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正是毕业时期,很多学子即将告别学校的生活,走向社会。
但不管怎么样,他们是开心的,我是很羡慕的。
社会的重压与职业上的各种阻力,会让某些人急速地把眼光调转直下,减少了对社会的汲取力,甚至也减少了对社会的认知,
也正是在生活的重压之下,更多的人选择把目光向黑,逐丑而不审美,腹黑而不诚恳,他们从来都不相信那些天赋秉异的人能够在很小的年龄成才成名,不相信滴水穿石,也不愿意一点一滴积累,脚踏实地的生活。
也许他们不懂得怎么审美,也不知道如何诚恳,所以才会经常用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看到别人有所成长,就说别人一定有一个干爹,不会用一种良性的态度去肯定别人。
他们认为张爱玲的《出名要趁早》是痴人说梦,他们认为胡适与陈寅恪能在二十六、七岁成为教授是过眼云烟而非切合实际,他们只选择了口头上的抱怨而没有任何实际行动。
我们能够做到的是:通过学习,通过内修提升我们的德行,让我们的内心真正有所改变,有所触动,真正去实践,而不是茶余饭后停留在口头上的对社会污点的放大性的抱怨与摒弃。
所以,改变从内心开始,从自我开始,落实到行为上,仍然用证严法师那句话:做,就对了。
但不管怎么样,他们是开心的,我是很羡慕的。
社会的重压与职业上的各种阻力,会让某些人急速地把眼光调转直下,减少了对社会的汲取力,甚至也减少了对社会的认知,
也正是在生活的重压之下,更多的人选择把目光向黑,逐丑而不审美,腹黑而不诚恳,他们从来都不相信那些天赋秉异的人能够在很小的年龄成才成名,不相信滴水穿石,也不愿意一点一滴积累,脚踏实地的生活。
也许他们不懂得怎么审美,也不知道如何诚恳,所以才会经常用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看到别人有所成长,就说别人一定有一个干爹,不会用一种良性的态度去肯定别人。
他们认为张爱玲的《出名要趁早》是痴人说梦,他们认为胡适与陈寅恪能在二十六、七岁成为教授是过眼云烟而非切合实际,他们只选择了口头上的抱怨而没有任何实际行动。
我们能够做到的是:通过学习,通过内修提升我们的德行,让我们的内心真正有所改变,有所触动,真正去实践,而不是茶余饭后停留在口头上的对社会污点的放大性的抱怨与摒弃。
所以,改变从内心开始,从自我开始,落实到行为上,仍然用证严法师那句话:做,就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