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树人武学文摘吧 关注:58贴子:920
  • 4回复贴,共1
形意五行拳
形势上劈拳前手是向上向前,神意是向远处开展,后手是向前向下向上,神意是覆盖;崩拳是向前向上,神意是向深处穿透;钻拳是向上向前,神意是前方拥挤;炮拳是向前向上,神意是绽放;横拳是向前向下(实为向前时需有沉意),神意是扇面展开。
虎豹头一解
简言之:鸡腿,龙身,熊膀,虎豹头————台阶!
要言之:四象具足名整体,方有拳。
繁言之:所以求如鸡腿者,为能独立守神;所以求如龙身者,为能自在纵横;所以为熊膀者,功力之具体也;所以如虎豹头者,神气充盈之象也!
结论:故功夫当先自脚下开始练起,渐能至于周身。以鸡腿之法练身如龙而有熊膀之意虎豹头之势。一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6-11-06 16:03回复
    不要净说整体劲!
    先问自己练拳时、是否是个整体人!
    若是有手没腰,有脚没腿。有心无意,有气无力......凭什么获得整体劲呢?
    我们练功,是一个地方一个地方的练,从头到脚、从上到下、从内到外、从里到表,大到骨头、小到毛发、粗到肌肉、细到毫末、形到神意、显到气力、有的心意、无的感觉........一一分明了,自然全体自在。
    到此地步,随便动静,无不合适(式),所发无一非整体,却不需要整体来发矣。
    古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
    规矩做条件(基础原则)讲,方圆做成就说,所以:成就即是做到了规矩。
    因此,学拳的人想获得拳的功夫,自然得守拳的规矩。能守规矩,即是功夫!
    《论语》上说:孔子七十岁了,一切行为都是随他自己一心所欲而作的,却没有丝毫的不合规矩————(原文:夫子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不逾矩即是守规矩,虽然随心所以,却尽在规矩之中,返朴归真而契合于自然规律,此圣人所以为圣也。
    故曰:规矩就是功夫!
    注:规矩是祖宗的成法。
    功夫皆是厚积而薄发。
    所谓破者,当于法无碍。破者如古人做文之“破题”,破其序而存其规,实是通达权变之义。
    若真破了法,则被破者,决非正法!
    孔子虽然“随心所欲”,却还是有个“不逾矩”在。
    规:就是圆规,画圆用的;矩,就是尺子,画线用的。有了工具,画什么图纸都好使。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6-11-06 16:04
    回复
      劈拳似斧,只是似斧而已,并不是斧!
      似者:意也!劈者:势也!手者:神意劲力之通达于此也。
      9楼
      “我们乡下人用斧子劈柴劈多了.具体动作是:把斧子举起,斧子下落的同时身子下座,在斧子接触物体的一瞬间手臂突然加速身子一顿,喳,开了。”身子一顿,就是整劲。
      ——————————————
      这个说法大致不错,但需要弄明白斧子身体同时运动,谁说主、谁是宾?从一动式就是身为主,只是身体在后来明显加速,人就以为是手臂加速,其实是内在神气的下沉,就是身体也是为了神意的下沉才形成向下姿势的,用居高临下、势如破竹比喻是恰当的。
      但劈柴只是体验劈拳拳意的一种方法而已,可不是劈拳的全部。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6-11-06 16:05
      回复
        拳术架势以及套路的练习、是通过协调身心而培养精神、锻炼气势的,是以祖师创拳以肢体的弯曲舒张恰合于自然为度,换句话说就是从战略整体乃至长远考虑的;而后手在下并不是单一从技术的角度设置的,因为在练功的意义上,后手可不是次要的!它代表的是内家拳“内外相合”原则中的“内”的思想!
        但是在具体实战时,后手适当抬高,则是拳术灵活运用的战术法则。
        若说为了某个单纯的攻防技术而改变整体的练功思想,属于舍本求末。
        其实真正内家拳的传人都知道:拳有练法有用法!练是指练功的心法,用是指应用的心法。已成就者,练用如一,无所谓练与用;而对学者来说,二者是不能混淆的。
        一个浅显的道理:您学拳就只想达到能打几个人的地步吗?那您就每一动就去想怎样攻防吧,如果您不觉得累,那也无可厚非!
        但如果是这样,祖师爷又何必提出“练神还虚”?又怎样入道呢?
        每个老师练功都有个人的承传、体会、心得、乃至成功的经验,但是:是否每个老师都清楚自己的功力是从哪里来的?(指是从那个功法上的功。)就像北京的王培生老师,人皆言其是太极拳的宗师,可他的师傅杨禹廷是怎样说的:培生啊,得到了我前半生的功夫————杨老师前半生是什么功夫?不是太极拳啊!
        武术就是这样奇怪:她最大的益人处不是技击,而技击却又是最容易表现武术的!
        所以老师们在教学时,恨铁不成钢,巴不得学生朝夕就成就,所以无不是把自己一生的所得、提着底口袋倒出来,但老师和学生都忽视了一个问题:此时的表现,这是老师一生的集聚,学生怎可能学得会?
        比如一种练功方法,老师以一生的基础,自然做的自然;学生呢?
        所以说:功夫好的未必是好老师!
        劈拳后手出去有三种意:先是手脚齐进自上向前下劈,再是靠进步螺旋向前闯,最后是通过气沉向前上推,但在形体上不能给人看出!定势可以做的给花儿绽放似的。首先解释一下:我这里说的神意实际指的是还没有成为劲力之前的劲意,主要是靠眼神、心意来练习的,所以我称为神意。
        在内家拳中,前手主外,后手主内,就是一定程度上,后手负责内意,前手负责外形,来达到内外相合的要求。
        两手之间只有分工的不同,而不存在主次之分,这也是内家功夫体现阴阳互变的必然。从这个意义上讲:后手即是负责储备弹药的库房也是未来冲锋的先锋。2012.6.9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6-11-06 16:06
        回复
          《形意先贤语录心解。自序》
          祖师先贤,功成而思其难,忧道之不易传,为后学者计,遂将平生所得,分门别类,陈法述义,溯本还原而诉诸笔墨,以期怀志存心有缘者一册在手,即可渐彻方法,粗通达道而腾跃龙门,是所谓经典也。然德尊道贵,未必人尽知之,人心难测,却是古今大同。滥传则有干天和,绝教则损道理。故圣贤布置文字,言简而意骇。大大道虽简,升阶有序,不得蹿等一促而蹴也,尔乃以境言次第,而寓功法于其内:若明理则法自现,依法自在境中。白话不白,非临其境不能得其意,:隐语不秘,非力其行不能明其机,无法有法,非格其宜不能洞其玄。拳道者吾华夏最初之根本文明也。后虽分崩离析,或为术、或为技、或趋巧、或向虚,或行于世,或隐于野,而为学则世未尝绝矣。予自少用力于斯四十年矣,功业未就而垂垂欲老矣!来日难追而去日日迫,故欲将一己所契会于古圣先贤襟怀之处,诚意同心,敷演成篇,庶几不负天心、无愧师恩,不悔此生矣,丙申五月树人序于重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6-11-06 16:1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