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松腰开胯------我是剑武。
松腰开胯网上满天飞,讲的神乎其神。好像传统武术什么都不练,就练松腰开胯。我练了几十年也不知道松腰开胯,我个人觉得这太误导后学。说句实话武术练的就是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从而达到身体协调整体如一。如果光练一腰一胯就能练出功夫,我是不信。因为那也只是局部练习非整体也。
太极老四说------
能从心所欲了,还用去看看脚下是不是平的吗?炉火纯青以至于应物自然了,也就不用考虑腰腿在哪里了。铁匠的胳膊车夫的腿。是说铁匠打铁时间长了,胳膊上的肌肉发达,但不能说铁匠的腿部是小儿瘫。拉车的车夫,时间长了,腿部力量发达,但车夫的手上会“手无缚鸡之力”吗?
腰胯是“身法”的局部,只能说腰胯在身法中的重要。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我说过,泰森,一定没有得到练“腰胯”的秘籍。泰森更不知道裆走下弧是怎么回事。
就人整体来讲,腰胯处于什么阶段?承上启下,是人体中最为开阔的关节之一,拉地越开,其产生的力量就越大。
头为六阳之首,起着发号施令的作用,而陈氏太极拳,第一个特点就是在大脑的支配下的意识运动。试想,没有意识的扭腰挫胯,终究能练出什么来?
所以,最重要的是头,是首部。人的两脚,作为最根本的基础,是承载自身一切的,应该像大地一样的厚重坚实,泰山一样稳固,一个人如果开始需要拐杖助行了,他的腰也就很难像蛇游移了。
所以最重要的应该是下盘的稳固,方可立于不败之地。
人体有丹田,地球有子午线,太阳系有太阳,而其周围的一切,都要以此为中点,盘根错节,而又有序地运行,没有这个中心,就不能成为一体,不成体统,就必然散漫无章,国将不国。
自古,有李元霸,手持大锤,坐在马上,捶震十八国,收服了三十六路响马,七十二路草寇,但书中,并没有说李元霸的胯是多么的厉害,而是说李元霸的双臂,有万斤之力,万夫不当之勇。所以,练太极拳,最重要的是两臂要轻如棉,柔似水,展如练,重似铅。
瓦岗寨的英雄们,有的可以托起千斤闸,那是要有巨大的力量,而这份力量,是在肩上,才能艰巨而持久,可见,太极拳的威力,主要是在肩上。
现在,有一帮高手,他们是真正的高手,他们就一句话“擒拿,都在手上”,所以最重要的就是手指。趾高气扬。隔山打牛的凌空劲,以及眼光放人的激光劲,这些更是重中之重。尤其,用掌心发劲,可以打碎半边山的,那才是真正的武士。如果对方是练二指禅的,那么他的手指最重要。泰拳,有刚肘铁膝之说,泰拳拳手上阵,往往是膝于膝对,肘于肘对,轰然相撞,四分五裂,只要这么一下子,把对方的膝盖撞碎,或把对方的肘撞碎,战局随即解决了。
所以,最重要的是膝盖和肘关节。
我上述列举的,如果作为一个太极拳人,都能做到,那么,腰胯可以忽略不计。 犹如一棵树,只要根深,叶茂,那么树干可以忽略不计,并不是说不要树干,而是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树,树干也一定是协调的,对称的,相应而挺拔的。
太极拳经讲,有不得机得势处,其病必由腰腿求之。这也就说明了腰腿的重要,但腰腿之间呢,那就是胯。
武彦;练拳不练腰,终究艺不高。练武之人,只要能用上腰劲了,其力倍增。又说,低头弯腰,学艺不高。为什么?就是因为垂头丧气,少气则无力。也就是犯了百会不能领起的错误。
以腰为轴,节节贯串,以至于气贯梢节。这也是说明了腰的重要。又说,腰为枢纽,为机关,为发动机。
为什么说,意命源头在腰隙?
但是,最终还是,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还要“形于手指”。而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能得机得势。
只知道腰胯而不知其他的人,请不要说太极拳!并不是知道了腰胯的人,就是会太极拳的人。请记住,不管你练的是陈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还是张氏太极拳,如果只会说,那就什么也不是。如果,不是一个真正的太极拳爱好者,请不要对不起太极拳。
大家都是精神交往的朋友,未曾谋面,也是发出了自己对太极拳或具体来说陈氏太极拳的一些看法,当太极拳的水平,进入一定的境界的时候,自己也会推翻自己以前的观点。所以,辩论还是需要的,也是太极拳爱好者能够进步的动力。我没有否认腰胯在陈氏太极拳中的重要,但太极拳是浑然一体,周而复始,生生不息的运动,要求和谐统一对称完整,就不可能会讲腰胯了,就是掌握秘诀了。
我和楼主的观点一样,------松腰开胯网上满天飞,讲的神乎其神。好像传统武术什么都不练,就练松腰开胯。
执着于腰胯,应该是入规矩时候的要求,但一辈子固执于腰胯,也就很难知道将来的太极拳会练成什么样了。
善太极拳者,不说太极拳,他会说,太极无所不在。也会说,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