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关于记载中全琮等人的血缘关系,集解中多人进行了材料比对和探讨。
A,首先是全缉的缉字。
注释写到:宋本、元本、吴本、毛本“缉”作“諿”,疑误。
而胡玉縉曰:《诗·巷伯》“缉缉翩翩”,语非美词,翩、缉未必取义于此。缉,宋、元各本作“諿”恐或不误。《唐书·宰相世系表》有唐諿字衷洁,全氏命意或亦同于唐欤?《广韻》有諿字,训和也。
也就是说是缉还是諿,不同版本有不同记载。
这里基酒小评一下:拿唐书中有叫做唐諿的人来说三国时期的全缉/諿似有牵强之意。毕竟相隔时代太远了。还不如举例说同时代根据三国志记载,魏国有叫张缉的人,以及荀攸之子也叫荀缉,华歆之弟名为华缉,这样似乎更合理。
反而,如果选取缉字,则“缉缉翩翩”恰好可能正是全家人起名字的依据。
总的来说,这里全某到底是叫缉还是諿,暂无定论。况且是记载不多的小人物,不影响对这段材料的理解和翻译。
B,然后卢弼对赵一清的注释做出了批注。
赵一清的观点有:
a,“端”字当在“怿”字下。依据材料:《吴志·全夫人传》“全怿、全端、全祎、全仪等降魏”,《诸葛诞传》亦作“全怿、全端”,可证。
b,原文中下文“怿兄子辉”,即全怿兄长的儿子全辉,就是全祎。依据材料:《晋书·文帝纪》记载为“祎”。以及《吴志》孙静的儿子侄子辈后人没有叫“翩、缉”的人,《晋纪》记载有孙弥、孙蔓二人是孙静次子孙瑜的儿子,如果他们(翩、缉)是孙静的侄子,则他们的祖父自有名字,为何称之为(孙)静?《晋书》是合理的。
C,卢弼对以上的说法进行了探讨:
a,赵一清说的是错的。这里传记里提到的“孙静”,是全琮的孙子,名为静,并不是一个叫孙静的人(即孙家那个孙静)。而“从子端、翩、缉”指的是全琮的侄子。赵一清以为“孙静”是以“孙”为姓,是说不通的。
b,赵一清又误以为全端是全琮的儿子,所以说“端字当在怿字下”,是没有仔细阅读上下文,是错误的结论。(原文中全端是全琮的侄子)
c,按照《吴志·全琮传》的记载,全琮与公主孙鲁班结婚,儿子全怿继承嗣位,在寿春救下了诸葛诞,出城投降,全怿哥哥的儿子全祎、全仪、全静也投降了曹魏。所以全静是全琮的孙子,可以证明。
另外《晋书·文帝纪》记载:全怿的母亲,是孙权的女儿,得罪了吴国,于是全端的兄长的儿子全祎以及全仪带着他们的母亲来投奔(曹魏)。全仪的兄长全静当时在寿春,钟会用计谋,作全祎、全仪的书信来欺骗全静,全静兄弟五人率领部下来投降。这也可以证明孙静的孙不是他的姓,而是指“孙子”。
另外,《通鉴》记载:全怿兄长的儿子全辉、全仪在建业。
D,胡三省又对以上说法进行了探讨:
全辉、全仪,是全怿兄长全绪的两个儿子。辉,还有个记载是“祎”。这和《吴志·全夫人传》相合。
《通鉴》记载“全静”作“全靖”,是错误的。
《三国志证闻》“全端”作“全湍”,也是错误的。
基酒总结:根据上述材料以及相关资料推测全家相关人士家谱如下:
* 另,《三国志·吴书·全琮传》的集解注释里,赵一清又把自己的错误结论讲了一遍,卢弼在后面批注:全都是错的!参见钟会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