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树人武学文摘吧 关注:58贴子:920
  • 5回复贴,共1
形意五行拳
形势上劈拳前手是向上向前,神意是向远处开展,后手是向前向下向上,神意是覆盖;崩拳是向前向上,神意是向深处穿透;钻拳是向上向前,神意是前方拥挤;炮拳是向前向上,神意是绽放;横拳是向前向下(实为向前时需有沉意),神意是扇面展开。
虎豹头一解
简言之:鸡腿,龙身,熊膀,虎豹头————台阶!
要言之:四象具足名整体,方有拳。
繁言之:所以求如鸡腿者,为能独立守神;所以求如龙身者,为能自在纵横;所以为熊膀者,功力之具体也;所以如虎豹头者,神气充盈之象也!
结论:故功夫当先自脚下开始练起,渐能至于周身。以鸡腿之法练身如龙而有熊膀之意虎豹头之势。一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6-11-06 16:03回复
    不要净说整体劲!
    先问自己练拳时、是否是个整体人!
    若是有手没腰,有脚没腿。有心无意,有气无力......凭什么获得整体劲呢?
    我们练功,是一个地方一个地方的练,从头到脚、从上到下、从内到外、从里到表,大到骨头、小到毛发、粗到肌肉、细到毫末、形到神意、显到气力、有的心意、无的感觉........一一分明了,自然全体自在。
    到此地步,随便动静,无不合适(式),所发无一非整体,却不需要整体来发矣。
    古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
    规矩做条件(基础原则)讲,方圆做成就说,所以:成就即是做到了规矩。
    因此,学拳的人想获得拳的功夫,自然得守拳的规矩。能守规矩,即是功夫!
    《论语》上说:孔子七十岁了,一切行为都是随他自己一心所欲而作的,却没有丝毫的不合规矩————(原文:夫子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不逾矩即是守规矩,虽然随心所以,却尽在规矩之中,返朴归真而契合于自然规律,此圣人所以为圣也。
    故曰:规矩就是功夫!
    注:规矩是祖宗的成法。
    功夫皆是厚积而薄发。
    所谓破者,当于法无碍。破者如古人做文之“破题”,破其序而存其规,实是通达权变之义。
    若真破了法,则被破者,决非正法!
    孔子虽然“随心所欲”,却还是有个“不逾矩”在。
    规:就是圆规,画圆用的;矩,就是尺子,画线用的。有了工具,画什么图纸都好使。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6-11-06 16:04
    回复
      劈拳似斧,只是似斧而已,并不是斧!
      似者:意也!劈者:势也!手者:神意劲力之通达于此也。
      9楼
      “我们乡下人用斧子劈柴劈多了.具体动作是:把斧子举起,斧子下落的同时身子下座,在斧子接触物体的一瞬间手臂突然加速身子一顿,喳,开了。”身子一顿,就是整劲。
      ——————————————
      这个说法大致不错,但需要弄明白斧子身体同时运动,谁说主、谁是宾?从一动式就是身为主,只是身体在后来明显加速,人就以为是手臂加速,其实是内在神气的下沉,就是身体也是为了神意的下沉才形成向下姿势的,用居高临下、势如破竹比喻是恰当的。
      但劈柴只是体验劈拳拳意的一种方法而已,可不是劈拳的全部。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6-11-06 16:05
      回复
        拳术架势以及套路的练习、是通过协调身心而培养精神、锻炼气势的,是以祖师创拳以肢体的弯曲舒张恰合于自然为度,换句话说就是从战略整体乃至长远考虑的;而后手在下并不是单一从技术的角度设置的,因为在练功的意义上,后手可不是次要的!它代表的是内家拳“内外相合”原则中的“内”的思想!
        但是在具体实战时,后手适当抬高,则是拳术灵活运用的战术法则。
        若说为了某个单纯的攻防技术而改变整体的练功思想,属于舍本求末。
        其实真正内家拳的传人都知道:拳有练法有用法!练是指练功的心法,用是指应用的心法。已成就者,练用如一,无所谓练与用;而对学者来说,二者是不能混淆的。
        一个浅显的道理:您学拳就只想达到能打几个人的地步吗?那您就每一动就去想怎样攻防吧,如果您不觉得累,那也无可厚非!
        但如果是这样,祖师爷又何必提出“练神还虚”?又怎样入道呢?
        每个老师练功都有个人的承传、体会、心得、乃至成功的经验,但是:是否每个老师都清楚自己的功力是从哪里来的?(指是从那个功法上的功。)就像北京的王培生老师,人皆言其是太极拳的宗师,可他的师傅杨禹廷是怎样说的:培生啊,得到了我前半生的功夫————杨老师前半生是什么功夫?不是太极拳啊!
        武术就是这样奇怪:她最大的益人处不是技击,而技击却又是最容易表现武术的!
        所以老师们在教学时,恨铁不成钢,巴不得学生朝夕就成就,所以无不是把自己一生的所得、提着底口袋倒出来,但老师和学生都忽视了一个问题:此时的表现,这是老师一生的集聚,学生怎可能学得会?
        比如一种练功方法,老师以一生的基础,自然做的自然;学生呢?
        所以说:功夫好的未必是好老师!
        劈拳后手出去有三种意:先是手脚齐进自上向前下劈,再是靠进步螺旋向前闯,最后是通过气沉向前上推,但在形体上不能给人看出!定势可以做的给花儿绽放似的。首先解释一下:我这里说的神意实际指的是还没有成为劲力之前的劲意,主要是靠眼神、心意来练习的,所以我称为神意。
        在内家拳中,前手主外,后手主内,就是一定程度上,后手负责内意,前手负责外形,来达到内外相合的要求。
        两手之间只有分工的不同,而不存在主次之分,这也是内家功夫体现阴阳互变的必然。从这个意义上讲:后手即是负责储备弹药的库房也是未来冲锋的先锋。2012.6.9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6-11-06 16:06
        回复
          《形意先贤语录心解。自序》
          祖师先贤,功成而思其难,忧道之不易传,为后学者计,遂将平生所得,分门别类,陈法述义,溯本还原而诉诸笔墨,以期怀志存心有缘者一册在手,即可渐彻方法,粗通达道而腾跃龙门,是所谓经典也。然德尊道贵,未必人尽知之,人心难测,却是古今大同。滥传则有干天和,绝教则损道理。故圣贤布置文字,言简而意骇。大大道虽简,升阶有序,不得蹿等一促而蹴也,尔乃以境言次第,而寓功法于其内:若明理则法自现,依法自在境中。白话不白,非临其境不能得其意,:隐语不秘,非力其行不能明其机,无法有法,非格其宜不能洞其玄。拳道者吾华夏最初之根本文明也。后虽分崩离析,或为术、或为技、或趋巧、或向虚,或行于世,或隐于野,而为学则世未尝绝矣。予自少用力于斯四十年矣,功业未就而垂垂欲老矣!来日难追而去日日迫,故欲将一己所契会于古圣先贤襟怀之处,诚意同心,敷演成篇,庶几不负天心、无愧师恩,不悔此生矣,丙申五月树人序于重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6-11-06 16:14
          回复
            曹树人《形意拳经——八要》浅释
            三顶
            一:头朝上顶
            头部的意思朝上领起,并非有意、用力向上顶起!其实与太极拳的虚灵神顶意思相同。具体操作时作意:百会处如有一物,似有似无,有时任他自在,无时也不必搜寻,久而神意上入云天,体劲沉入大地,即顶天立地之谓;头朝上顶的要求是为了头颈正直。因头为一身之纲,头正则身自不偏。(又:朝有敬仰瞻望意,须自揣摩。)
            二:舌顶上腭
            舌尖是任脉起处,上腭正中是督脉尽处,以舌抵腭乃接通任、督之唯一通道。在有意无意之间,以舌尖轻轻触及上腭即可,并非以舌、力挺上腭处。齿微开似闭,上下唇外闭内开,舌尖即置唇齿之间,与唇齿腭似挨似不挨。功夫是累积而成!日常勤修,则内气充盈,口里津生,舌腭自然相连;功若未到,即将胶粘,亦难连通,学者慎思!
            三:手望外顶
            松舒掌指,手意向外、向远撑出,如目视物远望。非运劲以力贯掌指中、坐腕翘指,而致肩膀肘腕皆努力紧张!手如目望一句极重要!远望则因神意在外,己身轻松,松则协调统一,整体即得于虚无实有之中矣!
            三提
            一:尾闾上提
            吸收左右腹股沟则腰胯随之松下,尾闾自然有向上感。这是因为吸收腹股沟后裆中圆虚,并非用意去寻找尾闾处,而再用力上提!
            二:谷道内提
            这个要求切不可以意念力、收缩肛门上提!久则易致便秘。实则是:吸收腹股沟时觉腰胯松下,尾闾与谷道即都有上提感。古人练功求具的是身体的感觉即“体会”,以舒适、得劲---不是用劲为要!做法不是目的,错了必然感觉不好,自必久练也无功,所以,做法的对错,必以感觉 而体会验证。
            三:筋骨撮提
            骨是生力处,筋是蓄放处,此拳术行功约束筋骨之要!必待骨松筋柔后,整体感显现,稍作敛意,即得,故初学不可强为。
            三扣
            一:胸要扣
            扣在此处犹弓上弦意! 胸脯的意思向左右侧开展,以便于内气自然向下松降,其时会觉肩有向外、向下、向前、向内的膨胀感时,胸与双臂自然扣合、成为一体的因果关系。展胸使肩松,肘垂而劲意自然通过手梢。感觉上应该是:手上的劲意是由展胸造成的。实际上是因为展胸后,中气下降与丹田相达通,导致清气上升的原故。不可以:压肩内合,背部鼓起而使胸脯内收后陷,来体现“胸扣”!
            二:手背要扣
            三:脚面下扣
            指、掌的意思向前舒展(即“手望外顶”),则指、掌、掌背自然有松沉感,向下与脚相合(即意思使手放在脚上,与脚合而为一。)脚指、脚掌也向前舒展,会觉脚心有离开地面而产生的下扣感。不可用力挖、扣手脚指、掌,易致气血不畅。
            三圆
            一:脊背要圆
            胸脯可展后,脊背自然有圆涨感,不可使:双肩向前扣合使脊背向后突出。
            二:虎口要圆
            五指先用力分开伸直,然后松肩垂肘、展指,待手指上本力隐退后---但指掌伸直分开的形状不变,此时虎口的圆撑感就存在了。不可使:五指有意用力内合,好象去握拿物体而形成的圆的形状。肘弯处也要使其形状如初五左右的浅月,即便舒直手臂时,也要有浅月形的意,自然带有曲形,手腕也同此理使如同初二、三的月芽,下肢类推此理。
            三抱
            一:丹田要抱
            意会于丹田,小腹因吸收腹股沟而自然收隐,腰腹部位会产生空虚感,即为抱丹田。也是抱元守一之一意。切记要抱虚,万不可抱实!不是小腹用力有形向后收缩,导致腰脊有后弓之形。
            二:心中要抱
            心气平和后,专注眼前平远处,双手意思亦随视线远去,觉己身立于中轴线上,心手相应,手如心的在外表现,自身可顿有轻松感。己心当如水之源头,而面前、手前如长江大河,一气贯穿,此为心中要抱,即照顾周身至渐能把握,并非是:心想如抱物状!
            三:胳臂要抱
            双手臂通过松肩垂肘、展胸,会有向外、向下向前的膨胀感,此时视线远瞻,则双手臂即会在松沉中产生相合相抱意,此为胳臂要抱,非是用力或用意,使双手臂有抱物状或抱物意。(又有“两肘抱肋”之说,是指;在有上述意境时,两肘与肋部产生相合相连意,非是以两肘用力相夹合抱肋部。)
            三垂
            一:气垂丹田
            展胸、吸收腹股沟、松肩、垂肘,均可使中气松降。但作为丹田部位却要虚无,万勿填实!世人皆误“气沉丹田”乃是以气充满此处,故须有形凸出,日久则成努力使气,连带胸腰皆成僵紧!降于丹田处者:实为一团和气,来此地润物而已,清理垃圾、净化现场,杂物去而身心清净,何须存气?气乃周流之物,一旦停止,即成滞留(俗语“气结”),为行功者大病!行意拳言气“垂”丹田者:乃假定一临时设置而已。沉与垂意义不同,今人多混沉代垂!垂则如檐前滴水,连续不断,且去而不留;沉则如物坠下,积淀当场,故气可垂而决不可留!
            二:膀尖下垂
            三:肘尖下垂
            膀尖、肘尖在练拳行功中要常置地下,不可片刻离开而回到自己身上!即便以肩、肘击人,也以地下施为(详见打法释义)
            横顺须知清
            习拳者都知道起横落顺,无论手足,只要动即向前向上直钻为起横;看人如蒿草,自然横行无忌,非为横向运动之意。向前向下落为顺,是打人如走路的意思。打人如走路,自然顺。但横起只是意,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7-01-24 09:5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