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完狄德罗的表现派,我们来说一说体验派,体验派的代表人物有英国演员H·欧文、意大利演员萨尔维尼、前苏联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等。他们认为演员应该把人物的感染力量与艺术手段的运用结合起来,称此为演员的“双重意识”,演员的特殊标志是感受的能力,演员要听命于自己的感受。说的再通俗易懂一点就是我们平日里说的最多的走心。一般体验派的主张就是演员不管饰演这个角色,这一幕多少次,都需要带有自己的情绪,如果是一场哭戏,那么演员本身就要被move到,然后才能流出眼泪。
我从来不否认有些演员的确有流泪的技巧,但我可以肯定的是能擅长运用眼泪的演员,多多少少内心是被角色和情节所打动的,而且他们有一个共通性,那就是本身比较容易被打动,比较善感,以至于我对那种哭戏特别得体到位的演员多少都有点好感,再不济人家演员本身的情感比较柔软,本质上差不到哪里去。
很多演员饰演情侣,如果要带入角色,最起码需要建立在佯装爱上彼此的基础上,这是体验派的表现手法,所流露出的爱意是演员感受后最直观的体现,是把个人附身与角色上,表现出来的表情和肢体动作都是演员本身的,这种表演派系的优点是直观,容易打动人,没有延迟感。但也有缺点,最本真的体现时,表情和肢体都属于演员本身,个人痕迹太重,而且不美观,你可以试想一下被爱人抛弃后该怎么个哭法,找个镜子看看就知道有多难看了,哈哈。当然最致命的缺点就是,很多演员会分不清楚到底是赋予角色的感官还是自身的感官,所以很多演员拍完一部戏后都会给自己一个长假,让自己能抽离角色,恢复到正常的生活中。比如一个反面例子,游艇拍的搜索,他说无法抽离其中,就是因为体验的深入导致自己无法辨别应该是角色爱上了对方,还是自己爱上了对方,这都是后话,其实我就是觉得他拍戏的时候就是看上人圆圆漂亮,哈哈,最后真的就跟圆圆结婚了也是很有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