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谦吧 关注:6,181贴子:89,591

回复:噙泪悼于谦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从 蔡东藩先生的《明史演义》第三十六回 摘录一段文字如下:
边将转奏朝廷,廷臣拟遣使往报,太监兴安出呼群臣道:“公等欲报使,何人堪为富弼、文天祥?”太监又来出头,然窥他语意,实是希承风旨。尚书王直道:“据汝所言,
莫非使上皇陷虏,再为徽、钦不成?”一语直诛其心,且以宋事答宋事,尤不啻以彼之矛,攻彼之盾。兴安语塞。乃命给事中李实为礼部侍郎,大理寺丞罗绮为少卿,及指挥马显等,令赍玺书,往谕瓦特君臣。既而脱脱不花及乜先,先后遣使至京,决计送还上皇。景帝犹豫未决,尚书王直首先上疏,请即遣使恭迎。胡濙等又复联名奏请。景帝乃御文华殿,召群臣会议,且谕道:“朝廷因通和坏事,欲与寇绝,卿等乃屡言和议,是何理由?”王直跪奏道:“上皇蒙尘,理宜迎复。今瓦剌既有意送归,何不乘此迎驾,免致后悔。”景帝面色顿变,徐答道:“朕非贪此位,乃卿等强欲立朕,今复出尔反尔,殊为不解。”贪恋帝位,连阿兄俱可忘却,富贵之误人大矣哉!众闻帝言,瞠目不知所答。
于谦从容道:“大位已定,何人敢有他议?惟上皇在外,理应奉迎,万一敌人怀诈,是彼曲我直,我得声罪致讨,何必言和。”景帝颜色少霁,乃对于谦道:“从汝从汝。”
帝位不移,自可曲从。乃再拟遣使。右都御史杨善,慨然请行,中书舍人赵荣亦请往,乃命二人为正使,更以都指挥同知王恩,锦衣卫千户汤胤为副,赍金银书币,出都北行。适礼部侍郎李实等南归,中途相值,实述乜先语,谓迎使夕来,大驾朝发。善额手道:“既如此,我等迎归上皇便了。”两下相别,南北分途,实等还京复命,不消细说。
善以此次出使,决不虚行,检阅所赍各物,除金币外无他赐,乃独捐资俸,添购各种新奇等件,随身带往。


IP属地:广东158楼2024-04-20 18:48
回复
    明史演义第三十七回摘录片段:是年冬月,乜先复遣使至京,贺来年正旦,且贡名马。尚书王直,请遣使答报,有诏饬兵部议决。于谦道:“去年乜先使来,臣闻他弑主为逆,尝请发兵讨罪,未邀俞允,今反欲遣使答报么?”原来景泰二年,乜先曾弑主脱脱不花,于谦请讨逆复仇,景帝不从,至是乃复阻遣使,竟得罢议。惟脱脱不花被弑情由,亦须补叙明白。先是脱脱不花娶乜先姊,生了一子,乜先欲立以为嗣,脱脱不花未允,且与乜先夙有违言。乜先遂攻脱脱不花,脱脱不花败走,经乜先追击,杀死脱脱不花,把他妻孥收没,自称监国。至景泰四年,且僭立为汗,复遣使致书,称大元田盛可汗。田盛二字的音义,与天圣相似,末署添元元年。景帝答书,亦称他为瓦剌汗。景帝不从于谦之请,且称他为汗,亦是投鼠忌器之意。乜先遂日渐骄恣,且据有脱脱不花的妃妾,左抱右拥,朝欢暮乐,害得朝政不理,部众分解。蛾眉误国,中外一辙。阿拉知院求为太师,乜先不许,且将阿拉二子,尽行杀毙。阿拉大怒,纠众攻乜先,乜先沉湎酒色,毫不设备,竟被阿拉拿住,数他三罪道:“汉儿血在汝身,脱脱不花汗血在汝身,乌梁海血亦在汝身。天道好还,今日汝当死。”乜先无词可答,竟被阿拉一刀,挥作两段。阿拉欲继立为汗,忽被鞑靼部目孛来杀入,战败身死。孛来夺乜先母妻,并玉玺一方,访得脱脱不花子麻儿可儿,仍拥立为鞑靼汗,号称小王子。自是瓦剌骤衰,鞑靼复炽


    IP属地:广东159楼2024-04-20 19:04
    回复
      有一年,山西发生蝗灾,身为三品巡抚的于谦带领着手下的衙署人员,跟着农民一起到地里,亲自动手捕捉蝗虫.百姓看到于谦在地里灭蝗的憔悴身影,无不感动得落泪.乡亲父老由此认定于谦才是真正属于这块土地的父母官.


      IP属地:广东160楼2024-04-20 20:34
      回复
        于谦在明朝危在旦夕之时,他挺身而出,安稳朝纲,打击叛乱,让明朝的历史延续了两百多年。
        景泰八年,朱祁钰突然病重,武清侯石亨、左副都御史徐有贞、太监曹吉祥等带兵把太上皇朱祁镇从南宫中解救了出来,恢复了其皇帝的身份,史称''夺门之变'',朱祁镇一上台,立即废除了朱祁钰皇帝的身份,降为郕王,紧接着就是处死了对大明王朝有着再造之功的于谦。
        那么身为功臣的于谦,为何会被明英宗朱祁镇处死?
        于谦性格刚直,平时态度清高,做事认真,得罪了不少人,比如当初主张南迁的徐有贞、都督张軏、太监曹吉祥等人,这些人恰好又是拥立明英宗复辟的主力,于谦的命运可想而知,石亨也曾经是于谦一手提拔起来的,但是他们有一些过节,所以对于谦又怕又恨。
        在这些人的领导下,于谦与王文被定为谋逆重罪,判处死刑。王文觉得很冤枉,想为自己辩解。于谦看得很清楚,坦然一笑:“何必费力气分辩?这分明是石亨他们的主意。''
        明英宗想和于谦住在一起。他认为,于谦的许多独创疗法实际上为国家做出了贡献。徐友珍说:“不杀于谦,此举为无名。”
        它的意思是:如果于谦没有被杀,发动政变夺取王位就没有合适的名称。这正是朱启贞的痛点,因为明朝深受程朱理的影响,他对正统的重视异常。而且,他的年号是正统的。
        于是仔细考虑之后,朱祁镇还是杀了于谦,用杀掉于谦,来证明朱祁钰登上皇位的错误,不仅名正言顺,而且泄了心头之恨。就这样于谦成为朱祁镇复位后第一个祭刀的人!
        于谦死后,被抄家,但抄家的人到他家后,所有人都没想到,作为朝廷从一品的大官,竟然没有抄出什么钱财,史书记载''家无余财'',只搜出两件东西——朱祁钰为表彰于谦功绩而赐给他的蟒袍和宝剑。
        事后,朱祁镇也非常后悔,但皇帝是不能认错的,所以他在临终之前把为于谦平反的事情嘱托给了自己的儿子朱见深,朱见深按照父亲的遗愿,登基之后就为于谦平反正名,也算是给于谦的一点慰藉吧。


        IP属地:广东161楼2024-04-21 00:05
        回复
          于谦曾经在河南、山西做官。按当时的规矩,地方官员每年都要到京城接受考查。一些贪官污吏为了保住自己的“鸟纱帽”,用搜刮老百姓得来的钱财向京城的上司送礼,行贿。
          这一年轮到于谦进京了,他把自己所管地区的百姓的疾苦。要求和治理计划整理好,便准备动身了。手下人拦住他说:“您什么东西都不带怎么行呢?”
          于谦装作不懂地说 我应该带的都带齐了 还带什么呀 手下人说 您进京不送礼 什么事情也办不成啊
          于谦又好气又好笑地说:“你看,我一年只有这些俸禄,家里还有父亲妻儿,哪里有多余金银去巴结上司啊!”“没有金银可以带些地方特产啊!”手下人着急地说。
          “地方特产?那都是老百姓的血汗,我怎么能拿它去讨好上司?”于谦说着,提起两只袍袖对手下人说:“你看,这就是我要带的东西。”
          手下人弓着身子仔细看了看,不解地问:“您带的是什么?”“两—袖—清风!”于谦说完哈哈大笑起来。


          IP属地:广东162楼2024-04-21 13:59
          回复


            IP属地:广东163楼2024-04-21 14:00
            回复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64楼2024-04-21 21:39
              回复
                如果对照一下,就会发现,相隔三百多年的两个朝代,境况竟然如此的相似,都是兵败不久,都是京城空虚,都是人心惶惶,都是投降逃跑言论甚嚣尘上。而且此时的大明境况更为不利,因为他们的皇帝已经落在了敌人的手上,投鼠忌器,欲打不能。
                但大明最终没有沦落到和北宋一样的下场,因为和当年的北宋相比,此时的大明多了一个人,多了一声怒吼:
                “建议南迁之人,该杀!”
                发言者,兵部侍郎于谦。
                于谦
                洪武三十一年(1398),明帝国送走了它的缔造者——朱元璋,这对于帝国而言,是一个不小的损失。
                但也就在同一年,浙江钱塘县(现属杭州市)的一个普通家庭诞生了一个帝国未来的拯救者。这自然就是我们的主角于谦。
                当然,当时的于谦并不是什么拯救者,对于还是婴孩的他而言,目前最重要的任务和目标就是吃奶。
                由于家庭环境不错,于谦有着自己的书斋,他就在这里度过了自己的童年时光。与当时的所有读书人一样,于谦也是从四书五经开始自己的求学生涯的。
                说老实话,像四书五经这种东西是很容易培养出书呆子的,但于谦似乎是个例外,他十分上进,读书用功刻苦,却从不拘泥于书本上的东西,除了学习考试内容,他还喜欢阅读课外书籍(如兵法等),历史告诉我们,喜欢看课外书的孩子将来一般都是有出息的。
                就如同现在的追星族一样,于谦也有着自己的偶像,他把这位偶像的画像挂在自己的书斋里(此举比较眼熟),日夜膜拜。
                有一次,教他读书的先生发现他经常看那幅画像,便好奇地问他为什么这样做。
                于谦闻言,立刻正色回答:“将来我要做像他那样的人!”
                画像上的人物就是文天祥。
                除此之外,于谦还在书斋中写下了两句话作为对文天祥的赞词。
                殉国忘身,舍生取义
                宁正而毙,不苟而全!
                在我看来,这正是少年于谦对自己未来一生的行为举止的承诺。
                三十余年后,他用生命实现了自己的承诺。
                永乐十九年(1421),于谦二十三岁,此时的他已经乡试中举,即将赴京赶考。
                他将从此告别自己的家,告别江南水乡的故土,前往风云聚汇、气象万千的北京。
                前路艰险,但于谦却毫无怯意,他明白,一个更为宽广的世界在等待着自己,实现平生抱负的时候到了。
                于谦收拾好行李,告别家人,遥望前路漫漫,口吟一诗,踏上征途。
                拔剑舞中庭,
                浩歌振林峦!
                丈夫意如此,
                不学腐儒酸!
                于谦,天下是广阔的,就此开始你波澜壮阔的一生吧!
                清风
                在京城的这次会试中,于谦顺利考中进士,并最终被任命为御史。在之后的宣德元年的朱高煦叛乱中,于谦以其洪亮的声音,严厉的词句,深厚的骂功狠狠地教训了这位极其失败的藩王,并给明仁宗留下了深刻地印象。
                从此,于谦走上了青云之路。
                宣德五年(1430),明宣宗任命于谦为兵部右侍郎,并派他巡抚山西、河南等地。这一年,于谦只有三十二岁。
                年仅三十二岁,却已经位居正三品,副部级,实在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于谦也成为了他同年们羡慕的对象。
                这当然与朝中有人赏识他是分不开的,而着力栽培,重用他的正是“三杨”。
                像杨士奇、杨荣这种久经宦海的人自然是识货的,于谦这样的人才逃不过他们的眼睛,事实上,当时确实有人对于谦升迁得如此之快表示不满,而杨士奇却笑着说:“此人是难遇之奇才,将来必成栋梁!我是为国家升迁他而已。”
                奇才不奇才,栋梁不栋梁,也不是杨士奇说了算的,只有干出成绩,大家才会承认你。


                IP属地:广东165楼2024-04-21 21:47
                回复
                   英雄
                    在国家出现危难之时,总有一些人挺身而出,为国效力,这样的人,我们称为英雄。
                    在每个人的心底,都有着当英雄的渴望,就连王振也不例外,他出征也是希望得到这个称号。
                    但英雄不是人人都能当的,如果那么容易,岂不人人都是英雄?!
                    一般看来,英雄是这样的几种人:
                    所谓英雄者,敢为人之所不敢为,敢当人之所不敢当。
                    所谓英雄者,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
                    所谓英雄者,坚强刚毅,屡败屡战。
                    如此之人,方可称为英雄!
                    但是在我看来,真正的英雄绝不限于此。
                    所谓英雄,其实是一群心怀畏惧的人。
                    要成为英雄,必须先学会畏惧。
                    何解?待我解来:
                    我们都曾经历天真无邪的童年,踌躇满志的少年,也时常梦想着将来一展抱负,开创事业,天下之大,任我往来!
                    但当你真正融入这个世界,就会发现,这并不是你自己一个人的世界,你会遇到很多的不如意,很多的挫折,事情从来不会如同你所想的那样去进行。
                    于是人们开始退缩,开始畏惧。
                    他们开始意识到,在这个世界上生存下去不是那么容易的。
                    于是有人沉沦,有人消极。
                    然而英雄就是在此时出现的。
                    这个世界上本来就不存在着天生的英雄,没有谁一生下来就会刚毅果断,坚强勇敢,在母亲怀中的时候,我们都是同样的人。
                    如果你的人生就此一帆风顺,那当然值得祝贺。
                    但可惜的是,这是不可能的。在你的成长历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
                    而这些挫折会带给你许多并不快乐的体验,踌躇、痛苦、绝望,纷至沓来,让你不得安宁。
                    被人打才会知痛!被人骂才会知辱!
                    当你遭受这些痛和辱的时候,你才会明白,要实现你的目标是多么的不容易,你会开始畏惧,畏惧所有阻挡在你眼前的障碍。
                    如果你遇到这些困难,感到畏惧和痛苦,支撑不下去的时候,你应该同时意识到,决定你命运的时候到了。
                    因为畏惧并不是消极的,事实上,它是一个人真正强大的开始,也是成为英雄的起点。
                    不懂得畏惧的人不知道什么是困难,也无法战胜困难。
                    只有懂得畏惧的人,才能唤起自己的力量。
                    只有懂得畏惧的人,才有勇气去战胜畏惧。
                    懂得畏惧的可怕,还能超越它,征服它,最终成为它的主人的人,就是英雄。
                    所以英雄这个称号,并不单单属于那些建功立业,名留青史的人,事实上,所有懂得畏惧并最后战胜畏惧的人都是英雄。
                    因为即使你一生碌碌无为,平淡度日,但当你年老回望往事时,仍然可以为之骄傲和自豪。
                    在那个困难的时刻,我曾作出了勇敢的选择,我是当之无愧的英雄!
                    这就是我所认为真正的英雄——畏惧并战胜畏惧的人。
                    关键只在于那畏惧的一刻,你是选择战胜他,还是躲避他。
                    人生的分界线就在这里,跨过了这一步就是英雄!退回这一步就是懦夫!
                    于谦不是天生的英雄。
                    至少在正统十四年八月十八日的那个早晨之前,他还不能算是个真正的英雄。
                    虽然他为官清廉,虽然他官居三品,手握大权,但这些都不足证明他是一个英雄。
                    他还需要去显示他的畏惧和战胜畏惧的力量。
                    于谦是一个很强势的人,从他怒斥朱高煦到不买王振的帐,他一直都很强硬,似乎天下没有他怕的东西。
                    但这次不同,作为代理兵部事务的侍郎,他要面对的是瓦剌的大军和城内低迷的士气。自己生死可以置之度外,但如今国家的重担已经压在了自己的身上,必须谨慎处理,一旦出现失误,后果不堪设想。
                    于谦十分清楚,逃就会丢掉半壁江山,所以不能逃。
                    那么战呢,说说豪言壮语自然容易,但瓦剌攻来的时候,用语言是不可能退敌的。万一要是指挥失误,大明王朝有可能毁于一旦。
                    是战是逃,这是个问题。
                    面对如此重担,如此巨责,谁能不犹豫万分,谁能不心生畏惧!
                    于谦也是人,也会畏惧,但他之所以能够名留青史,永垂不朽,就因为他能战胜畏惧。


                  IP属地:广东166楼2024-04-21 21:56
                  回复
                    可是身陷敌营成为人质的皇帝,也先精锐的士兵,城中惊慌失措的百姓,不堪一击士气低落的明军,还有类似徐珵这样只顾着自己的逃跑派煽风点火,一切的一切都在提醒他:
                      这是一团乱麻,一盘死棋。
                      殉国忘身,舍生取义
                      宁正而毙,不苟而全!
                      于谦最终还是迈出了这一步。
                      国家兴亡,我来担当!


                    IP属地:广东167楼2024-04-21 21:58
                    回复
                      “建议南迁之人,该杀!”
                        于谦就是这样训斥徐珵的。
                        他接着说道:
                        “京城,是天下的根本,如果就此迁都,大事必然不可挽回!难道诸位忘了宋朝南渡的事情吗?”(独不见宋南渡事乎)
                        他的这一番怒吼震醒了那些犹豫不决的人,朝中第一号人物吏部尚书王直站出来公开支持于谦,而明代历史上另一个连中三元者,后来的宪宗重臣商辂也站在了他的一边,在这些人的影响下,主战派终于打动了朱祁钰,并坚定了他抵抗到底的决心。
                        由于于谦已经代理了兵部尚书,且又是主战派的代表人物,所以朱祁钰便把防守北京的重任交给了于谦。
                        这是天下最高的荣誉,也是天下最重的重担。
                        散朝后,于谦走出了大殿,看着乌云密布的天空,回想起这个并不平静的早晨,他也不由得感到惊心动魄。
                        但此时的于谦已经没有时间多想了,因为此时他那瘦弱的身躯已经承担起了国家兴亡的重担。


                      IP属地:广东168楼2024-04-21 21:59
                      回复
                        可现在这个局势,保卫京城的军力都不足,哪还有多余的人去护卫粮食呢?
                          这是一个难题,看来除了一把火烧掉之外,也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了。
                          可是于谦解决了这个问题,用一个十分巧妙的方法。
                          这就是他的第二道命令:
                          “所有受召军队进发时应由通州入京,士卒各自取粮,并运送至京城。”
                          问题就此解决,通州的粮食将由十余万士兵运送入京。
                          看到了吧,这就是水平。
                          所谓有水平就是能做到别人做不到的事情,想出别人想不出的方法。
                          匹夫之勇人人皆有,但问题摆在眼前,能否处理好,就要看能力了。
                          于谦是一个勇敢的人,但他同时也是一个有能力的人,在这件事情的处理上,他十分明智地把调兵和运粮这两个问题联系在一起解决,即不耽误行军,还能免去民工的费用,同时保证了运粮队伍的安全,一举三得。
                          力挽狂澜者,绝非匹夫,国士也。
                          智勇兼备,方为国士。
                          秋后算账
                          于谦下达了命令,自八月十九日起,大明帝国境内所有可调可用之兵纷纷集结起来。
                          这些军队来自山东、河南、南京、浙江等不同省份,他们日夜兼程地行军,目标只有一个——尽快赶到京城。
                          这是一场和时间的赛跑,他们不知道也先会什么时候打过来,但他们知道的是,也先迟早会打过来,只要能够在此之前赶到京城,胜利就多一分把握。
                          大明帝国开始了建国以来的第一次总动员,以应对即将到来的强大敌人。
                          在于谦的努力和调配下,到九月初,各路人马纷纷赶到,京城的兵力达到了二十二万,且粮食充足,人心也逐渐稳定下来。
                          军事上的准备已经开始,并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而与此同时,一场政治风暴也即将到来。


                        IP属地:广东169楼2024-04-22 13:06
                        回复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70楼2024-04-22 15:23
                          回复
                            于谦是兵部尚书,也是会议召集人,在这个会议上虽然谁都可以说话,但只有他说了才算数。
                              他站起来,说出了自己的观点:
                              “也先率大军前来,气焰已经十分嚣张,如果坚守不出,只会长他们的气焰,我大明开国至今已近百年,昔日高皇帝布衣出身,尚可纵横天下,横扫暴元,我辈岂惧小小瓦剌!”
                              他环顾周围众人,停顿了一下,厉声下达了他的第一道命令:
                              “大军全部开出九门之外,列阵迎敌!”
                              众臣鸦雀无声。
                              确实也不用说话了,反正我们说了也不算,你看着办就是了。
                              于谦接着下达了他的第二条命令:
                              “锦衣卫巡查城内,但凡查到有盔甲军士不出城作战者,格杀勿论!”
                              此言一出,举座皆惊,文臣们万万想不到,平日看上去温文尔雅的于谦竟然如此强悍,军令之严厉,前所未闻,甚至连战场杀惯了人的石亨也感到心惊。
                              还没等他们喘过气来,于谦那沉稳又富含威严的声音再次响起:
                              “九门为京城门户,现分派诸将守护,如有丢失者,立斩!”
                              “安定门,陶瑾!”
                              “东直门,刘安!”
                              “朝阳门,朱瑛!”
                              “西直门,刘聚!”
                              “镇阳门,李端!”
                              “崇文门,刘得新!”
                              “宣武门,杨节!”
                              “阜成门,顾兴祖!”
                              他停了下来。
                              这不是一个寻常的停顿,因为所有的人都知道,还有一个门他没有说,这个门就是德胜门。
                              德胜门是最为重要的门户,因为它在北京的北面,且正面对着也先的大军。一旦开战,这里必然是最为激烈的战场。
                              这里实在不是个好去处啊。
                              众人并没有等待多久,因为于谦很快就说出了镇守者:
                              “德胜门,于谦!”
                              他用坚定的眼光看着每一个人,这种眼光也告诉了众人,他没有开玩笑。
                              文武大臣们又一次吃惊了,可让他们更吃惊的还在后面,因为于谦马上要颁布的是一道他们闻所未闻的军令。
                              “凡守城将士,必英勇杀敌,战端一开,即为死战之时!”


                            IP属地:广东171楼2024-04-22 18:39
                            回复
                              重阳节到了 再读由位同亮所著《于谦转》,读至第二十章------察县访里出十策救灾 济赈度荒赢万民颂扬 感悟到 今日之高官如此之举少之又少-----更有甚者,利用救灾发大难之财。


                              IP属地:广东172楼2024-10-10 17:4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