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参崴黎明吧 关注:278贴子:6,666
  • 13回复贴,共1

死亡之手,苏军自动核反击系统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死亡之手,苏军自动核反击系统


IP属地:湖南1楼2016-08-02 23:11回复
    冷战时期,苏联为了对抗美国的核威慑,在绝密状态下打造了一套“超级末日武器”——“边缘系统”,又被称为“死亡之手”。一旦美苏发生核大战,被激活的“边缘系统”将开始自动检测,如果在一定时间内,它没有收到苏联高层的回应,它将自动识别为“末日来临,苏联领导层已经消失”,随即开启对美国的绝地反击。
      无人回应仍能反击
      美国大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曾在其电影《奇爱博士》中,描绘了苏联为防止在核大战中被美国“先发制人”,秘密研制了一套能自动展开核反击,足以毁灭全世界的末日武器系统。冷战结束后,时任苏联战略火箭总参谋部上校瓦列里·扬契科曾透露,苏联确实研制出了一套真实可用的超级末日武器。


    IP属地:湖南2楼2016-08-02 23:12
    回复
      2009年3月,已经72岁的扬契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又详细介绍了“边缘系统”的一些具体情况。有些苏联人将“边缘系统”称为“死亡之手”。冷战时期,“边缘系统”肩负着苏联最高领导层授予的特殊任务。苏联研制这套系统的目的是,保证苏联能应对美国的核突袭。即使美国通过核突袭消灭了苏联大部分军队,甚至炸毁了克里姆林官,“拔掉了”苏联国防部,切断了苏联的大部分通信网络也没有关系,只要埋设的地面传感器探测到美军核打击已经发生,“边缘系统”就会启动反击程序。
        随着苏联的解体,“边缘系统”的存在逐渐被披露了出来,但是很少有人注意到它。扬契科参与建造的“边缘系统”于1985年投入使用。据扬契科回忆,苏联之所以下决心制造“边缘系统”,是源于1981年上台的强硬派美国总统里根。


      IP属地:湖南3楼2016-08-02 23:12
      回复
        曾研制全自动“边缘系统”
          那么,如果“边缘系统”突然遭遇故障,例如出现计算机系统中病毒,系统电容被烧毁,停电或遇到地震等意外状况怎么办?当遭遇故障时,“边缘系统”会不会让核导弹意外发射?一旦战争爆发,整合程度如此高的“边缘系统”遭遇意外故障后还能发挥作用吗?
          扬契科表示:“即使有一系列未曾料到的事情同时发生在‘边缘系统’上,导致‘边缘系统’意外激活,但在最后发射前,还是需要苏联导弹井内的值班人员亲自按下按钮才会让核反击开始执行。这意味着这名值班人员可以阻止世界毁灭。其实在1985年以前,苏联人曾设计过全自动化的‘边缘系统’设计方案最终被苏联高层否决了。所以,投入使用的‘边缘系统’并不是真正的全自动独立装置。”
          对于万一当时那名苏联值班人员选择按下发射钮呢?因为在收到“边缘系统”授予的指令后,他可能误以为苏联真受到了核攻击的假设。扬契科解释道:“‘边缘系统’的发射启动装置我自己也从未见过。那个启动装置可能未必是按钮,很可能是需要钥匙才能启动的开关。但无论如何,苏联在不断对‘边缘系统’的安全措施进行升级,所以‘边缘系统’因出现意外而被激活的可能性很小。”


        IP属地:湖南5楼2016-08-02 23:12
        回复
          美军也有类似“末日装置”
            事实上,在冷战期间,美国也曾打造了几套类似的“边缘系统”,期望能在危机来临时,紧急下令“控制导弹”升空。届时,“控制导弹”将引导美军剩下的核武器进行反击。此外,“紧急导弹通信系统”还在美国境内布置了能检测地震、核辐射等迹象的装置。
            但相对苏联的“边缘系统”,美国的“紧急导弹通信系统”的整合程度并不是很高。这是因为美国人担心如果将所有核反击程序都整合在一套系统上,万一该系统出现小小的失误或事故,就可能引发足以摧毁全世界的核大战。
            在整个冷战期间,是美国空军肩负着为美国进行核反击的任务。尽管美国空军肩负的核反击任务与苏联“边缘系统”相似,但他们最大的区别是,苏联“边缘系统”更依附于系统的检测;而美国空军则依赖于飞行员和指挥人员。马寿春/编译


          IP属地:湖南6楼2016-08-02 23:12
          回复
            自然,死手系统最出名的就是前苏联的“周界”,目前这一系统也被俄罗斯所继承。俄罗斯战略核导弹的主控系统名为"卡兹别克"。"周界"是卡兹别克的替代指挥系统,用于自动指挥实施大规模核打击。
              周界系统的主系统用于向所有军事导弹发出发射指令,无论其位于发射井、飞机、潜艇还是地面移动系统中。该系统完全实现自动化,人为决策因素被排除或最小化。这是一个基于人工智能的复杂的软件系统,能接收并分析大量不同信息,如地震活动与辐射、气压、军用频道的无线电通信强度等,并能控制战略导弹部队观测站的遥测和导弹预警系统的数据。


            IP属地:湖南7楼2016-08-02 23:14
            回复
                当系统发现大量强大的电离和电磁辐射的点状来源,并将其与相同坐标上的地震扰动数据进行对比后,即可得出受到大规模核攻击的结论。在此情况下,周界系统甚至能绕过"卡兹别克"发起报复性攻击。在另一情况下,国家领导人从导弹预警系统中获得其他国家发射导弹的信息后,可将周界系统切换至战斗模式。如果在一定时间后未收到停止指令,系统即开始发射导弹。该方案排除了人为决策因素,即使在指挥部和发令火箭被完全摧毁的情况下,也能保证发起报复性攻击。
                当然,周界系统只有切换到战争模式下才发启动。不过,一切都必须遵循周界系统的四个条件:第一,是否受到了核攻击;第二,是否与总参谋部有通信,如有通信,则系统会关闭;第三,如果未收到总参谋部回应,则系统会向"卡兹别克"发出询问;第四,如果卡兹别克也无回应,则人工智能会将决策权交予位于指挥掩体中的任意一人。只有满足以上条件后,系统才会恢复。


              IP属地:湖南8楼2016-08-02 23:14
              回复
                而“死手Perimetr核指挥控制系统”,则是在这些常规指挥链上的冗余设置。它包括有深埋加固设施————例如莫斯科以东,斯维尔德洛夫斯克以北的Grot地下设施(Yamantau山地下设施,为一座花岗岩山体底下的大型掩体,可以在抗击核打击的同时实现无线电波的通讯),还有指挥控制火箭(UHF天线,升入太空,向导弹广播信号,由SS-17弹道导弹改装,可以避免核爆环境的干扰)。美国也装备有基本类似的配置:R设施(Raven Rock地下设施,而不是夏延山下的NORAD),加上民兵-2弹道导弹改装的应急火箭通讯系统(Emergency Rocket Communications System/ERCS)。


                IP属地:湖南10楼2016-08-02 23:14
                回复
                  “从军事和政治角度来看,极为重要的方案即是建立一套在危机时期能激活的(同时通告敌国的),全自动反击系统,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关注。”
                  我们可以认为很多早期的报道都是把指挥控制通讯火箭(Perimetr)跟全自动触发机制(Mertvaya Ruka,死手)弄混淆了。前者已经存在,而后者(特别是全自动版本)并没有得到苏联高层的同意。更进一步混淆视听的是,即使是“死手”,也有“全自动”和“半自动”版本,最终部署的是一个半自动版本,也就是说最后的发射决策还是人来做出,只不过已经被从“身亡的莫斯科指挥层”转移到了“幸存的新决策者”手里。
                  我们对苏联“周界”(Perimeter)系统与“死手”指挥权转移机制的认识是如何演化的?
                  1991年6月21日,Valery Yarynich在莫斯科接受Bruce Blair采访,指出全自动与半自动“死手”系统的区别。同时Bruce Blair通过采访也得到了指挥控制通讯火箭(Perimetr)的信息。
                  1993年初,Bruce Blair出版《意外核战争的逻辑》,但是仅涉及指挥控制通讯火箭,没有提到半自动“死手”。
                  1993年2月-5月,Valery Yarynich向Bruce Blair进一步阐述了半自动“死手”系统的工作原则。
                  1993年10月8日,Bruce Blair在纽约时报上发表《俄罗斯的世界末日机》一文,公布半自动“死手”系统。
                  1994年2月,Valery Yarynich在纽约时报上发表《世界末日机的保险栓》,解释Perimetr系统“防止预警发射”,“防止意外发射”的作用。
                  1995年,一系列苏联军事工业管理层接受采访,其中对“死手系统是否存在,是否为全自动触发”,这些官方人士(包括Vitalii Kataev)在采访中的说法自相矛盾。
                  2003年,Valery Yarynich出版《核C3:核指挥,核控制,核合作》一书。
                  2009年,David Hoffman出版《The Dead Hand》一书,根据的材料包括Vitalii Kataev的个人笔记,对Valery Yarynich与Bruce Blair的直接采访等。
                  美国人知不知道这一系列计划?
                  让我们看看研发历史:1978年1月,选择了两级液体弹道导弹15A15(SS-17)作为通讯火箭载体,改装15B99通讯载荷,取代4枚分导多弹头,形成了15A11通讯指挥火箭(另一个使用SS-20机动导弹的计划,因为INF条约而取消了);在1979年12月进行第一次试飞试验。1981年到1982年间进行了6次研发飞行试验。1985年1月投入服役。1988年试飞了基于井基版白杨M固体弹道导弹的Perimetr-PTS,代号15P011,于1990年12月投入服役。
                  再让我们看看1984年11月13日的最后一次飞行试验:
                  列宁格勒工学院特种设计局(OKB LPI,负责开发指挥通讯火箭的电子部分)负责模拟总参谋部指挥所,通过莫斯科的一个长波天线,指挥信号被转发向卡普斯庭亚尔的SS-17指挥通讯火箭,火箭发射飞向巴尔喀什湖,同时全苏境内的接收天线负责接听发射其广播的发射指令信号,信号有强有弱,其中在拜科努尔的一枚SS-18弹道导弹接到命令,实现点火发射。
                  为了防止美国人发现,SS-18的实际点火时间做了延迟,在接到Perimetr通讯火箭发出信号后,又过了40分钟,SS-18才自动升空。
                  但这并不是意味着美国不知道Perimetr通讯火箭计划的存在


                  IP属地:湖南12楼2016-08-02 23:15
                  回复
                    “苏联认为潘兴-II战区弹道核导弹(以及90年代要部署的三叉戟D-5潜射弹道导弹)的高精度,长射程和短飞行时间会威胁到其核指挥控制通讯系统,以及早期预警系统;这个威胁是目前的低精度美国潜射弹道导弹所没有的。在苏联悲观主义的评估里,他们可能认为潘兴-II导弹能威胁到莫斯科地区的一系列关键目标,这是因为他们相信其射程是2500千米左右,而不是美国声称的1800千米。目前的苏联早期预警卫星系统无法探测到潘兴-II导弹,潘兴-II导弹又有能力摧毁苏联的加固设施,并且有比以前更强的软目标打击能力————苏联雷达探测到的时候只剩下5到15分钟的飞行时间。美国使用潘兴-II导弹进行的先制打击将会扰乱并延迟苏联的早期预警流程,也会打乱苏联的导弹发射流程;苏联人也许相信,在这种最坏情况下,其预警发射能力launch-on-warning将会收到影响。”


                    IP属地:湖南14楼2016-08-02 23:16
                    回复
                      说它是(中国)核力量的倍增器force multiplier,是因为它希望能通过“挟洋自重”改变自身国家核武库低质量/小数量/短射程/低突防的劣势地位,也就是说“四两拨千斤”,可以通过一个很小的核武库来应对一个核大国;这里洪超飞举的例子是中国——俄罗斯——美国,主要劣势在于“DF-31射程短”,同理,我们可以看到如果出现“数量不足”“无法突破美国导弹防御”等问题的时候,也可以通过“捆绑”一个大国来倍增自身的核实力。
                      这就出现了第一个逻辑上的潜在悖论:中国核武器库如何能尽量小而节省经费/资源,却又能足够大来触发俄罗斯的对美核打击呢?
                      这是因为“核捆绑”预设了对俄罗斯全面自动核报复之触发门槛的完美知识。这是不可能的。而我们知道俄罗斯没有全面自动核报复的机制,所以指望100%的确定“核捆绑”,也是不可能的;因为新的俄罗斯决策者完全可能不打美国而只反击中国(人心不可测)。“核捆绑”还预设了“俄罗斯触发门槛的要求”低于“直接打击美国的要求”这点,从前文给出的历史资料上来说,这是错的。
                      1,根据前述的俄罗斯“死手Perimetr核指挥控制系统”,其设计的触发门槛是很高的(只有美国全面核先制打击才行),仅仅靠中国的小规模核武器库既无法突然袭击,又无法彻底摧毁。
                      2,如果能触发俄罗斯的(半)自动报复,中国核武库的能力也就完全足以直接打击美国,不应该浪费在无辜的俄罗斯身上。
                      3,即使使用射程这个指标(“打得到俄罗斯首都却达不到美国本土”),中国核武库能取到中间值————廉价地实现挟洋自重,仍没有办法改变中国“选取反击指标的悖论”:是依照反击美国的标准来建设,还是依照反击俄罗斯的标准来建设?孰高孰低?怎么样才能廉价地实现挟洋自重?
                      4,完全可能出现“核捆绑”比直接反击美国(并且只反击美国)更费事的情况:莫斯科导弹防御,“死手Perimetr核指挥控制系统”的触发门槛过高,等等等等。
                      5,我们对俄国的触发门槛是不了解的,也永远无法完全确定,而“核捆绑”直接可能是救了美国一命:如果中方估计错误,则俄罗斯和中国陷入核战,美国核突击中国却毫发无损。这是因为中方的反击力量都消耗在无辜的俄罗斯上


                      IP属地:湖南16楼2016-08-02 23:16
                      回复
                        如果是用心的观众,应该能意识到,所谓的世界末日机,必须要是无法关闭的,不可干预的,无法逆转的————然后才是全自动的。这是因为在确保互相摧毁的条件下,理性人都有投降与认输的倾向:在社会财富尽毁,反击不能获利甚至会进一步带来伤害的情况下,为什么不服输投降,委曲求全呢?
                        面对人性的脆弱,以及人心不可测的不确定性,世界末日机在设计上给核威慑注入了绝对可靠的“意愿”————不仅要自动报复,更是不可逆转地自动报复,即使是本国希望关闭,投降认输,也是无能为力的。


                        IP属地:湖南18楼2016-08-02 23:17
                        回复
                          所以,即使俄罗斯的“死手”系统真的是全自动报复,也无法实现“世界末日机Doomsday Machine”的功能,因为它是可以被关闭的。也就是说一旦俄罗斯希望投降,或是说希望变更打击目标,都是可行的。“捆绑”是可以立即中断的。
                          1,已有的(历史)证据,表明苏联/俄罗斯不仅没有全自动报复的“死手”系统,更没有不可关闭的“死手”系统————也就是说无法实现不可逆转的自动反击。
                          2,所谓的“核捆绑”学说里,没有给中国装备“世界末日机Doomsday Machine”,也就是说要投降认输还是可行的,希望变更打击目标也是可行的。
                          3,所谓的“核捆绑”学说里,没有给英国/法国/美国/印度/巴基斯坦/以色列装备“世界末日机Doomsday Machine”,也就是说要投降认输还是可行的,希望变更打击目标也是可行的。
                          所以说,所谓的“核捆绑”学说里,并没有通过机器决策注入绝对的确定性————核威慑的意愿仍然是薄弱的,仍然是不可靠的,仍然是不可信的。所谓的俄罗斯“死手”系统,即使是错误理解,仍然没办法用机器绕开核反击的艰难决策————更用说历史上的“周界”(Perimeter)系统根本不是这么设计的(有各种关闭的可能)。
                          但是为什么所谓的“核捆绑”学说显得如此有逻辑,好像能完美预测世界上所有核国家的决策结果呢?这要看它背后的逻辑基础(陪葬),我们最后再谈。
                          什么是“世界末日弹Doomsday Bomb”?
                          “世界末日弹Doomsday Bomb”指的是某种能不可拦截,不可防御将世界摧毁的核武器能力。其实,这个能力是很容易实现的。根据美国1978年的文件:


                          IP属地:湖南19楼2016-08-02 23:17
                          回复


                            IP属地:湖南20楼2016-08-02 23:2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