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吧 关注:51,197贴子:661,703
  • 2回复贴,共1

华林寺大殿·元妙观三清殿设计模数/尺度分析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华林寺大殿(964)与元妙观三清殿(1015)是福建沿海地区现存最早的两处建筑实例,构架高度相似且风格独特;一般认为其模式可追溯到晚唐时期的当地传统,并且同类技术风格一直延续到了宋元时期。下面本文将就此二殿进行一定的分析。


首先是基础信息,用材:

华林寺大殿除底层栱材偏大外,屋架中的栱枋大多材宽16cm,材高在31~32cm之间,足材在44~46cm之间,构成一组近似5:10:14的比例关系;
元妙观三清殿材宽11.8cm左右,材高在26~29cm之间(两极分化,有的26~27有的29),足材按描述似乎在35~36cm之间;明显看出材宽偏小不足材高的1/2,如果假设一组单材之半的理想材宽,则构成3:6:8的比例关系(与肇庆梅庵大殿用材比例一致)。
紧接着直接上最优美的部分,举架:

从这张表中我们可以看出,两座建筑举架方式高度一致,具体可以表述为:
1.檐步(下昂架)平长9足材,举高3足材(元妙观)或4足材(华林寺),构成1/3或4/9的昂制;
2.身内三架总平长12足材,举高6足材,构成总体上的5举斜度;但两者微妙的区别在于华林寺金步每架都举两足材(字面意义,真的是看得见的两足材),利用架长由外向内的缩短自动形成举折曲线;元妙观则调整各步举高使得内三架斜度几乎一致;
3.华林寺脊步在两足材的基础上略微调高3~4cm,进一步辅助举折曲线形成;
除此之外,华林寺总举10足材正好与“每架举两足材+每两跳举一足材”的格局对应,与北方晚唐理想做法一致;元妙观总举9足材的差别,则完全是昂制少一足材导致的,或许体现出对细节和屋面曲线的不同理解。两座建筑均有着将屋面两段化处理的倾向。
华林寺大殿屋举示意:

元妙观三清殿屋举示意:

然后进入道架部分的分析
令人意外的是,道架分别和(假象)材宽形成了一致且良好的对应(自然也就对应到了两倍的单材上),构成了脊步上金步10或11材宽,檐步和下金步12单材的模式,再经由前文提到的单材,足材和架长比例关系的相互约束,圈定了步架和跳长的尺度;同时由于元妙观足材与单材间的简明比例,他的进深分布要规整和均匀的多,和足材也构成良好对应;对于单材/材宽在进深方向的控制是否成立还要多做考量,同时也不能忽视华林寺地盘不整是由于吻合整尺的可能性。
再配合营造尺分析:

元妙观的营造尺长度推测较为简单,只需注意到长26.5和29的材宽可能分别是9寸和1尺就很容易发现,拟合情况相当良好(元妙观面阔方向次间以外部分不存)。
华林寺的情况相对复杂,首先是刘畅教授在他的文章中提出的29cm左右的营造尺1;这把尺的好处一是与元妙观接近,二是在面阔和进深方向分别能得到部分整尺数,算是妥协的产物;
31cm左右的营造尺2则是完全出于面阔方向考虑,建立在明次二间7:5的拟合上得到的,缺点是。。。很明显进深方向和用材拟合情况不好;
32cm左右的营造尺3其实就是根据用材和进深进行的修正,也就是考虑到“元妙观单材9寸或1尺”,“华林寺进深与单材倍数吻合”而做出的“华林寺单材1尺”的假说,进深方向拟合完美,但面阔方向似乎又比尺2遗憾了些。
或许存在这样的可能性:尺2与尺3都是成立的,面阔方向只是因不明原因造成的1cm左右的系统误差?
最后上一张我猜测的“一座理想的华林寺-元妙观式三间殿”的足材模数构成(实际操作中调整近似转化为尺寸)


IP属地:江苏1楼2016-12-22 01:17回复
    IP属地:江苏2楼2016-12-22 01:23
    收起回复
      另外值得注意的一点,就是这几座建筑的三角形控制基数是1:2,也就决定了其架长基数(按北方份值)是80份,只会在此基础上调整;(实际材宽份值反而在100~120之间)
      这与北方晚唐系统架长基数100份左右,控制三角形1:2.3~1:2.5的系统既相似又有区别,其演化方式和共同祖型也值得讨论。。


      IP属地:江苏5楼2016-12-22 13:24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