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论吧 关注:234贴子:13,977

回复:关于涅槃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那头一个,真正“身见”破掉,就能证须陀洹果,“身见”一放下,“边见”、“见取见”,“戒取见”、“邪见”就不难了,这头一关。这一关突破之后,后头这四种,错误的见解不难放下,这一放下,证初果。证初果就等于说保证你会出六道轮回,天上人间七次往返,这是讲你修行。再把思惑断掉,思惑什么?“贪、嗔、痴、慢、疑”,这五种思惑比较麻烦,不太容易断,真正断掉了,“贪、嗔、痴、慢、疑”没有了,就六道轮回不见了,六道轮回就这么来的,这是六道轮回的“因”。真正放下这个“因”,果报就没有了,好像做梦一样,醒过来了。醒过来是什么境界?是四圣法界。醒过来一看,阿罗汉、辟支佛、菩萨、佛这个境界,但这个境界也不是真的,还是假的。这个境界从哪里来的?是无明跟尘沙烦恼变现出来的。把无明跟尘沙再放下,十法界没有了,真的醒过来了。醒过来是什么?实报庄严土,那就是《华严经》上讲,“本来是佛”,你回归到本来了。本来是佛,不是假的,是事实,你确确实实回到实报土。
我们终极的目标是常寂光净土
实报土怎么形成的?我们也把它搞清楚了,无始无明习气变现出来的。这个东西不好断。无始无明习气断干净了,实报土没有了,最后真的现前了,常寂光净土,那个世界什么?一片光明,我们自己身没有了、念头没有了,身跟念头都变成光,光跟一切诸佛的光融成一片,一体!“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这还是假的吗?!这是我们终极的目标,现在连科学家也追求这个终极目标,他把这个叫做“零极限”,回归到零极限。那么他有难处,他回不了,为什么回不了?他有念头。这个东西要把念头断掉,才能回归;有念头就不行。
经只管念,不要记在心上,记在心上心就染污了
那么我们在这个世间,念头愈少愈好。妄念要少,杂念不能有,为什么?经题上这么清楚,“清净、平等、觉”,那是我们的真心。我们的妄念、杂念多,跟这个相反,这不能相应,所以念头愈少愈好,愈少愈容易觉悟。所以学东西学一样,不要学两样。一样也得会学,如果把它牢牢记在心里,错了,完全错了!经我只管念,不要记在心上,记在心上,心就染污了,念经心里头没有经,这叫妙,“随缘妙用”。心里有什么?有定,清净心现前,平等心现前,然后就自见其义。“觉”就是自见其义,到“觉”就成佛、就圆满了,这真正大圆满。
这个四种“行入”,第一种:
“一、报冤行:凡修道之人,若受苦时,当念我从往昔劫中,弃本逐末,流浪诸有,多起冤憎,违害无限。”
这四句话,字字句句都是真言,我们自己一定要反省。我们从往昔劫中就迷了,在六道轮回里头生生世世“弃本逐末”。“本”是自性,忘掉了。“末”是什么?“末”是现象、事相,在这上斤斤计较。“诸有”,“诸”是多,“有”就是轮回。轮回大分,分为六道,每一道里头无量无边。我们单说人道,人的差别,类别无量。我们地球上人有限,你知道,还有外太空的你不知道,别的星球上有人。**道,我们看得更清楚,多少种类,哪一类我们都干过。六道里头,不管哪一道、不管哪一类,我们统统干过,“流浪诸有”。
不管在哪一道里头,“多起冤憎”,有几时能平心静气对人?没有,都是怨恨,都是我对你错了。生生世世冤冤相报,没完没了,不就干这个吗?!
“违害无限”,违背良心,违背正义,违背真理,言语害别人,行为害别人,念头不善,不就搞这些?!
这就跟众生有缘了,成佛就可以度他,“佛不度无缘之人”,过去对我好的要度他;过去对我有冤仇,现在我明白了,我还是要度他,我明白了。深入经藏,这才觉悟了,明白了。明白了,不干了,改过自新,努力坚持,把贤首国师《还源观》的四德做好,这是修行的总纲领、总原则。
做到了教人,人服;自己没有做到而教人,人不服
“四德”第一个,“随缘妙用”。“随缘”就是恒顺众生。“妙用”是什么?不起心、不动念,这个妙。对人、对事、对物,把我们过去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完全改正过来,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一片慈悲,无条件去爱人、去帮助人,“妙用”。
第二,“威仪有则”。这是真正菩提心现前,我要做好样子给别人看,起心动念马上想一想:我这个念头,如果别人也起这个念头,好不好?不好,这念头不能起,这个话别人说出来,我感觉到如何?感觉到不好不能说,身体的造作,样样要给别人做好榜样。那么中国好榜样,《弟子规》;佛门里面好榜样,《十善业》。十善业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恶口(恶口是挑拨是非)、不两舌、不妄语、不绮语(绮语是花言巧语骗人,不恶口,恶口是说话粗鲁,人家不喜欢听)不贪、不嗔、不痴,这十善业。佛法的标准,要把它做出来给大家看。
第三句,“柔和质直”。待人接物态度要柔和,与人和睦相处,中国人讲恭敬、谦卑、有礼。“质直”是用真心,不用妄心。
最后一句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80楼2017-10-12 08:05
回复
    最后一句,“代众生苦”。我为什么要这样做?是为了教化众生。这个“苦”是苦行,释迦牟尼佛在世所制定的戒律,他全做到了。绝对没有说这条戒律佛没做到,叫别人做,没这个道理。统统做到了,所以教人人服。自己没有做到,教人,人不服;自己没有放下,教别人放下,人家不相信。一定要清楚,要明了。
    给误会、毁谤、障碍我的人立长生牌位,每天讲经给他回向、祝福
    《华严》贤首国师,把德行就归纳这四条:“随缘妙用”,“威仪有则”,“柔和质直”,“代众生苦”,给大家做一个修行的好榜样。用什么报怨?“以德报怨”,决定没有怨恨。
    “今虽无犯,是我宿殃恶业果熟,所以甘心忍受,都无怨恨。”
    别人毁谤我、羞辱我、障碍我、陷害我,决定是忍受,决定没有怨恨;当然不会有报复。心里怎么想?过去我这样对他,今天他对我,这个帐一笔还掉了,来生后世遇到了,那是好朋友了,怨恨没有了,“冤家宜解不宜结”。
    “做是观时,与理相应,体冤进道,故名报冤行。”
    “与理相应”,与自性相应,与十善相应,与中国古人讲的“五常”、“四维八德”相应,这个好、这就是圣人。
    “体冤进道”,对于这些冤亲债主你能体会,道业才能精进,叫“报冤行”。
    我自己知道的,一些对我误会的人,误会就会毁谤,造作种种障碍,我都把他们的长生牌位供在我的小佛堂里头,我每天讲经都给他回向,给他祝福,他不知道。有没有效果?有效果,决定减轻他的罪业;他如果能回头,三宝加持,他很快就能回头,这要懂。决定不能有怨恨,有怨恨,那你出不了轮回,为什么?你要报复,我们想化解,不想报复,永远不再有报复。他就是把我杀了,我也很欢喜,感恩他,为什么?他送我到极乐世界去了,我能不感恩吗?!对我来说,结不结罪?不结罪;他自己结罪,他造杀业。造杀业是他有罪,在我这边没有罪。人要懂得,这真正懂得佛法、懂得因果,一了百了,得大自在,得大法喜。
    一个人能进入无得、失的境界,吉凶祸福都没有了
    “二、随缘行:谓众生无我,皆由业转,苦乐齐受,皆从缘生。”
    这叫我们看芸芸众生,站在什么地方看?站在“清净、平等、觉”这个位置来看。看一切众生,“众生无我”,自己一个错误的概念以为有“我”,这一错误概念在佛法的名词叫“遍计所执性”,用现在的话来说,大家容易懂,就是一个抽象的念头,错误的抽象概念,这不是真的,都从缘生。
    “若得胜报荣誉等事,皆是过去宿因所感,缘尽还无,何喜之有?”
    这一生得到善的果报,这个果报是他过去善因生的。譬如过去财布施,这一生发大财,过去法布施;这一生聪明智慧过人;这一生健康长寿,过去生中无畏布施,这三种果报。财富、地位、聪明、长寿,果报!他这一生都得到了,是过去生中修的,这一生当中应该得到。但是还是缘,如果缘尽了,福报享尽,缘尽了,享完就没有了,他没有再造。
    你了解因果事实真相,得到了,不会欢喜;失掉了,失掉也没事,也不会耿耿于怀,假的。哪来的得失?连身体都得不到、都无法控制,何况身外之物?!所以他心清净,不受外面环境干扰。得到,不生欢喜;失掉,没有怨恨,清净心现前。
    “得失从缘,心无增减,喜风不动,冥顺于道,(冥,静默,潜心)故名随缘行。”
    “心无增减”,心是定的。“喜风不动”,“欢喜”是八风之一,喜怒哀乐无动于衷。“冥顺于道”,“冥”是静默,“道”是自性,就是“清净、平等、觉”相应,这个叫“随缘行”。贤首大师的四德把这个摆在第一条,“随缘妙用”,“冥顺于道”就是“妙用”,真妙!得到,没有欢喜;失去,没有烦恼,得、失不放在心上。一个人能进入这个境界,吉凶祸福都没有了,这叫得大自在,真正离苦得乐,真正是佛家讲的“解脱”,“自在”,以这样的心态念阿弥陀佛,哪有不往生的道理?!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在弥陀会上,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时间一定是很短,不会很长,真正得利益。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81楼2017-10-12 08:0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