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标题的时候,请大家不要误解我将球粒陨石主观的进行分类,而是指发现地点的不同,环境的不同,很有可能因为环境的影响与破坏,会造成球粒陨石外部内部特征产生相关变化。目前经过国际注册并被陨石爱好者引用的多数都来自于沙漠,因为感觉它们外部特征很经典,比如撞击裂、龟裂纹、有些气印的呈现,感觉很有韵味,我也是这么感觉。但不能因为这样,就忽视内陆陨石的不经典。陨石目前的最大价值在于科研以及收藏,这也才是它目前的本质价值。本质才是决定事物内涵最重要的基础条件,脱离开本质看事物,不光是会有失偏颇,最后的判断结果将失之千里,不知各位吧友怎么来看?
沙漠环境干旱(经“水蚀”影响小,保存时间相对长)、温差大(是否可以考虑“热蚀变”?)、在石体表面易形成沙漠漆现象(形成一定的保护膜,更加利于保存,尤其是熔壳的保存)。另外前三个因素相加,是不是可以考虑容易造成石体外部表层的开裂、龟裂等现象(物理作用)。另外沙漠在更早期的时候可能原本是海底,陨石相当于落入水中(此时有可能会引起质疑,在水中保持时间长短的问题?这是个问题。但不能保证,陨石落入没多久就发生地质运动,即海洋变成沙漠的临界时间点在那时的出现,那陨石是不会在水中停留多长时间的情况)。
内陆虽然是陆地,但有些地域在早些时候也是海洋或者河流湖泊(相关可能性的出现如上段内容所述)。内陆成为陆地后,多雨水、风雪、雷电(是否可以考虑类似水蚀变的一些影响?),不利于保存,尤其是熔壳、气印的保存。
不管是沙漠也好、内陆也罢,对于同类型的球粒陨石,内部结构及组份还是会有相同特征的,这也才是辨别的重要砝码。
下面通过一些图片对比,跟大家一起探讨交流。
一、沙漠球粒陨石
在做相关交流前,先说一下个人对于陨石熔壳的看法:客观来讲,陨石整体石体通过大气层时,肯定会经过高温烧蚀,那不管是通过冲击脉或者撞击裂(在太空撞击形成)溢流出来的内部硫化物也好,还是外部的也罢,按照常理来讲,都应该形成黑色或棕色的熔壳。但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发现有:红色、黄色、墨绿色、绿色、甚而是白色、蓝色的熔壳呢?客观的来说,应该从陨石进入大气层以后的经历做一些推理。
1、如果陨石的整体实体没有任何炸裂的情况下,其熔壳应该是黑色或者棕色的;
2、如果有炸裂,还要去判断在什么时间点出现炸裂?炸裂成多少碎块?那些碎块的大小问题?是不是小的会发生即时的(落地之前的时间段)蚀变(主要是热蚀变,本来是属于某类型的陨石,却变成为另外类型的陨石,是否有可能?这会不会是陨石研究应该注意的一个角落?)。熔壳会形成什么颜色?什么厚度?低空炸裂的如果没有熔壳,那它的外部就和内部石体一样了,跟所谓的陨石内外部颜色有明显差别就对不上了(球粒陨石不难判断,也容易排除,这是科研人员说的,这个不是高深的问题,希望有些人别混淆视听,当然也得综合去判断,而不是一味的看所谓的“球粒”)。
3、炸裂后如果短时间就落地了,既没有“厚重”的熔壳也没有气印,也不能否定炸裂快不是陨石。
4、个人认为,陨石整体如果没有炸裂,至少会出现相对的两层熔壳(相对颜色)---第一层:高温烧蚀撑得黑色或者棕色;第二层:陨石内部熔融溢流出来的或是外部硫化物熔融物质的颜色;甚而有第三层,受烧蚀温度的不同而形成颜色不同。
看图进行参照比对:(不排除个人主观推理,不喜勿喷,但可以客观提意见)
以下是经过国际注册认证的CV3型碳质球粒陨石:
看上面这一块的熔壳脱落面:颜色属于黄色、黄绿色、墨绿色---不能因为最外部熔壳脱落了,在没有切割开之前就否定那也是熔壳---也就是说,最外面的黑色熔壳脱落了,还会有第二层熔壳。
上面这一块,熔壳脱落面就是墨绿色的,他很接近陨石本石体的颜色。如果你见到只有类似脱落面颜色石体的时候,会不会把它排除然后丢掉呢?
上面这一块熔壳脱落面很清楚的展现出土黄色,球粒也很明显。从这一块来看,大的气印基本没有,熔壳脱落后基本也就相对消失了,见到只剩下脱落面石体的时候,你是否也会排除然后扔掉呢?那土黄色的属不属于熔壳呢?我想告诉大家的是:那肯定是熔壳,它和内部石体的颜色相差很大。
上面这一块,熔壳是棕色的,熔壳脱落处是混合色:棕色、白色、黑色等。这应该属于断裂面,很接近石体本来的颜色。那看到接近石体颜色的石体时,你会怎么判断呢?
上下两块很相像,脱落出呈现灰色、深墨绿色,我想说的是,那也是熔壳。
上面这一块,熔壳脱落处有一层薄薄的熔壳,和石体颜色接近但也会有差别。
从上面的分析来说,内陆不容易保存完整的熔壳(目击陨石除外),但可能会遗留一些或者很少的黑色或者棕色熔壳。如果缺失了,内陆的球粒陨石熔壳的颜色多数属于上述熔壳脱落面的颜色,希望大家多留意。
沙漠环境干旱(经“水蚀”影响小,保存时间相对长)、温差大(是否可以考虑“热蚀变”?)、在石体表面易形成沙漠漆现象(形成一定的保护膜,更加利于保存,尤其是熔壳的保存)。另外前三个因素相加,是不是可以考虑容易造成石体外部表层的开裂、龟裂等现象(物理作用)。另外沙漠在更早期的时候可能原本是海底,陨石相当于落入水中(此时有可能会引起质疑,在水中保持时间长短的问题?这是个问题。但不能保证,陨石落入没多久就发生地质运动,即海洋变成沙漠的临界时间点在那时的出现,那陨石是不会在水中停留多长时间的情况)。
内陆虽然是陆地,但有些地域在早些时候也是海洋或者河流湖泊(相关可能性的出现如上段内容所述)。内陆成为陆地后,多雨水、风雪、雷电(是否可以考虑类似水蚀变的一些影响?),不利于保存,尤其是熔壳、气印的保存。
不管是沙漠也好、内陆也罢,对于同类型的球粒陨石,内部结构及组份还是会有相同特征的,这也才是辨别的重要砝码。
下面通过一些图片对比,跟大家一起探讨交流。
一、沙漠球粒陨石
在做相关交流前,先说一下个人对于陨石熔壳的看法:客观来讲,陨石整体石体通过大气层时,肯定会经过高温烧蚀,那不管是通过冲击脉或者撞击裂(在太空撞击形成)溢流出来的内部硫化物也好,还是外部的也罢,按照常理来讲,都应该形成黑色或棕色的熔壳。但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发现有:红色、黄色、墨绿色、绿色、甚而是白色、蓝色的熔壳呢?客观的来说,应该从陨石进入大气层以后的经历做一些推理。
1、如果陨石的整体实体没有任何炸裂的情况下,其熔壳应该是黑色或者棕色的;
2、如果有炸裂,还要去判断在什么时间点出现炸裂?炸裂成多少碎块?那些碎块的大小问题?是不是小的会发生即时的(落地之前的时间段)蚀变(主要是热蚀变,本来是属于某类型的陨石,却变成为另外类型的陨石,是否有可能?这会不会是陨石研究应该注意的一个角落?)。熔壳会形成什么颜色?什么厚度?低空炸裂的如果没有熔壳,那它的外部就和内部石体一样了,跟所谓的陨石内外部颜色有明显差别就对不上了(球粒陨石不难判断,也容易排除,这是科研人员说的,这个不是高深的问题,希望有些人别混淆视听,当然也得综合去判断,而不是一味的看所谓的“球粒”)。
3、炸裂后如果短时间就落地了,既没有“厚重”的熔壳也没有气印,也不能否定炸裂快不是陨石。
4、个人认为,陨石整体如果没有炸裂,至少会出现相对的两层熔壳(相对颜色)---第一层:高温烧蚀撑得黑色或者棕色;第二层:陨石内部熔融溢流出来的或是外部硫化物熔融物质的颜色;甚而有第三层,受烧蚀温度的不同而形成颜色不同。
看图进行参照比对:(不排除个人主观推理,不喜勿喷,但可以客观提意见)
以下是经过国际注册认证的CV3型碳质球粒陨石:
看上面这一块的熔壳脱落面:颜色属于黄色、黄绿色、墨绿色---不能因为最外部熔壳脱落了,在没有切割开之前就否定那也是熔壳---也就是说,最外面的黑色熔壳脱落了,还会有第二层熔壳。
上面这一块,熔壳脱落面就是墨绿色的,他很接近陨石本石体的颜色。如果你见到只有类似脱落面颜色石体的时候,会不会把它排除然后丢掉呢?
上面这一块熔壳脱落面很清楚的展现出土黄色,球粒也很明显。从这一块来看,大的气印基本没有,熔壳脱落后基本也就相对消失了,见到只剩下脱落面石体的时候,你是否也会排除然后扔掉呢?那土黄色的属不属于熔壳呢?我想告诉大家的是:那肯定是熔壳,它和内部石体的颜色相差很大。
上面这一块,熔壳是棕色的,熔壳脱落处是混合色:棕色、白色、黑色等。这应该属于断裂面,很接近石体本来的颜色。那看到接近石体颜色的石体时,你会怎么判断呢?
上下两块很相像,脱落出呈现灰色、深墨绿色,我想说的是,那也是熔壳。
上面这一块,熔壳脱落处有一层薄薄的熔壳,和石体颜色接近但也会有差别。
从上面的分析来说,内陆不容易保存完整的熔壳(目击陨石除外),但可能会遗留一些或者很少的黑色或者棕色熔壳。如果缺失了,内陆的球粒陨石熔壳的颜色多数属于上述熔壳脱落面的颜色,希望大家多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