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黄吧 关注:278,712贴子:101,235

回复:了凡四训白话文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符家有句话,''不会写符,被鬼神笑''。其实写符也没有什么秘诀,只是不动念就是了。执笔写符,先把杂念放下,在念头不动的时候,写下一点,叫做混沌开基,由此一笔挥成,更无思虑。这样写成的符也就灵了。凡祈祷立命,创立新的命运,都要从无思无虑处去感格。修身以等待之,那才是积德祈祷的正规行法。


来自Android客户端34楼2016-08-27 06:58
回复
      "说到修,所有身口意的过恶,都应当把它除去。说到等待,是静候时机的自然成熟,不存一毫的非分侥幸,一毫的期待思想。如有预期或将迎的心,都应当斩尽杀绝。到这地位,直造无念无求,先天之境,即此便是真实的学问。你不能做到无心的功夫,只要能持诵《准提咒》,不必计较,勿令间断(念佛也有同样功效)。——功夫持得纯熟,于持中不持,不持中持,到了念头空寂不动,那就灵验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35楼2016-08-27 06:59
    回复
        我的号原叫学海,从这一天起就改号了凡。因明"了"立命的道理,不愿再落凡夫的窠臼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36楼2016-08-27 06:59
      回复
        从此以后,一天到晚,心地都在约束着自己,一切心念行就和以前不同了。从前只是悠悠地放任,到此自有战兢惕励的景象。虽在暗室陋屋处,也恐怕得罪天地神鬼。遇到别人憎恨我,或是毁谤我,自能安然容受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37楼2016-08-27 07:00
        回复
            到了次年礼部考科举,孔先生预算的应该得第三,忽然考中第一。他的话就不应验了。
          而秋闱考试就中了举人。但是我检讨自身,还是有许多的错误;或见善而行之不勇,或救人而心犹豫不决,或身勉强为善而口有过言,或醒时能操持而醉后便放逸。以过折功,日常虚度。从己巳岁开始发愿直至已卯岁,经过十余年,这三千善行才算完成。


          来自Android客户端38楼2016-08-27 07:01
          回复
              完成以后,就发起求子的愿,也许愿行三千善事。辛巳岁生了儿子天启。我每次行善事,就用笔记上。你(天启)的母不能写,每做一件善事,就用鹅毛管印一个朱圈在日历本上面。或布施贫人,或买放生命,所做种种善事,有时一天多到十几圈。到了癸末年八月,三千之数已经圆满。


            来自Android客户端39楼2016-08-27 07:02
            回复
                九月十三日,再发求中进士的愿,许行善事一万条。丙戌年登第,授宝砥县令。我备空格一册,名叫《治心篇》,放在案上,所行善恶事,就是微小的也把它登记起来,夜里在庭前摆了一张桌子,焚香告天。你母见到我所做的善事不多,就皱着眉头说:"以前我在家里帮助做善事,所以三千之数得以完成。现在许下了一万善,可是衙门里无事可做,到什么时候才能完成呢?"


              来自Android客户端40楼2016-08-27 07:03
              回复
                  夜间就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神人。我告诉他善事难以完成的缘故。神人说:"只减粮一节,一万善事都已经圆满了。"事情是这样的:原来宝砥的田,每亩应纳粮二分三厘七毫,我把它减至一分四厘七毫,使人民减轻了负担。虽然神人这样告诉我,但我自己的心里还有此疑惑。恰遇幻余禅师从五台山来,我便把这梦告诉他,并问这个梦可以相信吗?


                来自Android客户端41楼2016-08-27 07:04
                回复
                    禅师说:"只要发心真切,那么,一件事就可以抵得上一万件的善事,何况全县减粮,万民受惠呢?"我就捐出俸银,请他在五台山斋僧一万人,代为回向。


                  来自Android客户端42楼2016-08-27 07:05
                  回复
                      孔公算我五十三岁要死,我虽不曾祈祷求寿,这一年居然无恙。今年我已六十九岁。


                    来自Android客户端44楼2016-08-27 07:06
                    回复
                        《商书》说:"天道难信,因为命在变异,是不肯定的。"《周书》也说:"天命无常,修德为要。"这不是古人欺人的话。


                      来自Android客户端45楼2016-08-27 07:07
                      回复
                          天下聪明俊秀的人不少,他们为什么德不加修,业不加广?只是因为因循二字耽误了一生。云谷禅师所传授的立命学说,乃是很精、很深、很真禅的道理,务必熟读而努力去实行,不得贻误了自己!


                        来自Android客户端48楼2016-08-27 07:10
                        回复
                          原著 [明] 了凡先生 白话译者 学袁


                          来自Android客户端49楼2016-08-27 07:11
                          回复
                            二、错误的改正


                            来自Android客户端50楼2016-08-27 07:11
                            回复
                              春秋时代有些官员们见到别人的说话和动作,就能凭着自己的推测,来评论这个人未来的祸福遭遇,往往很准确。这从《左传》、《战国策》这些书里可以看得到。


                              来自Android客户端51楼2016-08-27 07:1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