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观吧 关注:714贴子:43,630
  • 31回复贴,共1

空,假,中,天台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yaḥ pratītyasamutpādaḥ śūnyatāṃ tāṃ pracakṣmahe |
sā prajñaptir upādāya pratipat saiva madhyamā
众因缘生法, 我说即是空, 亦为是假名. 亦是中道义
----------- XXIV观四真谛品
从鸠摩罗什的翻译来看,“因缘生法”是主词,后面三句里的“空”“假”“中”都是谓词。从结构上,后三者是平行的,像三种相,或三种法。也既因缘生法,同时是空,同时是假名,同时是中道义。自南北朝的慧文创立一心三观,后有天台的教义空谛,假谛,中谛,以及三谛融摄,都是基于上述的理解。
但如果把上面的梵文直接翻译成今天的白话文,会否有一个不同的理解呢?


1楼2017-03-01 13:20回复
    根据吴汝钧教授的白话文翻译如下:
    “我宣说,所有因缘生起的东西都是空,由于这空是假名,所以它也是中道”
    Prajnapti假名,不能理解为虚妄或幻影。这是一种假设,说明语言的约定性质。空只是一个假设的称呼,是我们世俗的约定,空可以理解为中道,我们应该清楚中道也是一种实践。原来的四句偈是进阶性的,并非平行的。中道义是结论性的,所以,天台宗将”假空中“发展成三谛,是用中观语言建设的上层结构,其核心也许背离了中观。
    吴汝钧进一步说:
    “而中道特别强调同时对有见和无见的否定,于是可以说中道是用来补充空义的。即是说,用来突显邪见中对有无二见的否定。空是主要的,中道是次要的,是附属于空的。这是”中论“的空义和中道义的关系”


    2楼2017-03-01 15:08
    回复
      anirodham anutpādam anucchedam aśāśvatam |
      anekārtham anānārtham anāgamam anirgamam |
      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
      梵文的a类似英文的no,是对概念的否定式。原始佛教说业感缘起,而大家理解的大乘一般有四种说法:
      1.八不缘起(中观,见上偈)
      2.赖耶缘起(唯识宗)
      3.真如缘起(大乘起信论)
      4.法界缘起(华严宗)
      缘起的理解却是含在“不”字里,而且双边否定。既然不生和不常,何来赖耶缘起。既然不一,又何来真如和法界缘起呢。


      3楼2017-03-01 15:23
      收起回复
        慧文十二岁出家,十六岁受戒,并没有受过正式教育,而且在没有老师的情况下自学的“大智度论”。我认为慧文是穷苦人家出生,可能因为生活所迫而出家,佛学造诣应该全靠后天努力。但交流很重要,没有交流的理解可能有偏失。慧文能够接触到的中论就是译本,他既没有原文的资源,也未必有学习梵文的兴趣。
        玄奘的经历恰恰相反,在世代官宦之家出生,家境富有,入空门的原因应该是为了探索真理和心灵的索求。所以,他会对当时人们对佛学经典理解有怀疑,而产生找寻原文和重新翻译的意愿。


        4楼2017-03-01 15:36
        回复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依字解义,三世佛冤。如果只停留在文字在表面与所谓的文化承传,反而失去正见。比如六祖一字不识,可是人家早就修了无量劫了。
          天台一心三观,所谓的空、假、中,正是对般若中观的最好解释,让一切学人安于般若中道正见,所以天台宗千年花开不败,是故才说:教演天台,学归净土。
          千不要跟所谓的国学大师去学习佛教,那个根尘见深重而且钝浊,而是向教界的祖师大德去学习佛法。相似的知见,比不知道更可怕。
          众因缘生法, 我说即是空, 亦为是假名. 亦是中道义。
          一切法都是有条件的存在、不是一种绝对的存在,是相待而立的,没有绝对性、主宰性、恒常性与不变性,所以是无自性的,所以说一切法不真实的,这是诸法的空义。同样,这种存在,是一种一时的假有,是如梦如幻的,不可把捉的,是名假安立的。所以我们在观察一切法时,离空边与有边,这才是般若的中道义,是双遮双遣的。
            即是用空观离开对有的执著。用假有观,离开对空的执著,假有不碍于空。即是离开自性妄执,空亦不可得,于一切法毕竟空,不可得。
            真如缘起,是众生昧于真如,依识不依智,故有无量有漏缘起。法界缘起,是一真法界的境界,即一真一切真,一切皆由如来智所现大悲等流的境界,华藏世界的真实相。这个缘起,是无缘而起,假名为缘起,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是显真如智的妙用而起。


          IP属地:福建5楼2017-03-01 17:22
          收起回复
            期待后续


            IP属地:广东6楼2017-03-01 21:31
            收起回复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真如缘起、如来藏缘起,事实上是度外道的方便。于一切法毕竟空无所得,心多畏惧,所以才说一个清净的如来藏,有一个净妙明体。但这个只是讲有这个理体,指本觉而不是究竟觉。由如来藏遍兴一切法,看上去有点象上帝(梵天)。但最后还是与一实相印相通。实相无相(空),实相无不相(假),实相无相无不相(中)。空、假、中三观不同于三法印,是区大小乘的,而三法印是区别内道与外道的。
                一合相,或说一实相,不可以起实在想,否则就堕于自性见,所以才说一实相亦不可得,一切法只是工具、是手段、只觉观,而不代表究竟。
                《大般若经》有讲到十八空,空还有区别么?还有大空、小空、空空等区别?难道是佛陀很无聊?不明白其中的深义。一部般若经,也许你只能讲二天就发现讲不下去了,因为你只能说:‘以下皆与此类同’,只能贻笑大方。不是有一个空法不可思议,本质上是缘起不可思议,无尽缘起不同,契入空性的角度不同,显现空义的侧重点不同,强调的意义还是用区别。
                再谈法界缘起。


              IP属地:福建7楼2017-03-02 08:52
              收起回复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首先〈华严经〉是佛陀对已证得无生法忍的法身大士宣讲究竟的圆顿无碍的佛法,十法界归于一真法界。所以说〈华严经〉是佛法的根本轮,一切法包括阿含道是佛教的枝末轮。
                  那么我们从般若中观来看待法界缘起,首先这个立论地基础,是已经证入空性的实教菩萨而讲的,当机众都是证圣果的大乘行者。这些圣人已然证入般若将入毕竟空,绝诸戏论。所以这部经重点不是教你入空性,而是方便将出毕竟空,严土熟生,化度十方一切有情众成,成就与庄严净土的部分。
                  所以法界缘起,还是以缘起性空为基石,乘性而谈,乘性而修,是性起非无明昧于实相的有漏缘起,无明缘行的模式,是无起而起,乘性而起,简单可以说是性起非缘起,重重无碍的无尽缘起,依根本智,修一切后得智,修证无量三昧,最后圆满佛果的一乘教法。常、乐、我、净,同样亦不离于般若中观,离二边名假安立而有常乐我净,是一真一切真的境界,即是入华藏玄门,显现华藏世界依正庄严净土世界。
                 读《金刚经》用般若中观去读,就不会死在文字上,就如:‘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事实还有潜台词的: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碍立法名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不碍如来说无量恒河沙数诸法。之所以般若味重重,正是入空性,而显用般若妙用、自在、离诸二边,空有无碍的一面。
                  


                IP属地:福建8楼2017-03-02 15:01
                收起回复
                  依有立空,依空立假,空有双愍,归实相法界,无圣无凡,不住二边,归一乘。


                  IP属地:天津来自iPad9楼2017-03-02 20:39
                  回复
                    天台宗对我国的佛教发展极其重要,这是毫无质疑的。它不但是我国最早自主形成的佛教宗派之一,而且为后期禅宗的发展奠下了基础。上面也提到了“教在天台,行在净土”。那印顺法师评论天台宗偏向于真常唯心论是否客观呢?
                    我认为还是要从佛性论来考虑。现在一般认为“法华经”的出现年代要早于中观,经文特点在于所谓“开方便门,示真实法”,佛陀出现在世间和涅盘都是方便的教法,是一种示范,所以法华经善于运用比喻,有所谓“法华七喻”。虽然我只看了概要,但我的理解是“法华经”从头到底没有提过如来藏和佛性这两个概念。但智顗大师基于什么提出完整的“三因佛性论”呢?除了因为智顗最爱读“大般涅槃经”外,关键是“法华经”中有关“法身”的论点。
                    法身(Dharmakaya)是已证得涅槃的佛的精神抽象。也就是说佛的出现和度化众生是因缘,具体表现在释迦牟尼在当时出生,到觉悟,到说法,到开示众生。根据这个论点,释迦牟尼过往在无量数世代以前就证得法身,而历史上的释迦牟尼则是佛的精神抽象以肉体形式出现示范众生,出现的时间点在于因缘。


                    10楼2017-03-07 16:54
                    收起回复
                      “故知法性实相即是正因佛性,般若观照即是了因佛性,五度功德资发般若即是缘因佛性“
                      --------------《法华玄义》卷10上
                      “若通观十二缘真如实理,是正因佛性,观十二因缘智慧,是了因佛性,观十二因缘具足诸行,是缘因佛性”
                      --------------《摩诃止观》卷9下
                      这是网上较易找到的智顗大师的名言,说实在的,这里所说的佛性更接近于观因缘的智慧,并非我们后期了解的本体性的佛性。他进一步说到:”法性即无明,法性无住处。无明即法性,无明无住处。“
                      天台宗的三谛圆融是非常玄妙的,因为具体到概念上是三轨互动,这三轨是法身,智慧,诸行,会互相影响和互相转染为净。但我们也清楚,三谛的中谛和三轨的法身是起决定作用的。所以,天台宗的教法中隐约含着相信有清静本体的存在。
                      ”若从一心生一切法看,此则是纵,若心一时含一切法看,此即是横,纵亦不可,横亦不可。祗心是一切法,一切法是心故。非纵非横,非一非异 。 。。一念心即如来藏理。如故即空,藏故即假,理故即中。三者一心中现,不可思议。如上说三谛一谛,非三非一,一色一香,一切法一切心,亦复如是。是名理即是菩提心,亦是理即止观“
                      -------------《摩诃止观》卷7
                      这就是著名的”一念三千“说,也即是一念心即一切法。智顗借用佛性和如来藏理并非抱着要立唯心本体的目的,而是在于理论化法华经中的三乘归一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归佛乘。同时,树立众生皆能成佛的理论基础。他说:一切众生,无不具此三德”。正因,了因和缘因是天台宗宣扬的佛性,但同时奠定了“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的基础。因为只要稍微扭曲佛性的定义和了解,天台宗就成为真常唯心论的宣扬者了。我认为天台宗思想是包容自“大乘起信论”以来中国佛学的“本觉”思想的,所以,印顺法师的评论也是客观的。


                      11楼2017-03-07 17:4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