读杜心解》卷一)这一段话纯从封建君臣名分的角度出发,毫无道理。试想当日如无陈玄礼,安能诛杨妃?既然陈玄礼在马嵬事变中起了那么重要的作用,作为"诗史"的杜诗岂能避而不写?浦氏之言恰恰从反面证明杜甫的见识在封建社会中是高人一筹的。第三是"凄凉大同殿,寂寞白兽闼"二句,历来诗家对之均未注意,惟胡小石先生《杜甫<北征>小笺》中认为其中含有玄、肃内禅之隐微,理由是大同殿、白兽门皆与肃宗无关而与玄宗有关:大同殿不但为玄宗朝见大臣之所,而且高力士曾在其中劝告玄宗不可以大权付与李林甫;而白兽门则为玄宗兴兵诛韦后所攻之门。我们认为这种分析也求之过深,玄宗与高力士当年在大同殿的谈话,身为布衣的杜甫多半是不得而知的。至于说大同殿、白兽门与玄宗有关而与肃宗无关,其实也并无深义,这二句诗不过是说长安陷落后宫殿宫门皆寂寞凄凉而已,由于安史乱前玄宗是皇帝,此处当然只能提与玄宗有关之宫殿宫门。如果要提与肃宗有关者,那就只能写太子东宫,但东宫又怎么能代表朝廷呢?肃宗与玄宗的关系后来虽然极度恶化,但在长安克复、玄宗还都前尚无显迹,杜甫即使有所察觉,在主题为希望唐室中兴的《北征》中也不会予以讥刺的。
                                基于上面的分析,我们认为对于《北征》的总体评价以胡小石《杜甫<北征>小笺》为最确切:
                                《北征》为杜诗中大篇之一。盛唐诗人力破齐梁以来宫体之桎梏,扩大诗之领域,或写山水,或状田园,或咏边塞,较前此之幽闭宫闺低回思怨者,有如出永巷而骋康庄。至杜甫兹篇,则结合时事,加入议论,撤去旧来藩篱,通诗与散文而一之,波澜壮阔,前所未见,亦当时诸家所不及,为后来古文运动家以"笔"代"文"者开其先声。


                              IP属地:上海66楼2017-04-08 09:3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