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吧 关注:693,879贴子:42,492,773
  • 6回复贴,共1

内容转自观察者网:文化思想之战之坚守阵地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玛雅:你有光明,中国便不黑暗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6-07-03 12:49回复
    《家国大义——共和国一代的坚守与担当》是我的第三本访谈录。前两本,一本是2008年出版的《战略高度——中国思想界访谈录》,另一本是2013年出版的《道路自信:中国为什么能》。几本书写下来,感觉像是走过了一段长路。路上没有很多的热闹和精彩,有的是一路走来的那种心境——宁静致远。
    我做国是访谈十几年了。这件事说来是偶然,其实是必然。偶然,是当初机缘巧合的那个开始;必然,是十几年来不言放弃的一份坚持。偶然,是专业能力和职业特点所致,采取了访谈这个形式;必然,是家国情怀和理想信念使然,选择了“国是”这个课题。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6-07-03 12:54
    回复
      2008年出版的《战略高度——中国思想界访谈录》
      我的第一篇访谈文章《崛起的印度赶超中国?》,作于2004年3月。2004年初,“印度发展将赶超中国”在国内成为一个热点话题。看好印度的学者和媒体普遍认为,印度在未来发展中将不让中国,主要在于它的“软件”,即所谓的“体制演进比较优势”——相对完善的民主制度、行政制度和法律制度,使这个“软件”大国的发展后劲会更足。
      当时,我从美国留学回国不久。凭着在研修比较政治学时对印度民主的了解,我意识到,所谓“软件”之说,相当程度上是意识形态使然的“一叶障目”。这种对印度民主缺乏全面理解和客观表述的热炒,难免会对社会大众产生误导,因此有必要给予反驳,加以澄清。于是,我求教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陈峰君教授、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金安平教授、香港中文大学政治与公共行政系王绍光教授和美国乔治亚理工学院纳恩国际事务学院飞凌教授,同他们就印度的“体制优势”进行对话,写了《崛起的印度赶超中国?》这篇文章。
      现在回头看,那是我第一次挑战国内主流舆论,给当时一哄而上的热炒泼了一盆冷水。那也是第一次从我的文章里反映出,尽管我全部的民主政治理论都是在美国学到的,我却不是一个西方“普世价值”的追捧者。不过在当时,我并没有清楚地意识到这一点,我更多是在围绕热点话题做新闻。
      那篇文章发表后受到好评,因为对问题的观察和分析明显超出了一般媒体报道的深度。这给了我一个启发:回国后,由于进入媒体而非学界,被认为“十年一剑”白磨了。采用与学者对话的方式,我可以将传媒与学术“合璧”,把这种“撂荒”变为收获。就是说,利用自己的学术背景和媒体平台,通过通俗易懂的口语表述,反映当代顶尖人文社科学者最关心的话题,特别是热点政治话题,向社会各界传输有真知灼见的学术思想。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6-07-03 12:57
      回复
        那么,《中国为什么能》表达了什么样的中国思想,传播了什么样的中国声音?
        潘维教授说,中国道路非常成功,显然也非常独特。因此,是时候总结中国模式了。中国模式挑战西方意识形态和话语体系,构建这一理论模式的学者,大可称为“中国学派”。
        张维为教授说,中国崛起远远超出了西方政治话语的诠释能力。中国知识界不能再唯西方话语马首是瞻,而应该探索和构建“后西方话语时代”的中国话语体系,为世界新秩序的形成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曹锦清教授说,有一部分人要为这一天的到来做好精神准备。这是赌国运,赌民族的命运。如果到了这一天,要重新审视二三百年的人类现代化过程,整个知识结构会不会因中国崛起而变动?完全可能的。
        他们这些话显示了中国人的自信,有振奋精神、激励人心的力量。这使我深深感到,在经历了60多年的努力奋斗之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走出了一条成功而独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这样的成功和独特告诉我们,中国是世界上最没有理由被唱衰的国家,中国人是世界上最没有理由对自己国家的未来感到悲观的。如果说,完成这本书对我最大的启发是什么,那就是,中国需要自信,需要与我们的硬实力相匹配的话语自信,需要建立中国人自己的话语体系。
        由此我认为,《中国为什么能》的出版十分有意义。就像书的封底说的:“世界需要中国的声音,中国需要积极的能量。”我很高兴这本书已被翻译成英文出版,让世界听到“中国学派”的声音。

        “中国学派”是当代中国思想界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理论的中流砥柱。正因此,这是我在选择采访对象时最重要的一个标准。选择与这些专家学者对话,因为他们是以“中国立场”在思考,在探究,在求真。他们的思想具有国家战略意义和政策参考价值,也有助于启迪心智,培养家国情怀。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6-07-03 13:06
        回复
          从个人来说,国家利益或许不是目的,但它却是一切个人价值得以实现的前提。今天的人讲梦想,如果没有国家,我们每个人就没有根,而一个人没有根,也就意味着没有梦。从这个意义说,所谓国家利益,其实就是所有中国人共同分享的利益。就像我们常说的,只有把整块蛋糕做大做好,每个人才有可能得到更多更好。换个角度说,没有大我,何来小我?因此,即使是从个人利益的现实立场出发,也应该将国家利益摆在最优先的位置。
          在坚守国家利益的同时,是对人民福祉的坚守。国家强大为了什么?是为了全体人民的利益,归根结底要落实到人民的福祉上。中国是人民共和国,蛋糕做大以后怎么分配?应当遵循“人民福祉最大化”原则,也就是社会主义原则。以人民福祉为总的价值方向,真正将“不断增进人民福祉”作为改革发展的总目标,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只有这样,国家才有凝聚力和竞争力,才能真正强大。广大社会成员也才能真正体认到家国一体,国家和人民乃至个人的利益是一致的,因而也才会认同,国家利益是值得优先守护的。
          那么,怎样坚守国家利益和人民福祉呢?答案是,唯有坚持中国道路。过去半个多世纪的人类社会史,尤其是亚非拉国家的发展史和苏联东欧的演变史充分证明,服膺所谓“普世价值”、追随西方发展道路,解决不了大多数后发展国家自身的问题,反而会带来新的危机和灾难。各国唯有走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才有希望、有未来。而中国的成功就在于,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从1949年到今天,一甲子时光,中国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世界民族之林昂然站立起来。曾经积贫积弱的穷国,成长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强国。这条成功之路,就是我们的中国道路——一条既不同于前人,也不同于他人,既是史上,也是世上独一无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6-07-03 13:12
          回复
            我衷心感谢前国务委员戴秉国先生、前第二炮兵政委彭小枫上将、中共吉林省委前副书记林炎志先生、中信集团前董事长孔丹先生、华远集团前党委书记马绿波先生。感谢他们对《中国为什么能》的充分肯定和大力推介,以及对我本人的热情支持和鼓励。他们的行动让我感到,我这个“自g五”不是一个人在孤军奋战,我在一支“向着太阳向着胜利”的队伍中。如果像黄平老师所说,我们正在进行一场“文化上甘岭”,那么我手中的这支笔就应该是一杆旗——坚守和捍卫我们的SX阵地,让坚持中国道路的思想占据制高点,旗在阵地就在。


            来自Android客户端32楼2016-07-03 14:09
            回复
              《完》
              没想到自g五也是敏感词,百度闹哪样?


              来自Android客户端34楼2016-07-03 14:12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