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v吧 关注:204,223贴子:13,327,571

回复:【2016-12-22】艾就艾了,今天开始吃药,记录下我的余生岁月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很棒,保持好心态,努力生活~


来自Android客户端72楼2017-01-04 20:48
收起回复
    十三、这就是生活
    2017年1月4日,服药后第十三天。
    清晨醒来,窗外仍旧是雾朦朦的,看看天气预报,说是最近雾霾严重,尽量避免做户外运动。于是起床做了点早餐,吃过之后,继续躺在床上看帖子。今天头已经不晕了,双腿虽然还有些酸疼,但也没那么严重了。十点钟的时候,外面渐渐明亮起来,心里开始有些蠢蠢欲动,于是穿上衣服,戴上口罩,跑出去沿着河岸走了两圈,回来后感觉精神多了。
    这几天一直在写那首元旦纪游诗,大体框架昨天已经扎好,但顶多只能算是粗稿,尤其后半部分,明显给人虎头蛇尾之感。闲来无事,重新打电脑,开始逐字逐句推敲起来。大概是今天精神状态不错,进度明显比前两天快多了,到中午已经初具雏形,下午继续努力,终于大功告成。
    这首《2017元旦九龙山纪游赠群友》是五言古诗,共58句,580字。单以篇幅而论,在我以前所写的诗词中应该是很少有的吧,除了很久以前就已经遗失的那首七古《京华篇》之外,也就前几年初到深圳时写的那半首《元旦登梧桐山》可与之相提并论。苏东坡评论绘画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那么,如果仅以文字的多少来评论文学作品,自然更会贻笑大方,只是这几年已经很少写这类东西了,虽然只是勉强成篇,我心里多少还是很有成就感的。
    最近一直在思考所谓“不朽”这个问题,甚至连夜里做梦都念念不忘,偶然在百度百科看到这个命题的来龙去脉以及对它的解释,可谓获益匪浅,其翔实深刻,远胜我的浅陋之见,特摘录于下,以为自勉:
    三不朽,我国伦理思想史上的一个命题。春秋时鲁国大夫叔孙豹称“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立德”,即树立道德;“立功”,即为国为民建立功绩;“立言”,即提出具有真知灼见的言论。此三者是虽久不废,流芳百世的。
    原文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二十四年春,穆叔如晋。范宣子逆之,问焉,曰:“古人有言曰:‘死而不朽’,何谓也?”穆叔未对。宣子曰:“昔匄之祖,自虞以上为陶唐氏,在夏为御龙氏,在商为豕韦氏,在周为唐杜氏,晋主夏盟为范氏,其是之谓乎?”穆叔曰:“以豹所闻,此之谓世禄,非不朽也。鲁有先大夫曰臧文仲,既没,其言立,其是之谓乎!豹闻之,‘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若夫保姓受氏,以守宗祊,世不绝祀,无国无之,禄之大者,不可谓不朽。”
    这段话记载的是春秋时鲁国的叔孙豹与晋国的范宣子曾就何为“死而不朽”展开讨论。范宣子认为,他的祖先从虞、夏、商、周以来世代为贵族,家世显赫,香火不绝,这就是“不朽”。叔孙豹则以为不然,他认为这只能叫做“世禄”而非“不朽”。在他看来,真正的不朽乃是:“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言及“立言”的不朽,叔孙豹特以鲁卿臧文仲为例,说:“鲁有先大夫曰臧文仲,既没,其言立,其是之谓乎!”《国语·晋语八》对此亦有记载:“鲁先大夫臧文仲,其身殁矣,其言立于后世,此之谓死而不朽。”历史上的臧文仲何许人也?他立了何言而被视为不朽?原来臧文仲系春秋时鲁国大夫,屡建事功,且长于辞令,就为政立国之事多有高论,在诸侯国间广为流传。他所谓的“立言”是与“立德”、“立功”紧密相联的,并非仅以立言为职志。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口碑不错的历史人物,孔子却批评他“不仁者三,不知者三”(《左传·文公二年》)。看来,要想做到“三不朽”或其中之一二,殊非易事。
    唐人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中对德、功、言三者分别做了界定:“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立功谓拯厄除难,功济于时”;“立言谓言得其要,理足可传”。在后人对“三不朽”的解读中,“立德”系指道德操守而言,“立功”乃指事功业绩,而“立言”指的是把真知灼见形诸语言文字,著书立说,传于后世。当然,无论“立德”、“立功”或者“立言”,其实都旨在追求某种“身后之名”、“不朽之名”。而对身后不朽之名的追求,正是古圣先贤超越个体生命而追求永生不朽、超越物质欲求而追求精神满足的独特形式。孔子说:“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论语·卫灵公》)屈原的《离骚》讲:“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云:“立名者,行之极也。”诚然,历史上晋代文人张翰曾说过“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唐代诗人李白亦讲过“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但事实上,二人虽则酒没少喝,但诗文佳作也没少写。
    “三不朽”中,“立德”有赖于见仁见智、众口难调的外界评价,“立功”需要挤身垄断性和风险性极强的官场,这些往往非一介书生的能力所及;于是,文人每以“立言”为第一要务,以求不朽,这诚如曹丕《典论·论文》讲:“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自传于后。”胡适曾将“三不朽”称为“三W主义”。“三W”即指英文“Worth”、“Work”、“Words”,这三个词的涵义与“立德、立功、立言”相近。在《不朽——我的宗教》一文中,胡适指出了“三不朽论”只限于极少数人、没有消极的制裁和功、德、言的范围太模糊等三层缺点,并提出“社会的不朽”:“我这个现在的‘小我’对于那永远不朽的‘大我’的无穷过去,须负重大的责任,对于那永远不朽的‘大我’的无穷未来,也须负重大的责任。”“‘小我’虽然会死,但是每一个‘小我’的一切作为,一切功德罪恶,一切言语行事,无论大小,无论是非,无论善恶,—都永远留存在那个‘大我’之中。”胡适的“社会的不朽”论旨在把每个人的一己行为与人类的历史发展关联在一起,给有限的个体生命赋予永恒的意义,人的一言一行、所作所为,无论是非功过、积德造孽,都要被历史记上一笔。
    在转瞬即逝的时间之流中,人总想抓住些永恒的东西。美国现代哲学家詹姆士在《人之不朽》一文中曾这样讲:“不朽是人的伟大的精神需要之一。”当然,詹姆士这里所说的“不朽”,是指宗教性的不朽。而中国历史上的所谓“三不朽”,则是仁人志士孜孜以求的一种凡世的永恒价值。可以说,对死后不朽之名的追求,可以激励个体生命释放出无比巨大的能量,拼搏奋进,建功立业;而置个人身后名誉于不顾的人,则难免流于酒囊饭袋、行尸走肉,甚或沦为恶棍暴徒、独夫民贼。历史上,功勋卓著的拿破伦生前总担心自己在十世纪后的世界史上连半页纸都占不到,结果名垂千古;而生前放言“死后哪怕它洪水滔天”的法王路易十五,自然遗臭万年。同时,对不朽之名的追求是要付出非凡代价的,被历史大书特书的旷世伟人都是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做出巨大的个人牺牲并放弃凡俗的某些物欲与私利,而后才功成名就的。例如,被后世称为“至圣先师”的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周游列国,讲学传教,结果畏于匡、困于蔡、厄于陈,“累累若丧家之犬”。再如,司马迁因说真话而遭到宫刑,仍能忍辱负重,发愤著书,遂留下“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当然,历史上也有些人借名求利,名利双收。但浪得的虚名不会长久,最终难逃历史老人的法眼。
    曾几何时,社会上充斥着追名逐利的短期行为,熙来攘往奔竞于名利场上的人们根本无暇顾及不朽之名的诉求。不用说“立德”方面的假仁假义、外廉内贪的道德作秀,“立功”方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就是在被先贤古哲视为生命的“立言”方面,时下的不少著书撰文者所追求的也不再是不朽,而是速成,而速成者自然就难免乎速朽。如果从胡适所谓“社会的不朽”的角度看,真不知道急功近利的他们能拿什么上对得起列祖列宗,下对得起子孙后代?“我死后哪怕它洪水滔天”这句历史上个别统治者的口头禅,如果不幸成了一代人的集体无意识或社会的潜规则,那真是莫大的讽刺和悲哀。
    服虔所认为达到三不朽的人物:
    立德:伏羲、神农。
    立功:禹、后稷。
    立言:史佚、周任、臧文仲。
    杜预所认为达到三不朽的人物:
    立德:黄帝、尧、舜。
    立功:禹、后稷。
    立言:史佚、周任、臧文仲。
    孔颖达除了认可服虔和杜预的观点外,另外认为达到三不朽的人物:
    立德:禹、成汤、周文王、周武王、周公、孔子。
    立言:老子、庄子、荀子、孟子、管仲、晏婴、杨朱、墨子、孙武、吴起、屈原、宋玉、贾逵、杨雄、司马迁、班固。
    转眼间服药快半个月了,明天就是到医院复检的日子。对于结果,我自然在意,毕竟事关自己的健康,但说句心里话,比起以前,我已经不再患得患失,或许这也是一种成熟吧。孔子说:“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刘震云在小说《一句顶一万句》中反复告诫人们:日子是过以后,不是过从前。不论先圣还是今贤,所要表达的无非都是一个意思:活在当下。碌碌无为也好,虚度光阴也罢,我们仍然都在沿着自己的人生轨迹前行,毕竟不论对于任何人来说,这就是生活,不是吗?
    加油!朋友们。
    2017年1月4日


    IP属地:江苏73楼2017-01-04 21:29
    收起回复
      路过


      来自Android客户端74楼2017-01-04 21:39
      回复
        楼主的文笔真好。


        来自Android客户端75楼2017-01-04 21:42
        回复
          看起来一点不像是只上过高中的人啊!绝对是硕士以上水平啊!


          来自Android客户端76楼2017-01-04 21:42
          收起回复
            嘻嘻,看得出来大叔心情不错~


            来自iPhone客户端79楼2017-01-05 22:25
            收起回复
              加油,都会好起来的


              来自iPhone客户端80楼2017-01-05 22:59
              收起回复
                十五、著书需为稻梁谋
                2017年1月6日,服药后第十五天。
                生活重新步入正轨。早晨七点出发,沿通惠河边散步,傍晚五点出发,前往音乐主题公园闲逛。除此之外,开始看书以及构思我即将要动笔的小说。目前来说有三个选项:一是继续写《打工时代》;二是重新修改《胜者为王》;三是创作全新的《幻世浮生录》。这三部小说都是我计划中必须要完成的作品,但各个侧重点不同,孰先孰后,一时还真是难以决断。
                《打工时代》的情节主要缘于十八年前我第一次东莞之行的亲身经历,这些年一直念念在兹,却至今没有动手写出来,拖延懒散固然是主因,更主要的是怕自己力有不逮,糟蹋了这个故事。这次最大的顾虑是,这是个现代题材的小说,与普通的网络小说格格不入,到底有没有人喜欢看呢?毕竟是第一次正式写东西,虽然不敢奢望什么,但如果连一个读者都没有,多多少少自信心都会受到一些打击吧,说到底我的内心还没有强大到“刀枪不入”的程度。
                《胜者为王》讲的是秦末陈胜吴广起义以及楚汉相争的故事,严格说来应该是一篇真正的历史小说。其实前几年已经做了不少准备,也写了十几章,但是随着情节的深入,越来越感觉不得不背离创作的初衷。对于那段历史,我一直心驰神往,并抱着一种崇敬的态度,所以并不打算戏说或恶搞,可是写到后来,我才发现我根本无法继续下去,借用网上流行的一句话来说,就是:我的才华根本支撑不起我的梦想。最大的问题不在文字表达,更主要的是历史知识的欠缺以及对于细节的把握,所以搁笔至今。
                至于《幻世浮生录》,算是正经的玄幻吧,也算不上现在新冒出的想法,其故事在多年前就已经有了雏形,而且几经修改,早已面目全非。更可惜的是,今天上网搜索,同名的小说起码有四五部,所以,若是真的使用这个名字,投稿时网站能否通过还很难说,但如果换其他名字,暂时还没想到更合适的,而且忍痛割爱,也确实让人不爽,到时再看有没有什么变通的办法吧。
                除了以上三部之外,另外还有《故乡祭》、《青春劫》、《相思毒》等也在备选之列。我不怕写不好,也不怕写不下去,唯一最担心的还是年后的生计问题,如果需要一边工作一边写作,那么就要做好持久打算,如果确定暂时不找工作而全力写作,那么就要做好不饿肚子的准备。
                龚自珍曾感慨道: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梁谋。他所无法预料的是,若干年后,鄙陋如我连为稻梁谋而著书都做不到。岁冉冉其将暮兮,恐年岁之不吾与,与其坐而论道,不若起而行之,还等什么呢?加油!
                2017年1月6日


                IP属地:江苏81楼2017-01-06 22:06
                收起回复
                  《关于爱情》
                  有人问我:你相信一见钟情吗?
                  我回答:相信。
                  是的,我相信。
                  《红楼梦》中,宝黛初逢,黛玉一见,便大吃一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哪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而宝玉看罢,亦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贾母笑他胡说,宝玉道:“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
                  《西厢记》里,张生在佛殿乍遇崔莺莺,恰似正撞着五百年前风流业冤,你看他:颠不刺的见了万千,似这般可喜娘的庞儿罕曾见;则着人眼花撩乱口难言,魂灵儿飞在半天。
                  如果说以上两例均出自文学作品,难免有虚构夸张之处,那么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遭遇也并非绝无仅有。
                  我就有过这样的亲身体会。
                  二十八年前,我正式踏进校门的那天,正在教室里和新识的小伙伴们追逐打闹,陡然听到有人喊:XX(我们的班长的名字),你坐在哪个座位?循声望去,只见她穿条杏黄色短裙,上身是件淡绿色短袖,扎着两根乌黑的麻花小辫,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就像是一泓深潭,让人不知不觉沉溺其中,难以自拔。
                  近三十年的光阴弹指既逝,而那初见时的惊艳,至今仍历历在目,如同昨日。
                  时间倒退到十年前,当我于不经意间扣开那扇房门时,那人应声而出,眉如远山,目似秋波,那眼神一转,,霎时间让人三魂飞了七魄,脑子像是一下子凝固了,整个人都呆了,满脑子里都是古人那句: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桃花相映红,……。
                  而五年前,当我第一次看到浪吉的留言时,那种感觉又顿时涌上心头。
                  海子在《祖国,或以梦为马》中写道:我不得不和烈士和小丑走在同一道路上。
                  我没有海子的恃才孤傲,我只是觉得孤独,难道所有的人都在追求物质的道路上丧失了自己的灵魂?
                  我在社会的最底层挣扎,生活的艰辛时常让我麻木,让我步入虚伪,我开始违心的谄媚,虚伪的奉承。
                  可我时常会想起你那句:龙泉挂壁作雷鸣,举世谁知心未死?
                  似乎,不止我一个人在挣扎,远方或许也有个人,和我一样,也许会理解我……
                  我无法解释我为何会对远方、对未知那么的向往,我终日忙碌,只是想有一天能离开这一切,去远方流浪。
                  也许远方会有个没有虚伪、没有争斗的世界。
                  鲁迅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此语我深爱之。
                  其实不独人际交往中如此,在自然界同样存在这种现象。
                  1910年,德国行为学家海因罗特在实验中发现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刚刚破壳而出的小鹅,会本能地跟随在它第一眼见到的自己的母亲后面。但是,如果它第一眼见到的不是 自己的母亲,而是其他活动物体,如一只狗、一只猫或者一只玩具鹅,它也会自动地跟随其后。尤为重要的是,一旦这只小鹅形成了某个物体的跟随反应后,它就不 可能再形成对其他物体的跟随反应了。这种跟随反应的形成是不可逆的,也就是说小鹅承认第一,却无视第二。
                  这就是著名的“印刻效应”。
                  由此反证,连自然界中这种现象都司空见惯,我们人类,又怎么能“免俗”呢。
                  只是,纵然是一见钟情,又能如何呢?
                  宝黛的“木石同盟”终敌不过“金玉良缘”,林黛玉最终不得不焚稿断痴情、魂归离恨天。而张生崔莺莺虽然以落难公子中状元、欢欢喜喜大团圆结尾,但众所周知,那不过是王实甫老先生笔下留情而已,在其所本的唐传奇《莺莺传》中,其结局可远没有那么幸运。
                  至于我自己,何曾逃脱这样的宿命?
                  第一个让我情窦初开的少女,如此早已嫁为人妇,儿女双全;曾让我魂牵梦绕的伊人更是杳无音讯;而浪吉,却依旧漂泊在异国他乡,归期未准。
                  若许乘槎逐鹊影,自应河畔见牵牛;此生只怕是痴心妄想了。
                  是以,纳兰容若喟叹道:人生若只如初见!
                  是的,我相信一见钟情,但比起一见钟情惊艳,我更期待一份长久的感情。
                  但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哪怕这辈子粗茶淡饭、栉风沐雨,于愿足矣。


                  IP属地:江苏82楼2017-01-07 10:25
                  收起回复
                    看你这诗,感觉可以皈依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83楼2017-01-07 10:39
                    收起回复
                      十六、定个小目标
                      2017年1月7日,服药后第十六天。
                      天色阴沉的厉害,到处都是灰朦朦的,不知道到底是阴天还是雾霾。早晨七点半,照常沿着河畔去散步,最近温度一直不算太低,感觉不到一丝隆冬的凛冽,没走多远,就开始感觉身上汗津津的。路上依然是车水马龙,离开了朝九晚五的生活,仿佛时间一久,变得有些跟不上这个城市的节奏,居然有些被疏离的感觉。
                      临近中午,窗外更加昏暗,星星点点的也飘起了雪花,但终究还是没有下大。这种天气最是让人讨厌,要么晴空万里,要么鹅毛大雪,偏偏一直这样浑浑噩噩、死气沉沉,简直压得人喘不过气来,真是糟糕透了。转念一想,大概是最近太闲了,所以才会这么烦燥吧,如此说来,心情的好坏和天气又能有多大关系呢?到底还是因为自己心里做不到静如止水,所以才会如此吧。
                      看书,上网,做饭,吃饭,时间就这样一分一秒地流逝。QQ群里不时有人聊上几句,但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是以很少插嘴。贴吧里又增加了不少新面孔,但依旧充满了各式各样的喜怒哀乐,看多了,内心也就很难再起什么波澜了。和网友聊了一会天,大家各自都为自己的工作而忙碌,实在不好意思耽搁人家太多时间,于是草草收场。
                      午睡醒来后翻看了一下几年前所写的稿子,那时因为各种原因半途而废,后来又敝扫自珍,不舍得删除掉,于是专门新建了一个文件夹,一股脑儿存了进去,也幸而如此,才能保留至今。看着这些自己昔日亲手一个个敲出来的文字,既无比熟悉,同时又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岁月变迁,年华老去,人事已非,初心何在?


                      IP属地:江苏84楼2017-01-07 22:26
                      收起回复
                        看来是该结束这种悠游度日的闲散生活了,嗯,以后应该也给自己定个小目标,当然,我的小目标可不是先赚个一百万,只是督促自己多写点东西而已,暂时就每天三千字吧,看执行情况再慢慢增加,立此存照,绝不偷懒。
                        偶然看到十年前写给某人的一首小诗,名字叫作《春》,阅罢不禁莞尔一笑,抄录于此,以作纪念,如下:
                        你听,太阳的笑声
                        快些起床,懒虫!
                        打开所有门窗
                        让房间装满春风
                        田野上草色青青
                        花蕾还做着美梦
                        鸟儿齐声歌唱
                        欢送漫漫的寒冬
                        换上你最美衣服
                        心情会变得轻松
                        最好带几个孩子
                        一起放飞希望的风筝
                        或者到公园去玩
                        梅花绽放着羞红
                        游人们熙熙攘攘
                        也许还有蝴蝶和蜜蜂
                        你看,那边天空
                        是谁的俏丽身影?
                        请挂起帘子
                        让它筑巢在你的家中
                        2017年1月7日


                        IP属地:江苏85楼2017-01-08 22:17
                        收起回复
                          十七、致那个世界的朋友
                          2017年1月8日,服药后第十七天。
                          那个世界,并不是“那个世界”,千万别误会。虽然处于同一个时空,我们只能相聚于虚拟之地,佛曰:一花一世界;这里也算是别有洞天。
                          我们昨晚聊了不少,相识以来,应该是时间最长的一次。至于说过哪些话题,一觉醒来,我已经忘得差不多了。恍惚感觉你的话不太多,我却慷慨激昂的说了不少。到了最后,我说我对你又有了新的认识,你想听听,但当时我已经是睡意朦胧,只好虚晃一枪,仓皇逃走。不过,既然答应给你个答案,我只能勉为其难了;我们还不算太熟,总不能现在就开始赖账。
                          你曾问过我有多少朋友,我当时回答:三个半。其实,认真算起来,只有三个。那半个呢,十几年来音讯渺茫,早应该是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另作别论吧。剩下的三个,一年之中,难得见次面,平时只是偶尔打个电话。但是仅此三个,却构成了我的近半个情感世界。未来会怎样,我不愿多想,最起码现状如此。
                          也许你会笑我的朋友是如此之少。不!这就够了。我虽交往不多,但熙来攘往,认识的人不算少,只是够的上朋友情份的,确实只有这几个。
                          十多年前,我们花季雨季的时候,恰值多梦时节。那时刚认全3500个常用汉字,读了些考试用不着的闲书,一时之间,豪情万丈,不知天高地厚起来。当时在一起玩的几个人,有的喜欢武侠,侃起金古梁温来,口若悬河,幻想着某天能得到本武功秘籍,炼成绝世神功,从此行侠仗义、漂泊四海;有的喜欢言情,整天抱着琼瑶不放,迎风洒泪、对月伤心,多愁善感、儿女情长;喜欢文学的,裁冰剪雪、吟风弄月;喜欢体育的,球场上叱咤风云,教室里踪影全无。成绩虽然还不算太糟糕,但是老师视我们为害群之马,家长当我们是不务正业。满怀的激情,被当头一盆冷水,心里不免彷徨岐路、自怨自艾,嘴上偏不肯认错,嚷着“举世皆醉我独醒”“茫茫大梦中,惟我独先觉”。越是约束我们,越是要气气他们。出则呼朋引伴,打架斗殴;入则调皮捣蛋、违章乱纪。彼此之间,推心置腹,视为知己,两肋插刀,再所不惜。
                          转眼之间,很多年过去了。昔日的轻狂年少,早已过了而立之年。有的回家务农,有的外出打工,有的出人头地,有的耀祖光宗,而且除我之外,全部都已经成家立业、生儿育女。偶尔也会去探访探访,相见之后,彼此的眼中,仍然闪烁着关切的目光,脑海里还翻腾着对往事的回忆,但共同的话题却是越来越少。他们诉说着他们的老婆儿女、事业家庭,我却仍然故我,做着我的好梦,只是不知道我该向谁倾诉罢了。直到有一天,我们相对无言,再也找不到任何可以说的东西。
                          门外是孩子们的啼哭声、打闹声,房间里除了弥漫着呛人的烟味,还有令人窒息的尴尬。“我们还是朋友吗?”也许是为了打破这沉寂,他开口问道。
                          “以前是。”我只能苦笑着回答。
                          “现在呢?”继续追问。
                          “现在,我们是故人,已经消逝的那个时代里的朋友,或者也可以说已经死去,埋葬在记忆里的人。我们现在相聚,也许只是在梦游,只是地狱的幽灵来尘世寻找他丧失的记忆。”
                          除此之外,其他的呢?漂泊多年,也曾遇到情投意合的人,顿生惺惺相惜、相见恨晚的感觉,只是为了生计奔忙,聚散匆匆,很快就天各一方,恰如夜空里的星星,偶然相遇,然后又沿着各自的轨道飞驰,很少有重逢的可能,谈不上有太深的交情,。对于友情,我始终认为它是由时光雕琢而成,譬如老酒,越是时间久,越是入口醇厚、回味悠长。
                          回到家乡三四年了,朝夕相处的人当中,也有几个关系很好的。
                          忽然有一天,其中的一个问我,“我们是不是朋友?不要骗我,也不要敷衍我,说实话。”
                          我摇了摇头,“不是,我们只能算是熟人。”
                          “什么?”我的回答显然出乎他的意料,他从椅子上蹦了下来。“这么多年了,我们每天呆在一起的时间要超过你和家人在一起的时间,我们之间每天说的话要超过你和你女朋友说的话,我知道你有几个哥哥几个姐姐,我知道你爸爸的年龄你妈妈的生日,我还知道你的脚臭,你睡觉爱磨牙,你屁股上长几颗痣,甚至还知道你小时候尿过几次坑,长大后和几个女人上过床。你说,为什么我们竟然连个朋友都算不上呢?”
                          我微笑着耐心的听完他的这番话,等他发泻够了,只是轻轻问了他一句,“你知道我在想些什么吗?”
                          他的怒气顿时烟消云散,只是狠狠的骂道“你这个混蛋!”
                          友情,是一种主观的认可。倘若只是为了一个名称,那太容易了,酒杯一端,称兄道弟,山盟海誓,逢场作戏,谁不会啊。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心有灵犀,再加上时间的考验,自然会修成正果,熟人即可变成朋友。但友情还需要时时维护和更新,否则就会变成所谓故人。
                          在我心里,朋友共有三种。
                          第一种:志趣相投,情怀接近,素昧平生,聆声知音。这种朋友可望而不可求,不知修得几生几世才能遇到。自古至今,除了鲍伯牙、钟子期之外,就没听说还有第二对,所以只能神思千载,悠然心会。
                          第二种:识英雄于末路,援穷鲋于涸辙,故称之为知己。人生在世,知己难求,所以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除此之外,其他的都可以算作第三种,比如共患难、同生死之类。
                          本来打算说说对你的评价,写完之后才发现,竟然忘了这个问题,可谓下笔千言,离题万里。不过,无所谓。我们毕竟只能相聚于斯,无论我们的观点如何千差万别,现实中毫不相干,不会有任何影响。假如生活中,交到不该交的朋友,即使不割袍断义,也要划清界限,但在这个虚拟的世界里,你只需轻轻点击鼠标,把他的名字从“我的好友”中删除即可,你说呢,我的“朋友”?
                          2017年1月8日


                          IP属地:江苏86楼2017-01-08 22:18
                          收起回复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87楼2017-01-08 22:36
                            收起回复
                              醉蓬莱
                              正微风拂面,
                              天际灯光,
                              松头月色。
                              十里断墙,
                              恨千年默默。
                              草没半腰,
                              鸦栖枯树,
                              几许登临客?
                              暗影婆娑,
                              残碑零乱,
                              无边萧瑟。
                              昔日音容,
                              今朝书信,
                              别后行踪,
                              随风飘落。
                              独立无言,
                              星汉云间烁。
                              如梦年华,
                              如尘岁月,
                              已如烟散却。
                              来日追怀,
                              当时心事,
                              都成迷惑。


                              IP属地:江苏88楼2017-01-09 15:2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