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会吧 关注:3,031贴子:45,042

回复:【史料】三国志集解·钟会传(原文+翻译+解释)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3)
母传:正始八年间,我当了尚书郎。母亲握着我的手语重心长地教育我说:“你二十多岁就被安排了职务,人情世故自己不能不整明白,不然的话损害就在其中,尽力记住我的劝诫!”
*集解注释:正始八年钟会当尚书郎时年龄为23岁。根据前文注释中推断钟会黄初六年225年出生,则正始八年247年钟会为虚岁23,实岁22,符合。


IP属地:湖北20楼2018-03-18 23:34
回复
    (4)
    母传:当时,大将军曹爽专政,每日纵酒沉醉,我的兄长侍中钟毓从大将军的酒宴上回来,说了这些事。母亲说:“他开心就开心吧,然而难以持久。位居上位者不高傲自大,生活节俭、慎行法度,然后就不会有被倾覆、财富损溢的忧患。如今(曹爽)像这样奢侈逾礼,不合法度,不是能够长久地守住自己财富的办法。”
    *居上不骄,制节谨度:语出《孝经·诸侯》[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 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盖诸侯之孝也。《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奢僭:《汉书·卷十·成帝纪第十》:“方今世俗奢僭罔极,靡有厌足。”


    IP属地:湖北21楼2018-03-18 23:35
    回复
      (5)
      母传:嘉平元年,(皇帝的)车子驶向高平陵(祭奠魏明帝)。当时我是中书郎,跟随从行。相国宣文侯司马懿开始起兵,众人都非常恐惧,然而我母亲很淡定。中书令刘放、侍郎卫瓘、夏侯和等人的家里都奇怪地问:“夫人您的一个儿子在危难之中,你怎么能不担忧呢?”母亲回答道:“大将军曹爽奢侈逾礼,不合法度,没有限度,我经常怀疑他内心也不安。太傅司马懿坚持正义,不是为了危害国家,必定是为了征讨曹爽而举兵。我儿子在帝王身侧,我担心什么?然而听闻他出兵,没有携带象征政权的重器,他肯定不会持久地作战。”后来事情发展果然如母亲所说那样,当时都称赞母亲明智。
      *集解注释:《水经注》:大石山在洛阳南,山阿有魏明帝高平陵。
      *闻且,还有个记录是“且闻”,个人认为“且闻”翻译更加通顺,故采纳“且闻”。不过都对所表达意思影响不大。“闻且”或许可翻译为:听闻司马懿即使出兵。


      IP属地:湖北22楼2018-03-18 23:36
      回复
        (6)
        母传:我接触机密十多年,参与很多政事谋略。母亲对我说:“昔日范家小儿子为赵简子设计砍伐树木的计谋,事情做了之后民众感到喜悦,可以称之为功劳。然而他的母亲认为他凭借虚伪而喜欢欺诈,对待事业采用不主流的方法、做事用轻贱的手段,必不能长久。她认识事情的本质深刻有远见,不是浅薄的人才能够说出这样的话,我常常欣赏她的为人。你居心正直,我知道你可以免除祸患。但你需要修养志向来辅佐助益时事的发展,不辱没你的先人。常言道,人有谁能全部顺其自然,只管努力不懈地去做,或许这是次一等的(选择)。即使接触鄙陋与低贱之人,也一定要用言谈表达信用。取得和给予之间,要清楚分明。”
        *颇:此处翻译为很、甚。考虑前文钟会称自己接触机密,且根据本传记录,在他从政十多年间,参与政务较为活跃。
        *非近人所言:近:<形>浅近;不够深厚或深奥。《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仆道不笃,业甚浅近。”
        *不忝先人耳:《诗经·小雅·小宛》∶“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
        *《列女传》记载:范献子的三个儿子和赵氏一起出游。赵简子骑马在园囿里,园囿里有很多树木,挡住了马的去路。赵简子问范氏三个儿子说:“这应该怎么办?”最大的一个说:“贤明的君主不经过讨论的事情,便不会去做,昏乱的国君不经过讨论,什么事情都敢做。”中间的那个说:“爱惜马脚就无力顾及民力,顾及民力就不会爱惜马脚。”年龄最小的那个说:“可以用三德来役使老百姓,假如先砍伐了山上的树,便可以在这里养马,然后再开放有树木的园林,这时则山远而园囿近,这便能让老百姓高兴一次。然后再平掉险阻的山,砍伐平地上的树,老百姓便会高兴第二次。砍伐之后,再贱卖树木于老百姓,他们便会高兴第三次。”赵简子听从了这个建议,果然让老百姓高兴了三次。这个最小的儿子为自己的计谋而感到高兴,回家后把这件事情告诉了母亲。他的母亲听完后,十分感叹的说:“最后让范氏灭亡的人,一定是这个儿子。好大喜功而让百姓劳苦,一定不会去施行仁义,凭借虚伪而喜欢欺诈,一定不会太长久。”后来,智伯氏果然消灭了范氏。君子说范氏母知道灾难的本源。《诗经》中说:“无念尔祖,式救尔讹。”说的就是这个。
        *邾,应为“株”。邾是先秦的一个小国,和《列女传》里的记载不符,而“株”与其相符。


        IP属地:湖北23楼2018-03-18 23:36
        回复
          (7)
          母传:有人问:这难道不是小事吗?母亲回答说:君子的行为,都是积小以成大,如果以为小善没有益处而不做,此就是小人行为。渴求向往高大全的人,是我不喜欢的人。
          *无乃:莫非;恐怕;岂不是。常与“乎”、“欤”等语气词配合使用,表示委婉的语气。


          IP属地:湖北24楼2018-03-18 23:37
          回复
            (8)
            母传:我(钟会)自很小的年纪开始,穿的衣服不过青绀色,亲自管理家事,自知恭敬与勤俭。然而见利思义,遇财必让。我(钟会)前后受赐钱帛几百万,都送给公家使用,一无所取。
            *青绀:这两种颜色都是比较深接近黑色的,当时应该好染,也显得低调。而一般情况下便宜布料才会用普通燃料,高级布料会使用高级染色方法制成。此处意思是表达衣物简单并非昂贵材料制成。


            IP属地:湖北25楼2018-03-18 23:38
            回复
              (9)
              母传:母亲五十九岁的时候,在甘露二年二月突发疾病去世。等到安葬的时候,天子亲手写了诏书,命令大将军高都侯司马昭提供丰厚的车马物资来办丧事,丧事无论大小,全部供应。大家认为公侯有夫人,有世妇,有妻,有妾,这些称之为外命妇。根据《春秋》记载成风、定姒的意思,应当推崇典籍礼数,不得总是称(张夫人)为妾的名号,于是称她为成侯命妇。殡葬的事情,取自古时候的制度,这是礼节礼数。
              *这里钟会举例成风、定姒是因为,她们本来也是妾,但生下了显贵的儿子,在葬礼规格上比肩夫人。


              IP属地:湖北26楼2018-03-18 23:38
              回复
                又更新了一点@愚昧酱


                IP属地:湖北27楼2018-03-18 23:39
                收起回复
                  我比較好奇後段「以中郎在大將軍府管記室事」,這個中郎就是大將軍府的從事中郎?比如姜維傳有「賜維官中郎,參本郡軍事。」,這個中郎又是什麼意思?


                  来自手机贴吧29楼2018-03-25 12:00
                  收起回复
                    陈志:初,吴大将全琮,孙权之婚亲重臣也,【集解注释:◎《吴志·全琮传》:黄龙元年,尚公主。】琮子怿、孙静、从子端、翩、缉等,【集解注释:◎宋本、元本、吴本、毛本“缉”作“諿”,疑误。◎胡玉縉曰:《诗·巷伯》“缉缉翩翩”,语非美词,翩、缉未必取义于此。缉,宋、元各本作“諿”恐或不误。《唐书·宰相世系表》有唐諿字衷洁,全氏命意或亦同于唐欤?《广韻》有諿字,训和也。◎赵一清曰:“端”字当在“怿”字下,《吴志·全夫人传》“全怿、全端、全祎、全仪等降魏”,《诸葛诞传》亦作“全怿、全端”,可证。下文“怿兄子辉”,即是全祎。《晋书·文帝纪》亦作“祎”。又《吴志》孙静子侄无名翩、缉者,《晋纪》作孙弥、孙蔓二人,皆静次子瑜之子,故以孙系祖。若其从子,则彼祖父自有名字,何缘称静也?《晋书》为得。◎弼按:○赵说误。此传所言孙静者,谓全琮之孙名静也。从子端、翩、缉者,谓全琮之从子也。赵氏误以“孙静”之“孙”为姓,遂穿鑿不可通。又误以端为琮子,遂谓“端字当在怿字下”,此皆未细阅上下文,遂有此误。○按《吴志·全琮传》:琮尚公主,子怿嗣,救诸葛诞于寿春,出城先降。怿兄子祎、仪、静等亦降魏。○是静为琮孙可证。○又按《晋书·文帝纪》:全怿母,孙权女也,得罪于吴,全端兄子祎及仪奉其母来奔。仪兄静时在寿春,用钟会计,作祎、仪书以谲静,静兄弟五人帅其众来降。○此又可为“孙静”之“孙”非姓之证。钱仪吉亦谓东潜此说大误。○《通鉴》:全怿兄子辉、仪在建业。○胡注:辉、仪,怿兄全绪之二子。辉,一作“祎”。○此与《吴志·全夫人传》合。《通鉴》“全静”作“全靖”,误。《三国志证闻》“全端”作“全湍”,误。】皆将兵来救诞。怿兄子辉、仪留建业,与其家内争讼,携其母,将部曲数十家渡江,自归文王。会建策,密为辉、仪作书,使辉、仪所亲信赍入城告怿等,说吴中怒怿等不能拔寿春,【集解注释:◎胡三省曰:言不能拔寿春之众于重围也。】欲尽诛诸将家,故逃来归命。怿等恐惧,遂将所领开东城门出降,皆蒙封宠,【集解注释:诏拜怿平东将军,封临湘侯,端等封拜各有差。】城中由是乖离。寿春之破,会谋居多,亲待日隆,时人谓之子房。


                    IP属地:湖北本楼含有高级字体30楼2018-05-03 00:26
                    回复
                      1,陈志翻译:
                      当初,东吴大将全琮,是同孙权有婚姻亲戚关系的重臣。全琮的儿子全怿、孙子全静、侄子全端、全翩、全缉等人,都领兵来救援诸葛诞。全怿哥哥的儿子全辉、全仪留在建业,与他们家族内的人发生争吵,就带着母亲,率领家丁仆人数十家渡过长江,归降了文王司马昭。
                      钟会献了一个计策,暗地代全辉、全仪写了一封家信,派全辉、全仪的亲信携带进入寿春城告诉全怿等人,谎称东吴朝廷对全怿等人不能解寿春之围十分恼怒,要把众将领的家属全部都杀死,所以逃出来归顺魏国。全怿等人都很恐惧,于是各自率领所属军队打开东城门出来投降,都受到了封赏宠信,城内因此出现分离不和。寿春城被攻破,钟会出的计谋最多,司马昭对他日益亲近信任,当时的人称他为张子房。


                      IP属地:湖北31楼2018-05-03 00:27
                      回复
                        2,集解注释:
                        (1)《吴志·全琮传》:黄龙元年,尚公主。
                        全琮在吴黄龙元年,即229年,魏太和三年,与公主孙鲁班结婚。


                        IP属地:湖北32楼2018-05-03 00:27
                        回复
                          (2)关于记载中全琮等人的血缘关系,集解中多人进行了材料比对和探讨。
                          A,首先是全缉的缉字。
                          注释写到:宋本、元本、吴本、毛本“缉”作“諿”,疑误。
                          而胡玉縉曰:《诗·巷伯》“缉缉翩翩”,语非美词,翩、缉未必取义于此。缉,宋、元各本作“諿”恐或不误。《唐书·宰相世系表》有唐諿字衷洁,全氏命意或亦同于唐欤?《广韻》有諿字,训和也。
                          也就是说是缉还是諿,不同版本有不同记载。
                          这里基酒小评一下:拿唐书中有叫做唐諿的人来说三国时期的全缉/諿似有牵强之意。毕竟相隔时代太远了。还不如举例说同时代根据三国志记载,魏国有叫张缉的人,以及荀攸之子也叫荀缉,华歆之弟名为华缉,这样似乎更合理。
                          反而,如果选取缉字,则“缉缉翩翩”恰好可能正是全家人起名字的依据。
                          总的来说,这里全某到底是叫缉还是諿,暂无定论。况且是记载不多的小人物,不影响对这段材料的理解和翻译。
                          B,然后卢弼对赵一清的注释做出了批注。
                          赵一清的观点有:
                          a,“端”字当在“怿”字下。依据材料:《吴志·全夫人传》“全怿、全端、全祎、全仪等降魏”,《诸葛诞传》亦作“全怿、全端”,可证。
                          b,原文中下文“怿兄子辉”,即全怿兄长的儿子全辉,就是全祎。依据材料:《晋书·文帝纪》记载为“祎”。以及《吴志》孙静的儿子侄子辈后人没有叫“翩、缉”的人,《晋纪》记载有孙弥、孙蔓二人是孙静次子孙瑜的儿子,如果他们(翩、缉)是孙静的侄子,则他们的祖父自有名字,为何称之为(孙)静?《晋书》是合理的。
                          C,卢弼对以上的说法进行了探讨:
                          a,赵一清说的是错的。这里传记里提到的“孙静”,是全琮的孙子,名为静,并不是一个叫孙静的人(即孙家那个孙静)。而“从子端、翩、缉”指的是全琮的侄子。赵一清以为“孙静”是以“孙”为姓,是说不通的。
                          b,赵一清又误以为全端是全琮的儿子,所以说“端字当在怿字下”,是没有仔细阅读上下文,是错误的结论。(原文中全端是全琮的侄子)
                          c,按照《吴志·全琮传》的记载,全琮与公主孙鲁班结婚,儿子全怿继承嗣位,在寿春救下了诸葛诞,出城投降,全怿哥哥的儿子全祎、全仪、全静也投降了曹魏。所以全静是全琮的孙子,可以证明。
                          另外《晋书·文帝纪》记载:全怿的母亲,是孙权的女儿,得罪了吴国,于是全端的兄长的儿子全祎以及全仪带着他们的母亲来投奔(曹魏)。全仪的兄长全静当时在寿春,钟会用计谋,作全祎、全仪的书信来欺骗全静,全静兄弟五人率领部下来投降。这也可以证明孙静的孙不是他的姓,而是指“孙子”。
                          另外,《通鉴》记载:全怿兄长的儿子全辉、全仪在建业。
                          D,胡三省又对以上说法进行了探讨:
                          全辉、全仪,是全怿兄长全绪的两个儿子。辉,还有个记载是“祎”。这和《吴志·全夫人传》相合。
                          《通鉴》记载“全静”作“全靖”,是错误的。
                          《三国志证闻》“全端”作“全湍”,也是错误的。
                          基酒总结:根据上述材料以及相关资料推测全家相关人士家谱如下:

                          * 另,《三国志·吴书·全琮传》的集解注释里,赵一清又把自己的错误结论讲了一遍,卢弼在后面批注:全都是错的!参见钟会传。


                          IP属地:湖北33楼2018-05-03 00:28
                          回复
                            (3)集解注释:◎胡三省曰:言不能拔寿春之众于重围也。
                            这里意思和正文翻译一致,即不能解寿春之重围。
                            (4)集解注释:诏拜怿平东将军,封临湘侯,端等封拜各有差。
                            全家人在投降后获得了封赏,诏书任命全怿为平东将军,封临湘侯,其他的全端等人的封赏和官职各自有差别。


                            IP属地:湖北34楼2018-05-03 00:2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