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页
资讯
视频
图片
知道
文库
贴吧
地图
采购
进入贴吧
全吧搜索
吧内搜索
搜贴
搜人
进吧
搜标签
日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
个签到,
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
一键签到
可签
7
级以上的吧
50
个
一键签到
本月漏签
0
次!
0
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
如何使用?
点击日历上漏签日期,即可进行
补签
。
连续签到:
天 累计签到:
天
0
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使用连续签到卡
04月25日
漏签
0
天
读书吧
关注:
812,686
贴子:
6,157,073
看贴
图片
吧主推荐
视频
游戏
首页
上一页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下一页
尾页
1817
回复贴,共
122
页
,跳到
页
确定
<返回读书吧
>0< 加载中...
回复:【书痴】自己的读书记录,书评+摘抄+书讯,愿意结交每一位
取消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兰陵笑笑生水瓶
吧主
15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
查看此楼
【书评74】《知日.书之国》
IP属地:辽宁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1130楼
2018-04-05 15:12
回复
收起回复
兰陵笑笑生水瓶
吧主
15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
查看此楼
闲暇翻阅《读书》旧杂志,当年的作者阵容真是强啊。不知道今天的《读书》杂志的学者再过二十年会不会给后来人一样的感慨呢。
IP属地:辽宁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1131楼
2018-04-06 19:20
回复(5)
收起回复
熊猫办公
熊猫办公
读书
,全新AI写作助手,支持创意文案/智能问答/整理大纲/办公使用等各种功能。
读书
,领先的AI写作工具,3分钟快速高效得到想要内容。
2025-04-25 20:13
广告
立即查看
兰陵笑笑生水瓶
吧主
15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
查看此楼
【书评75】《知日.家宅》
这本书是讲日本住宅建筑的。在我们的印象中住宅能有什么可写的呢。仿佛千篇一律般的整齐,但是在日本就不同了。首先日本的土地是私有的,就是说只要在划定的私人土地内,想怎么改建住房都可以。我想看过日剧与电影、动漫的都有一个模糊的印象,日本的独户式住宅很多,跟中国集体住宅楼不同。确实是这样的,在日本住居大约分两种,一种是独门独户式,一种是集合住宅。截止到知日这一辑特刊为止,日本独户住宅约为2745万户,日本总家庭数为5000万,也就是说占到一半以上。这给住宅留下很多可以选择的设计空间。
住宅就好比是衣服,每个人的生活习惯不同,房屋的设计也不同。房屋在现代社会已经远远不是住人这么一项功能,而是满足人类行为的一种容器,所以需要做到个性化。在这本书里你会发现好多自己没有听说过的设计,非常的有意思。还有一点要说,日本的建筑师都是从设计住宅这最基本的单元做起的,我们现在耳熟能详的建筑师,比如安藤忠雄、丹下健三、隈研吾、东孝光、藤本壮介都有自己的住宅杰作。虽然他们的建筑理念各不相同,但是他们设计的住宅都在思考人与空间的关系,人如何才能更自然的生活在这个空间里等等。
我觉得《知日》的选题,非常好,了解一个国家,不能仅靠新闻、网络资讯这些非常表面宏观浮泛的东西,需要看细部。甚至说都不如看日本小说好。拿住宅来说就能看出中日两国文化的不同。日本住宅更换率非常的快,不要说和中国比就是和欧美比也快。这里面原因很多,比如日本的灾害频繁、用地紧张、还有文化方面的原因,日本文化中,对持久坚固的东西,不是很热衷,日本人不喜欢建筑一个永恒的东西,反而对建筑的内部环境非常的较真,这和中国正好是拧过来的。了解日本文化,如果能从这种小事物入手,眼光和普通人肯定不一样吧。
IP属地:辽宁
1133楼
2018-04-10 17:10
回复(3)
收起回复
兰陵笑笑生水瓶
吧主
15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
查看此楼
【书评75】《知日.家宅》
IP属地:辽宁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1134楼
2018-04-10 17:18
回复
收起回复
兰陵笑笑生水瓶
吧主
15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
查看此楼
周末翻《读书》,发现一篇好文章。崔之元的《鞍钢宪法与后福特主义》。这篇文章亮点在于基本解释清楚了,列宁为什么喜欢“福特主义”以及,亚当斯密当年在《国富论》中有关“分工理论”的漏洞,这个漏洞在几百年后被指令式计划经济利用的历史。简单说亚当斯密虽然创造了古典自由主义经济学的所有理论,但是他在1776年手稿中第一章有关分工理论的阐述并不完美,因为亚氏当时没有区分出“技术分工”与“社会分工”的本质区别,而后来福特主义基本就是沿用亚当斯密错误的部分,并且导致了经济不民主,这是列宁喜欢的原因。其实看19世纪历史就能找到福特主义与后福特主义的影子,亚当斯密是1776年写完《国富论》的,但是直到19世纪后期1870年,英国才开始在产业中实践一百多年前的理论,原因很简单,斯密的分工理论属于僵化式分工,与英国传统不是很合拍,1870年之后非熟练工人的缺乏与移民潮改变了英国的消费模式,导致环境朝着亚当斯密技术分工这边倾斜。其实崔之元说的这种把社会分工简化为技术分工,从而排除经济民主(这是200年前斯密所没有想到的另一种结果)的理论在西方思想史上源远流长,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基本就提出了斯密后来的分工理论,柏拉图认为,每个人按其本性只做一件事,整个社会的生产就会增加。至于那个更著名的比喻,我觉得很多人都听过,柏拉图说“一个木工做制鞋工的工作,可能危害不大,但是木工如果参与雅典的护卫和管理,则天下要大乱”。(有关柏拉图反民主的渊源,最好的论述没有之一就是波普尔的《开放社会及其敌人》),从柏拉图到亚里士多德、阿奎那、斯密(斯密的漏洞)、马克思(老马在《资本论》中所讲的分工同样没有跳出斯密的漏洞,或许他也没发现)列宁、韦伯直到杜克海姆都是如此。而崔文中说的鞍钢宪法确实跳出这种怪圈(一定意义上),鞍钢宪法的故事我不便在这里多说(上世纪60年代),之前我看费孝通的著作,注意到费提到“十年动乱,全国遭劫难,但是在吴江与苏南的农村一定意义上因祸得福,社队工业在夹缝中绝处逢生”,我终于理解费孝通说的这句话的真正含义,大约看历史也是这种态度,孩子和洗澡水不能都泼出去才是正确的方式。
IP属地:辽宁
1137楼
2018-04-14 18:12
回复(4)
收起回复
兰陵笑笑生水瓶
吧主
15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
查看此楼
IP属地:辽宁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1138楼
2018-04-14 18:18
回复
收起回复
兰陵笑笑生水瓶
吧主
15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
查看此楼
周末翻阅《读书》,又发现一篇好文,其实老《读书》有很多好文章,是现在不可比的,别说一天,我翻一上午就看到三篇奇文。说说其中一篇,刘小枫的《记恋冬妮娅》,这篇文章奇的地方是你说它是书评,不完全是。你说它是回忆文章,又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参合在一起。文章讲的是刘小枫在文革时阅读的第一本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以及逐渐迷恋上冬妮娅的过程。我想把钢铁放在史无前例的事件的背景下阅读,还写出一万字长文的人现在应该不多了,况且刘小枫那时候还是高小学生。有些书放在不同年代读,透出的感悟是天差地别的。钢铁的内容我不赘述了,是个读书人都看过,奥斯特洛夫斯基的这本书拥有正儿八经所有革命文学的特征,再加上爱欲的纠葛,我小学读的时候和刘小枫感觉差不多,不同的是我没有亲身经历文革,所以写不出在文革时空背景下阅读革命小说的感受,即使写出来,终究也是隔了一层。就像诠释学中说的翻译一本书,其实就是原创一本新书一样,加入自己的理解,美其名曰翻译。按照常人的思维,那个年代怎么会有人迷恋上冬妮娅,不是应该一边倒的迷保尔吗,革命的献身与爱欲的献身在那时是有等级的,刘小枫从保尔转到冬妮娅,放在中国知识分子60年代之后的感受就是从憧憬到幻灭的过程,区别是刘这篇文章写得很细,通过对钢铁的分析,反看文革的荒缪。就像他说的那样“那些乘槎驭骏的革命者最好是不要去打扰薄如蝉翼的爱欲。社会性的革命与个体性的爱欲各自有自己的正当理由,两不相干。”保尔形象暗淡的过程预示的是个体意识的觉醒,已经超出文学范畴,我想很多刘同代人以及上代人的苏联小说情节变化大体是相当的。这篇看似钢铁的评论,最后写成史无前例事件的回忆文章,可以说是很精彩了。
IP属地:辽宁
1142楼
2018-04-21 22:38
回复(3)
收起回复
兰陵笑笑生水瓶
吧主
15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
查看此楼
IP属地:辽宁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1143楼
2018-04-21 22:49
回复
收起回复
兰陵笑笑生水瓶
吧主
15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
查看此楼
423世界读书日,今年读书日买了2000多软妹币的书,除了两单孔网在路上,其余都到家了。虽然相比去年剁手有所收敛,但是还是要吃土一段时间。
IP属地:辽宁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1150楼
2018-04-24 15:15
回复(2)
收起回复
兰陵笑笑生水瓶
吧主
15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
查看此楼
IP属地:辽宁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1151楼
2018-04-24 15:16
回复(8)
收起回复
兰陵笑笑生水瓶
吧主
15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
查看此楼
【书评76】
《知日.日本禅》
本尼迪克特曾经把日本人的性格比喻成菊与刀,现在早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在下一直纳闷本尼迪克特一位从来没有去过日本的人,为了战时需要去研究日本(说研究都抬举她了),写出一本非常实用的书,竟然几十年过去依然霸占日本文化类书的畅销榜,我觉得很不可思议。用这么一本经不起推敲而且过气的书去认识日本,国人也太洒脱了。
我觉得用菊与刀,都不如使用“禅”这个词来概括。禅宗源于释迦牟尼菩提树下坐禅49天顿悟,传到中国时的达摩面壁已经是第28代的事情了。而传入日本更是宋代之后的事情,比如临济禅的开山荣西(1199年)、曹洞禅的开山道元(1227年)、黄檗禅的开山隐元禅师本身就是中国人,后来东渡日本于1654年开山。那么为什么现在世界上一说到禅,首先想到的是学生日本呢。一方面的原因是因为日本传统文化保护的好,但是最重要的原因是日本***常生活已经融入禅的元素了。举个例子,现在你提到所有的日本艺术,都跟禅有关系,茶道的“和敬清寂”,“茶禅一味”、花道本身的起源就是日本佛教中的仪式—佛前供花,最早的花道被称为“池坊”,名字源于室町时代京都居住在六角堂池畔的僧侣朝夕佛前供花。剑道中的“刀出鞘,禅入心”,宫本武藏的“剑禅如一”,日本剑客都是一击定胜负,没听说过中国武侠小说式大战三天三夜。一击仿佛也有南宗禅的顿悟味道。俳句中的禅味就更有名了,蛙跃古池,樱花过眼哪一个不是禅。“俳圣”松尾芭蕉的一则公案,据说有一天佛顶和尚去拜访芭蕉,和尚问他“最近如何度日?”芭蕉回到“雨过青苔润。”然后和尚又问“青苔未生之前,佛法如何?”回答“青蛙跳水声”。原来禅就隐藏在雨、青苔、青蛙跳水声里。还有日本庭园的枯山水,建筑、甚至料理等等。都与禅息息相关。所以我说了解日本,从禅入手是个非常好的角度。《知日.日本禅》是知日系列较早的一期,而现在知日每期的选题越来越小,其实这和做学问一样,由博入约。现在宏观广阔的视角下了解一种文化,然后再去深入挖掘。如果你对禅宗感兴趣,这本书是不错的选择。
IP属地:辽宁
1155楼
2018-04-27 19:18
回复(2)
收起回复
兰陵笑笑生水瓶
吧主
15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
查看此楼
IP属地:辽宁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1156楼
2018-04-27 19:22
回复(1)
收起回复
兰陵笑笑生水瓶
吧主
15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
查看此楼
五一快乐,我的私人吧送上五一祝福。五一书友们忙些什么呢。
IP属地:辽宁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1162楼
2018-05-01 01:23
回复(2)
收起回复
兰陵笑笑生水瓶
吧主
15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
查看此楼
《巴黎评论·作家访谈Ⅰ》摘抄
卡波蒂:我总是会有幻觉,认为故事的开端、中间和结尾,整出戏都在我脑海里同时上演——我好想能在霎那之间都看到。可是,在工作的过程中,在写作的过程中,无数意外频繁发生。
亨利·米勒:我说了,一个作家,是一个长触角的人。要是他真知道自己是怎么回事,他会非常谦卑。他会意识到,自己是被某种才能附体的人,命中注定要用这种才能为他人服务。他没什么可以得意的,他的名字一文不值,他的自我就是零,他就是一架乐器,这样的乐器还排了好长一列。
亨利·米勒:我碰到过奥威尔两三次,每次都是他来巴黎的时候。他不算是我的朋友,只是点头之交,不过我疯狂地喜欢他那本书《巴黎伦敦落魄记》,我觉得那是部经典。我现在还是这么认为,那是他最好的书。虽然他某种程度上诗歌很不错的家伙,我指奥威尔,可说到底,我还是觉得他有点蠢。他像很多英国人一样,是一个理想主义者,而且,在我看来,是一个愚蠢的理想主义者。一个有原则的人,我们也可以这么说。有原则的人让我觉得无趣。
加西亚·马尔克斯:在新闻中只要有一个事实是假的便损害整个作品。相比之下,在虚构中,只要有一个事实是真的便赋予整个作品以合法性。 如果你说有一群大象在天上飞,人们是不会相信你的;但如果你说有四百二十五头大象在天上飞,人们大概会相信你。《百年孤独》满是这一类东西,那正好是我祖母所使用的技巧。 在描述奇幻的事件时,用精细的细节赋予其现实感。
米兰·昆德拉:主题是边界,事物越界便失去本身的意义。我们的生活在最接近那边界的地方展开,我们随时都冒着穿越它的危险。
纳博科夫:“错,不是我深感亨伯特·亨伯特与洛丽塔的关系不道德;是亨伯特自己。他在乎,我不在乎。” ”我笔下的人物是清一色的奴隶。“ “没人能决定我到底是个中年美国作家,还是一个老俄国作家——还是一个没有年纪的国际怪胎。”
杰克凯鲁亚克:我整个青年时代都荒废在慢条斯理地修改、没完没了地重复猜测和删除上,最后搞得我一天只能写一句话,而这句话没有任何感情。***,艺术中,我喜爱的是感情,不是匠气,或者是隐藏感情。歌德的预言是,西方未来的文学在本质上将会是忏悔性的。写作至少是一种沉默的冥想,尽管你在以每小时一百英里的高速飞驰......异象是不会出现在这种疯狂愚蠢、狂喊乱叫、乱挤乱推中的;只有在沉默和冥想中,才能看到异象。
IP属地:辽宁
1166楼
2018-05-03 23:30
回复(3)
收起回复
兰陵笑笑生水瓶
吧主
15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
查看此楼
作家访谈是美国著名文学杂志《巴黎评论》最持久也最著名的特色。自一九五三年创刊号中的E .M.福斯特访谈至今,《巴黎评论》一期不落地刊登当代最伟大的作家长篇访谈,最初冠以“小说的艺术”之名,逐渐扩展到“诗歌的艺术”、“批评的艺术”等,迄今已达三百篇以上,囊括了二十世纪下半叶至今世界文坛几乎所有最重要的作家。作家访谈已然成为《巴黎评论》的招牌,同时树立了访谈这一特殊文体的典范。
IP属地:辽宁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1167楼
2018-05-03 23:43
回复
收起回复
百度小说人气榜
登录百度账号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贴吧热议榜
1
主播小明剑魔原来也是龟男
1979670
2
印巴局势升级会不会开战
1809658
3
没想到铁血战士也惨遭DEI毒手
1680812
4
小米被曝要求员工疯狂加班
1258146
5
陆川749局称霸金扫帚奖
1081340
6
射雕亏麻拖累中影全年收益
846150
7
任天堂御用旁白都没抽到NS2
752088
8
国防部:美方被害妄想症该治了
727651
9
吧友建议游戏发售前标注编剧名字
619696
10
iG回应jiejie女友事件
516495
贴吧页面意见反馈
违规贴吧举报反馈通道
贴吧违规信息处理公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