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慢的神马吧 关注:72贴子:42,093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6-08-09 12:05回复
    古人选择七月初七还与数字崇拜有关。古人对“七”的崇拜是一个非常普遍的文化现象。
      据《太平御览》记载:“七月黍熟,七日为阳数,故以麋为珍。”“七月七日为良日”,故把它作为庆贺秋收的吉庆日子。汉魏时把这一天作为集会游乐的日子。这一天还是天宫神仙们聚会的日子。《续齐谐记》载:“七月七,织女渡河,诸仙悉还宫”。但更多的是把这一天视为相爱之人会面的美好日子。以后牛郎织女的相会期,被王母娘娘亲自指定为“七夕”,实际是人们对“七”,更是对“七七”所包含美好意蕴的希望。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6-08-09 12:08
    回复
       “七夕”同样来源于古人对时间的崇拜。
      在古代,中国人把日、月与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在民间表现为时间的阶段性,在计算时间时往往以“七七”为终结。以“七曜”计算现在的“星期”,在日语中尚有保留。“七”又与“吉”谐音,“七七”又有双吉之意,是个吉利的日子。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6-08-09 12:09
      回复
        晒书翻经
        三伏朝爽晒书篇
          庵院翻经结善缘
          近事信女乐相助
          愿修来世福寿全
        《尔雅翼》卷二:“荆楚之俗,七月,曝经书及衣裳,以为卷轴久则有白鱼。郝隆七月七日出谷中仰卧,人问其故,答曰:我晒书。(《世说新语·排调》)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6-08-09 12:09
        回复
          吃货的七夕
          七夕食五子
          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桂圆开胃益气、养血健脾、补心安神、补虚长智之功效;红枣味甘、性温,能补中益气、养血生津;榛子有“坚果之王”的美称,《开宝本草》说它“主益气力,宽肠胃,令人不饥,健行”;花生滋养补益,有助于延年益寿,所以民间又称之为“长生果”;瓜子据《本草纲目》及各大中药辞典记载,具有清肺化痰、润肠通便等功效。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6-08-09 12:10
          收起回复
            七夕吃巧芽
             在七夕前几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层土,播下粟米的种子,让它生出绿油油的嫩苗,再摆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样,称为“壳板”,或将绿豆、小豆、小麦等浸于磁碗中,等它长出敷寸的芽,再以红、蓝丝绳扎成一束,称为“种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南方各地也称为“泡巧”,将长出的豆芽称为巧芽。在七月初一将谷物浸泡在水中发芽,七夕这天,剪芽做汤给孩子喝,可以清热解毒。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6-08-09 12:10
            回复
              “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
              从历史文献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随着人们对天文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有关牵牛星织女星的记载就有了。人们对星星的崇拜远不止是牵牛星和织女星,他们认为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称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间辨别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又称魁首。
              后来,有了科举制度,中状元叫“大魁天下士”,读书人把七夕叫“魁星节”,又称“晒书节”,保持了最早七夕来源于星宿崇拜的痕迹。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6-08-09 19:32
              收起回复
                生殖崇拜
                ”七七"是生命周期。《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男不过尽八八,女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
                它说男子以8岁一个周期,女子以7岁一个周期。女子7岁肾气盛,换牙齿头发变长;二七天癸至,任脉通。天癸是肾精,任督二脉,以中医说法,"为一身阴阳之海,五气贞元",也就是说,二七就来月经,可以生子。三七肾气平均,最后的牙齿长齐,发育完全成熟。四七筋骨坚,头发长极,身体盛壮,到了顶点。五七阳明脉衰,面容开始焦黄,头发开始掉。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是一个生命周期结束。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6-08-09 19:33
                回复
                  "七"这个数字又指西方,所以七七相遇,应该是结束中的诞生。《周易·复卦》:"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孔颖达疏:"天之阳气绝灭之后,不过七日阳气复生,此乃天之自然之理,故曰天行。""来复"是去而复来,也就是重生,轮回循环,所以七七四十九天魂魄散尽,又七七四十九天魂魄丰满。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6-08-09 19:33
                  回复
                    后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融入乞巧节,民间姑娘信以为真,于是每到农历七月初七,在牛郎织女“鹊桥会”时,姑娘们就会来到花前月下,抬头仰望星空,寻找银河两边的牛郎星和织女星,希望能看到他们一年一度的相会,乞求上天让自己也能像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祈祷自己也能有个称心如意的美满婚姻,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七夕节。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6-08-09 19:34
                    收起回复
                      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在又被认为是“中国情人节”。不过不放假,严肃脸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16-08-09 19:34
                      回复
                        节日别称
                        双七:此日月、日皆为七,故称,也称重七。香日:俗传七夕牛女相会,织女要梳妆打扮、涂脂抹粉,以至满天飘香,故称。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19楼2016-08-09 19:35
                        回复
                          星期:牛郎织女二星所在的方位特别,一年才能一相遇,故称这一日为星期。
                          巧夕:因七夕有乞巧的风俗,故称。
                          女节:七夕节以少女拜仙及乞巧、赛巧等为主要节俗活动,故称女节,亦称女儿节、少女节。
                          兰夜:农历七月古称“兰月”,故七夕又称“兰夜”。
                          小儿节:因为乞巧、乞文等俗多由少女、童子为之,故称之。
                          穿针节:因为这天有穿针的习俗,故称。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20楼2016-08-09 19:36
                          回复
                            风俗习惯
                            穿针乞巧
                            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
                            《西京杂记》说:“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
                            南朝梁宗谋《荆楚岁时记》说:“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外,或以金银愉石为针。”
                            《舆地志》说:“齐武帝起层城观,七月七日,宫人多登之穿针。世谓之穿针楼。”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七夕,宫中以锦结成楼殿,高百尺,上可以胜数十人,陈以瓜果酒炙,设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嫔各以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过者为得巧之侯。动清商之曲,宴乐达旦。土民之家皆效之。”
                            元陶宗仪《元氏掖庭录》说:“九引台,七夕乞巧之所。至夕,宫女登台以五彩丝穿九尾针,先完者为得巧,迟完者谓之输巧,各出资以赠得巧者焉。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22楼2016-08-09 19:37
                            回复
                              投针验巧
                              这是七夕穿针乞巧风俗的变体,源于穿针,又不同于穿针,是明清两代的盛行的七夕节俗。
                              明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说:“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妇女曝盎水日中,顷之,水膜生面,绣针投之则浮,看水底针影。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谓乞得巧;其影粗如锤、细如丝、直如轴蜡,此拙征矣。”
                              《直隶志书》也说,良乡县(今北京西南)“七月七日,妇女乞巧,投针于水,借日影以验工拙,至夜仍乞巧于织女”。
                              清于敏中《日下旧闻考》引《宛署杂记》说:“燕都女子七月七日以碗水暴日下,各自投小针浮之水面,徐视水底日影。或散如花,动如云,细如线,粗租如锥,因以卜女之巧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24楼2016-08-09 19:3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