击晕吧 关注:54贴子:3,366
  • 8回复贴,共1
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
借问何为者,人称是内臣。
朱绂皆大夫,紫绶或将军。
夸赴军中宴,走马去如云。
樽罍溢九酝,水陆罗八珍。
果擘洞庭橘,脍切天池鳞。
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
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6-09-06 08:32回复
    绂 fú
    基本释义
    1.古代系印纽的丝绳,亦指官印:印~。玺~。
    2.同“黻”。
    详细释义
    〈名〉
    (形声。从糸( mì),表示与线丝有关。本义:系印章或佩玉用的丝带。绂的颜色依官位品级而不同)
    同本义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6-09-06 08:34
    回复
      罍 léi
      基本释义
      1.古代一种盛酒的容器。小口,广肩,深腹,圈足,有盖,多用青铜或陶制成。
      2.盥洗用的器皿。
      详细释义
      〈名〉
      酒樽,也可用来盛水。同“櫑 ”
      我姑酌彼金罍。——《诗·周南·卷耳》
      皆有罍。——《周礼·春官·司尊彝》
      山罍,夏后氏之尊也。——《礼记·明堂位》。疏:“罍,犹云雷也,画有山云之形也。
      又如:罍洗(大杯,大樽);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6-09-06 08:36
      回复
        酝 yùn
        基本释义
        1.酿酒,亦指酒:~酿。
        2.古同“蕴”,包含。
        详细释义
        〈动〉
        (形声。从酉( yǒu),昷(wēn)声。简体字“云”声。从“酉”,与酒有关。本义:酿酒)
        同本义
        酝,酿也。——《说文》
        壁也瓦瓮,白沴沴满贮村醪;架上磁瓶,香馥馥新开社酝。——《梼杌闲评——明珠缘》
        或秋藏冬发,或春醒夏成。——曹植《曹子建集》
        酒则九酝醴,十旬兼清。——张衡《南都赋》
        又如:酝酒(酿酒);酝户(专事酿酒的人家);酝造(酿造,制作)
        逐渐造成
        公盖酝百家之精,兼六朝秀,而一禀之。——明· 凌义渠《代贺吴云麓荣封序》
        〈名〉

        宜城酝始熟,阳翟曲新调。——《随书》
        又如:酝醪(酒酿);酝香(酒香);酝熟(酒己成熟)
        酒曲
        酝,酒母也。——《仓颉篇》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6-09-06 08:38
        回复
          九酝
          一种经过重酿的美酒
          唐·元稹《西凉伎》诗:“ 哥舒开府设高宴,八珍九酝当前头。” 元·郑光祖《王粲登楼》第三折:“九酝酒光斟琥珀,三山鸾凤舞翩蹮。” 明·王世贞《罢官杂言则鲍明远体》诗之八:“饮用葡萄九酝清泠之美酒,焚用都梁百和旖旎之妙香。”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6-09-06 08:40
          回复
            擘 bò/bāi
            (5) 砍,劈击 [cut]。如:擘面(扑面,迎面);擘头子(劈头) 擗。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6-09-06 08:42
            收起回复
              作品赏析
              脍:当作(鱼会)。
              诗题“轻肥”,取自《论语·雍也》中的“乘肥马,衣轻裘”,用以概括豪奢生活。
                开头四句,先写后点,突兀跌宕,绘神绘色。意气之骄,竟可满路,鞍马之光,竟可照尘,这不能不使人惊异。正因为惊异,才发出“何为者”(干什么的)的疑问,从而引出了“是内臣”的回答。内臣者,宦官也。宦官不过是皇帝的家奴,凭什么骄横神气一至于此?原来,宦官这种脚色居然朱绂、紫绶,掌握了政权和军权,怎能不骄?怎能不奢?“夸赴军中宴,走马去如云”两句,与“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前呼后应,互相补充。“走马去如云”,就具体写出了骄与夸。这几句中的“满”、“照”、“皆”、“悉”、“如云”等字,形象鲜明地表现出赴军中宴的内臣不是一两个,而是一大帮。
                “军中宴”的“军”是指保卫皇帝的神策军。此时,神策军由宦官管领。宦官们更是飞扬跋扈,为所欲为。前八句诗,通过宦官们“夸赴军中宴”的场面着重揭露其意气之骄,具有高度的典型概括意义。
                紧接六句,通过内臣们军中宴的场面主要写他们的奢,但也写了骄。写奢的文字,与“鞍马光照尘”一脉相承,而用笔各异。写马,只写它油光水滑,其饲料之精,已意在言外。写内臣,则只写食山珍、饱海味,其脑满肠肥,大腹便便,已不言而喻。“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两句,又由奢写到骄。“气益振”遥应首句。赴宴之时,已然“意气骄满路”,如今食饱、酒酣,意气自然益发骄横,不可一世了!
                以上十四句,淋漓尽致地描绘出内臣行乐图,已具有暴露意义。然而诗人的目光并未局限于此。他又“悄焉动容,视通万里”,笔锋骤然一转,当这些“大夫”“将军”酒醉肴饱之时,江南正在发生“人食人”的惨象,从而把诗的思想意义提到新的高度。同样遭遇旱灾,而一乐一悲,却判若天壤。
                这首诗运用了对比的方法,把两种截然相反的社会现象并列在一起,诗人不作任何说明,不发一句议论,而让读者通过鲜明的对比,得出应有的结论。这比直接发议论更能使人接受诗人所要阐明的思想,因而更有说服力。末二句直赋其事,奇峰突起,使全诗顿起波澜,使读者动魄惊心,确是十分精采的一笔!
                (霍松林)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6-09-06 08:46
              回复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6-09-07 07:47
                回复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6-09-07 07:5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