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赋萧峰吧 关注:157贴子:33,456
  • 10回复贴,共1

读《文心雕龙》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6-04-29 14:12回复
    首先《原道》,他给我们阐述了何谓道,文的本源是什么,从文之为德也大矣…到自然之道明也,这一段,他同时告诉我们美普遍存在于自然界各个方面,而文章的美是突出的一种形式,这里,我们可以对比《情采》篇里立文之道其理有三那一段去读。于此同时,你看,这段关于文的起源,道和自然的看法,是不是和《老子》一样呀?
    《道德经》第一章告诉我们,道为万物之母,而后余章说了道法自然,这里,文心雕龙是和老庄美学不谋而合。与此同时,还可以对比荀子以及扬雄是如何论道。
    因为荀子里也有宗经,征圣,明道。可以对比看《荀子 劝学》中学恶乎始…到在天地之间者毕矣。这一段。以及《荀子 儒效》中圣人也者…到天下之道毕是矣。这一段。对比同样的原道,他们之间美学导向有什么不同,荀子是儒学的导向,文心雕龙和他是有一致的地方。
    这样,你就对先秦时候“原道”这个理念有更清晰的认识。接下来,对比看扬雄的《法言 吾子》,这篇你可以看到明道这个导向从先秦到汉代它演化的脉络,明道变成了阐扬圣人之法。这是从儒学意义导向。更需要注意的是《法言 问神》,里面开始谈到五经的同时,也从文笔修饰艺术方面论述,比如“温润”这个风貌概念。
    对比看了以后,对原道的发展脉络有了认识。注意梳理荀子到扬雄,到文心雕龙他们之间的继承关系,以及改变的地方。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6-04-29 14:12
    回复
      我们再从另一个角度看《原道》篇,从人文之元肇自太极…到乃道之文。这一段,它给他们总结了文章的起源和文章的历史,这里论圣人之道是取自易传。
      庄子,荀子这些应该是思想范畴,而文心雕龙应该是文学理论它们是统一的,作为古代美学理论。
      最初是没有分那么清晰,从汉代开始,才慢慢把这些逐步分开。但我们需要统一的美学理论去读,这样更能体会。
      何况,荀子,庄子也包含文学范畴。比如我刚才举例荀子劝学与儒效的那两段。以及《荀子 非相》中关于言辞辩说的议论。比如:谈说之术…到如是则说常无不受。他告诉我们,言辞为文必须以严肃诚实的态度对待,要坚持自己观点,并要加比喻,分析,和愉悦优美地去表述。另外,《荀子 正名》中关于制定和运用词汇表达概念必须确切统一,积累词汇非炫耀文笔,而是足以相通。
         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夫玄黄色杂,方圆体分,日月叠璧,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以铺理地之形:此盖道之文也。仰观吐曜,俯察含章,高卑定位,故两仪既生矣。惟人参之,性灵所锺,是谓三才。为五行之秀,实天地之心,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
      您谈到的《庄子》,其中《庄子 天道》《知北游》,里面的关于虚静,坐忘这个美学描述,在文心雕龙《神思》里“是以陶钧文思…澡雪精神”就是对庄子这段美学的引用,庄子他对古代文论影响很大,尤其是司空图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以及杨万里提倡的“去意”,苏轼的画竹。
      您上面的这段原道,你看,它所说的文,和后来的文不同,这里的文是文采,它是自然而然生成的,这样的美存在于自然界何处。
      他实际是说,作文章要作的有气象,有依据,要以天地自然为本源,同时还要高山仰止,参入人的认知和领悟,这样才能立言,立言才能使文意明澈。
      五色,五声原来都是自然界,但经过人们的运用,就成为人类的文化,它们都是道的表现,也就是神理之数,即道心。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6-04-29 14:13
      回复
        综经第三
        《诗》主言志,诂训同《书》,摛风裁兴,藻辞谲喻,温柔在诵,故最附深衷矣。《礼》以立体,据事剬范,章条纤曲,执而后显,采掇片言,莫非宝也。《春秋》辨理,一字见义,五石六鹢,以详备成文;雉门两观,以先后显旨;其婉章志晦,谅以邃矣。    《尚书》则览文如诡,而寻理即畅;《春秋》则观辞立晓,而访义方隐。此圣人之殊致,表里之异体者也。
          故论说辞序,则《易》统其首;诏策章奏,则《书》发其源;赋颂歌赞,则《诗》立其本;铭诔箴祝,则《礼》总其端;纪传铭檄,则《春秋》为根:并穷高以树表,极远以启疆,所以百家腾跃,终入环内者也。    若禀经以制式,酌雅以富言,是仰山而铸铜,煮海而为盐也。故文能宗经,体有六义:一则情深而不诡,二则风清而不杂,三则事信而不诞,四则义直而不回,五则体约而不芜,六则文丽而不淫。扬子比雕玉以作器,谓五经之含文也。    夫文以行立,行以文传,四教所先,符采相济。励德树声,莫不师圣,而建言修辞,鲜克宗经。是以楚艳汉侈,流弊不还,正末归本,不其懿欤!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6-04-30 16:07
        回复
          综经第三
          《诗》主言志,诂训同《书》,摛风裁兴,藻辞谲喻,温柔在诵,故最附深衷矣。《礼》以立体,据事剬范,章条纤曲,执而后显,采掇片言,莫非宝也。《春秋》辨理,一字见义,五石六鹢,以详备成文;雉门两观,以先后显旨;其婉章志晦,谅以邃矣。    《尚书》则览文如诡,而寻理即畅;《春秋》则观辞立晓,而访义方隐。此圣人之殊致,表里之异体者也。
            故论说辞序,则《易》统其首;诏策章奏,则《书》发其源;赋颂歌赞,则《诗》立其本;铭诔箴祝,则《礼》总其端;纪传铭檄,则《春秋》为根:并穷高以树表,极远以启疆,所以百家腾跃,终入环内者也。    若禀经以制式,酌雅以富言,是仰山而铸铜,煮海而为盐也。故文能宗经,体有六义:一则情深而不诡,二则风清而不杂,三则事信而不诞,四则义直而不回,五则体约而不芜,六则文丽而不淫。扬子比雕玉以作器,谓五经之含文也。    夫文以行立,行以文传,四教所先,符采相济。励德树声,莫不师圣,而建言修辞,鲜克宗经。是以楚艳汉侈,流弊不还,正末归本,不其懿欤!
          这一段首先指出了经书的历史地位,给我们讲述了孔子删定五经的过程他首先给了经书崇高的历史地位,因为经书包含了万物的精华,即第一章原道说的道心,和第二章征圣说的神理。 三极彝训。。。。制人纪这一段。因为经书包含了深刻的洞察力和表现力,就成为了后世瞻仰的模范。它之所由这样丰富的表现力,是因为它是用道心来写文章,用神理来说明道理的,这样,它就把宗经,很自然地和明道、征圣联系了。然后,他继而以五经,即易经、书、诗、礼、春秋为例子,进一步阐述原道中所指出的道与文的关系,后人通过读经书就可以了解圣人的思想,获得对道的把握。所以宗经的目的是为了原道。这里参见,义既极乎性情,辞亦匠于文理,故能开学养正,昭明有融。这样方能达到他所提出的洞性灵之奥区,极文章之骨髓者也,这样的境界宗经篇本身就是对文章写作的指导意义,讲如何把原道、征圣的思想落实。实际这个思想是贯穿于文心雕龙全书之中的。这个思想,我们还可以参考荀子的劝学篇,还有杨雄的法言吾子一起看,他们都是指出了宗经的必要性,有一个一脉相承的继承关系。所以我提倡读文论是从先秦时期最简单的文论开始读,理清楚每种文艺美学的发展、继承、深化关系,这样就不乱了皇世《三坟》,帝代《五典》,重以《八索》,申以《九丘》。是说这些比较繁杂吗?不是。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6-05-05 07:41
          回复
            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山谷所资,于斯已办。仁智之乐,岂徒语哉(与顾章书)他的用意是在,举例经书来源之悠久,由于年代的久远不明,导致各种道理纷纭。是推崇其本源的地位。皇世《三坟》,这是三皇时期的书啊,帝代《五典》,这是五帝时代的书,《八索》,是上古的八卦书,《九丘》是上古的九州的书,这些充分说明了年代的悠久,而导致其中的道理让后人不明朗了。@鸿 上面那段与顾章书就是这个时期有代表性的一篇精美作品
            对了,与顾章书有个手法架构很值得漂亮呢。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开篇时用屈原的山鬼,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薛荔兮带女萝,直接点名两件事,第一,我辞官回家。第二,我隐居去了。很简练。这样有别于同时代其他书记作品,是为了尽快把下面的山水描绘托出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这四句,是正面写山水。它用了两个角度写山,首先是森壁,是众多险峻的山崖是群峰。其次,是孤峰的刻画,高耸入云,是个体。这样把山的高和俊写出来了。这是硬笔然后,他宕开一笔,用软笔,幽岫也是写山,但是从深邃和阴柔这方面去写山。然后溪水如翡翠一样,是侧面写山,水是个赔偿,一笔带过蓄翠,像积蓄的翡翠一样,散发着清凉
            争,限,含,蓄四个动词,用了阴阳的句法表现了山的勃勃生机继续深入写,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在这空谷深山之中,这些动物在自有连绵不断吟唱,和淙淙流水形成悦耳声音。这样用了点染法写出了清丽高远的空山图。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这个结论就自然而然产生啦。它的不同在于,不说明究竟何处隐居,先是把山水的美呈现,让我们获得了直观印象,然后才顺势说隐居的地方。就像杜甫的“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把这个顺序倒装一下,效果就会差很多这里,也是这个倒装的章法它不是先说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而是先给我们具体的山水形象所以,这样的章法,诗文都是通用的。
            夫《易》惟谈天,入神致用。故《系》称旨远辞文,言中事隐;韦编三绝①,固哲人之骊渊也。《书》实记言,而训诂茫昧②,通乎尔雅,则文意晓然。故子夏叹《书》,“昭昭若日月之明,离离如星辰之行”,言昭灼③也。《诗》主言志,诂训同《书》,摛风裁兴,藻辞谲喻④,温柔在诵,故最附深衷矣。《礼》以立体,据事制⑤范,章条纤曲,执而后显,采掇片言,莫非宝也。《春秋》辨理,一字见义,五石六鹢,以详备成文;雉门两观,以先后显旨;其婉章志晦⑥,谅以邃矣。《尚书》则览文如诡⑦,而寻理即畅;《春秋》则观辞立晓,而访义方隐。此圣文之殊致,表里之异体者也。
            至根柢槃深⑧,枝叶峻茂,辞约而旨丰,事近而喻远;是以往者虽旧,余味日新,后进追取而非晚,前修文用而未先,可谓泰山遍雨,河润千里者也。
            这段我认为主要讲述经书的各自的特点,《易》旨远辞文,言中事隐,《书》文意晓然,《诗》言志并辞藻谲喻,《礼》纤曲,春秋》辨理等等,最后提出虽然各自不同,但是后进仍然可以余味日新、追取未晚。就是讲对我们今天也可以体会出新的意义,学习这些也是很有价值的,
            基本这样啊,他先分说五经的意义,就是前面那一大段。然后从至根……事近而喻远,这四句,是对上面所说的总结,概括经典的共同特点。后进……久用而未先,主要是说经书内容博大精深,后人仍有可挖掘余地,最后泰山,河润的比喻是说五经的巨大影响。另外,我们可以从五经具体来分析。我举个例子这个例子最好结合下段一起看。等下再举。这涉及各个文体的本源问题。


            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6-05-05 07:42
            回复
              故论说辞序,则《易》统其首;诏策章奏,则《书》发其源①;赋颂歌赞,则《诗》立其本;铭诔箴祝②,则《礼》总其端;纪传铭檄,则《春秋》为根:并穷高以树表,极远以启疆③,所以百家腾跃,终入环内者也。若禀经④以制式,酌雅以富言,是仰⑤山而铸铜,煮海而为盐也。故文能宗经,体有六义:一则情深而不诡,二则风清而不杂,三则事信而不诞,四则义直而不回⑥,五则体约而不芜,六则文丽而不淫⑦。扬子比雕玉以作器,谓五经之含文也。夫文以行立,行以文传,四教所先,符采相济⑧。励德树声,莫不师圣,而建言修辞,鲜克宗经。是以楚艳汉侈,流弊不还,正末归本,不其懿欤!
              这一段前面关于五经的论述可以结合上一段的五经的体制特点来看。而这里,他的侧重点不同,在于指出经书是后世各类问题的源头。这就是文心雕龙著名的“本体论”的第三部分。我把这个源流理清一下:
              前一段论五经,侧重点在于论体制特点。这一段论五经,侧重点在于源流问题。下面我把五经简单理顺一下
              结合着两段一起看,先看易。易是儒家经典之首,它的源流作用,第一、在于非常重视言辞的社会影响,认为言辞是品格道德的体现,如乾卦 文言,说子曰君子进德修业。。。。所以居业也,以及系辞下,说将叛者其辞惭。。。。失其守者其辞屈。他觉得每个人的气质、思想性格不同,他说话言辞是不一样的,从他的言辞里就可以窥探出这个人的精神状态以及气质,他的背景。(当时没有文学的讨论,讨论言辞就是讨论文)
              第二、它认为我们的情感、想表达的意思是很难表达的,但通过设立卦,加以文辞,就可以表达了。系辞上,说,子曰书不尽言。。。。系辞焉以尽其言。这里,影响了魏晋玄学,以及陆机文赋的文不逮意,还有老庄的言不尽意,文心雕龙的隐秀篇,都是这个美学架构。然而,后代把原来代表卦象的象,抽象为了文学中的艺术形象。
              第三、首次提出象征手法,它认为越是小而且近的事物,往往具有宏大的意义。系辞下说,其称名也小。。。。。。其辞文。这段。这个美学架构,直接影响了诗经的“兴”,还有离骚的其文小而其指极大(史记里司马迁在屈原列传说的,还有王逸的离骚经序说过)。可见,这个审美架构,对后代文学影响非常深。
              以上三点式它的美学影响。就哲学思想来说,实际上它也直接影响了后代文学。上次在原道里面说过了。其一,是关于阴阳刚柔转化的哲学思想,影响了文心雕龙的体性篇,用矛盾对立统一的思维方法看文学。其二,是通变的思想,所谓要变化创新,文心雕龙的通变篇也涉及了。这个思想这两年我国不是正大力提倡么。其三,天人合一。对文心雕龙的原道篇,以及萧统的文选序直接影响。更重要的是前面说的三点直接的美学架构影响。所以,文心雕龙说论说辞序,则《易》统其首。
              再来分析尚书从两个角度去分析。先从文学体制的特点角度看尚书。尚书是商周的记言史料汇编,其中的商书 盘庚篇是记言文最早的作品。它的特点是很古朴,但很晦涩。而且它确立了诰与誓这两种文体。大家都知道的金縢篇,就是给我们记述了周公被误解最后得以还朝的事情,很生动。这样完整的结构,无疑对左传、国语的记叙方法直接影响。它算是最早的历史文集,记载了商周统治者重大言论,像政府工作论文一样,我们从文学角度看到的是它率先开启记叙文的先河。可谓是源流。而比它更早的叙事文恐怕就是毛公鼎之类的铭刻鼎上的文字以及甲骨文,但不系统。所以尚书无疑作为记叙文的源头影响最大。
              所以,文心雕龙说,诏策章奏,则《书》发其源。再从另一个角度,即美学架构来看。它的源流在于,它首次提出要把文辞看作是思想感情的流露。这就是很有名的“诗言志”啦,出自尚书 尧典篇。这个影响就更多了
              诗经,是最熟悉的啦。从文学的角度来说,开创了现实主义诗歌源头。我们从诗经的各个题材可以看出来,有记叙历史的,比如公刘,有说宴席的,比如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有记载人民勤快劳动的,比如很长的那首七月。有说军功的,比如江汉。有说服役辛苦的,比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有说男女之情的,比如关关雎鸠。还有被当时称为“变风”的硕鼠。而且它的美学架构有三,参考诗大序,第一,他认为诗歌是人内在想法的体现,这一点和礼记 乐记是一样的,他说,诗者志之所之也。。。。足之蹈之。第二,认为诗歌要对社会政治有用,他说,风也,教也。。。。。以风其上。这段。第三,他认为说话要温柔敦厚,不能露骨,所谓诗教。而且诗经确定了赋比兴的手法,句式和章法上确立了叠韵,重章,押韵。从精神风貌上,它更是确立了风雅精神,对建安诗歌、还有初唐诗歌、中唐新乐府诗歌、以及陆游等都有影响。所以它是风雅精神的源头。所以,文心雕龙说,赋颂歌赞,则《诗》立其本。礼书主要是确定体制的,它在文学上的特点是论证条理很严密,而且有礼制执行的功效。比如其中大家熟悉的礼记 乐论篇,除了对乐的教育感染作用问题提出体制规范,以及何为雅乐,我们要尊崇雅乐,反对郑卫(在儒家眼里,凡是不合温柔敦厚或委婉讽谏


              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6-05-05 07:43
              回复
                的作品都是变风,这点我不大赞成,我肯定它的教化作用,同时也欣赏像硕鼠那样批判现实主义的文学性)其论述诗、音乐、舞蹈的规则与关系,完整而严谨,见礼记 乐论 乐象章中诗,言其志也。。。。然后乐而从之。以及师乙章中故歌之为言也。。。足之蹈之这两段。无论是从规范体制,还是它的这些散文结构无疑对毛诗大序是很有影响的。以及乐本篇的凡音之起。。。人心之感于物也,几乎在历代文论都能见到影子。故,宗经篇说铭诔箴祝,则《礼》总其端。它主要还是从体制规范来谈。最后是春秋。春秋是史书,它跟前代的纪事文学(各种铭鼎文)不同在于它详细了时间地点,还有很自觉自发形成完整纪事。它行文很简洁,比如有名的句子,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时间地点人物都具备了,只是欠缺详尽的叙述而已,所以它是记叙文的源流之一。而且它善于精确用词,说话很严谨,比如杀有罪的它叫诛,杀被冤枉的人它叫杀,杀上级它叫弑。所谓的微言大义,它对后代的写史书产生了很大影响,用词选句力求简洁和包含深刻含义,后来的史学家修史书也从中领悟了要注意严格严谨。受它的影响最直接的就是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后二者跟它形式基本是一样的,微言大义,很简洁,只有继承,未有发展。而左传在继承它的基础上对叙事文学详细描述,无疑是把纪事散文推动一大步。把春秋和尚书做个对比,尚书就古奥很多,春秋流畅,文从字顺的。说春秋超过尚书的纪事,到也未必。比如有名的春秋的鲁文公四年的四年春,公至自晋。。。。夫人风氏薨。这一段它从春夏秋冬四个角度来记述了一年发生的事情,逻辑上有条不紊的,但一点过程的描述都没有,实在太简单了。反而观之,尚书的周书 秦誓篇叙事很清晰,而且文字也流畅,不同于尚书之前的商书那么古奥。它记载了一段相似的内容,说的是秦穆公伐晋,其中悔恨之情描写的很详细。
                尚书 周书 秦誓的古人有言曰。。。。若弗云来这一段。先引古人说的,人如果随性做事,那么就会很多邪僻了。接着又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我们去责备别人是容易,但从谏如流是难的。最后又说,秦穆公担心时光的流失啊。一层层很明晰。相比前面的商书虽然也是一层层,但商书的一层层缺乏严谨的逻辑关系。所以春秋和尚书应是并列的驾驭文字。纪传铭檄,则《春秋》为根,总结了春秋对记传史书的影响。宗经篇的纪传铭檄,则《春秋》为根,总结了春秋对记传史书的影响。在论述完五经是后世所有文体的源头之后,宗经针对奢靡艳丽的文风专门提出了他的改进规范,就是古代文论里大家都熟悉的六义说啦:一则情深而不诡,二则风清而不杂,三则事信而不诞,四则义直而不回,五则体约而不芜,六则文丽而不淫。这一段和颜氏家训 文章篇中论述五经的源流是很相似的,我们可以对比看,若禀经以制式,酌雅以富言,是仰山而铸铜,煮海而为盐也,这就是他用了两段来论述五经的体制特点和表现手法的原因。对五经的看法,对比杨雄的法言,其实圆融、包容很多的。他要挽救齐梁的柔靡华丽风格,就必须拿儒家的经典作为标榜,但他不是象杨雄那样只推崇儒家,圣人的标准就是一切的标准,对其他的一概否定,刘的思想是宗儒家,又兼容各家的。比如他在诸子篇里肯定诸子百家,以及在论说篇里肯定何晏、王弼的玄学。一则情深而不诡,三则事信而不诞,四则义直而不回,这三条标准是从思想内容来规范,二则风清而不杂,五则体约而不芜,六则文丽而不淫,这三条标准是从文辞形式规范,其实我们具体分析六义,里面没有带很明显的儒家色彩的。不像荀子、杨雄论言辞以儒家为标准。所以刘依旧是以思想和形式来判断一切文章的,不局限于五经。这六条规范实际是贯穿整个文心雕龙的,包括文体、创作、批评这三个大部分。宗经只是为提倡雅正的文风服务的。而之前的荀子、扬雄也提出明道、征圣、宗经,却完全是为儒家服务的。这是我对其原道、征圣、宗经三章的理解。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6-05-05 07:47
                回复
                  正纬第四
                  夫神道阐幽,天命微显,马龙出而大《易》兴,神龟见而《洪范》耀。故《系辞》称:“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斯之谓也。但世敻文隐, 好生矫诞,真虽存矣,伪亦凭焉。
                  这段就是说天命出现,就有《易》之类兴起,但是后人的伪作也经常附会其上嗯嗯,今天到正纬了。他认为记载在经书里的河图洛书的传说是天神天命的体现,它们是真的,但后世杂有伪造。这个地方,他把河图洛书和后面几段将要谈及的谶纬书区分开。河图洛书是礼记里记载的,而经书是经过孔门修订的,所以刘对此深信不疑。而后面几段要谈的谶纬书,不同,他认为是虚假的,谶语书主要是一些方士的预测吉凶的预言书,有的谶书带有政治目的,比如拥戴某个人做皇帝,就说是上天授命,比如刘秀做天子前的各种谶语预言。而纬书则是以各种神话传说强行附会在儒家经典上的,连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都认为它是儒家经典的支流。这两种书,在两汉时期居于统治地位,非常兴盛,当时博学的人都在研究,实际上它们是为皇权天授的封建统治中央集权的合法化服务的。有利于加强统治。刘秀发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龙斗野,四七之际火为主洪范是尚书的一篇,说的是萁子向周武王陈述天地之法,也就是帝王统治的原则,分为九类。实际上就是说洛龟的这些神理它们是天命凭借细微的事物来显现的,是真的,并为经书所继承。在他眼里,河图洛龟因为出自礼记,尚书,所以是真的。
                  夫六经彪炳,而纬候稠叠;《孝》《论》昭晰,而钩谶葳蕤。按经验纬,其伪有四。盖纬之成经,其犹织综;丝麻不杂,布帛乃成。今经正纬奇,倍摘千里,其伪一矣。经显,圣训也;纬隐,神教也。圣训谊广,神教宜约。
                  这段讲经纬不同,区分的四个方面中的第一个方面今经正纬奇,倍摘千里,其伪一矣。经显,圣训也;纬隐,神教也。这是论说纬书的虚假第一条。
                  夫六经彪炳,而纬候稠叠;《孝》《论》昭晰,而钩谶葳蕤。按经验纬,其伪有四。
                  盖纬之成经,其犹织综;丝麻不杂,布帛乃成。今经正纬奇,倍摘千里,其伪一矣。
                  经显,圣训也;纬隐,神教也。圣训谊广,神教宜约。而今纬多于经,神理更繁,其伪二矣。
                  有命自天,乃称符谶,而八十一篇皆托于孔子,则是尧造《绿图》,昌制《丹书》,其伪三矣。
                  商周以前,图箓频见;春秋之末,群经方备。先纬后经,体乖织综,其伪四矣。
                  伪既倍摘,则义异自明,经足训矣,纬何豫焉?
                  把经显,圣训也;纬隐,神教也划到第一层虚假
                  是我错了。你是对的。是该划到第二层。因为经显,圣训也;纬隐,神教也,这两句话是为了论述经广而纬约服务的。
                  第二点说的是纬书的第二个虚假:纬书应该以神道去教育人,所以应该要简约,而如今的汉代它们却如此丰富,远远多于经书,理论繁杂,而居于正统的经书却少,所以广约本末倒置,所以它是虚伪的。
                  按照他的宗经思想,所谓的真,就是经书广,纬书约,这才叫正统。如今两者的数量颠倒了,神道教化的书反而如此之多,所以非主流,非主流就是虚伪。他的思想是这样的。
                  他的重点不在于论述神教与圣训的关系(即纬书与经书的关系),它的重点在于用四个方面去给我们论述纬书的虚假
                  按经验纬,其伪有四。这句话是本段中心句。用经书去验证纬书的虚伪,它的虚伪有四点,然后下面四个方面开始逐一列举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6-05-09 14:17
                  回复
                    这里的图纬,不是谶纬。后面的芟夷才是指谶纬
                    原道、征圣、宗经可以一起读。正纬、辨骚一起读。这前面五章是论述文心雕龙的总思想的。


                    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16-05-09 14:21
                    回复
                      继续《文心雕龙》明诗第六


                      来自Android客户端23楼2017-02-09 11:5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