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神话吧 关注:34,392贴子:323,222
  • 3回复贴,共1

中国上古神话体系(上)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前言
将中国古代神话整理集成专书这项工作,是由袁珂先生完成的。他是中国神话学的集大成者,其著作《中国古代神话》是我国第一部较系统的汉民族古代神话专著,此书影响了此后绝大多数整理中国古代神话的人的思维方向。
本文正是根据袁珂先生的《中国古代神话》改编精简而成的,其目的是试图整理出一套中国上古的神话体系——纵然无法像希腊罗马那样的神代诗人,把这些零星片段的的神话熔铸成为鸿篇巨制,也至少让人一看就清楚明了,而不是零星散乱众说纷纭。这使得本文在同一主题的众多神话中只采纳最主流最合理的一种说法。譬如开天辟地的若是盘古,就不可能是儵忽凿开混沌;创造人类的若是女娲一人,就不可能是伏羲兄妹,等等诸如此类。
中国神话只存零星片段的原因,鲁迅先生著的《中国小说史略》里列举了三点,袁珂先生在《中国古代神话》书中肯定了第二、三点,并另有阐述,这两点一个是神话转化成了历史,一个是神鬼不分。神话变作历史就会面目全非,渐渐地神话就会消亡,人们搞不清究竟那些传说是历史还是神话;而各种流派的神话传说混杂,又会相互排挤,两败俱伤,人们搞不清这段神话究竟是什么面目。
鉴于以上两点,为了让中国上古的神话能够体系化,本文在引证时尽量舍弃历史资料,褪去其中的历史因素,而尽量采用原始的或者文学化发展的神话因素;同时排斥了同一主题中的支流神话,只采取本人认为的最佳说法,将其融汇衔接,并加以创新,以简练的结构使之能够成为体系。
这样的做法,从坏的方面说,一部分原始的神话被无情地抹杀,而创新的部分情节可能不被认可,从好的方面说,先前零星散乱的神话渐渐有了系统,顺着一个主线发展下来。体系化,这正是我想做的。
中国上古的神话时代持续到颛顼,而从帝喾之后则进入了英雄时代。神话时代从开天辟地创世造人,到三皇治世五帝定论,混杂着诸神之战天帝纷争。英雄时代伴随着民族始祖的诞生,天神下凡为民除害伐乱禁暴,以及鲧禹治水安定天下。
这样划分的原因,一则是因为颛顼是最后一个五方上帝,从帝喾之后五方帝中已无他的位置;二则是因为颛顼之时派重黎将天和地隔绝,从此神和民的划分日益明显;三则从帝喾之后历史的气味越来越浓厚,我们不得不很努力地从历史中去推测古代神话的的本貌。
而本文最大的创新,莫过于将帝俊重新定位。帝俊的神话零散而又片断,文字记录凌杂无序,但其声名却又非常显赫,长期以来人们很难将其定位。袁珂先生在《中国神话史》第三章中推断帝俊部分是与殷人后裔封地宋国接壤的楚人所作,并说楚人受了殷文化的影响,故令殷先祖帝俊与楚先祖黄帝、颛顼并重。但这却依然无法解释为何同为楚人,像屈原这样的大诗人在辞赋中都未提及到帝俊。
人们只强调帝俊之名只见于《山海经》,其他先秦古籍甚至连屈原的辞赋里都未提到,却忽略了其实两汉以后也很少有古籍中提到帝俊的名字——取而代之的是帝喾和帝舜。而帝喾和帝舜早已历史化,实在无法和神话中的那个声名显赫的帝俊相提并论。本文将帝俊放在炎帝之后、黄帝之前,并通过他的不断化身,与黄帝之间发生了持续的纷争,构成了神话时代和英雄时代的主线。
本文依然采用袁珂先生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每节后面加注释和引文的方式,除了说明所整理的神话有哪些资料依据,和为何如此安排和理解之外,也是对原著作者的尊重——要知道如果没有这些注释和引证的方式,很多佚亡的古籍我们就搞不清楚原作者和书名了,甚至书中的内容我们也无法再看到了。说到这里,由于时间的关系,很多书籍无法一一地浏览验证,所以本文大多数注释本都应该写成“《中国古代神话》引‘《某书》引《某书》’”,但如此一来实在难以入目,因此在此做统一说明——本文中大多数注释和引文都引自于袁珂先生的《中国古代神话》,正文中不再区分说明。
除此之外,在每一章节的最后,还加了一个篇末小结,来说明我为何选择文中的神话作为主流,又如何取舍,以及有哪些改编和另外创新。无论是注释还是小结,其目的都是让人能理智地去看待其中的内容——既非原创,也非完全按照前人的思维,当然也希望能引起人们对中国上古神话的兴趣。从中国古代保留下来的神话片段中所记述的事迹来看,中华民族毋庸自愧地说,诚然是一个博大坚韧、自强不息、富于希望的民族。
姜可乐
二〇一六年十一月三十日


1楼2016-11-30 16:18回复
    ①《白虎道号》:“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教民农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也。”
    ②《绎史》卷四引《帝王世纪》:“炎帝神农氏人身牛首。”
    ③《水经注·漻水》:“神农既诞,九井自穿,汲一井则众水动。”
    ④《绎史》卷四引《周书》:“神农之时,天雨粟,神农遂耕而种之,然后五谷兴助,百果藏实。”
    ⑤王嘉《拾遗记》:“(炎帝)时有丹雀衔九穗禾,其坠地者,帝乃拾之,以植于田,食者老而不死。”
    ⑥《搜神记》卷一:“神农以赭鞭鞭百草,尽知其平毒寒温之性。”
    ⑦《淮南子·修务篇》:“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
    ⑧《开辟衍绎通俗志传》卷十八引《释疑》:“后世传言神农乃玲珑玉体,能见其肺肝五藏,此实事也。若非玲珑玉体,尝药一日遇十二毒,何以解之?”
    ⑨任昉《述异记》:“太原神釜冈,有神农尝药之鼎存焉。成阳山中有神农鞭药处,一名神农原药草山。”《路史·后纪二》注引此作“一曰神农原,亦名药草山。”
    ⑩《潜夫论·五穗志》:“神农是以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⑪《白虎通·五行》:“炎帝者,太阳也。”
    ⑫《淮南子·时则篇》:“南方之极,赤帝、祝融之所司者,万二千里。”高诱注:“赤帝、炎帝,号为神农,南方火德之帝也。”
    ⑬《淮南子·天文篇》:“南方火也,其帝炎帝,其佐朱明(祝融),执衡而治夏。”
    ⑭《山海经·海内经》:“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訞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
    ⑮《山海经·海外南经》:“南方祝融,兽身人面,乘两龙。”
    ⑯《山海经·中次七经》:“又东二百里,曰姑瑶之山。帝女死焉,其名曰女尸,化为瑶草,其叶胥成,其华黄,其实如菟丘,服之媚于人。”
    ⑰《文选》宋玉《高唐赋注》:“《襄阳耆旧传》曰:赤帝女曰瑶姬,未行而卒,师于巫山之阳,故曰巫山之女。楚怀王游于高唐,书寝,梦见与神遇,自称是巫山之女,王因幸之,遂为置观子巫山之南,号曰朝云。后至襄王时,复游高唐。”参看《文选》宋玉《高唐赋》与《神女赋》。
    ⑱《山海经·北次三经》:“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⑲任昉《述异记》:“昔炎帝女溺死东海中,化为精卫,其名自呼。每衔西山木石填东海,偶海燕而生子。生雌状如精卫,生雄如海燕。今东海精卫誓水处,曾溺于此川,誓不饮其水。一名誓鸟,一名冤禽,又名志鸟,俗呼帝女雀。”
    ⑳《山海经·海内经》:“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訞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共工生术器,术器首方颠,是复土穰,以处江水。共工生后土,后土生噎鸣,噎鸣生岁十有二。”
    ㉑《山海经·海内经》:“炎帝之孙伯陵,同(通)吴权之妻阿女缘妇,缘妇孕三年,是生鼓、延、殳。(殳)始为侯,鼓、延是始为钟,为乐风。”
    ㉒《山海经·大荒西经》:“有氐人之国。炎帝之孙名曰灵恝,灵恝生氐人,是能上下于天。”又《海内南经》:“氐人国在建木西,其为人人面而鱼身,无足。”
    ㉓《山海经·大荒北经》:“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有人珥两黄蛇,把两黄蛇,名曰夸父。后土生信,信生夸父。”
    ㉔《山海经·海外北经》:“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毕沅注:“邓林即桃林也。”《大荒北经》:“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于禺谷。将饮河而不足也,将走大泽,未至,死于此。”
    ㉕《山海经·中次六经》:“夸父之山,其北有林焉,名曰桃林,是广员三百里,其中多马。”
    ㉖《水经注·河水》:“湖水山桃林塞之夸父山,武王伐纣,天下既定,王巡狱渎,放马华阳,散牛桃林,即此处也。其中多野马,造父于此得骅骝、绿耳、盗骊之乘,以献周穆王,使之驭,以见西王母。”
    篇末小结:作为炎黄子孙,我实在不愿相信炎帝和黄帝会在阪泉之野发生战争,这其中必定另有文章,否则神话权威《山海经》怎么可能没有任何炎黄战争的相关记录?
    另外以《史记》记载为例,也有明显的不合情理之处。按《五帝本纪》记载:“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又说“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很显然,炎帝作为神农氏或其后世是有能力征伐诸侯的,其征伐应合情合理;但后面又说成是炎帝欲侵陵诸侯,轩辕反而代表诸侯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这前后明显自相矛盾、口径不一。
    历史上西周取代殷商得到天下,反映在神话上则是黄帝取代帝俊成为天帝,所以黄帝与炎帝之间不可能发生战争。我相信真相应该是像《周书·尝麦篇》中所说的那样,炎帝后裔蚩尤驱逐了炎帝,蚩尤打着炎帝的旗号与黄帝在涿鹿之野展开激战。
    关于神农和炎帝是否为同一人,历史上和神话中都有分歧,或者认为炎帝就是神农,或者认为炎帝是神农的后世。而本文将神农和炎帝视为同一人,理由很简单,倘若能追朔出炎帝是神农的后世,那么在历史上必定产生了酋长世袭制,反映在神话上必定出现了上帝,而神农作为上帝只能是炎帝,所以将神农和炎帝视为同一人更合理。神农由于种五谷,尝百草,为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声望日益升高,因此在诸神中一跃而出成为一方上帝,被人们奉为太阳神炎帝。
    至于炎帝的少女追随仙人赤松子成仙的仙话,本文不予采纳,同样在以后的黄帝蚩尤之战中也不会采纳玄女传授黄帝兵法的仙话。试问炎帝黄帝就是天帝,炎帝之少女又何须修炼成仙?谁又能从哪里派遣玄女来助战黄帝?仙话的特色,总是将仙人凌驾于诸神甚至天帝之上,这一类的胡说八道,实在看不出有什么比较积极的意义。


    6楼2016-11-30 16:27
    收起回复
      唉,第二节《女娲篇》发了两次都被系统自动删除了,搞不清用了什么不恰当的词语。我的注释数字编号也不知道为什么有的可以显示,有的不可以显示。部分章节字数太多不让发,只能分段。


      10楼2016-11-30 16:45
      回复






        11楼2016-11-30 16:59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