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mpione吧 关注:32,799贴子:571,238

回复:中国之不从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最惨的四灵——龟幻
在上古龙凤龟麟四灵里,相比最惨的就是龟了。不但失去了神异,甚至在最近这500年的汉语里龟用来形容人,都是贬义。不说龟奴、乌***,也是王八。
但无论如何,龟在过去都是很灵异的动物,远古时期人们认为龟壳能通天彻地,龟背上的花纹就是所谓的洛书,象按九宫,甚至凌家滩等遗址都有出土玉版玉龟等珍贵的考古文物。到了商代,龟直接和祭祀占卜保持长久的联系,甚至现在的所谓甲骨文都大多是龟甲。龟在之后的一千年里都与占卜、巫师等相联系,是天生的灵物,甚至汉朝的记礼运篇就说「何谓四灵 麟凤龟龙.」,龟为百介之长的说法,隐然与龙凤等不分轩轾。
而到了六朝,龟的故事多了几分妖冶。她能幻化成美人,乘一叶扁舟勾引良人共度良宵。然后在清晨显露原型,嘲笑公子王孙贪图美色,悠然曳尾而去。而在唐朝,人们名字中都带着龟字,甚至把龟视作长寿的象征,如李龟年、陆龟蒙等。
但再往后到乐宋以后,龟的日子就开始不好过了。玄武的崛起使得四象没了龟,而四灵又演变成了蠃鳞毛羽昆,鳞介合并,部分介类归为昆虫。龙成了当之无愧的大首领,而龟则只有做丞相副手的份了。赑屃这种类龟的生物也是这时候成为龙生九子之一的。再往后的明清世俗小说里,龟则更加堕落,明初的水浒传,九尾龟还是比喻多能的好汉,但再往后六朝的妖冶使得她与狐媚类似,甚至和九尾狐一样,也有九尾龟这种小说。
只有《聊斋志异》里的八大王,通过鳖宝和人物的知恩图报一诺千金给龟鳖生物多了一抹亮色。但这种形象气质的出现,却不是本土原始灵物带来的,而是佛教兴盛产生的因果报应思想的产物。龟成为报恩的象征,也是放生池里的大户,不杀生的戒条为龟类带来新的生存尊严。想想也是真的可悲


IP属地:安徽530楼2020-07-23 09:52
收起回复
    精怪还剩下一个,索性说了吧,
    麒麟作为一种生物,很早就出现了,先秦的典籍里就有,但是这个时候麟还是一种比较少见但很正常的生物,最起码人们不认为他多神异,只是少见的,出现象征仁君而已,甚至先秦两汉的壁画里也不会刻意去过多绘画这种生物。从形象上来说,麒麟原本肯定是一种鹿类的生物,甚至远没有金乌和九尾狐灵异。即使是山海经中也几乎没有提到过麒麟。
    但鬼神传说疯狂散布的汉朝,麒麟因为与孔子和儒学联系在一起,渐渐变得不那么普通了。麒麟开始成为仁兽,四灵之中也有他的地位,甚至越往后越神奇,作为百兽之长的麒麟在造像上也渐渐具有原本不具备的猛兽的一些特质,变得有些像兽体的龙了。这样形象的麒麟可以说肯定是远离最初的麒麟形象的。
    证据之一就是明朝的麒麟图了,很多人都认为那是歪果仁欺负大明没见过麒麟,用长颈鹿来冒充,可事实上很有可能这才是真相。并且即使是日语里,麒麟也是指长颈鹿的,这无疑也是受中华文化的影响。所以说现实永远是冰冷的,缺少了一份浪漫的美感。另外在多说一句,到了近代,我们早期也曾把西方的独角兽视作麒麟,甚至把独角兽座翻译成麒麟座的事情哟~
    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国人对麒麟的想象,在现代的漫画与小说等通俗文学里,麒麟可以说是大放异彩,在港漫里它们能喷火、驾驭风雷;在洪荒流里是开天辟地的三大族之一。想想,这也是我们的自信啊


    IP属地:安徽531楼2020-07-23 18:15
    收起回复
      接下来应网友的邀请,会做一个关于传统节日的系列,每一个可能都很短,但争取言之有物吧。
      初定是:春节、社日、寒食(上巳、清明)、端阳、七夕、中元(盂兰盆节)、中秋、重阳、腊八、冬至十篇
      想问问大家的意见


      IP属地:安徽540楼2020-07-27 11:45
      收起回复
        先来个序,什么是节日?
        节日是什么?简单通俗的说就是在特定的时间节点做出特定行为,在纪年与文明范围内,约定俗成而形成的惯例。
        节日的目的,本质其实是远古时期人们通过祭祀仪式等对特定日子的记忆,这些仪式反映的很多都是远古先民的生活状态,当然也会依据各地特色独自演变,并且随着文明的发展或者变迁而增删内容,但只要一个文明的主体还未断绝,节日可能会变化,但理论上不会完全消失。


        IP属地:安徽541楼2020-07-27 15:14
        回复
          春节
          关于春节的意义其实很简单,就是历法里一年的开始,也是古代立春的前后,并且由此为一年的第一个月的第一天,一切从新出发。但其实,把现在的春节当做一年的开始却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淮南子·天文训》:“天一元始,正月建寅。”,我们现在的所谓一年的开始,按照更朴素的说法,是以北斗星斗柄的运转计算月分,斗柄指向寅的位置为一年的开始。但除此之外,还有建子、建丑的说法(唐·杨炯《公卿以下冕服议》:“夫改正朔者,谓夏后氏建寅,殷人建丑,周人建子。”)就是以现在的农历11月和12月的初一为一年的开始。
          所谓建子,其实就是以冬至后的第二天作为一年的开始,因为从这一天起北半球日照逐渐变长,所谓的阳气也日渐兴盛,后来这演变成了冬至。而所谓建丑,则是因为,古时候的腊月是田猎取兽祭百神的月份,对于崇奉鬼神的商人把这个月作为一年的开端也不是很那理解。但最后我们的文化还是选择了以立春作为一年的开始,从实用角度来说,这样的划分其实更有利于农耕的播种与把握时间。
          春节的习俗有春联、鞭炮等,当然舞龙舞狮灯会庙会这种带有更远古巫师祭祀的形式也是不可缺少的。所谓春联,其实最早就是桃木避鬼,桃也是春的象征,这种习俗其实也是日本桃太郎传说的一个重要原型


          IP属地:安徽542楼2020-07-27 17:37
          收起回复
            皇天后土,社稷之日
            二月二,在我家乡这里又叫龙抬头,习俗是大人小孩这天要剪头发。实际上这是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社日。
            我之前说过,社是土地的意思,事实上所谓的社日正是祭祀土地的节日,约在雨水惊蛰之交,从这以后正是农忙春耕的开始。而在远古,其实有春社和秋社的,类似于今天的二月二和农民丰收节。是对土地的祭祀,祈求今年/来年丰收喜庆的日子。而西周的礼仪制度,使得社日更有等级之分,还要专门树立的小庙,选择社主(过去一般是土堆、树木,后来演变出土地像),依照祭祀人身份的不同,还分为王社、大社。并且远古的社日如果当日有雨水,就是大吉大利的兆头。所以社日其实也有祈雨的旧俗(如舞龙源自应龙本身也是祈雨舞的一种)
            关于社日的习俗,并没有多少特殊的地方,但是在唐代社日依然是个重要的节日,所以无数伟大的唐诗对这个节日都有记载


            IP属地:安徽543楼2020-07-28 15:39
            收起回复
              奇奇怪怪话端午
              说起端午节,人们第一反应就是纪念屈原。但实际上这个概念和之前说的寒食节纪念介子推是一个性质,都是远古节日习俗套用之后的历史来二次解释的产物,我为什么可以这么肯定,因为光是吴越春秋就讲述过另一个版本的端午节,在那里面端午节是祭祀伍子胥的。
              说到端午节的习俗,现在人们最熟悉的是划龙舟和吃粽子,这也是端午的英文翻译成龙舟节的由来。但事实上,龙舟和粽子都应该与端午这个名字无关,它们应该是来源于古代吴越地区的东夷人(也包括周人和夏人)祭祀蛟龙的习俗。选择这一天,主要就是因为苍龙的主星“大火”(心宿二)高悬正南中天。而关于为什么要祭祀龙,这个就很玄幻了。比如说吴人的祖先神天吴,虽然被描绘为人面虎身,八头八尾,但在出土的文物和绘画里,天吴的虎神更加蜿蜒瘦长,宛如龙形,并且河姆渡遗址也证明古代江南是崇拜虎的兽形。而夏人、吴越东夷崇拜蛟龙,既是敬祖也是敬神更是与他们的生活环境和习俗分不开的,龙舟赛船,明显如此,至于粽子则是更具有典型代表的祭品。
              但除了这些常见的,端午节还有一些现代不怎么被重视的习俗。比如饮雄黄酒、穿虎头鞋、系五彩丝线、挂菖蒲、吃五红等。这些习俗的由来就带有更朴素的风格了,因为夏至前后,正是江南一代虫蛇繁殖活动旺盛的时期,避虫蛇是远古先人不能忘记的事情,饮雄黄酒、挂菖蒲、吃五红等都是如此,借着这些习俗驱赶五毒,这也是白娘子一杯雄黄酒现原形故事的由来。而穿虎头鞋戴虎头帽,画额等,现在人常解释为虎能驱邪,但这个应该来自北方人的理解。南方人这个行为其实也是与江南一代的崇龙敬虎分不开的。
              既然如此,我之前为什么说龙舟和粽子都应该与端午这个名字无关呢。因为端午的意思,就是正五、初五,五月五日(午月午日),中正不偏,双重叠加的基数是阳,这也是端午又叫端阳的由来。这个名字很明显带有中原等北方文化色彩和阴阳五行思想。所谓过犹不及,阳极阴生。端午之后北半球昼长夜短,也是北方人将之视为恶日的由来,在汉代就有认为这天诸事多需避忌,衍生出接女归家躲端午,这天生人厌胜父母等迷信。而南方的驱五毒等习俗与这种想法不谋而合,被身为征服者的北方中原大地的人们所接受,于是长期存在于中华文化里的原因。
              这里再多说一句,韩国的端午祭与我们的端午节真的没多大关系,除了日子是这一天外,它的习俗却是源自东北萨满文化的。


              IP属地:安徽546楼2020-08-03 09:05
              收起回复


                IP属地:安徽547楼2020-08-03 09:14
                收起回复
                  东方情人节?不,那是女儿节!
                  其实越往下写,越发现我国的传统节日在日子的选定上都很有数学的美感,几乎所有的奇数月份重叠相应的奇数日都是节日,比如一月一、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等。七月七现在被网络上大肆宣扬,成为中国的情人节,也算是重获新生。可是就和西方的情人节原本是纪念死去的圣徒一样,东方情人节最初也并不是情侣们的节日。当然与西方情人节起源的血腥故事相比,还是充满浪漫情怀的。一个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浪漫爱情故事。但这也不是七夕节原本的样貌,即使牛郎织女的故事早在宋代就有“金风玉露一相逢”的名诗词兜底,最起码从清代的小说笔记里我们依然可以窥伺到七夕的习俗与爱情无关。
                  最初的七夕,是对织女星的崇拜,与其说是东方情人节,不如说是中国女儿节。这一天的祭典也充满着传统女性节日的意味,它不是白天,而是黑夜,对着天空中的织女星,女孩子们许下心愿,祈求织女保佑,自身拥有高超的纺织技能,这一点早在汉代就确认了,并且也是金陵十二钗中巧姐姓名的由来。再后来,在这个女生的节日里,面对女神(织女星),女孩子的心愿也越来越杂,有祈求心灵手巧的,有期盼金玉良缘的,有希望家庭美满的。


                  IP属地:安徽550楼2020-08-05 16:03
                  收起回复
                    今夜月明人尽望
                    本来准备到中秋前后应景发这一篇的,但想想还是算了。特定的时间才能做特定事,这个仪式感让本来荒谬的行为变得神秘和神圣。但抛开人的固有观念,也不过如此。
                    中秋这个名称,其实就是仲秋,三秋之一,也就是农历八月。而所谓仲秋在远古,其实是白露、秋分的节气,秋分之前在说社日的时候就提到过,春秋贰祭,秋天秋分祭祀丰收,现代的中国农民丰收节也是如此。但在古代,这个秋祭还有一个,那就是春祭日,秋祭月。秋祭,本身是祭祀月亮的。这种习俗在先秦两汉就以及存在,秋夕月,只不过日期是放在秋分当天。但节气这东西和天象却并不一定想合,秋分当日未必能保证花好月圆。于是乎渐渐的,人们把秋祭放到了八月十五(有的地方是十六,但意义是一样的),最起码在唐代八月十五和中秋就结合在了一起,塑造了无数唐诗名篇。
                    中秋的习俗,现代人第一反应就是吃月饼,其实这是本末倒置的。中秋最重要的习俗就是祭祀月亮,所谓拜月正是月祭的仪式(貂蝉拜月),而月饼不过是祭月的贡品而已。而除了月饼之外,还有常见的贡品食物有桂花糕、桂花酒等。自古相传月中有桂,这或许是古人把现实里秋天散发香味的桂花树与月亮联系起来的缘故。秋天、月亮、桂花,三者息息相关,紧密相连。
                    再后来,人们赋予满月更多的臆想,所谓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中秋祭月也有了期盼团员,阖家幸福的寓意。中秋也成了中国人最难忘的节日之一。


                    IP属地:安徽556楼2020-08-10 10:12
                    收起回复
                      阴帅豹尾
                      仔细想来,神这种东西还是蛮可悲的。被无数众生的集体无意识创造出来的超凡脱俗的存在,被广大芸芸的念力约束束缚。然后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前进,神开始分裂、组合,被推崇或被遗忘,有的甚至改变自身属性,一变再变。而今天要说的阴帅豹尾或许正是深得其中三昧吧~
                      现代人说到豹尾,第一反应可能就是中小学作文里学到的“龙头-猪肚-豹尾”(当然也有凤尾的),用以形容作文结尾有力又精炼。这里说的豹尾,更接近于最最原始的含义——生物学上的所谓豹这种生物的尾巴。
                      对于豹(金钱豹),虽然比不上龙凤龟麟,但作为一种本土几乎难见的生物(云豹、山猫、这些近亲也很少在传统汉族人生活的区域内),我们国人,还是和对狮子一样赋予了一些灵异的非凡特质。如最早的《易经》就有“君子豹变”,而传说中轩辕黄帝能驾驭虎豹熊罴。再往后《韩非子·喻老》:“ 翟有献丰狐、玄豹之皮於晋文公 。”再往后两汉的司马相如《子虚赋》里:“其下则有白虎玄豹,蟃蜒貙豻。” 豹还只是标准的猛兽的代表。但到了《列女传·贤明·陶答子妻》:“妾闻南山有玄豹,雾雨七日而不下食者何也?”。豹子就变得玄幻了,甚至衍生出“豹隐”“南山隐豹”这样的成语与定式。等到了《西游记》里,面对牛魔王变成的白额虎,孙悟空竟然是变成豹子来克制,甚至出了艾青豹子能食虎的说法。(自然界的豹子都要吓尿了,你们这群坏人,就像骗我。我到老虎面前也就是加个菜而已啊~)
                      但不管如何,从轩辕以来,豹子也都成为威猛的象征经常用于军队物品装饰,如晋·崔豹 《古今注·舆服》:“豹尾车, 周 制也,所以象君子豹变,尾言谦也,古军正建之,今唯乘舆得建之。”但更典型的是《水浒传》里小温侯吕方的方天戟装饰就是金钱豹自尾,而和他一左一右对应的搭档赛仁贵郭盛(不错,正是我们大侠郭靖的祖宗),手中方天戟的装饰则是金钱五色幡。所谓黄幡豹尾,都是军队武器的装饰,后来形容军势浩大,威严肃穆,成了军的代指。这大约在两汉之间就形成了用黄旛豹尾代指军队的习俗,也正是这期间,脱离原始自然产物,再加上星辰崇拜于是乎所谓的虎贲之象、先锋之将——豹尾诞生了。天上有了豹尾星,其所在之方,不可嫁娶、纳奴婢、进六畜及兴造。犯之者破财物,损小口。
                      但星辰崇拜有高潮自然也有平息落幕的时候,当对星辰的狂热散去。过去众神的荣国自然只能被剥去,于是乎,堂堂旌旗之象,威风凛凛的岁神,也变成通俗大众化的死亡象征——阴神,更在明清,成为所谓十大阴帅之一。豹尾再次成了自然生物的那个豹尾,长着豹子尾巴的鬼神,是管理兽类动物亡灵的冥帅。并由此为基础衍生出鸟嘴、鱼鳃、黄蜂,并称“四大阴帅”,分别管理各处动物的亡灵。
                      可是,随着新时代的到来。明清市井化、通俗化的众神也面临着衰落的必然命运,反倒是作为传统文化的东方星相学随着星座等走进大众视野,豹尾主要内涵又与原始的豹子尾巴的意象脱钩,成为坐镇命宫的星象之一。
                      神,真的就是这么有意思,不是吗?


                      IP属地:安徽644楼2021-07-02 17:07
                      收起回复
                        不从之金吒
                        现代人对于金吒的认识可能都是来自哪吒传奇之类的封神演义的衍生品,或多或少把金吒当做哪吒无用的大哥(或者说没那么有用的大哥),这种认知其实没错。毕竟金吒这个名字最早出现在《三教搜神》开始,就是作为哪吒的背景板出现的,但如果把金吒这个神拿出来单独解读,那他的源流也是很有意思的。
                        对于金吒本人,《封神演义》能提供的信息不多,不论遁龙桩也好,七宝金莲也罢,还是文殊,最多只是证明金吒可能,也许和佛教有关。反倒是《西游记》里面金吒只出现了一句,但却很有含金量:大小儿名金吒,侍奉如来,做前部护法。金吒很可能是佛教的护法神,所谓佛教护法,也就是显宗的金刚,密宗的明王。而恰恰在密宗里有所谓五大明王:不动明王,降三世明王、大威德明王、金刚夜叉明王,以及军荼利明王。
                        虽然在现代,佛教密宗在传统汉人领域几乎杳无音讯,但在隋唐以前,密宗信仰广泛存在于唐朝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军队里,大量信奉毗沙门天、摩利攴天等密宗军神,这其中就有军荼利,他也被成为军吒、君吒。而哪吒在早期的传承中也有“报应飞捉童子军吒唎,感应统摄都太子哪吒”的说法,金吒、哪吒就这样联系在了一起。军吒=君吒=金吒=军荼利明王。
                        但只是这样的话,只是解析了金吒作为护法神的一面。而军荼利明王,本身更有意思,所谓军荼利,其梵名为Kundali,是“瓶”的意思。而藏文里面军荼利明王的名字是bdud rtsi 'khyil ba,即“甘露漩”,其中'khyil ba(漩)又有“蛇”的意思。军荼利明王也被称为甘露明王。蛇与甘露,都是不死与转生、永生的象征。佛教典籍里经常有甘露太子、甘露王等典故,这也解释了军荼利贵族身份的来源。
                        而说到,甘露,就不能不提印欧神话里对酒的崇拜,一种让人致幻的植物,在各种传说里他能带来生命、力量甚至起死回生,古代印欧人把这种神物视作申明也渴求的源泉,进而成为神。在波斯神话就是豪麻,希腊神话里就是狄俄尼索斯,印度神话里就是苏摩。所谓苏摩,除了酒神外,还是月神。而所谓军荼利明王,在密宗里也被看做是南方宝生如来的忿怒相(具体的三生佛概念,以后有空详说),所谓宝生如来,金刚界曼陀罗五智如来之第三,南方月轮之中尊也。一切就这样联系上了。
                        神话就是这么有意思,谁能想到东方默默无闻的金吒,能联系上古印度的月神,甚至印欧神话的神王呢


                        IP属地:安徽654楼2021-07-29 15:41
                        收起回复
                          感觉哪吒那篇可以再修改一下,毕竟这么多年了。金吒也说了,要不再说一个木吒?


                          IP属地:安徽655楼2021-07-29 15:44
                          收起回复
                            沉默的二太子
                            说过金吒,自然得有焦不离孟的木吒。但,想了,很久,最终还是把标题写成“沉默的二太子”。
                            沉默,意味着无法表达,意味着透明,这和三兄弟里木吒的处境也很像。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了没有,在几乎所有涉及三兄弟/三姐妹的神话、传说、童话、民谣、小说里,老二永远是最透明的那个,他几乎永远站在老三的对立面(少数则是站在老大的对立面),但冲突矛盾(反差最大的)永远是老大和老三,老二似乎永远是老大的翻版的影子,而极度缺乏自我。灰姑娘三姐妹如此,《桌子,金驴和棍子》里三兄弟是如此,《三国演义》里袁潭袁熙袁尚三兄弟是如此,《封神演义》里哪吒三兄弟也是如此!
                            木吒的这种悲哀,从他诞生开始就是如此。金吒这个名字,好歹还有金哪吒、军吒这样的名字来背书,而木吒的第一出场却只是《三教搜神》里孤苦的木吒,无传说,无记载,仅仅是吒字辈,金的下位排序(五行),妥妥的陪衬性角色。
                            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身而为神,宁有种乎?神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一点点细微的改变,一旦被人接受,都能让你风云化龙。这种改编,体现在最著名和最有价值的神魔小说《西游记》里,就是把他称为“惠岸行者木叉”,南海观世音的弟子。木叉,可以看做“波罗提木叉”的简称,是梵语里解脱的意思,被称为木叉的木吒,与佛教的关联更深了。而传言,被认为是观音化身的唐代高僧僧伽,他的三个徒弟正是:惠岸、惠俨和木叉。惠岸行者木叉,惠岸+木叉,观音的弟子。逻辑严密,木吒的佛教底蕴就这样奠定了。
                            但这只是开始,因为所谓的僧伽,因为广行善事,治理水患,而有一个别称“泗州大圣”——“大圣菩萨”,不错正是《西游记》的那位大圣国师王菩萨,他有个弟子小张太子,出生西域流沙国,帮助国师王菩萨降服水猿大圣。而木吒正是托塔李天王的太子,佛教的身份也意味着西方流沙。或许原本这只是个佛教传递里,某个王子出家的传说,但因缘巧合,木吒就这么和这个传说和小张太子联系上了。
                            而更有意思的是,所谓水猿大圣,几乎没有疑问是无支祁的一个别号。早在在各种元杂剧里无支祁被称为孙悟空的兄弟姊妹,而近代学者更是有不少把无支祁视作孙悟空的原型。与无支祁传说联系上的小张太子,与小张太子联系上的木吒,手持镔铁棍的惠岸行者木叉,手持金箍棒的行者孙悟空。木吒与孙悟空,就这么在神话传说上联系起来了。或许是孙悟空形成过程中,一部分被剥离出来的故事和神话自行演化出来,而这个躯壳却联系上木吒,木吒就这样成为了孙悟空同源的兄弟了。
                            你以为这就是木吒的全部了?联系上观音的木叉又何止这么简单!观音菩萨的协侍是善财。按照《华严经》中记载:善财向文殊菩萨发心学佛法,文殊菩萨对他说,你去找功德和尚吧,功德和尚又叫他去找善住和尚。经参五十三位大师,菩萨,波罗门,仙人,历经千辛万苦,最后遇到普贤菩萨,终得『无相大光明』得证佛法。而《封神演义》里,木吒的师傅正是普贤!木吒和善财也联系上了~而善财童子,因为《西游记》的原因而和红孩儿、牛魔王的原型之一是古印度神话里被迦梨女神消灭的牛魔王。而牛魔王,作为大地的化身,同时也是印欧神话体系里神王以及军神的象征。木吒=善财=红孩儿=牛魔王之子,木吒自然也就有了军神的神格。如果延以时日,这种信仰说不定真会在大地上诞生。
                            细思极恐,全当我杞人忧天吧~


                            IP属地:安徽657楼2021-08-10 18:09
                            收起回复
                              判官
                              对死亡的恐惧使得不管是哪里的神话都对地狱充满想象,甚至比天堂、仙境等充斥着更多的细节和笔墨。但即使是如此,相比也没有比我们国家,的幽冥体系更加复杂、庞大的了。不论是先秦两汉的泰山体系,还是魏晋以来的道教系(丰都),还是隋唐以后的佛教系(地藏),还是夹杂各种传说神话,以民间为主导的阎罗系。在死神、冥神外,我们还有大量的辅助死神,勾魂索魄,审判导引,惩恶扬善等。这其中就有今天的主角——判官。
                              判官传说的诞生应该不早于唐,因为作为封建官职的现实里的判官,是隋唐才诞生的。唐制,特派担任临时职务的大臣可自选中级官员奏请充任判官,以资佐理。但从实际推测,应该是在宋朝中期以后,因为唐朝虽然有判官辅助处理事务但非正官而为僚佐。而五代的判官权位才日渐加重。宋时选派京官充任称签书判官厅公事,省称“签判”,成为正式的辅佐官。实际上,大部分判官实际上都是历史上那些清官死后的职位,这一点和印欧的初人成为死神,异曲同工。但本质应该是民间宗教对人鬼的信仰。判官的本质和山神土地城隍,一脉相承。
                              在判官里,最有名的被称为四大判官,这四大判官大多是因宋元杂剧和明清小说而广为人知。魏征、钟馗、陆之道和崔珏。在这其中,钟馗应该是诞生最早或者说信仰最广泛的,只是判官体系诞生后,为了证明这一新的神有价值,才从其他传说中借用而来的。
                              魏判的传说,最著名的就是《魏征斩龙》,这个故事被《永乐大典》收录,但真正让他扬名天下的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神魔小说《西游记》,第十回 老龙王拙计犯天条 魏丞相遗书托冥吏。
                              崔判官的传说也是如此,第十一回 游地府太宗还魂 进瓜果刘全续配 给了一个完整的记载。但魏征崔钰的故事,从行文和编排上看,应该是源自宋朝话本。
                              陆判,是突出的是《聊斋志异》里的《陆判》。详细故事也就这么多了,多嘴说一句,这个故事本来是反应朋友情谊和鬼神神通的,但后世所有的改编,都倾向于讨论开智与善恶的关系,说教意味浓厚,有点画蛇添足。
                              其实,判官作为阎王的辅佐,理应公平公正,但关于判官的传说,大多都在写他们利用职权以权谋私上,这本身就是市民意识崛起后,对官僚的调侃与讽刺。唐以前,泰山神会因为人的忠孝品质而赏善罚恶,但宋以后诞生的判官,一个个多是所谓清官名吏,但却总因为私人情感,而任意给凡人奖惩。魏征会为了就李世民而私下写信,崔判更是私改生死薄,挪用他人财产。陆判更是为了一个朋友,换心换头。
                              何其讽刺!


                              IP属地:安徽699楼2021-10-18 11:02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