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花吧 关注:28,351贴子:239,766

回复:〖灵犀壹组〗〖景星麟凤〗=初选投票楼=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3.作者:旖清夏寒
作品:青蛇愿
题目:约·舟·血
链接:http://tieba.baidu.com/p/4940849295


IP属地:吉林17楼2017-01-19 20:53
收起回复
    14.作者:吾非瞳
    作品:有月
    题目:约·舟·血
    链接:http://tieba.baidu.com/p/4941102003?share=9105&fr=share


    IP属地:吉林18楼2017-01-19 20:53
    收起回复
      ————————END————————
      投票时间:2017.01.20 - 01.26.
      发现恶意刷票者,小黑屋走好不送。


      IP属地:吉林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9楼2017-01-19 20:54
      回复
        IP属地:吉林来自Android客户端20楼2017-01-19 20:55
        回复
          IP属地:吉林来自Android客户端21楼2017-01-19 20:57
          回复
            @旖清夏寒


            IP属地:吉林来自Android客户端22楼2017-01-19 20:57
            回复
              ===============投票截止===============


              IP属地:吉林来自Android客户端40楼2017-01-26 14:20
              回复
                过年放假。


                IP属地:吉林来自Android客户端41楼2017-01-26 14:27
                回复
                  假期结束。
                  爱放多久放多久,任性。


                  IP属地:吉林来自Android客户端42楼2017-03-12 23:56
                  回复
                    旖清夏寒《青蛇愿》文评
                    这是一个简单好理解的故事,但因巧妙地揉进了千古传说《白蛇传》的内容,显出了难得的匠心。
                    行文要的就是一个妙字,有了这个“妙”字,文章之巧也就成了半分。
                    傻旖还有另一篇文章,之所以不如这篇出色,其实很大程度上,就仅仅差了那么几笔出挑的情节描述。
                    我们画画的时候,老师经常会跟我们说这样一个道理,一幅画如果每一处都花费了同样的力气去塑造,那么无论这幅画塑造得多么精彩,也不能算作优秀作品。
                    唯有详略得当,该精彩的地方朝死里精彩,该忽略的地方一笔概括,画面才生动、才活润。
                    写作是一样的。
                    妙用旧典,且用在筋骨上,不多一分不少一分,读起来给人感觉很精神、很舒坦,好比腰痛她正打在了你的酸穴,极准。
                    除却这准头,她实际上并没有出十分显著的力道去描写,她出的是软力,犹如太极,刚并于柔,柔携出刚。
                    这正是篇文章所描写的、以西湖为背景的这样一个故事所需要的,虽然仿佛斜着和风细雨,却不颓靡怠惰。
                    陆花的人物描写虽然不多,但是同小青、同白蛇的故事相互铺就、相佐相成,彼此之间是藕断丝连的关系,在描写青蛇的心结和恩怨时,其实已经是在侧面去写陆花了。
                    而陆花在原有的故事上,是有自主的升华的,他们并没有去走白蛇的旧路,没有制造另一个不完满的故事,因此到后来,他们的追与等、他们的惺惺相惜,成为了青蛇心中那段记忆的改写。
                    我想在青蛇心中,她是希望当年的白蛇和许宣能够如现今的陆花一般的,所以她才忍不住出手去帮助陆花,帮助他们避免错失彼此。
                    到这里,已经能够清晰地看出,题中的青蛇愿,愿为何愿。
                    当然如果陆花二人完全没有对彼此的默契,恐怕青蛇这个愿望要实现很困难,正是因为陆花二人虽然懵懂但心有灵犀,所以在单独与青蛇相处的过程中,也促成了青蛇思想上的觉悟。
                    陆花与青蛇,正好补全了对方的缺憾,这是行文中我最喜欢的一点,显得很真实。要知道在现实生活中,从来都是没有人能站在神的角度引导别人的,更多的是互相影响,共同成长。虽然青蛇超脱了凡人的范畴,可这文章,却到底是给我们这些凡人看的。
                    以上是情节、用意上的长处。那么谈完长处,照例要来说说不足。
                    傻旖作为一个理科生,她的文字表达能力稍微有点落后。当然比很多人已经优秀许多了。
                    我们写作的时候,一般遵从一个普遍规律,就是由简单写复杂,然后再去繁就简。去繁就简相对来说比较困难,傻旖在这方面的技巧明显地有欠缺。
                    写文章最关键的是要想方设法让读者能够读进去,尤其是同人,傻旖把一个故事讲明白了,但是讲得还不够精炼有趣,在可读性上略微不足,这个问题在另一篇中表现得更突出。
                    建议不要一下子试图把所有的设定、脑洞全盘托出,必要描述的时候也要注意去繁就简。
                    当然这原本不能算作一个问题,因为早先的一些严肃文学对读者的阅读水平是有要求的,不过作为一种写作能力,还是希望傻旖能够掌握,产出更加戳人G潮的粮食。
                    槿画(豆毛)评
                    2017.3.12


                    IP属地:吉林来自Android客户端43楼2017-03-13 00:01
                    回复
                      《浓雾 白马 栗子》文评
                      《浓雾 白马 栗子》是一篇较为轻松简单的小短文,讲述的是江南起浓雾的一天,陆小凤骑了一匹千金难求的白马带着花满楼去买糖炒栗子,最终借着这只在特定的日子才能吃到的糖炒栗子向花满楼表明心意的故事。
                      整个篇幅里面没有过多的悬疑包袱,最叫人有探知欲的无疑该是陆小凤一开始就抛给花满楼的那个问题,“这匹马是什么颜色的”,但是通过题目大家都能猜得出来这是一匹白马。
                      这次征文的题目是“雾,白马,栗子”,豆毛太太的这篇《浓雾 白马 栗子》正是围绕着这三件事物展开来写的,可以说在扣题方面豆毛太太做得十分成功。起因是江南起雾,过程是骑马前往买栗子,结果是吃到了糖炒栗子,最终的目的是陆小凤成功地得到了花满楼的心。
                      行文最怕的就是文不对题,或者没有中心主题。通常在一些杂志上会看到有的作者取了看上去很高深莫测的题目,然后花洋洋洒洒的千万字写一篇文章出来,但是读到最后会发现题文几乎无关,而且根本就不明白这位作者究竟想要表述个什么主题思想。
                      饶是我们写同人,也该是要有中心的,一篇文章写出来,至少得让大部分的读者能够明白作者的意思。很明显,豆毛太太的这篇文章的着力点和侧重点都是有的,主次有序,脉络清晰,借着题目中提到的浓雾、白马、栗子,圆满了一个陆花的故事。
                      众所周知,陆小凤和花满楼两个人都是顶聪明的人,在豆毛太太的文章里两位主人公的性格都拿捏得很到位,不会显得突兀。陆小凤是一个会讨人欢心的人,所以他选择了这样一个法子来向花满楼表明心意,在试过了近百匹马之后才能找到这匹能带他们去买到传说中的那糖炒栗子的马,足以见得他的真心。
                      文章后面,两人心意相通之后的那些互动也写得很是真切,陆小凤的喜于言表,花满楼的内敛沉稳,昭示出豆毛太太深厚的行文功底。
                      而豆毛太太最让我喜欢的一点就是她的文字很简练明了,没有过多华丽的辞藻堆砌,也没有强行切入很多诗句典故,这就使得整篇文章读起来一点都不费劲,一气呵成之下舒畅无比。豆毛太太在言辞之间也不难看出一些古龙的影子,尤其是在人物对话的设计上,处理得干脆利落,没有拖沓之意。
                      总的来说《浓雾 白马 栗子》光是作为一篇甜文就足以将我俘获,再加上豆毛太太生动地描写和情节上巧妙地设计,真是能让人回味再三。
                      以上是我个人对豆毛太太的《浓雾 白马 栗子》的一些看法,如有评论不当之处还望豆毛太太见谅。
                      2017.3.24
                      墨旖


                      IP属地:吉林来自Android客户端44楼2017-03-25 23:50
                      回复
                        动如参商(《斗转》文评)
                        我是一个偏爱散文的人,文评中没了人物的牵扯会把这个特点表现的更明显一点,所以我的笔随心而定,或许多少有些零散。
                        选择了这一篇来写文评最重要的原因是题目,“斗转”,斗转星移、沧海桑田,这一类的词总透出文人骨子里伤逝的情感——时光的流转也是一种逝去啊,曾经的鲜活画面在时间的侵袭面前不堪一击,多残忍,多曼妙。再看中心词,锁、杀人、紫微星,莫名的荒凉感扑面而来,在去看正文之前,我就隐隐猜测,它一定很淡:所有的情感都被平淡的言语湮没;它一定很冷:一切的阴暗都与紫薇星下隐晦不明的夜空纠缠;它一定很重:不然如何担得起世间最深厚与最凉薄的情。
                        话又说的远了。
                        还是从文章开始吧。从一个幽冷的夜开始。
                        这是一个基调就定的很暗淡的故事,墓地啊,从一开始,就是一种终结的状态,人生的终结,当然,那未必不会是另一种开始。
                        紫微星与皇室有着脱不开的关系,那本来就是最纷纭复杂的所在,何况又遇上了最能惹麻烦的陆小凤,于是花满楼应约而被拖入了这一场小楼之外的纷争。
                        人心凉薄,而皇上更是最无情之人,无论曾经有怎样真挚的许诺,到最后剩下的不过是权谋与算计,这个故事中,依旧如是,大将军权倾朝野,他的忠心就只能用性命来承诺了。这样的生活,想想,就会让人觉得绝望。多幸运,这个故事的主调是温馨的,是生死之间都能相持与共的陆花二人。
                        生死有的时候不是一线之间,而是,一念之间。如果你明确的知道,下一个瞬间就是你人生中最后的一个刹那,你想到的会是什么?花满楼坦然地如同奔赴一场寻常酒宴,用最寻常不过的语气让那人离开,仿佛没有发生过什么。以前读过一句最华丽不过的句子,“死亡死亡是自私而公正的事,它不许你陪我”。哪怕是深爱的人,也没有作陪的理由。
                        可陆小凤怎么会不明白?那是他的心上人,兜兜转转却还没来得及开口的人,他不肯相信命运会有这样残忍的安排,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可生离死别,远比这更让人难以接受。所幸,这位大将军不是阴狠之人,每一步的棋局都为之后的破解留下了余地,当陆小凤用再狼狈不过的姿态转身恰逢因果,他才终于袒露了心声,“我累得很”,十指相扣,今生的缘分,恰到好处。
                        我很喜欢这篇文章,就像我走了很远的路,停下来的那一步我看见一阵风残留的痕迹,我就知道一切的因果都只是为了这一句刚刚好。
                        但多多少少有些似曾相识,也许是因为太阳底下没有什么事情是新鲜的。《江绝》中的花满楼,一样是选择了孤身留下,虽然是出于别的牵扯。私以为,这一点的处理或许可以更宛转一些,陆花这样风采的人,或许,不会隐瞒生死,而是更坦然的共同面对。
                        不知不觉,说了这样多的话。但似乎还有些想要赘言的。洛洛通知我写文评的时候我就有一种大概要拖很久的预感,事实证明,我拖了十多天,给洛洛一定添了不少麻烦。三次元事情太多,都会不自觉将二次元的事情一拖再拖,也许这并不是一种好的习惯。
                        最后,作者大大我们交个朋友吧,难得有这样的缘分啊!!!
                        2017.3.27
                        素鲛
                        @你是我心底暗流 查收


                        IP属地:吉林来自Android客户端45楼2017-03-27 23:31
                        收起回复
                          《魂兮归来》文评
                          这是一个我猜到了结局还不愿意看到结局的故事。
                          大漠黄沙,孤星落日,陆小凤于茫茫苍苍之间独自往前,花满楼出现了。
                          最喜欢陆花的是他们之间那种绝对的默契和信任,只要他们终于走到一起,好像一切都不重要了。
                          天色黑,夜风冷,而他们相携往前。很喜欢作者文中对于他们二人幼时一笔带过的描写,小小的陆小凤和小小的花满楼,一个少年百无聊赖的挂在树枝上,另一个抬起头来,笑的恍如江南三月春风。
                          “花满楼,你怎么来了…”
                          “我来寻药…”
                          花满楼这样回答陆小凤。
                          他是为陆小凤而来,却也是为自己而来,他心中未明说的话,他一开始未完全想通的事,其实已经出现了。
                          花满楼是为了陆小凤而来的。
                          因为陆小凤就是他还未完全想通的事情,到他再见到陆小凤,就已经完全想通了。
                          花满楼为陆小凤寻药,陆小凤却正正是花满楼的药。
                          情之一字,可深可浅,于他们二人,已毋需多言,也无法多言。
                          陆小凤是个浪子来去自由,花满楼为其挚友亦澄明心思不愿拘束他。烟花三月常常有,扬州也一直都在,只可惜陆小凤无论再来几次,都等不到花满楼。
                          文章看到一半其实我想起过庄周梦蝶的故事,不知是庄周梦蝶还是蝶梦庄周。也想过说不定这只是陆小凤的一场梦,梦醒来真真假假来来去去都不曾有,天地间还斯人挚友。然而假的终究是假的,真正发生的无法更改,已经走过的路,也无法回头。
                          通篇看来人物性格把握到位。气氛营造的很好,很容易使人带入感情,但是也正是因为气氛营造的太多,逻辑上就有些不清晰了,到了最后面描述就有些模糊。前面无论是一两笔的插叙细小的伏笔都还很流畅,到了最后面两段就过于模糊,显得虚无缥缈了。
                          总得来说文章很扣题,“药”有双解,“鬼”不止一个,沙子的意象烘托氛围也很合适。我还是很喜欢这篇文章,人物对话很有古龙先生的味道,意境到位,总体故事有高潮部分,也能够打动人。
                          (正文结束抱个歉,因为专业原因作业很多还有一些别的事来的很晚😂寒假本来想写后来家里又有点事耽误了~强迫症加拖延症真心没救……)
                          三月二十八——暗流聊寄。


                          IP属地:吉林来自Android客户端46楼2017-03-28 15:18
                          回复
                            《解铃》文评
                            “我可是毫不怪你呵。”我想,他要说了,我即刻便受了宽恕,我的心从此也宽松了罢。
                            ——鲁迅《风筝》
                            我且先自裁五秒钟向诸位谢罪吧,若不是我为写此文评向毳兄(豆毛)咨询,她未必会想起补那四十米大刀。然则发生了便是发生了,正如花满楼毕竟死得透透而陆小凤仍孑然行于地上,但是得不到的宽恕、未说完的约定,这却会使人心囿于其中而不得脱。
                            这是故事要解决的核心问题,陆小凤的心结。
                            花满楼挡下了一枚射向陆小凤的镖,一枚只有他能挡,只能用身体挡的镖。他死在陆小凤的怀里,流了满身的血。他想同陆小凤做一个约定,可惜未来得及说。
                            这是故事真实的背景部分。其中,题目的“约”和“血”都已出现且占有重要地位:“约”是未解之谜,是陆花再会的引线;“血”则成了陆小凤的心理阴影。
                            既说到此,不妨把剧情复述这些毫无意义的东西丢掉,——看文评的当然都是看过文章的人,否则应当去看作品推荐,——我实不该浪费笔墨了。
                            作为本次活动的出题者(没错就是我),我自是不愿让三个关键词的关联度过高,从而变成连词造句的小学语文题,是以(我对这个词的用法一直不解,如有不妥则多请见谅)春天的桃花搭了寒冷的冰,靠人力救命的草药搭了寸草不生的沙漠和“封建迷信”的鬼。也许有的题目看上去并不是十分难关联,不过它们亦是我从无法同时存在的场景中分别提取出来的,譬如暗流选的“锁、杀人、紫微星”。
                            (事实证明,选“糕、冰、桃花”的猛士基本成了烈士。)
                            但凡事有特例,七组题目中,唯有这“约、舟、血”和阿鲛选的“无字书、草上飞、竹叶青”,我并没有刻意将三个词割裂,只是自然而然地写下了它们,像冥冥之中的力量推动我的笔,而非我本人的意志。因此,不似其他题目会带有先入为主的概念,这两个题目在我是白纸,幸而作画之人皆妙笔生花,这也是我选择《解铃》写评的原因之一。
                            在本文中,“约”是花满楼和陆小凤的约定,在高潮部分(且如此称吧)完成,“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比起空间,时间和记忆的隔离更加悲哀,即便如此,纵使缘分尽了,再不得见,仍会各自用心生活下去;
                            “血”在陆小凤眼里象征着花满楼的死,他永远无法释怀的痛苦,然而血的“红”,却曾是陆小凤最钟爱的颜色,花满楼正由此入手,用鲜红的彼岸花解他心结,彼岸花也做了两人约定的信物;
                            “舟”的意象从古中国的忘川到古希腊的冥河,再到《圣经》中的诺亚方舟,总有些许向死而生的味道,这里的忘川行舟当不例外,于死生阴阳之间流动,死者往生,生者解脱,是有“连接”之用。
                            说了这么多,只是想给个扣题满分。
                            继续解题,这次解文题:解铃。
                            花满楼的突然离世给陆小凤留下心结,这心结普天下只有两人可解,一是花满楼,一是陆小凤自己。后者希望基本没有,解铃还须系铃人。
                            于是花满楼来解陆小凤的铃。
                            正常态的故事就是这样的。花满楼费一番心力得以再见陆小凤,约莫是有什么或实在或不成文的规则,只在阴阳交界忘川之前才展露身份,此前便连陆小凤也察不出端倪。二人泛舟川上,陆小凤眼前的血雾终于消散;彼岸花海,花满楼也说完了他未说完的约定。
                            “纵然花叶永不得见,每到花开时,花会纵情绽放;每到生叶时,叶亦会竭力伸展。陆兄聪明过人,愿你我其人如花,复无抱憾。”
                            陆小凤回到人间,又穿上了他的红披风,带着彼岸花行走江湖。
                            ——至于花满楼是不是真的解开了他的铃,这就交由读者评判了。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后知后觉的拥有和无法挽救的失去,这又怎能让人轻易释怀呢?
                            毳兄的文笔一向是自然流畅,又有一种极动人的力量蕴在字里行间,我本已念着释然便好,看到花满楼述说约定那番话,心中仍是一阵抽痛,——是啊,再怎么说,他们是生离死别,从此再不能相见。我从来不信轮回转世,即便真有,每一世有每一世的际遇,无关前世,不论来生。所以死了便是死了,能有这番交代已可感谢上苍,此一离去,便是真正的阴阳相隔,陆小凤失去了花满楼,只能独活世间了。
                            全文从陆小凤自斟自饮,蒙面人不请自来开始,独活的“孤独”首尾照应,现实的一切并没有改变。接着,点明花满楼已死的事实,而清楚一切的陆小凤种种反应,却可显示出他对花满楼深厚又复杂的感情。我们站在上帝视角,想来见到花满楼应是个大概率事件,而故事中的陆小凤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应下蒙面人之邀呢?“要是没有风,我这胸膛里怎么凉飕飕的,像是被谁开了个大洞。”
                            插叙的一段虚写全然是陆小凤的视角,当然也渲染上了他的情绪,这类手法颇考验作者功力,毳兄做得自然还是不错的。而其后花满楼揭露身份,二人短暂重逢,定约离别不必多谈。最后上帝视角全开的叙述中,陆小凤对着花骨朵说话的场景,则确是个意味深长的结尾。
                            总的来说,我很喜欢这篇《解铃》,人物到位,扣题紧密,叙述平实流畅,意境气氛渲染到位,立意让人眼前一亮……抱紧毳毳大腿。
                            但是,凡事也总是有个但是!
                            不巧我恰巧就是不吃毳兄四十米大刀的人!
                            毳兄补刀后,我第一个反应就是疑惑、不可置


                            IP属地:吉林来自Android客户端47楼2017-03-31 09:04
                            回复
                              信,只因整篇文的叙述给我留下的印象是比较详细真实的,并不像沉迷神神叨叨的某人,遂抱着细思极恐诚惶诚恐的心情回去又细读了一遍。
                              其实细看之下,全文的确呈现出一种跳跃、昏暗、色彩对比鲜明的感觉,——的确是类于意识主宰的梦境。我的疑惑在于其中几处以花满楼视角的叙述,最明显的这段:
                              “花满楼笑起来,眉眼里满是欢欣也满是落寞。欢欣为终于寻到他心结,心结可解;落寞为生死别离,纵然他再如何不承认,终于还是耽于自苦,尝尽孤寂。”
                              我有时也会无端将自己的内心活动转成第三人称,做梦时自然也有灵肉分离甚至开始替全场编情节的状况。上面这段可以理解是陆小凤的移情,理解是他在幻梦中一并描摹了好友的心情。
                              只是陆小凤不去写小说未免有些浪费人才了。
                              想来毳兄也并没有把这种理解作为所谓“真正的理解”,只是顺着这个倾向做了些许调整,所以正像他说的,一千个哈姆雷特,这里只是提出一点异议,仅代表本人观点。
                              最后,如果问我开头引用《风筝》里的话是何用意,我想那大概可以当作补刀版本中陆小凤永不可能实现的愿望罢。
                              2017.3.30
                              洛云


                              IP属地:吉林来自Android客户端49楼2017-03-31 09:0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