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病成珠吧 关注:34贴子:2,710
@霍鸣彦_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6-08-08 00:05回复
    @霍鸣彦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6-08-08 00:05
    回复
      (早起问安后便来了司成馆,朱门打开后里头并没有人,李定阡今日起的早,故而来的也早,甚至早在了先生之前。李定阡寻了往日习惯的位子坐下,翻起书卷,今日——当读中庸,心中默念,熟读百遍,待其意现)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6-08-08 00:14
      回复
        【近来领了个差事,得去司成馆给皇室宗亲授课,不比国子监多是青少的情形,这儿的学生年纪怕是还要小上一轮。】
        【至此,四顾课室,见人尚未齐,倒也不急,抄手等候。见一少年正默读书卷,倒是多看了几眼】


        来自iPhone客户端5楼2016-08-08 12:19
        回复
          (中庸篇已展至最后一段,心性也似乎有了修养,李定阡有一个不太好的习惯——他看多了书就会累,然后困。在几案上将要趴下,余光瞅着个从前从未见过的人,一身先生的打扮,惊到后倦意褪,起身揖礼,道了居)
          见过……先生。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6-08-08 12:49
          回复
            【偶然听到一声问好,有些诧异,看清了是方才那个看书的孩子,满意地颔首,孺子可教也,并未发现他的异样。】
            【抬眉一扫,人大概是齐了的,日头也上来,该是时候开讲了。将书一摊,翻到中页,清清嗓子】诸位,今日我们讲的是,【再扫一眼书页,确定了】讲礼记中王制一篇。
            此篇所言,是古时圣人治天下之礼制,虽颇有年代,于今仍有典范之效。于诸位皇子而言,更是必修之课。


            来自iPhone客户端7楼2016-08-08 13:31
            收起回复
              (此时众人皆已至,先生端坐正前方,不知这位新来的先生要讲些什么,静待。后闻礼记,儒家经典,该一听)
              (先生先解此篇,圣人治天下之礼,是什么样的礼呢?李定阡皱眉,问道。)
              古圣之礼,与今时不同么?


              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6-08-08 14:42
              回复
                【从前不懂事,在国子监当监生时有些不大搭理先生,现如今自己站在了这处,才发觉,授课正似谈天,讲究有来有往,倘使一个人滔滔不绝的讲,而台下无人搭理,便难免陷入尴尬之境,不得趣。】
                【这个学生有些意思,定睛看他一眼,记住了模样】古圣所处之时与当下所隔年代之久,世事变迁,朝代更替,自然不同。【顿】礼记虽成书于汉,所记却是先秦旧事。有周一朝,等级森严,虽后期礼崩乐坏,其礼对后世之影响仍不可估量。
                【点点书本】今日所授此章,便是古时一国之法雏形。


                9楼2016-08-08 22:26
                回复
                  (先秦旧事,周礼,这些词于我而言太过久远,我只知道如今大唐律才是规范万民的法典。而周朝之礼,先生说森严,又说礼崩乐坏,李定阡并不明白,直言问道)
                  既然等级森严,为何又会坏了法度?
                  (一国之法,这个国应该没有大唐这么大,他们的法,也自然狭隘,可只有聚多家狭隘的法,才能成了万民通行的大唐之法 )
                  他们的礼,如今还有存在的么?
                  (我想,无论再如何修改,也不会全部更换吧,透过这些相同之处,我们e是否能与古人交流呢?)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6-08-08 22:38
                  回复
                    周朝绵延八百余年,气运自然生变。【长叹一句,复言】再森严的等级,也终究敌不过变化的人心。【虚言一句,便住了话头,于皇子面前说这些,未免僭越。忆及自己看史书,看到的多是合久而分,道理虽易,要破除此谶言,却难于登天。】
                    【含笑看这皇子一眼,由古而今,不错】虽多次改朝,法令总归是沿袭前人并加以改造,当时之法,如今不仅存在,更有可继续流传于后世者。【瞥一眼窗外,日过窗棂,时候不早,早该进入正题】诸位还有疑问,不妨同我一览这王制一章,或可找到结论。【不再赘言】


                    12楼2016-08-08 23:03
                    回复
                      (气运生变,若是大唐到了八百年之时,我希望它不要像周朝一样衰败,而是能千秋万代,屹立不倒。)
                      人心,难测。
                      (我听人说过,天可测,地可度,唯有人心最难量,或许,人心本就为私,不加礼法熏陶,便成了小人,为祸,为乱)
                      (前朝礼法,延于今日,可敬,可叹。先生往外瞄了一眼,估计是觉得我的问题太多,延误了他的时间吧,可是,有问题不说出来,我会憋出病的呀!)
                      谢先生。
                      (翻至王制一篇,等着先生讲解)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6-08-08 23:17
                      回复
                        【见此子不再追问,在心里拭了一把汗,倘若再谈下去,恐怕要惹他人怨声载道了,也是自己越俎代庖,我不过一介临时差遣过来的四门博士而已,教导皇子更多,实不属份内之任。于长案前立定,目光回至书上,始是授课。】
                        ⋯⋯草木零落,然后入山林, 昆虫未蛰,不可以火田。【念至此,打住,目光扫一眼下方所坐的神色各异的少年,出声提问】诸位可知,此句何意,何故?


                        来自iPhone客户端14楼2016-08-08 23:49
                        回复
                          (端坐案前支颐,双眼瞪得溜圆认真听,待先生提问,便仔细思考,见无人应答,虽不知自己对否,亦给他个眼神示意,得了回应,答道。)
                          依阡看来,此句重一“时”字。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大概便是这个意思吧。)
                          自然时令,不可违背。
                          (依旧转向先生,待他答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6-08-09 11:20
                          回复
                            【良久无人应,欲点人作答,又见那少年投来的目光,颔首以应,意在许他答】
                            【垂首听言,知他明意,只话未说全,不知是有意藏一半,还是不知表达】不错,可否还能深入分析?【不知他是否习惯了如此出风头,但既然已有回答之举,断没有吞吐不言的道理。含笑看他,摊手以请】不妨亮明高见。


                            来自iPhone客户端16楼2016-08-09 12:01
                            回复
                              (我,最近真的是在司成馆太认真地学习了,以至读文能力不断增强,只是心中虽有几分意思,却难以高谈阔论般说出,这倒是为难了。)
                              我只明几分,若是深入,还得先生来解释
                              (现在讲的这段,应该就是方才我问的如今还适用的那部分吧,任何时候,任何人,都要依天时,遵天数。)


                              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16-08-09 12:1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