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睿吧 关注:91贴子:6,436
  • 7回复贴,共1

【转载】【经典】小和尚的故事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禅院  
  小和尚坐在地上哭,满地都是写了字的废纸。  
  「怎么啦?」老和尚问。  
   「写不好。」  
老和尚捡起几张看:「写得不错嘛,为什么要扔掉?又为什么哭?」  
  小和尚继续哭:「我就是觉得不好。我是完美主义者,一点都不能错。」  
  老和尚拍拍小和尚:「问题是,这世界上有谁能一点都不错呢?你什么都要完美,一点不满意,就生气,就哭,这反而是不完美了。」  
  小和尚把地上的字纸捡起来,先去洗了手。又照照镜子,去洗了脸;再把裤子脱下来,洗了一遍又一遍。  
  老和尚问:「你这是在干么啊?你洗来洗去,已经浪费半天时间了。」  
  小和尚说:「我有洁癖!我容不得一点脏,您没发现吗?每个施主走后,我都把他坐过的椅子擦一遍。」  
  「这叫洁癖吗?」师父笑笑:「你嫌天脏、嫌地脏、嫌人脏,外表虽然干净,内心反而有病,是不洁净了。」  
  小和尚要去化缘,特别挑了一件破旧的衣服穿。  
  「为什么挑这件?」师父问。  
  小和尚有点不服气:「您不是说不必在乎表面吗?所以我找件破旧的衣服。而且这样施主们才会同情,才会多给钱。」  
  师父瞪了眼睛:「你是去化缘,还是去乞讨?你是希望人们看你可怜,供养你?还是希望人们看你有为,透过你度化千万人?」  
  老和尚圆寂了,小和尚成为住持。他总是穿得整整齐齐,拿着医疗箱,到最脏乱贫困的地区,为那里的病人洗脓、换药,然后脏兮兮地回山门。  
  他也总是亲自去化缘,但是左手化来的钱,右手就济助了可怜人。他很少待在禅院,禅院也不曾扩建,但是他的信众愈来愈多,大家跟着他上山、下海,到最偏远的山村和渔港。  
  小和尚说:「师父在世的时候,教导我什么叫完美。完美就是求这世界完美;师父也告诉我什么是洁癖,洁癖就是帮助每个不洁的人,使他洁净。师父还开示我,什么是化缘,化缘就是使人们的手能牵手,彼此帮助,使众生结善缘。至于什么是禅院?禅院不见得要在山林,而应该在人间。南北西东,皆是我弘法的所在;天地之间就是我的禅院。」  
  
  



1楼2008-10-17 14:59回复
    有一个小和尚自幼在和尚庙里长大,平日里也没出过门.一日,老和尚叫他到山下的河边去打水.他来到河边不远的地方,见到几个尼姑在河里洗澡打闹.小和尚看了一会,突然大惊失色,扔下水桶就往回跑.跑回庙里大叫:“师傅,师傅,不好了,出事了!”老和尚问:“怎么了?”小和尚说:“不好了,几个师兄在河里打架.”老和尚忙问:“打得咋样?”和尚急忙说:“我靠!打得可惨了.每个人胸口被打起两个大包,下边还被砍了一刀,鸡鸡都没了.”


    2楼2008-10-17 15:00
    回复
        我们山下有个小镇叫淼镇,也有人叫这里庙镇,庙镇这里附近的寺庙有三座,除了我们天明寺,还有一座叫宝光寺,宝光寺是近几年才建的,建在风景区里面,规模也比我们寺大很多,香火也旺,庙里的大师也是佛学院毕业,他们寺的禅房比我们寺大很多也华丽很多,师傅说宝光寺的大师佛法很好,不过我觉得他的佛法未必比我师傅好,禅房的大小和华丽程度可能和修为是无关的。就好像个头很大的山果未必会甜,掉在树边的小果子,其实已经熟透了。只上过三年学的戒嗔也可以在网上写故事和上过大学的施主们交流也许也是一个道理。
        淼镇是我们去的最多的地方,镇上有位姓蔡的施主,他是卖水果的,我们经常去他那里买水果,蔡施主人很好,他每次对我说:“小师傅,我给你的价格已经是最低的了。”不过有几次师弟买的价格比我低。
        有一些施主说蔡施主喜欢扣称,不过他从来不扣我们的称,或者是因为我们没有还价吧。
        蔡施主的水果有两种,一种贴着商标,另一种没有,我们通常只买没有贴商标的那种,因为有几次我们买回了贴着商标的水果后,发现贴商标的地方,都有不同程度的疤痕,寺里的人几乎都知道这个规律,所以不买带商标的水果成为了一个惯例,有一次宝光寺的大师来我们寺,给我们带了一些水果,全是蔡施主店里带着商标的那种。师兄弟们都笑话宝光寺的大师没经验,不过这次揭下商标后,我们才发现这次水果几乎都是完好的。
        师傅说:惯例和例外相伴而行,就好像现在街上有很多自称是佛家弟子的施主,他们也许就是惯例下商标后的疤痕,然而我们真正忧伤的是,当例外来临的时候,我们心里依然可以见到那个商标下并不存在的疤痕。
        今天没买水果的时候,特意没有挑选,也许商标下的疤痕对戒嗔来说,已经不是那么重要了吧。


      3楼2008-10-17 15:03
      回复
        那天,智惠师父让我下山买些东西,戒尘闹着要和我一起去,征求了智惠师父的同意,把他带在身边一起下山去了。事情办得很顺利,顺着西街的路往寺的方向走。
        戒尘忽然说,我们从东街走吧?
          戒嗔有些奇怪,如果从东街回寺其实是绕了很远的道,戒尘虽然年纪小,但是对淼镇的地形还是很熟悉的,按说不应当犯这种错误。
          我问戒尘说,何必绕路呢?
          戒尘表情怪怪的,欲言又止的样子。我忽然猛醒,林施主在东街开了一家玩具店,戒尘一定是想去看看。
          戒尘和戒痴的性格挺大的不同,如果戒痴想去东街的话,可能一路上会不停地催着我带他去了。
          想想时间还早,便同意了戒尘的要求,戒尘高高兴兴地跟着我往玩具店去了。
          这天玩具店的生意也不是太好,店老板林施主坐在店门口的小凳子上,戒尘大老远的就望着林施主甜甜地笑,一直笑到林施主都不好意思不请我们进他的店坐坐,才停了下来。
          林施主拉着我问候师父们的情况,戒尘开心的在店里东摸摸西摸摸,忽然从玩具中拿起一个沙漏问林施主,这是什么?
          林施主说,这个是沙漏,可以用来计时。戒尘大感兴趣,缠着林施主问来问去,林施主向他耐心地解释,还拿出一个小沙漏送给戒尘,戒嗔本想推辞,但戒尘已经老实不客气地藏在衣服里了。
          只得向林施主道谢,生怕戒尘等会又看上了什么,惹得林施主送他,便拉着意犹未尽的戒尘离开。
          回去的路上,戒尘反反复复地摆弄着沙漏,忽然告诉戒嗔,这个沙漏中间有张小铁片。探头去看,沙子中间果然藏着一个小铁片,铁片上仿佛还有些字迹。
          摇晃着沙漏,依然不能把铁片摇到上层,只得把它拿在手中静静的等待流沙慢慢地落下。
          沙子不停地流下来,隐藏在沙子中的铁片终于越来越清晰。
          铁片上面原来写着:缘分如沙,惜缘。
          我终于看到了铁片上的字,只是沙已经流完了。
          人生常常陷入两难,不顾一切的去追求一个结果,却往往遗失了其他重要的东西。
          就像沙漏中的答案和沙一样,你始终只能得到一样。


        4楼2008-10-17 15:04
        回复
          天明寺山下的淼镇有位姓陈的老施主,他儿子在城里工作,很孝顺,会经常给他寄钱回来,所以他也清闲,很多镇上的人都羡慕他。
            陈老施主会经常拉着我们聊天说故事,因为他拉着其他人的时候,通常都会在他刚开始说故事就纷纷找机会溜走,但是他知道我们不会。
            他常常说一些说过很多遍的故事,有些时候故事也不是特别好笑,他却自己笑了起来,我们都会静静的听,也陪他一起笑,他讲故事其实有很多错误的地方,或者是我们以为错误实际正确的地方,不过对戒嗔来说,对或错并不是那么重要,搬着板凳静静的听故事,时而弯弯嘴角,并不仅仅是一种尊重,也是一种娱人娱己的行为。只要是好的,我们为什么不去做呢?
            陈老施主有一个故事说的还是挺好笑的,说的是另一个镇上的李施主的事情,李施主在镇上卖一些仿冒的鞋子,不过每次他看到别人卖这个品牌的鞋子的时候,无论真假,他都会冲上去大声揭发那人卖假货,陈老施主问李施主为什么要这么做,李施主回答他,我觉得如果我去揭发他,别人或许就不认为我卖的假货了。
            我问戒痴,你知道李施主吗?戒痴回答我,你是说那个卖假货的李施主吗?
            
            师父早晨告诉我,今天洗脸没洗干净,结果被戒痴看见了,原来有些摆在脸上的事情连小孩子也瞒不住呀!


          5楼2008-10-17 15:05
          回复
            那天读了一个很好的小故事,故事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地点在现在江苏的某个山上的一个寺庙里,时间就21世纪某年某月了,事情是这样子的,有一天,一位施主写了一篇文章,文章的内容我们就不追讨了,重心是,这位施主一定要请寺庙的高僧给他点评点评,于是这个高僧就收下了,答应过几天给他回复,这天太阳落山后,师父就把自己的两个小徒弟叫到了跟前,吩咐他们,回去把这篇文章好好看看,第二天早上给他,这两个小师父得了师父的嘱托,拿了文章就回房研究去了,一看文章,不觉偷笑起来,这是什么文章啊,句句不通,并且错别字是相当的多,于是两个小师父拿起笔就开始挑错了,找了一遍,发现了无数处错误,都用笔勾出来了,一直忙碌到深夜,两个小师父才忙完,第二天一大早,就跑去交给了师父,师父看了两眼,就对他们说:“你们回去再好好的看看吧!看好了再给我!”两个小师父不解其意的纳着闷,不过还是乖乖的拿着文章回去了,这样子到了晚上,他们又开始研究这个文章了,仔细读了两遍,发觉还有那么多错误没发现,怪不得师父不高兴让他们重看了,这样子又忙碌到深夜,一直研究到没有才去睡觉,第三天早上,兴冲冲的跑去师父的房间,心想,这次师父一定很满意,可是他们的师父看了两句话,就没看了,随手拿起着桌上一个带疤的苹果问他们到:“你们觉得这个苹果还可以吃吗?""可以啊!"两个小师父疑惑的答道,于是师父说:“你们回去再读下吧!” 这两个小师父这回更纳闷了,不过出于对师父的敬畏,不敢多问,再次老实的拿着文章回去了,后来半夜十分,他们想了又想,还是想不通,师父为什么不满意,后来仔细回想师父的话,他们才豁然开朗,原来他们看了文章,只是一味的找错误,而忽略文章的优点,师父举的例子不也是这个意思吗?至此,两个小师父才明白师父的用意,看待事务,没必要一直纠缠他的错误而不放,其实有时候你丢下他的不对,找下他的优点,也许你回发现不一样的东西,也许你学到的也更多,不是吗? 呵呵,很简单的小故事,发生在我们的身边,发生在我我们的周围,而我们却为这样子的事一直在苦恼,甚至扰乱了我们的生活,其实讲这个故事的目的,只是想要大家都明白一个道理,与其去发现事务的缺点,不如换个角度,用眼用心去感受事务的优点,对人也一样,也许你会发现,这个世界真的可以感觉到不一样的!


            6楼2008-10-17 15:06
            回复
              大家好,我是戒嗔,大家别叫我大师,我年纪也不是很大的。
                我十二岁那年剃度的,剃度可不是简单的剃头,首先找一位比丘(也就是大家说的和尚),请他做自己的“依止师”,我的“依止师”叫智缘大师,由他向全寺僧侣说明情由,如果没有意见,才可以收我为弟子,剔除须发,授沙弥戒,这个沙弥戒有十条,也就是“初坛”,是出家的第一步。沙弥戒只能单独受,也就是一次只能有一个沙弥受戒。
                沙弥最小也要7岁,我当时进寺的时候已经12岁了,所以年龄上是符合要求的。
                到了20岁的时候,如果僧侣们同意,那么就可以召集了10位大德长老,一起为沙弥授予比丘戒,也叫具足戒,这个戒比较多,一共有250条。
                只有受了比丘戒才成为真正的比丘,这个叫“二坛”。比丘戒可以三人同时受戒。受比丘戒满5年后,方可离开依止师,自己单独修行。
                我前年授了比丘戒,现在还没有满5年,所以我还跟着智缘大师修行。
                我现在已经是比丘了,不是沙弥。也不是所有的人到了20岁就可以变成沙弥,和我一起进寺的几位师兄,只有我和戒傲两个受过比丘戒,其他几位至少要等到明年才有机会受戒了。
                比丘戒授满5年后,就有机会受“三坛”菩萨戒了。具体我就不说了,这些坛什么的,有点像施主们的职称,其实很复杂,说多了大家可能糊涂了,不过不同的受戒在寺里的待遇是不一样的。
                
                师傅现在叫我了,等会我再过来和大家说说寺里的事情,请施主们等等我。
                也不知道大家爱听不爱听?如果爱听的话就留个言,我和几位师兄合用一台电脑的,只有长老才用单独的电脑。


              7楼2008-10-17 15:07
              回复
                顶啊!自己顶是不是犯贱了


                9楼2008-10-23 23:2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