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吧 关注:812,623贴子:6,156,856

回复:【书痴】自己的读书记录,书评+摘抄+书讯,愿意结交每一位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这本书三联今年已经译介了,我感觉作者写的还不错,作者赤瀨川原平在日本很有名气,既给《朝日周刊》写社评,也用笔名写作,获得过中央公论新人奖与第八十四届芥川奖,还画漫画,算上一位多面手吧。茶禅一味,扶桑理解比我们要深,因为这种精神已经融入日常生活,所以不是全靠文字转译能解决。所以我更推荐原版日文书,而且是岩波书店出品的。三联岩波这两个国家的良心书店能出同一本书,我也是很放心这本书的质量,推荐给大家。


IP属地:辽宁63楼2016-05-18 16:03
收起回复
    【书评8】萨义德《知识分子论》
    萨义德的《知识分子论》是近年来关于知识分子持续不休的讨论的一个延伸,在众多的讨论场域中的一种声音。知识分子真是一个不好言说的话题,就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见解,都能说上几句。但是都有种欲言又止的感觉。曼海姆在他的知识社会学研究中把知识分子比喻为自由飘游的观念体,不依附于任何阶层,强调的是独立性;孟子的劳心劳力说,强调的是职业分化;鲍德里亚更是直接说知识分子是乌托邦的传播者,他们不能促成任何肯定性,而是一种否定的积极性。各家似乎都说到点子上,也似乎都没有说透。而萨义德这本薄薄的《知识分子论》却总结的很精辟“真正的知识分子在受到形而上的热情以及正义、真理的超然无私的原则感召时,叱责腐败,保卫弱者,反抗不完美或压迫的权威,这才是他们的本色。”重视的是知识分子的精神性而不是职业性。这在本书的开头,萨义德区分的两种类型的知识分子中说的很清楚。不多论了。正是因为这本书收录的萨义德对文学、文化和政治批评的独特见解。这位漂泊者对知识分子自身及自身之外的梳理,虽然算不上体大思精,毕竟书不到200页,顶多算小册子的级别,但是我认为还是值得一读的。
    作为一位流浪者,生于耶路撒冷却回不到故乡。因此书中对于知识分子的流亡问题(地域与心灵的流亡)特别的吸引我。因为这一部分是萨义德阐述的重点。简单地说世界的良心就在这些流浪的知识分子身上体现;世界的智慧,就在这些漂泊者中出现。萨义德就是这些漂泊者中的一位,远离故乡的代价,换来的是思想上的自由,摆脱了各种世俗的羁绊。所以才会永远保持这种批判精神和反省姿态。我认为在这种意义上,才能理解萨义德笔下的知识分子;才能理解他在《东方学》的一些文化批评取向;才能理解在《世界.文本.批评家》一开头对专业知识的批判的源头。可以说萨义德一生的研究是以知识人展开的,而且他自己一生身体力行这条原则。这才是最大的意义。

    儿童节快乐,永葆童心。


    IP属地:辽宁78楼2016-06-01 00:04
    收起回复
      自顶,欢迎聊书


      IP属地:辽宁79楼2016-06-01 18:37
      回复
        推荐曲目
        【1】蒙特威尔第:《圣母晚祷》(1610)之开头
        【2】巴赫:《对位二》,选自《赋格的艺术》
        【3】海顿:《降E大调小号协奏曲》,第三乐章:快板
        【4】莫扎特:《神怒之日》,选自《安魂曲》
        【5】贝多芬:《第三十号E大调钢琴奏鸣曲》,第二乐章:最急板
        【6】舒伯特:歌曲《致音乐》
        【7】帕格尼尼:《第24号a小调奇想曲》,选自《二十四首奇想曲》
        【8】肖邦:《f小调马祖卡舞曲》,作品六十三之二
        【9】瓦格纳:歌剧《罗恩格林》第三幕前奏曲
        【10】勃拉姆斯:《第二号F大调大提琴与钢琴奏鸣曲》,第四乐章:非常快的快板
        【11】威尔第:歌剧《阿伊达》终景二重唱《啊,尘世再见》
        【12】柴可夫斯基:芭蕾舞剧《天鹅湖》第四幕终景
        【13】德彪西:《月光》,选自歌曲集《雅宴》第一册
        【14】拉威尔:《宝塔皇后》,选自芭蕾舞剧《鹅妈妈》
        【15】李斯特:《灰云》
        【16】马勒:《第三号d小调交响曲》,第五乐章:《宾邦!三位天使唱着甜美的歌》
        【17】勋伯格:《醉月》,选自《月光小丑》第一部分
        【18】巴托克:《第四号弦乐四重奏》,第二乐章:最急板(加上弱音器)
        【19】普罗科菲耶夫:《泰巴尔特之死》,选自芭蕾舞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第二幕
        【20】斯特拉文斯基:《敦巴敦橡园》室内乐团协奏曲,第一乐章:标准速度
        【21】理查德.施特劳斯:《月光音乐》,选自歌剧《随想曲》
        【22】利盖蒂:钢琴练习曲第十号《魔法师的门徒》
        【23】梅西安:《图兰加利拉交响曲》,第五乐章《星与血的喜悦》


        IP属地:辽宁87楼2016-06-12 16:18
        收起回复
          一本非常易懂的媒体生态学书籍,推荐给没有读过的朋友,也欢迎读过的书友讲讲自己的感想,我读的版本是中信出版社的,译本非常流畅。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98楼2016-06-26 15:55
          收起回复
            6月书讯集中整理
            http://tieba.baidu.com/p/4646708866


            IP属地:辽宁104楼2016-07-06 22:29
            回复
              好久没来了


              IP属地:辽宁105楼2016-08-05 23:50
              回复
                老规矩以较长的书评为主,前段时间很忙,忙着收书,没腾出时间写东西,最近时间有不少,尽量多写。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108楼2016-08-06 00:00
                收起回复
                  【书评13】
                  《神保町书虫—爱书狂的东京古书街朝圣之旅》池谷伊佐夫
                  三联出版的这一套新书话在书迷之间早已经不是什么秘密。《神保町书虫》这本尤其在中国畅销。即使你对书籍出版销售不是很了解,你也会隐隐听说日本的神保町,就像巴黎塞纳河畔与北京琉璃厂一样为人所知。在后两者已经衰落的今天,东京的神田神保町更是荦荦大者。
                  记不清哪位日本作家说过的,支撑东洋(注意不是日本,是东洋)文化的支柱,不是东大、庆应、早稻田;不是东映、松竹、宝塚,而是神保町书店街。如果我能立刻去日本,神保町是我的第一站。东京千代田区东西向靖国通与南北向的白山通交叉点就是神保町。在这小小的神保町,竟然麇集一百七十多家旧书店(古书店),四十多家新书店,还有众多的出版社、中盘商、制本屋、文具店。据说藏书量高达1000万册,我计算过,如果每家书店逗留只有短短十分钟,那要把神保町逛完要28小时,况且挑书10分钟怎么可能,所以作者才会说不要妄想一口吃掉神保町。
                  池谷伊佐夫是老书迷,几十年留恋神保町,况且他是插画家,跟出版业有关。出入神保町是兴趣更是工作。对神保町的每一家书店都是了如指掌。这从书中很多小故事可以看出,比如以近代文学、外国文学原版书为主(当然初版书、珍本书也是少不了的)的田村书店,作者发现该书店的全集都有一个“黄色标签”,一开始不知道为何这么做,日本旧书店很少明码标价,而是使用一种业界通用的密码符号。但是当老板发现很多书客竟然能懂得符码的意义,于是干脆用标签标识,而用黄色的是因为,黄色最容易褪色(相反白色最不容易,所以标签一般是白色的),老板通过标签褪色程度就知道书籍摆放多久,这一点对于旧书非常重要。我突然想起福尔摩斯里有一个经典桥段,有一天福尔摩斯办案归来,发现自己的房间被打扫了。便对哈德逊夫人说,这房间少东西了,夫人一脸无辜的说没有啊,我们的大侦探说,灰尘遗失了,档案夹上的灰尘遗失了,并且根据灰尘的厚度说那是—1883年3月的档案。田村书店的老板分明就是福尔摩斯,在日本的书店这种有趣掌故很多。再比如作者通过在神田古书会馆买的一本《三田文学》杂志旧刊(1952年),其中载有松本清张的《某<小仓日记>传》(多说一句松本靠这本小说拿下第28届芥川奖),小仓最初就是在这本杂志刊载的,但是作者发现小说主人公田上耕作变成了上田启作?之后通过一番考证,作者才恍然大悟,是一个人,上田启作是作者在获芥川奖前用的假名写的真人故事,获奖之后松本认为有义务让这位奇人以真名流芳后世,于是改成了田上耕作。读后我也击节叫好,当年的800日圆的不起眼的旧杂志竟然引出这么多的故事。这就是池谷伊佐夫带给我们的一本普普通通,但是细看却大有惊喜的小书。在书的最后,还不忘告诉我们开书店的奥秘。
                  其实神保町书店千千万万,作者作为一位插画家兼藏书家,用自己的画笔与文笔为我们介绍的那些神秘的书店,有趣的掌故只是以自己的兴趣挑选出来的,神保町对于第二个人一定是另一幅模样。自己发现这个世界最迷人的书街才是一种享受,这本书毋宁说让我们去发现美。


                  IP属地:辽宁112楼2016-08-09 23:59
                  收起回复
                    特意把书吧的吧务都@ 过来,就是心中有个疑问。本人性格很温和,我经常逛的贴吧都知道,这是第一次和这个吧的吧务组接触,先说声打扰。
                    其实就是我的这个帖子的两个书评被删掉了,我认为书吧的人都不错,前两天刚回来,认识的人还和我打招呼,自己非常暖心,所以在这个吧虽然我只发这一个帖子,但是每一个字,每一篇文章都是自己敲出来的,也诚心在结交书友,而且开头写的很清楚,不管你喜欢什么类型书,观点是什么,在这里都畅所欲言。但是我今天要发【书评14】时,发现前面的【书评13】与摘抄都没有了,我一开始以为是百度吞楼,后来上电脑一看是吧务组删掉的,我仔细把吧规看了一遍,没发现有什么违反规定之处,但是吧务组没说理由就删掉两篇文章。如果是平常简单水水,就无所谓了,但是书评是本人认真写的,平均一周一到两篇,而且自己就在这里发帖,属于重质量一类的,不明原因。如果是哪位朋友失误删的请给恢复。谢谢
                    @光辉帝国 @中王雄霸天下 @今_朝 @ぶ妖精の旋律 @小白侬好 @杜若


                    IP属地:辽宁114楼2016-08-14 21:39
                    收起回复
                      《围城》一直没有分析,我那篇纪念杨绛先生的文字还是把着眼点放在亲情一面,理应说说钱钟书的《围城》。中国当代专门小说研究最有名的就是《红楼梦》和《围城》。两本书都有专业期刊,每年数万人靠这个吃饭。《围城》不好说,钱钟书在《七缀集》里说过一句话似可比拟于《围城》:文史哲学宗教等,皆由民俗叙事生出;人文各科彼此相连(取自列维斯特劳斯),交互应发(取自巴赫金)。因而无需拘泥于学术大道理,尽可自由穿越界线(钱先生取自德里达的术语Debordement),采集古今谣谚和寓言掌故,辅以戏谑模仿,觑巧通变,便可由识而知,鉴古概今。而《围城》正是钱钟书上述实验的模本。非常的复杂,所以我很少说《围城》,深知自己还没到品评这本书的地步,举个例子,《围城》的人名方鸿渐、赵辛楣、唐晓芙、苏文纨四人。
                      辛楣取自《楚辞.九歌》‘桂栋兮兰橑,辛夷楣兮药房“辛楣寓意高贵唐正之意,与小说中幼年曾得女相士夸赞”南方贵宦之相“暗合。
                      晓蓉取自《楚辞.九歌》”采薜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末“比喻古代的理想主义者下河去寻旱地薜荔,爬树为摘水生芙蓉。就是徒劳无功的意思,暗合小说方唐二人终是无缘的结局。
                      文纨的用典在《管锥编》中钱钟书提到过好像是取自谢惠连的《雪赋》一句话,形容她品质洁白与小说暗合。
                      鸿渐取自《易经》中的”渐卦“—”鸿渐于干,鸿渐于磐,鸿渐于陆,鸿渐于木,鸿渐于陵,红剑于阿”这个好像是最有名的,一般稍微研究过《围城》的人都知道,“鸿”只一种水鸟。由海上飞来(与小说暗合),逐次栖临滩头、岩石、陆地、树林、山陵、水边,这只飞鸟的命运坎坷暗合了小说中的情节。
                      钱钟书把自己的东海西海,南学北学的深厚的学养灌注在这本书里,就是我迟迟不评论的原因,简直无从下手。


                      IP属地:辽宁133楼2016-08-26 02:06
                      收起回复
                        早安,清晨翻翻书,养成早起的好习惯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136楼2016-08-30 05:34
                        回复
                          【摘抄1】《我青春漫游的时代》三岛由纪夫
                          一九四五年早春,征召令将到未到之际,我始终感受到日本战败灭国的局面必将到来,因此我将每篇作品都视为遗作来写。(比如三岛由纪夫在战争末期的《海角的故事》就是以这种心情创作的)
                          在青春期谈恋爱,如同吸烟和喝酒一样,不希望被同龄的朋友比下去,不希望被同伴们瞧不起,无论如何就是想加入同样的行列,包含长大成人的憧憬和纯粹肉体的欲望。换句话说,我们在成长阶段时,许多行为都是盲目的冲动,没办法细细思量,无论是出自纯粹的肉体欲求、不想让同辈专美于前的竞争意识,还是突然渴望阅读哲学或艰深之书等对知识的追求,全都混杂其中无法厘清出来。总括来说,这可说是青少年对人生底蕴的渴望,亦是青春期的精神特征。
                          那时正值樱花盛开。我们从大学的后门沿着池塘经过上野公园,再从上野搭乘地下铁回家。我从未看过上野的樱花绽放得如此美丽!池塘旁的樱树枝条垂得更低,树下的油菜花田黄橙橙一片,成群的蝴蝶翩翩起舞。这使我想起战争期间没有被霓虹灯晕染的夜空中,那皎洁的月亮和璀璨的群星。而自那以后,在东京我再也没见过像上野公园那样灿烂绽放的樱花了。
                          我的青春期到此落幕了。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我的思春期亦于此宣告结束。之后,我和浅子没有继续交往,她不久也结婚了。就这样,我新的人生旅程即将开始,我必须抛开以前那些不切实际的想法。正值青春期的各位,若被指责你目前的生活全是做梦绮想,想必你会很不高兴,但只要年岁增长,即便那些想法务实的人,也会认为思春期的本质就是如此!换言之,纵使你打算汲汲营营地过生活,也会因为人生阅历不足,追求功名利禄的想法又将等同于活在另一个梦境中。然而,正如莎士比亚所言,若人生这块织布是以梦想织就的话,,那么活在梦境中的思春期,终究是人生中必经的过程吧。
                          思春期的少年最为叛逆。他们厌恶受到限制和规范,讨厌自己的青涩年华,既张扬恣肆,又憎恨和羡慕大人的稳重,渴望异性又轻蔑异性,渴望读懂哲学又鄙夷所有的哲学,千寻百觅就是找不到自己的平衡点,而这正是思春期的特征。因此,我这个过来人说的再多,对正值思春期的各位也毫无助益,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道路。
                          处于少年期与青年期阶段的人,最喜爱自我陶醉,为了自己可以做无限的想象,包括世界的毁灭,而且幻想愈大愈好。二十岁的我,无所不能的编织梦想。
                          就这样,太宰治的面孔从“二战”后的黑暗深处突然贴近我的面前,旋即又退到暗黑之中。他那张沮丧的、犹如受难基督一样的、所有意义上的“典型的”面孔,从此再没有出现在我面前,消逝而去了。(这段话是三岛由纪夫一生中唯一一次与太宰治相遇留下的印象,就像三岛由纪夫劈头的一句话“我不喜欢太宰先生的文学作品”斩钉截铁式的三岛由纪夫风格)
                          艺术家通常容易对世间最平凡的幸福给予过高的颂扬。他们会梦想着即使日子贫穷、没能出人头地,只要能享受到平凡的家庭幸福,简简单单地度过一生,也就很完美了。他们可能把艺术无缘的朴实平凡的幸福理想化。(三岛由纪夫在《小说家的儿子》中告诉将来无论如何也不要当小说家写下的话)
                          我想,那是因为我终于认可、接纳了位于自己精神深处的那一声“日本”的呐喊,代表的是把近代日本所感到的羞愧、拼命掩饰的东西,赤裸裸地呈现出来。那些东西联结到最为晦暗的回忆,联结到流淌过的鲜血,他们根源于最能如实呈现出日本过去的记忆。那是在肤浅的现代化底下潜流着的民族深层意识的呐喊。这头怪物似的日本被锁上了链条,已经许久没喂食,不停发出衰弱的呻吟。如今,它只能通过我们的嘴,在剑道场里竭力呼喊。这是它唯一得以纾解的机会。直到今天,这个喊声仍让我爱至入骨。这样的喊声,即使是闭上眼睛聆听,我也可以从中感受到所有的日本近代思想全是一些泛泛之论。每当我听着从自己或别人口中发出的喊声,便会从涩谷警察局的老旧道场的窗子,抬头仰望那条横越天边的崭新高速公路,暗自享受着那疾驶而过的景象,而这里是打从肺腑呐喊着“本质”的喜悦,我更深切地感受到与那喊声融为一体并带来震慑的喜悦。


                          IP属地:辽宁138楼2016-09-02 01:20
                          收起回复
                            最近到货新书旧书http://tieba.baidu.com/p/4799949355


                            IP属地:辽宁155楼2016-09-28 01:07
                            回复
                              十一运快递的好慢@@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161楼2016-10-02 15:25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