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正讲吧 关注:12贴子:645

周易正讲-文言-坤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现在正是毕业时期,很多学子即将告别学校的生活,走向社会。
但不管怎么样,他们是开心的,我是很羡慕的。
社会的重压与职业上的各种阻力,会让某些人急速地把眼光调转直下,减少了对社会的汲取力,甚至也减少了对社会的认知,
也正是在生活的重压之下,更多的人选择把目光向黑,逐丑而不审美,腹黑而不诚恳,他们从来都不相信那些天赋秉异的人能够在很小的年龄成才成名,不相信滴水穿石,也不愿意一点一滴积累,脚踏实地的生活。
也许他们不懂得怎么审美,也不知道如何诚恳,所以才会经常用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看到别人有所成长,就说别人一定有一个干爹,不会用一种良性的态度去肯定别人。
他们认为张爱玲的《出名要趁早》是痴人说梦,他们认为胡适与陈寅恪能在二十六、七岁成为教授是过眼云烟而非切合实际,他们只选择了口头上的抱怨而没有任何实际行动。
我们能够做到的是:通过学习,通过内修提升我们的德行,让我们的内心真正有所改变,有所触动,真正去实践,而不是茶余饭后停留在口头上的对社会污点的放大性的抱怨与摒弃。
所以,改变从内心开始,从自我开始,落实到行为上,仍然用证严法师那句话:做,就对了。


1楼2016-09-20 10:24回复
    一切的抱怨都不能成为推动社会的动力,那些勤于思考并落实行动的人才是真正推动历史进步的人。
    所以,不要抱怨社会!
    世界之大,我们的眼界确实有限,很多事情,确实是我们的智慧所不能理解的,一定要认知这样的区别。
    所以我们一定要相信真的存在真正有才华的人,能够“进德修业”,成为真正的社会栋梁。
    我们在读历史的时候,会看到星星点点的能够触动内心的大家,他们无一不是从少年就有很伟大的目标,
    别的且不说,看看文天祥,他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样的情怀,这样的社会责任,何其崇高!
    这些人与我们生活中那些既没有审美的态度又没有诚恳的心还整天抱怨的人,相去是多么的遥远!
    单从这一点考虑,我们就应该先把心沉淀下来,认真研究与了解自己,凭什么可以去抱怨社会、抱怨父母?
    审美需要文化与历史,如果一个没有文化也不懂历史背景的人,看任何美景,看任何东西,都不会有美感。
    接下来开讲《文言•坤》。


    2楼2016-09-20 10:26
    回复
      坤至柔而动也刚,
      至静而德方,
      后得主而有常,
      含万物而化光。
      坤道其顺乎,
      承天而时行。


      3楼2016-09-20 10:28
      回复
        《文言•坤》不像《文言•乾》那么内容丰富,《文言•坤》内容不多,第一段话是对坤卦《彖辞》的伦理诠释,是对坤德的赞美与肯定。
        坤的第一象是地,坤卦的《大象辞》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清华大学的校训就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在此,要感谢清华大学把乾卦与坤卦的《大象辞》作为校训,至少让那些仰慕清华大学的学子们或者身为清华大学的学子们,能够认识《周易》中的这几个字。
        坤代表着地,我们都不要想太多,不要太理论化,也不要太形而上,我们就单谈形而下的。


        4楼2016-09-20 10:29
        回复
          你说大地到底是什么?大地是什么样的状态?
          地貌是不同的,中国的地势决定了中国的文化,西部的昆仑山是中国的第一神山,那里居住着一位神仙“西王母”,昆仑山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史上具有“万山之祖”的显赫地位,是中华的龙脉之祖。
          东部是平原,产生了无数美好的传说,后来国家概念产生之后,地缘更是决定了政治的走向。
          你在一个地方居住久了,这个地方也会对你产生影响,就会产生一些想象,你去到老村落,那些老年人会给你讲很多的传说,这些都是由地缘政治所产生的。
          所以,大地所承载的不仅仅是高山、河流、人,也不仅承载着天的所有的变化,如雷电、风雨,等等,还要承受人们的所有的故事和传说。
          君子应当效法大地的“厚德载物”,这个“物”字的甲骨文是这样写的:,左边是个牛,右边像一面旗帜。人类非常有序的时候才产生了旗帜,这个旗帜更多是指思想范畴,所以这个“物”不仅仅是指有形的事物,更多是指无形的,或者说是形而上的所有。
          在我们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承载着哪些东西呢?
          不仅有物的方面,还有文的方面,承载着现在我们的和谐社会与富民的思想,这片土地的上空飘荡着这样的思想,一个人也是如此,不仅承载着血肉,更承载着心灵。


          5楼2016-09-20 10:30
          回复
            《文言•坤》是对坤卦《彖辞》及各爻的人文解读,并且作了进一步的延伸,侧重于伦理层面。
            坤卦是讲与天对应的大地的法则,坤是阴之德的体现,其性顺。
            “坤至柔而动也刚”,是指天道运行不止,阴阳交替,滴水穿石,鞭抽犟牛,所以,坤柔之极,一旦行动起来也是刚强的,就是“动也刚”的道理。
            牙齿与舌头,舌头是柔软的,牙齿是刚硬的,牙齿经常咬到舌头,但最后呢?牙齿全掉了,舌头还好好的。
            但这里的“动也刚”代表的是一种坚持的柔性,而不是表象,当然,你也可以理解为这个人脾气很好,但一旦发怒,那是要命的。
            真正表现的是柔之至的柔性,用长久的柔来表示刚,但没有刚的脆性。
            “至静而德方”,坤顺至静,如坤卦六二爻阴爻得阴位且居中位,得位安静,居中至静,所以,坤卦六二爻的《爻辞》:“直方大,不习无不利。”高度概括了坤地的特征:德行方正。
            “方”最初就是指一块方方正正的地方,在《说文解字》里是併船也。
            “方”在《周易》中的意义与它最原始的意义已经完全不同了,都把它描述为方方正正。
            那么,什么叫“德方”呢?德就是按照天地之道去行为,德之建是善,有德之行就是善行,德的表现本身是一种深谙天地之道的行为,行为很有规矩就是“方”,没有规矩就不成方圆,“德方”就是形容一个人的德行非常规范。


            6楼2016-09-20 10:33
            回复
              “后得主而有常,含万物而化光。”
              坤道具有方正的德行,后合天道之主而有所得,遵守天地之主从关系的常规,坤顺至柔、至静,能包容万物,而且能使其生长光大,坤道的法则岂不是非常柔顺吗?
              承受着天的意志,依照着春夏秋冬四季运行!
              在坤卦的《卦辞》中讲:“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
              “西南得朋”,“朋”者,类也,其实是代表一种事物的趋同性,所谓“方以类聚,物以群分。”
              从后天八卦的方位来说,西南方为坤方,就是在西南这一区域得到坤类之朋。
              “后得主”的“主”字的甲骨文这样写:,小篆这样写:,就像烛台上面有火苗。“主”就是这个小火苗、灯芯。
              河流有主才有方向,要不然就是洪水泛滥。
              火也要有火焰心,才会有光明,从而产生文明,这就是为什么《周易》的上经是以乾坤开篇而以坎卦与离卦结束,因为坎之水与离之火之光明对人类非常重要,这两样都要很有“主义”,才会为天地万物之用,否则就是灾难。
              人也是,内心有什么样的主心骨才有什么样的主义。
              那坤的“后得主”又是指什么呢?
              阴与阳相对应,阴与阳其实是不可分割的,我们在讲事物的两面性的时候,就把它们割裂开了,我们其实是不愿意割裂的,阴与阳本来就没有分,乾与坤本来就没有分,手背是乾,手心就是坤,他们本来是互为主,本来是一体的,无法分开的,就像时间和空间一样,是一体的,分不开的,但我们习惯把时间与空间分开来说。
              如果人为地把阴与阳分开就是错误的,并且这种错误会带来很多麻烦,会由观点的错误导致方法的错误。
              但自从父系社会确立以后,崇尚的是抑阴扶阳,以阳为主,阴为辅,阴以阳为主。坤柔顺应乾刚,坤以乾为主。
              “迷”是因为无主而得坤类,后在东北失去坤类而得乾类之阳,故得主,所以才会是“先迷后得主”,“得主”其实就是阴阳合体的意思。
              “后得主而有常”,“常”就是常态,“常”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下裙也;后来就是道的意思。
              阴和阳合体之后才能算是正常的天地之道。
              “含万物而化光”,是将坤卦所承载的万物“德方”化俗,“俗”是指成为约定俗成的可传承的文化习俗,神道设教,易民化俗。
              坤道的作用就是能使万物德方而化俗天下。


              7楼2016-09-20 10:37
              回复
                “坤道其顺乎,承天而时行。”
                坤道之顺,所谓阳动而阴静,有承载之德,阴阳之间相互搭配。
                这个“顺”字的金文这样写:,就是整理、服从的意思。
                坤的顺应是以“主”为顺,这是父系社会确立以后的社会关系,现在也是如此,但不能因此就这样说:阴就是阴,老公是阳的,太太是阴的,坤道而顺,太太必须顺从先生。
                这样就割裂了阴阳之间的关系,不是指女的一定要服从男的,这样就太机械地理解了坤道的顺承。
                “顺”代表着阴阳之间的一种偕行。
                “承天而时行”强调了时序,“承天”指的是坤顺承乾,也是指阴顺承阳,顺承着天道的意志,依照着天的时序运行。


                8楼2016-09-20 10:39
                回复
                  “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后得主而有常,含万物而化光。坤道其顺乎,承天而时行。”
                  这两句话其实是在强调坤道至柔至静至方,不能抛开阳而谈阴,谈阳的时候也不能抛开阴。
                  当年伏羲氏观天象画出的八卦,其中所有具有坤性的都是静态的,所有代表乾性的都是动态的,坤的地位就是一种承载、顺从。
                  应用到人文中,就是所有的团队,即使你是一个人,你也要有主心骨,也要附着一些精神,来为个人的主体思想服务;家庭也是如此,也要相互依存。
                  太太的主义正确,你就应该顺从她,难道男的就只会自强不息,而不会厚德载物吗?男人也要懂得坤之德方、顺从,从而求得和谐。
                  一个单位更是如此,发展的规划思路与方向一旦定下来,必须去顺从,并坚决执行,这才符合坤道。
                  最后的“承天而时行”是点题,点明了与时偕行的重要性。
                  一定要明白这一周的事情与下一周的事情不一样,上午有上午的事情,下午有下午的事情,所以“顺”是在无时无刻中,顺天而时行,是在整个动态中的时变。
                  若常常认为自己很牛,听不惯也看不惯别人,别人叫你做点事情,马上就不爽了,毫无德方的体现,也没有坤道顺从的态度,更没有与时偕行的表现,如此下去必将一事无成,我们一定要意识到这一点。


                  9楼2016-09-20 10:40
                  回复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臣弑(shì)其君,
                    子弑其父,
                    非一朝一夕之故,
                    其所由来者渐矣,
                    由辨之不早辨也。
                    易曰:
                    “履霜,坚冰至。”
                    盖言顺也。


                    10楼2016-09-20 10:42
                    回复
                      这段话是对坤卦初六爻“履霜,坚冰至”的伦理解读。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大家都耳熟能详,只不过,不知道这些话就来自于《周易》的《文言•坤》。
                      “庆”字的甲骨文这样写:,下面有一个心形,就是很诚心地拿着贵重的物品去给别人祝贺,重在有诚心,所谓礼轻情意重。
                      “必”字的金文这样写:,有点像“戈”,小篆这样写:,两边的两笔像一个“八”字,表示分,中间是“戈”,即“木戈”,小木桩。合起来指用木杆做标记,本义是区分的标准,所以含有必然、必须的意思。“必”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分极也。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句话在很多读物里都能看到,尤其是佛教文化更是把这句话发挥到了极致,
                      从中也可以看出孔子的口德,按照修辞手法,就会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而孔子就不愿意说“恶”这个字,他用“不善”,足见他老人家心地之善良,所以,我们平时也应该像孔子那样,要有口德。
                      “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就是从这里发挥出来的。
                      这句话就是讲坤卦的柔之长久的体现,坤卦所发挥的长性,是要一点一点地积累,然后才能体现“余庆”。
                      你可能会问,现实生活中有些家庭真的是积恶之家,但好像他们也没有遭殃啊?
                      有违天地之道,恶之行为,人神不佑。
                      俗话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积善的人家必然有很多喜庆的事情留给子孙,积不善的人家必然有不断的灾祸留给后代。


                      11楼2016-09-20 10:46
                      回复
                        直其正也,
                        方其义也。
                        君子敬以直内,
                        义以方外。
                        敬义立而德不孤。
                        “直方大,不习无不利”,
                        则不疑其所行也。


                        13楼2016-09-20 14:52
                        回复
                          “敬义立而德不孤。”
                          一个人内心只要确立敬慎与正义的精神,他的德行就不会孤立,就会有人拥护他,要不然就是孤家寡人。
                          之所以成为孤家寡人,首先是因为他的心中是孤寡的,没有正义的行为,最终肯定是孤立的。
                          如果能够“进德修业”,能够做到“学聚、问辩、宽居、仁行”,能够“直方大”,通俗地说,一个人心肠好,知礼懂规矩,品德高尚,这样的人就“不习无不利”,这样的人,即使不学习,也没有什么不利的。
                          不学习是因为他已具备坤德,已经做到了直方大。
                          这就是好学生与人才之间的区别,谁说一定要考前十名才是人才呢?好学生将来未必就是好人才。
                          但社会的发展需要的是人才,而不是好学生。
                          看看当年那些高考状元,现在是怎么样的?
                          会考试,真的不一定就是人才,所以一定要按照“直方大”的标准来培养人才。


                          15楼2016-09-20 14:57
                          回复
                            “则不疑其所行也。”
                            只要正直,有原则,宽大,用不着学习,也不会有不利的,对自己的行为也就不会有怀疑了。
                            德之建就是善,所以看一个人善不善,就看他有没有道德。
                            《道德经》就是讲怎么按道而行为的经书。


                            16楼2016-09-20 14:59
                            回复
                              阴虽有美,
                              含之以从王事,
                              弗敢成也。
                              地道也,
                              妻道也,
                              臣道也。
                              地道无成,
                              而代有终也。


                              17楼2016-09-20 15:0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