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吧 关注:812,689贴子:6,157,107

回复:【书痴】自己的读书记录,书评+摘抄+书讯,愿意结交每一位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梅里美短篇小说选》
书的封面有一张梅里美的照片。单看照片,梅里美高高的前额、薄薄的嘴唇、尖尖的鼻子、两只狡黠的眼睛充满了幽默与嘲讽。精明强干、能说会道、风流倜傥、洒脱风趣是我对梅里美的印象。他的文风也是如此。
湖南文艺出版社的这本《梅里美短篇小说选》所收篇目不多,但是篇篇都是经典。还有一个原因梅里美的短篇小说同契诃夫、莫迫桑、欧亨利不同的地方是长度都比较长。短的如《费德里哥》也有8000字,最长的《科隆巴》10万字。如果按照我国的传统,5万字以上算中篇,那么这本小说集严格意义就要叫做中短篇集。8篇分别是《马铁奥·法尔哥尼》、《塔芒戈》、《费德里哥》、《一盘双六棋》、《错中错》、《炼狱里的灵魂》、《科隆巴》、《卡门》。
我就挑一篇简单讲一讲
《塔芒戈》的故事虽然是讲法国人贩卖黑奴,但是与传统小说不同的是。梅里美设定了一个奇怪的情节。塔芒戈是黑人,同时也是与法国人交易的商人。他在一次交易中以廉价向法国船长卖了一批黑人(具体可以看小说,非常讽刺),但是当他发现自己的女人被那个船长拐走之后,于是就追那艘船。结果是自己被法国人抓住也变成黑奴。之后塔芒戈策动船上的黑人起义(讽刺的是这批人就是他抓的),起义胜利了,但是没有一个黑人会驾船。最后葬身大西洋的故事。怎么样,梅里美是不是**?那读者就要适应了,他小说就是这种模式,你猜结局一般会猜反,但是他的作品又是十分简洁的,别的小说家为了铺张情节可能写一本书,他顶多写20页,写风景则几行就点到为止。我很喜欢这种风格,平平淡淡的给你娓娓道来,一股子幽默调侃。对正面人物略带揶揄,对不合理的事物揭露又含着讽刺的微笑。这就是梅里美,教科书介绍他则是这种腔调,什么准确描摹现实生活,细节高度真实,是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我觉得都是胡扯,我看完梅里美的短篇,更不用说家喻户晓的《卡门》,第一印象是幽默、第二印象是浪漫,浪漫到我觉得他思想不够深的地步。甚至我读出他拒绝伟大事物的一面,后来王朔那套雅痞的味道说不定也继承了这位初步文坛以一个假名嘲弄(或者说开玩笑)出版界的那个梅里美呢。


IP属地:辽宁877楼2017-10-20 23:52
收起回复
    【书评53】《梅里美短篇小说选》湖南文艺出版社,93年版,我这本还是在孔网买的,之前是馆藏书,里面还有当时借书的情侣,突如其来的一口粮食增添了我阅读的乐趣。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880楼2017-10-21 00:28
    收起回复
      J.G.A波考克《马基雅维利时刻—佛罗伦萨政治思想和大西洋共和主义传统》
      读完剑桥学派代表人物波考克的扛鼎之作《马基雅维利时刻》我的感觉是艰深而迷人。艰深是作者对政治文本的引用太惊人了(引用的文献在书后列了一百多页),以至于波考克为剑桥学派开创了新的研究范式—通过政治语言的还原来研究观念史。译者冯克利坦言,让他尝试了三回也没有看完。
      迷人,则是说这本书不是在讲马基雅维利一个人,而是在讲共和主义从地中海到英伦三岛再到大西洋彼岸的北美大陆的演变过程,以及古典共和主义是如何一点点消失的。由亚里士多德开端的古典共和主义基本可以等同于古典政治学。所以这本书通俗点理解就是“古代自由观”与“现代自由观”的碰撞、辩论的历史。波考克对共和主义在佛罗伦萨、光荣革命之前的英格兰、以及美国的建国过程中的作用做出了最精密的分析,至少在20世纪他生活的时代是无人能及的。
      这本书过于浩大复杂,菲利普.佩蒂特说《马基雅维利时刻》提出了上千个问题,给历史学家和哲学家留下了几十年的工作。下面我就简单说说这本书的精髓,一种在英语世界中从来没开创过的范式。
      《马基雅维利时刻》全书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含3章,近90页篇幅)旨在提出“大西洋共和主义”在历史中偶然形成所引发的政治哲学问题,随后两个部分则从思想史角度论证这一“主义”形成时所经受的历史考验。第二部分(约250页)和第三部分(约230多页)虽然章节数和篇幅相若,论涉的历史时段却差异很大:第二部分涉及的思想史时段仅1494至1530的大约35年,第三部分则从1640年代的英国共和革命时期至18世纪末,长达近一个半世纪。


      IP属地:辽宁908楼2017-10-30 23:24
      回复
        我阅读的时候把前两个部分看成一个整体—马基雅维利时代的佛罗伦萨思想,这里面的主要人物除了马基雅维利还有萨伏那罗拉、圭恰迪尼、詹诺蒂。他们虽然理论各有不同,但是都是公民人文主义者(国内也有翻译成市民人文主义的),通过公民人文主义来复兴古典共和主义的理想。这种公民人文主义在意大利(或者说地中海文明)与习俗、传统融合之后就是君主共和,并且在一百多年后飘到英伦三岛。产生了大西洋共和主义传统—民主共和。这其实就是历史的裂变,由地中海到大西洋。波考克用哲学观念演绎了一遍。
        所谓“马基雅维利时刻”有两层含义【1】指的是马基雅维利主义的思想出现的时刻;【2】指的是这个问题的本身(就是把时刻看成共和主义带来的问题)。而第二层含义是全书的主题,所以我说这本书不是在研究马基雅维利,而是研究共和主义在不同时空下的形态以及问题。其实这本书最吸引我的两个主题,一个是哈灵顿(马基雅维利时刻在英国延续的代表人物);另一个就是美国立国观念是“共和主义”还是“自由主义”(两者差别很大,而且很多人分不清),紧接着这个问题的就是,洛克在政治哲学的地位是否被高估了(波考克认为是高估了,所以写英格兰那一部分的主角不是洛克,而是哈灵顿)。
        哈灵顿在波考克的理论中是一个核心人物,首先是他在英格兰重新阐述了马基雅维利关于武装的积极公民理论,并且论证了地产乃是实施这种理论的必要条件,而这一条件恰恰是古典共和主义的特征。但是英国后来的历史是像另一个方向发展,用公债来供养常备军(时间在18世纪)。紧接着就是向着商业的道路发展,这段时间也是共和主义从君主像民主演化的历史。(有兴趣的可以参考波考克另一本书《德行、商业和历史》)。


        IP属地:辽宁909楼2017-10-30 23:25
        回复
          关于第二个问题,可能更流行一些。就是美国立国理念史“共和主义”还是“自由主义”之争。美国的历史学家站在洛克这一边(我称为洛克的神话),波考克以及整个剑桥学派站在另一端。美国的立国者们摆脱大英王国的支配不是为了自私自利的“个人自由”,而是为了实现“古典意义上的共和”理想。(这是我对波考克的观点的简单总结)。而我们都知道洛克在《政府论》中讨论的是不是共和国的结构与运作,而是政府的起源和终结。所以洛克在波考克的理论中不重要,波考克甚至要给洛克去魅的原因也就不难理解。


          IP属地:辽宁912楼2017-10-30 23:31
          回复
            这本书可以说是有关共和主义的一曲挽歌,拿英国来说。在1688年英国光荣革命之后英国的社会转型与共和主义话语就彻底式微了。在辉格党寡头治下的商业秩序里,17世纪清教徒的末日救赎观和共和主义德行观越来越脱离人民的实际生活,与之相伴随的是英国贸易的大幅扩张和商业帝国的逐渐形成。英国公共信用体系的形成(投资者把资本借贷给政府并期待相应的投资回报,政府则把官职、股票和国债作为担保和抵押),这种政府依靠债权人、债权人依靠政府的财产形态的关系大大地削弱了农业时代或古典时代的德行观念。


            IP属地:辽宁913楼2017-10-30 23:33
            收起回复
              【书评54】《马基雅维里时刻-佛罗伦萨政治思想和大西洋共和主义传统》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917楼2017-10-30 23:45
              收起回复
                钱海岳《南明史》到了,在这边放个图,具体介绍请移步我开的专门帖子。。。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932楼2017-11-06 18:40
                收起回复
                  【书评55】杨显惠《定西孤儿院纪事》。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938楼2017-11-09 23:34
                  收起回复
                    开始读叶芝散文《生命之树》
                    威廉•巴特勒•叶芝是爱尔兰著名诗人、剧作家和散文家,也是英语世界中最伟大的现代诗人之一,歌德堡诗歌奖、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叶芝一生创作丰富,深受浪漫主义、唯美主义、神秘主义、象征主义的影响。《生命之树》这本散文集反映了他受到雪莱诗歌、布莱克浪漫主义、爱尔兰民间神秘主义等多方面的影响,是叶芝文学思想与艺术思想的结晶。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942楼2017-11-11 17:09
                    回复
                      摘抄一段叶芝关于象征主义的阐述
                      在《绘画的象征主义》中,我尝试描述象征主义这个元素,它存在于绘画和雕塑中。我简要描述了诗歌中的象征主义,但是压根儿就没有描述过连续的、难以定义的象征主义,这种象征主义是一切风格的本质。
                      再没有哪些诗行能像彭斯的诗行那样充满着忧郁之美——
                      白色月亮悄悄落在白色浪花后,
                      时光在一点一点流逝,啊!
                      这两句诗行是象征主义的完美体现。月亮和浪花的白色同时光的流逝息息相关,这种关系对于学者而言非常微妙,如果你将月亮以及浪花的白色去掉,你就是将它们的美去掉。但是,月亮和浪花,白色和流逝的时间以及最后忧郁的呐喊,当这一切都聚齐起来,它们唤起了一种情感,这种情感是颜色,声音,形状的任意组合所不能唤起的。我们或许可以将这称为比喻性写作,不过,称为象征主义写作会更好。因为如果比喻不是象征符号,此时它们还不够意味深长,不足以打动人心。当它们是象征符号的时候,它们就是最完美的,因为它们是在纯洁声音之外最微妙的声音。人们可以通过它们最好地认识象征符号是什么。如果人们借助任何可以记住的优美诗句开始幻想,人们就能够发现,它们都像彭斯所写的诗句那样。
                      布莱克的诗句——
                      欢快的鱼儿在浪花中蹦跳,月亮吸收着露水
                      纳什的诗句——
                      空中出现白光,
                      女王香消玉殒,
                      尘埃遮蔽海伦之眼;
                      莎士比亚的诗句——
                      泰门将其永恒的住所
                      建在海边;
                      一天一次,他的压花泡沫
                      汹涌澎湃的浪花覆盖;
                      看看这些非常简单的诗句,它们在故事中展现其美丽,看看它们是如何闪烁着诸多象征符号之光的,正是这些象征符号给故事增添了美的感受,正如剑刃或许会在燃烧的塔楼下闪耀光芒。
                      一切声音、一切颜色、一切形状,要么是因为它们命中注定的能量,要么是因为它们长久的关联,它们唤起了不可名状,但又十分精确的情感,或者像我所想到的,激起了我们心中某种脱离实际的能量,它们踏在我们心上的脚步,我们把它们称为情感。
                      叶芝的这一段基本可以令后世写象征主义的各种理论家休矣了,诗歌理论终究只能由诗人来写。


                      IP属地:辽宁943楼2017-11-13 22:59
                      回复
                        楼上书友问,哪一版莎士比亚好。英文版不提,因为太复杂。英国每年靠莎士比亚吃饭的学者出版商就几万人。著作更是汗牛充栋。
                        我就说说最流行的四个翻译家
                        朱生豪、卞之琳、梁实秋、施咸荣
                        简单概括朱生豪翻译讲究神韵、卞之琳讲究生动、梁实秋是用散文体翻译的介于前两人之间。但是梁实秋先生以近四十年的漫漫人生完成四十卷《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在翻译莎士比亚时,他经过大量的“爬梳剖析”,最终选定未经任何增删的牛津版本作为原文材料,还广泛阅读了许多莎剧专家的大量注释,作细致的比较鉴别,尽量使译作与原作保持一致。梁属于学者式翻译。施咸荣资历最浅,他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外国文学编辑室编辑。他们几个人基本站到信达雅一端,你要说谁的更好。难以比较,不过莎剧是以素体诗为主的诗剧,理想的译本自然应该是诗体。
                        我推荐先看朱生豪的本子,然后看梁实秋的(台版),最后看英文版。
                        随便引文,你自己看看
                        《暴风雨》一剧第一幕开头的一段
                        朱生豪(人文版):
                        贡柴罗:好,但是请记住这船上载的是什么人。
                        水手长:随便什么人我都不放在心上,我只管我自个儿。你是个堂堂枢密大臣,要是你有本事命令风浪静下来,叫眼前大家都平安,那么我们愿意从此不再干这拉帆收揽的营生了。把你的权威用出来吧!要是你不能,那还是谢谢老天爷让你活得这么长久,赶快钻进你的舱里去,等待着万一会来的恶运吧!——出力啊,好弟兄们!——快给我走开!
                        梁实秋版:
                        贡柴罗:好,不过你也要记得你船上载的是谁。
                        水手长:不管是谁,反正我爱他不能过于爱自己。你是一位枢密大臣,你若能发令叫着风涛平息,使得现在安宁,那么我们就决不再扯一根绳。行使你的权威呀!你若是不能,你就谢谢上天活得这样长,赶快到舱里准备万一,假如真这样不幸的话。——努力呀,伙计们!——别搅我们,我说。
                        明显梁实秋的更准确,朱生豪的更传神。
                        所以你要买莎士比亚,老版人文(我看的是94版的)首选,然后译林新版(就是那个红皮版),最后看远东版的*(梁实秋)《莎士比亚全集》。


                        IP属地:辽宁947楼2017-11-19 01:10
                        收起回复
                          噗,楼层回复非楼中回复贴吧十年前的味道。


                          IP属地:辽宁949楼2017-11-19 14:18
                          收起回复
                            【书评56】杨显惠《甘南纪事》
                            作为“夹边沟三部曲”中最后一部的《甘南纪事》并不沉重,甚至还有点幽默。这部作品是作者采访甘肃时,顺道去甘南藏区自治州之行写下的,所以不是大饥荒文学,如果硬要归类,属于描写民风淳朴的藏民的纪实文学。
                            全书12篇故事,与我们想象的藏族不同。严格说藏族人生活在一个非常广阔的地区,西藏自治区、青海、四川、云南还有甘肃南部。这几个地区属甘南最为神秘,甘南在地理学上处于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的藏族自治州和武威市天祝藏区自治县。真正的偏远之地,国家权力触及不到,甚至在媒体上也看不到。比如甘南有亚洲第一牧场之称的玛曲草原、六大神山之一的阿玛尼沁雪山、有比云南石林大的多的扎尕梁石林,跟迭部沟的山水相比,九寨沟也就是个盆景。但是无人所知,这就是甘南。
                            如果你认为这本书在描写自然风景就错了,我说了一大顿,只是突出这里偏远。偏远的后果就是这里有很多奇怪风俗。比如在半农半牧的甘南,可以一夫二妻,放在其他地方就是重婚罪了吧。因为农场与牧场需要两拨人看管,所以甘南有这风俗,男人在两边跑。(好想当藏民)故事《沉默的柴垛》中抓小三最后,小三变成二房,其实说的就是这个习俗。再比如甘南牧区经常会出现小偷偷牛的现象(《“狼狗”》),小偷其实是其他村子来偷的。在藏区牧民遇到偷牛事件。一个村子每一家都要出一个成年男性组队帮助失主找牛,如果这家成年男性外出打工,3天之内要赶回村子参加,否则一天罚款50元。因为在牧区牛羊是最神圣的东西,藏区每个村子都有这种习俗。再比如在藏区杀死一个人,可以不经公安局,村民调解会进行两家谈判赔命价的习俗。全书就是在讲这些我们觉得无关紧要的小事情。
                            甘南已经没有其他两部那么多苦难的悲愤,那么多对专制的抨击。它关注的悲剧是个人的命运。杨显惠笔下的藏民与我们印象中的不同,我更相信作者。甘南藏民出了案子不报官,大到杀人,中到牛羊被盗,小到老公外遇这些。村民调解委员遵守的调解原则和采取的调解办法一点不比我们念念叨叨的民主差,甚至精细到犹如《罗伯特议事规则》。读完这本书,我倒觉得藏区还是不要走什么全球化路线,“现代文明”的粗暴介入,构成的破坏要比所谓的古老传统是落后的更让人害怕。很喜欢杨显惠这种原生态的故事,不去做过度加工。生活本身已经足够有想象力了。


                            IP属地:辽宁952楼2017-11-20 18:02
                            收起回复
                              【书评56】杨显惠《甘南纪事》。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954楼2017-11-20 18:09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