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mpione吧 关注:32,799贴子:571,247

回复:中国之不从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馒头的祖师爷——诸葛孔明
最近网上关于三国的风潮,主要还是贬低诸葛亮和刘备的,但谁能想到我们伟大的诸葛丞相还是馒头包子等行业的祖师爷呢?关于诸葛亮和馒头的关系,如果你是80后90后,应该很好理解。因为那时又一个很火的动漫叫做“中华小当家”,里面有一集是面点王罗根和钢棍解紫龙的包子对决,就讲了诸葛亮和馒头的关系。
如果你是00后,建议你去看《三国演义》小说——孔明曰:“本为人死而成怨鬼,岂可又杀生人耶?吾自有主意。”唤行厨宰杀牛马;和面为剂,塑成人头,内以牛羊等肉代之,名曰“馒头”。
其实中国老百姓都很朴素,所谓的祖师爷一般是,最早发明某物的、最早使用某物的、从事某行业中相对古老又较为出名的。诸葛亮不敢说是馒头的发明者,但绝对是目前在书里和馒头相关人物中最古老的,祖师爷,当之无愧。
另外,多说一句,才传统汉语里,馒头和包子是不分的,有馅料的(包括肉馅)也叫馒头,这个日本现在也是如此。像水浒传里直接就说肉馒头。把包子和馒头分开应该是清代以后的事情了,这个锅我果断甩给满语。


IP属地:安徽475楼2020-05-29 08:54
回复
    木偶的祖师爷——偃师
    这个就有意思了,说到木偶行业的祖师爷偃师,很多人会很陌生。但对我来说还是十分熟悉的,在我最早系统性接触的一批神话传说里,就有他的故事。
    相传周穆王时期(话说只要涉及到西周的神话传说,官方永远是周武王,民间永远是周穆王,穆王表示很忙,宝宝心里苦,什么锅都是我~),一个能工巧匠偃师为周穆王进献了一个男人,他 能歌善舞。但是却对穆王身后的美女抛媚眼,穆王看了大怒,要把偃师和这个男人杀了。偃师吓得魂不附体,说这只不过是他做的一个人偶,然后就当着穆王的面把这个人偶拆了,又组装一遍。据说这个人偶栩栩如生,如果拆了他的心脏,就不会唱歌了;拆了肝,这个人偶就双眼紧闭;拆了肾这个人偶就不能动了。可以说神乎其技。
    即使现在再读这一段,依然感该良多,因为你把这个桥段的一些用语调整一些,妥妥就是一篇科幻小说啊!这个人偶和现在的仿生机器人也并无二致。但理论上说这个公元4世界以前的故事已经穿线,人造物开始不听人的指挥了(人偶向人抛媚眼),可以说科幻小说源远流长,经典桥段老酒翻新吗?笑~人的想象力,千古无二


    IP属地:安徽476楼2020-05-29 09:10
    收起回复
      祖师爷中有意思的其实并不是很多,我原本也就打算写个4、5段的样子。最后要说的祖师爷是饭馆的祖师爷——灶王爷。
      这类神在我们坐在书斋里读神话的时候是经常被我们忽略的存在,因为既不存在英雄事迹,也没有丰富的个性,甚至连所谓的权能都是如此渺小的微不足道。但怎么说呢,这一类神,或许才是神最初的本质,没有被宗教篡改的最原始样貌的神。
      神,为什么诞生?最初就是来自于人的感恩与敬畏,敬畏能给人带来危害的各种自然力量,暴风、洪水、雷霆、瘟疫、野兽、死亡。。。。。。人们因为恐惧这些力量,而敬畏,于是奉之为神。而感恩则是,当人这一种族代代繁衍,这一过程中支持人活下去的那些物质和力量,如原始的野果、农作物、土地、工具以及灶。
      关于人和其它的动物有什么区别,从古至今无数哲人都进行过思考和论述,有人认为是体态(古希腊时有学者提出人是两脚走路的不长毛的动物,结果又学生把一只鸡拔光了),也有人认为是道德(人之所以异于**者几希),现代学者更倾向于直立之后,使用工具和火是人开始区别于其他生物的最大进步。有了火很简单,但如何合理规范的使用火而不造成危害?于是乎灶,这种火坑就出现了,火坑的诞生甚至早于农业的诞生,灶成为神也是如此。希腊的赫斯提亚、北欧的洛基(目前关于洛基最早的考古遗迹就是灶石)等等都是如此古老就诞生的存在。
      有火、有井、有门、有墙,于是乎就有了家,家是对人最大的保护,灶神也成为最初的保护神,上至部落首领下至万千小人,家家户户离不开灶。灶的祭祀与信仰也成了最初普遍的信仰。当有了这种普遍的共同信仰之后,别有用心的统治者们就可以构筑起各自的统治基石了,于是乎宗教就出现了,一个群落共同信奉祖先神,首领担任大祭司,享受最多的祭品,于是乎剥削就开始了。可以说宗教诞生之初就是为了不平等,正是如此,灶神这种普罗大众共同的信仰才不会成为大神。
      小的群落发展生产力到了一定水平,就会开始对外扩张和掠夺,几个小的群落变成新的部落,再由部落形成城邦,进而诞生出国家。而这过程中享用祭品的人也越来越多,形成祭司这一阶级,而多个部落的神因为同时出现在新的群体里,进而最初的多神教诞生了。接下来随着越来越壮大的队伍,祭司们也会开始分化,渴望由少数人占据全部,于是乎一神教也就渐渐成为了所有群体的趋势(宙斯、奥丁都有这个倾向)
      在多神时期,灶神还是无法被抹除的存在,那袅袅的炊烟,是凡人满足温饱后的幸福信号或者惰于生产者悔恨的执著,于是乎保护神的灶君也有了“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天使神格。中国的灶君还是幸运的,毕竟自始至终都没有完成一神教的结果。
      但多神教最终会变成一神教,多如繁星的众神最终会泯灭人形,悄然无踪。但是灶的信仰不会断绝,你放眼所有一神教信仰的区域,那饭前的祈祷,固定的冷食都是对灶神祭祀的残留,那是上下数万年,无数我们这些黎民苍生的集体无意识


      IP属地:安徽478楼2020-06-03 10:46
      收起回复
        被遗忘的鬼神——沙悟净
        之前我们说过猪八戒与孙行者了,三徒弟中还剩下一个了,今天来做个补完。
        关于沙悟净的原型,其实十分简单,最早在元杂剧就出现了的为三藏搭建金桥的深沙神,这个应该事确认无疑的事。而这个名字咋看上去很像是文学杜撰的大路货,确实正儿八经的神。所谓深沙神是,我国唐朝时期佛教秘教(密宗)中崇拜的护法神之一,这个信仰伴随着整个密宗在传统汉族佛教领域的失势而几近消亡,但是在唐宋年间还是极度具有影响力的,证据之一就是在邻国日本,源自我国密宗的东密等信仰和民间佛教传说里依然有深沙神的名号和逸闻,传说在下野国的鸾亲上人面前显身并考验他的正是深沙神。
        深沙神如果究其来源,应该是在沙漠中显身护卫佛法的守护神,这样的信仰出现毫无疑问来自古代丝绸之路上弘扬佛法的僧侣。而从唐代的《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就有记载,这样的护法神献身督促三藏法师奋力前行的事迹,只是当时这样的护法神还是毗沙门天。因为在印度最初的佛教神话里,毗沙门天就是护法神,这种身份主要来自而他的前身——吠陀时代的财富之神俱比罗。财富神往往会成为商途的守护神。于是乎毗沙门天也有着旅途的守护神之责。同时,毗沙门天也是众多夜叉鬼神的首领。如此看来具有鬼神之相的深沙神毫无疑问也应该是毗沙门天的眷属与后裔。只不过随之文化交流的密切,毗沙门天成为跨越东西的军神,于是乎旅途上(丝绸之路主要就是沙漠瀚海啦)僧侣的护法神之责就转嫁到深沙神身上。
        同时,在我国古代汉语里,往往把西域的万里黄沙和海、河等联系在一起,出现了瀚海、沙河、流沙等词汇,而随着我国元代以后的汉族人几乎很少涉及西域,于是乎甚至出现流沙河这样的概念,把过去的黄沙理解为河流,于是乎失去失去信仰基础的深沙神就成为了流沙河里的水怪沙悟净了。如此以来,在汉语语境里,深沙神(沙悟净)又有了水神(水怪)的身份,这种身份伴随着西游记的问世而深入民心,在我国民间甚至有认为沙悟净是塘鲺精(鲶鱼怪)的传闻,而西游记传到东方的日本,更把沙悟净水怪的身份与河童联系在一起。于是在日本的传说里,西游记里的沙悟净一直是河童的形象。
        鬼神就这样被人遗忘了,更可悲的是,连属性都发生了变化。但是与那些在现代只留下姓名甚至可能直接被湮没的众神相比,谁又能说他不幸运呢?


        IP属地:安徽487楼2020-06-12 10:02
        收起回复
          再说一些精怪吧,计划是十章左右(虎、狐、蛇、树、虹、僵、龙子、凤、龟、麟)


          IP属地:安徽489楼2020-06-16 16:08
          回复
            与佛同西来的大力牛魔王
            在传统中华语境中,牛是神圣的存在。所谓三牲太牢,因此牛也有一元大武的别号。可以说作为传统农耕文明的华夏文明,对牛的态度是尊重而不神灵化。(再更原始社会对牛的崇拜有,比如蚩尤)
            但是,在除了东亚以外的区域由于骑马民族的肆意妄为,牛开始更多成为神/魔的形象出现在神话里。如希腊、波斯神话里牛就是神王的象征物,而现代印度人虽然推崇牛,但在古印度神话里牛却是被征服的对象。因为归根结底,牛作为土地神力的化身,经常在这些神话里被英雄、大神降服这本身也就是古代骑马民族对农耕群落征服的一种变形而已。比如赫拉克勒斯降服公牛,忒休斯杀死米诺陶诺斯、密特拉杀牛、迦梨女神杀死喷火的牛魔王等等
            这种信仰和神话故事伴随着佛教开始传入中原,但传入早期因为与中华传统文化相背离而格格不入,只能出现在佛教密宗里。但从此中国故事传说里的牛怪也开始死灰复燃,在唐朝出现特处士、朱八丈这样魁梧又有文化的形象。但到了元明清时期,伴随着骑马民族的征服与市井力量的不断强化,大量影视作品(元杂剧、戏曲、小说)中开始出现凶猛的牛怪,比如元杂剧就有二郎神醉射锁魔镜,放出大力牛魔罗王的故事。
            这种形象的演化终于在西游记问世后形成了固定的有代表性的牛怪,牛魔王。


            IP属地:安徽492楼2020-06-18 09:34
            收起回复
              老虎老虎,是谁铸就你的堂堂威武?
              把自然动物视作精灵和神明是所有民族神话传说都有的阶段,远古的人们羡慕敬畏这些动物,因为他们有人没有的天赋,比如能飞、能在水里呼吸、能冬眠等等,这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大型食肉猛兽,他们是远古人类生存的竞争者也是个体比人强大的存在。关于大型猫科动物崇拜,基本上与自然环境相关,印欧民族、闪含民族和非洲都崇拜狮子,而在东亚,我们崇拜的则是老虎。
              虎崇拜是东亚各族共同的信仰,现在的东北地区古时候就有虎的图腾;而在南方,长江中下游则有所谓的天吴(人面虎身,八首八尾);西北地区则有陆吾,甚至目前的考古如饕餮、良渚大神等等都有虎的影子,可以说虎自古以来被视作神明,甚至是祖先神。虎是山的精灵,远古就有山君的雅号,这样的它在很多民间传说里也就是山神的伴侣,与阿尔忒弥斯和猎犬、熊的关系类似。正因为以上的基础,虎的传说从很早就开始了,义城虎、虎姑婆、为虎作伥、人化虎、斑寅将军等等从魏晋一直延续到清末。


              IP属地:安徽494楼2020-06-19 09:42
              收起回复
                千变万化,妖狐魅影
                在我国的神话传说里,充斥着大量的狐狸传说,他们时而娇媚可人,时而祸乱苍生,时而阴狠狡诈,时而知恩图报。可以说没有那种动物像狐狸这样形象多变,内涵多样的了。这种遍布整个欧亚大陆的中型猛兽,尽管没有硕大的体型和凶猛至极的尖牙锐爪,但毫无疑问是大自然的最成功的猎食者之一,它的狡猾也让远古时期的人类惊叹,不论东西。
                但西方传说里,最突出的就是他的狡诈。象古希腊传说里就记录了赫勒克勒斯的一支子孙以狐狸为标志,代表他们的城邦将要时而战时而守,来回变化立场。而更有名的就是中世纪末期的列那狐了。
                而在中国,狐狸一开始就是以神圣、高贵和拟人的形象出现。比如《诗经》里就有狐绥绥,在彼淇梁。用狐狸比喻恋人。而在先秦两汉神化的九尾狐更是著名的神兽,是西王母的伴侣,也是能食人的凶猛存在。在魏晋之后的志怪小说里,狐狸也是常见的酱油党,有些神秘有些古怪。但到唐以后,狐狸的形象就开始大幅度下跌了。一个很大程度上的原因,就是骑马民族的南下和融入中原文化,这些以狩猎为生的族群眼里,狐狸只是狡猾的猎物而已,自然谈不上多么神圣和拟人了。再往后的宋明,狐狸更多就是以魅惑、狐媚、s浪等形象出现的**妖怪。
                但狐狸形象并没有一泻千里,关键在于我们伟大的蒲松龄先生,他的《聊斋志异》中塑造的多元的狐狸形象,最终为狐妖守住了底线。


                IP属地:安徽495楼2020-06-22 09:10
                收起回复
                  草蛇灰线,大野龙蛇?
                  关于蛇精,能说的真是太多了。古往今来,不论东西,甚至大洋彼岸的新大陆,都对蛇有着非同寻常的崇拜。各种神的形象是蛇(羽蛇神、眼镜蛇神、女娲、蛇女神),各式各样有神奇力量的蛇(阿波菲斯、耶梦加得、美杜莎),各种环境形象下的蛇(考古的蛇形装饰、咬尾蛇、蛇尾螺旋、足踏两蛇,耳佩两蛇,双手操蛇)。可以说对蛇的恐惧、敬畏和赞美贯穿了整个人类历史。
                  比较原始的蛇的传说和故事大部分主要集中在2个方面,一个是它的毒液 ,另一个就是蛇的蜕皮,这也是大部分历史神话最关注的东西,但因为这里说的 精怪,别的很多东西就只好先告一段落(因为这个讲出来最起码又是一篇内容了)。中国的蛇精传说,更突出的是蛇近于龙和凶猛的一面。最早的蛇精故事,应该就是巴蛇吞象了,这个记载于山海经注释里的故事,后来被人们演变出人心不足蛇吞象的俗语,但它无疑是源自对自然蛇的观察。而另一类蛇的故事里,蛇的形象就诡异妖艳了。
                  比如,某夜天空中电扇雷鸣,风雨交加,主角看到黑暗中有个怪物翻腾,一斧子(一刀)砍上去,等白天一看发现是条大蛇。再比如,某个山谷,云雾缠绕,雾气中偶尔会出现一条红色的通道,人们以为是修仙的仙路就登了上去,但后来有县令带领猎户过来,闻到了腥气,于是放火烧山,最后火光里发现是条大蛇。还有比如某地,因为河流湍急,某天突然从天上降下一座石桥,方便了众人过河。但有个老汉无意中在桥上歇脚时点了火,结果桥动了,原来是条大蛇,被火星烫到了,于是就跑了。这里面的这些蛇的故事,笔者几乎从小就听长辈们当睡前故事讲,长大后发现他们零星地出现在各种典籍里。这样的蛇,与其说是蛇,不如说更接近龙了,只是部分故事诡异凶残了些罢了。
                  当然,说到最有名的蛇精,那自然是我们的白娘子了。她的故事应当不早于宋朝,而较为成型的完整故事则是在明朝的《警世通言》里的《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了。只不过,这个故事还是保留了原始蛇精传说的诡异,举个例子:“白娘子答道:“禅师,我是一条大蟒蛇。因为风雨大作,来到西湖上安身,同青青一处。不想遇着许宣,春心荡漾,按纳不住,一时冒犯天条,却不曾杀生害命。”,这本身就是一个蛇妖调戏许宣(三言里就是这个名字而不是许仙),三番五次捉弄后被得道高僧降服的故事而把不是报恩产子的浪漫爱情肥皂剧。
                  当然这样带有说教意味的故事怎么能满足我们平时就受尽苦难的劳苦大众,改,改成善有善报的报恩故事好像更好。男女主角,不擦出点爱情怎么对得起这么好的故事(君不见多少热血漫画男一女一不在一起被骂了个狗血淋头),改。女主角是大白蛇人妖恋,但这个蛇妖就得是个好妖怪,那下毒的就不能是她了,改。女主角是好人,那抓蛇的法海就是反派,反派怎么会品德高尚,改。故事不够丰满刺激,那就加上仙洞偷灵芝、地府救夫君,改。爱情故事怎么能是悲剧结尾,好歹也要有个大团圆结局,原著结局不着,但故事可以,那就续写,来个状元郎救母,一家团圆。终于,一个简单但有意思的白蛇传说,变得越来越臃肿,格调越来越平民,传播越来越家喻户晓的民间传说故事群——白蛇传了。
                  到了现代,由于影视行业的发达,原本丰富的古代故事群,在现代逻辑道德的筛选后已经十不存一了,而筛选下来的故事里,人们发现白蛇传,保留下来最多的故事,同时也与现当代的价值观不矛盾,只需要继续补充细节,突出人物就能直接用了。这样的故事自然被影视剧所青睐,于是乎轰轰烈烈的白蛇传在新时代,终于迎来了新的巅峰——新白娘子传奇、这之后,白蛇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品牌,是板上钉钉了的。不论白蛇传还是白蛇:缘起都是如此。


                  IP属地:安徽497楼2020-06-27 23:04
                  收起回复
                    山精树魅,文人雅士
                    在中国传统精怪中,基本上以动物为主,但中国有没有西方那样洋流、湖水仙子或树木精灵这样的存在呢?其实是有的,那就是木魅——树木的精灵。
                    目前最早出现的树木精灵南北朝时期记载的彭侯,人面狗身,但没有任何神通,甚至凡人也可以把它煮来吃(壮哉,我大中华)但这样的故事还不具备树精的特性。再往后的六朝怪谈里,树精隐隐有些往恐怖片的方向发展,比如一个屋子里有鬼祟作怪,主人用剑砍了树,树木流血。再比如主人(有的还是孔子)夜里睡觉(孔子就是读书啦)突然听到窗外有人喊自己的名字,然后主人仗剑(孔子的故事里就是子路仗剑)一顿乱砍,最后白天发现有一堆树叶或者树根。这时的树精还是有担当恐怖片重要角色的气质,的确在黑暗幽静的夜晚,月光下那婆娑的树影的确与张牙舞爪的鬼怪很像,或许这也是电影《倩女幽魂》里把姥姥设定成树精的由来。
                    树精后来在我们传统文化里可以说是最具有文人气质的存在了,这些妖怪附庸风雅,吟诗作赋一派文人气质。这样的形象其实要在晚唐以后。其实有唐一朝的传奇里经常出现附庸风雅,吟诗作赋的妖怪。他们用各种化名、典故,为自己取名字号然后以自己为主题写诗,嬉笑怒骂,恣意戏谑。典型的就是《东阳夜怪录》 《传奇·宁茵》等等,散见于《太平广记》等古文献,但再往后这样故事的主角最后都变成了树木,或许树和诗歌缘分最深吧。于是乎一个个千年寿命的树木,就变成了吟诗作赋的老仙人,继续这种唐传奇。顺带说一句,这样的故事最后被《三言二拍》、《西游记》、《聊斋志异》等明清小说都有所继承,比如西游记里的巩州三怪的名号就是出自《传奇·宁茵》,而木仙庵那一节更是典型的树木精怪故事。


                    IP属地:安徽499楼2020-07-01 11:21
                    收起回复
                      下一个虹异


                      IP属地:安徽500楼2020-07-01 11:51
                      回复
                        霓虹绛碧 氤氲异幻
                        其实大部分人对中国精怪的了解都是很粗糙的,除了狐、蛇两大类外,也就是龙凤龟麟这些了。这个也主要是因为明清以来精怪小说和故事把目光主要就集中在狐和蛇上。其实如果回到唐以前,尤其是魏晋南北朝,你会发现许许多多有意思的精怪,比如虹幻。
                        说到彩虹,在我们现代科学面前,它只是一个冰冷的阳光散射/折射现象。但是在蒙昧的远古时期,我们东方人是把彩虹当做龙蛇型的生物的,这个你从虹的汉字是虫字旁就可以看出来。并且虹和麒麟、凤凰一样有雌雄之分,所谓外红内紫是虹,是雄性(公的),外紫内红叫做霓,是雌性(母的)。这种雌雄异名,往往都带有朴素的阴阳二元思想在里面,一般出现在汉代,尤其是对于一些灵异的生物上,而面对五彩斑斓,横空不见头尾的霓虹不正是天地精华的神奇生物吗?(“虹霓者,阴阳之精也,虹曰雄,霓曰雌。”)
                        我们把历史往前拨动,来到到先秦,《诗经·蝃蝀》中有“蝃蝀在东,莫之敢指。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蝃蝀(音地咚)正是霓虹的别称,而同样是先秦两汉的《山海经》中更是直接说:“虹(原文是异体字的上工下虫)在其北,各有两首。一曰在君子国北。”,这里的霓虹是一种双头的龙蛇状的怪物,这样的形象再往前追溯,甚至能到史前的新石器时代,在各种远古人类遗址的考古发现中,经常出现双头龙蛇形的玉器。这种造型的普遍出现,也为现代人考究龙的原型是霓虹提供一定的假说依据。
                        随着技术的进步,不断发现和总结自然规律的人们渐渐发现,霓虹的出现离不开水汽,于是乎,霓虹饮水成了一个常态化的搭配(最早商代甲骨文就有记录),《释名·释天》中也就说,虹能饮水气,看来不但能饮水,连水气都能饮。之后的《汉书·燕王旦传》里还有,天下过雨之后,彩虹来到宫中喝井水,把水全部喝干的说法,而《太平广记》更是在卷三百九十六中记录了许多彩虹的小故事,如《薛愿》里一条虹伸到薛愿家的锅里饮水,一阵声响后就把水吸干了。薛愿又拿来酒倒进里面,结果也是边倒边吸干。再如《刘义庆》中记载说刘义庆在广陵养病喝粥,忽然白色的虹进入房间,也来喝他的粥。即使时间到了宋朝,《梦溪笔谈》中谈到“世传虹能入溪涧饮水”,甚至《朱子语类》也说虹“既能啜水,亦必有肚肠”。意识影响人们的认识,霓虹在我们古人看来就是有生命的。
                        但我为什么说霓虹是精怪呢?因为搜神记和六朝怪谈里为霓虹编造的故事那才叫离奇。比如一个女子丈夫长期不在家,结果被一个美貌英俊的男子勾引,这个男子身穿绛碧袍,并且每次到来都伴随着细雨。不就这个女子便生下一个男孩,结果这个男子却说你丈夫要回来了,我们不便相会,但我们的孩子还请你藏在瓮里多多照顾,有空喂奶。又过了几年,孩子稍稍张大,一天一道红光罩住女子家中,不久又散去,而瓮里的孩子已经不见了。(男子这时还带着孩子向女子告别)。这种距今1500年的故事,头尾完备,充满魏晋风味(甚至这种风格一直延续到日本的《源氏物语》),就是放在明清小说里也是不遑多让的,这神奇的霓虹在当时人们眼里如何不是精怪?
                        说到霓虹,古希腊人认为彩虹女神是宙斯的使者,这一点东方亦然,霓虹经常被认为是上天的使者,他的出现有时祥瑞,比如饮水某人家意味着这人升官发达;有时又是凶兆比如《淮南子·天文训》:“虹霓,彗星,天之忌也。”
                        《春秋谶》:“天投霓,天下怨,海内乱。”《晋书·天文志》:“妖气,一曰虹霓,日旁气也,斗之乱精。”等等。现代神话学者就研究分析认为,双头龙蛇的虹可能被当做水神和丰饶的象征,同时虹饮水过多导致世上水少这也成为古人对干旱的解释,于是乎虹同样也具备了旱神的神格。兼具灾难与恩惠,完美的原始朴素的灵异生物。


                        IP属地:安徽502楼2020-07-02 11:50
                        收起回复
                          说到龙,就能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对待妖怪,我们也是双标的。比如,你何时见过龙妖,龙精?
                          那龙也没有坏的呢,有,明清小说直接就说孽龙、恶龙。但再孽、再恶,他们也不是妖怪。但明清能出现这样,主要还是因为市民的兴起。
                          再往前,说到作恶的,那就不是龙。只是一些类龙的怪物。比如先秦两汉的蛟蟠虬螭啊,在比如两宋的龙生九子啊,总之坏的都是像龙而不是龙的东西。其实这些都是对恶龙的讳饰,我为什么敢如此肯定呢, 这个可以给大家做些分析。比如先秦两汉的蛟蟠虬螭,说蛟和龙的区别,龙有角蛟没有;说到蟠和龙的区别,一个能飞一个盘曲伏地;而说到虬和龙,也是一个有角一个无角。很搞笑不是吗?其实本质上也就是对龙不同造型的简单对比而已,但硬要把龙的恶归结于一些造型。
                          而所谓龙生九子,其实在真实里就是人们在各种器物上铸造出的不同造型的龙,但是这些龙因为标准不统一,有收身、蛇身;有大有小,姿态万千。于是乎,就有人给他们编纂龙生九子,什么囚牛啊、睚眦啊、鸱吻啊、霸下啊、赑屃啊等等,创造出名字,他们就不再是龙了。但这跟皇帝的新衣没什么区别。
                          龙必须是神圣的,这一点我们现在人也在如此做,比如硬要说佛教的龙不是龙,是大毒蛇,君不知中国的龙本身也有如毒蛇的恶啊!


                          IP属地:安徽525楼2020-07-17 10:21
                          收起回复
                            凤引九雏
                            说完龙子,来说凤雏。这个主要是在抖音上被气着了,一堆不知哪个营销号引了那个小说瞎编的玩意儿。“凤引九雏”出自《晋书·穆帝纪》:“ (升平四年)二月,凤凰将九雏见于丰城 。”只是天下太平、社会繁荣的吉兆。“从来没有凤凰九个儿子的名号和细节。
                            所谓凤凰,其实和麒麟一样是同种雌雄异名的鸟。在山海经中,只是写了“有鸟焉,其状如鸡,五采而文,名曰凤皇”,应该是中真实存在的生物。但是在《山海经·图赞》里说,凤凰身负五种像字纹:“首文曰德,翼文曰顺,背文曰义,腹文曰信,膺文曰仁。”这一看就是汉以后的产物。并且也是这一时期,大量神化,比如《尔雅·释鸟》郭璞注,凤凰外形特征是:“鸡头、燕颔、蛇颈、龟背、鱼尾、五彩色,高六尺许”。《说文解字》载:“凤之象也,麟前鹿后,蛇头鱼尾,龙文龟背,燕颌鸡喙,五色备举。出于东方君子之国,翱翔四海之外,过昆仑、饮砥柱,濯羽弱水,暮宿风穴,见则天下大安宁。”再如《论语谶》曰:“凤有六象九苞。”六象者,头象天,目象日,背象月,翼象风,足象地,尾象纬。九苞者,口包命,心合度,耳聪达,舌诎伸,色光彩,冠矩朱,距锐钩,音激扬,腹文户。行鸣曰归嬉,止鸣曰提扶,夜鸣曰善哉,晨鸣曰贺世,飞鸣曰郎都,食惟梧桐竹实。这都是两汉的产物。
                            而说到类凤凰的生物,后汉蔡衡曾留下:象鳯者五。”的说法,而南宋王应麟编=在《小学绀珠》卷十说:“五鳯谓:赤者鳯,黄者鹓鶵,青者鸾,紫者鸑鷟,白者鹄。青鸾、赤凤、鹓鶵、鸑鷟、鸿鹄都是凤凰。抛开鸑鷟、鹓鶵这些不说,一看就知道是古人描述鸟类的名称,与现代物种无法对应上而已(同例的还有狻猊和狮子),鸿鹄就是现在的白天鹅。
                            说完这些生物学上的论证,我们说回神话。所谓凤凰,两个字的意思是完全相反的,先说凰,这个字过去最早是皇,之后才有了风字框。语言学家考证凤皇,可能是指凤鸟之皇,当然,也有学者认为,凰是代表光辉奕奕的意思,从这个角度看,凰和金乌应该类似。而凤则毫无意外,预示着这个鸟和风的关系,所以很多学者也考证凤和飞廉、大风这些其他故事传说里的鸟形神兽的关系。


                            IP属地:安徽528楼2020-07-20 10:13
                            收起回复
                              不从之弥勒
                              所谓弥勒,对于中国来说是典型的外来神,但从整个欧亚来看,他在东亚的出现具有很浓厚的学术意义。他代表着印欧神话的确广泛存在于整个亚欧大陆,我们一点点来说。
                              在古代发源于印欧之间的高加索山南麓,有着一个古老的游牧族群。他们就是后来席卷全世界的印欧人(欧美各民族的主体、印度、伊朗等的共同祖先)。在印欧人的万神殿里,有这样一组对偶神,他们互为表里,象征着昼夜轮转,用吠陀神话的语言来说,这组对偶神就是密多罗-伐楼拿。这两个都是光明的象征,一个代表白昼、一个代表黑夜,一个阴性一个阳性。除了光辉太阳外,这两个名字各有各的含义,密多罗代表着契约与伙伴,伐楼拿则是遮蔽与秩序。慢慢地,这组对偶神的形象随着伊朗与印度族群的分离也开始变化。在伊朗,密多罗成为当之无愧的光并演化出太阳神密特拉,并一路向西传播,在古罗马甚至出现一度问鼎的密特拉教。而在印度,则相反密多罗更多地和因陀罗(印欧万神殿里的雷雨神)结合,出现因陀罗伐楼拿的组合,伐楼拿一度是光辉的海洋、惩罚者这样的形象,但很快在印度教里成为雨水、海洋的象征,在佛教里成为水天。
                              说回密多罗,在吠陀时代,仍然与伐楼拿关联密切,二者共同统治天与地,保卫世界,惩罚罪恶,乃‘宇宙大王’、‘真理主宰。但再往后,印度神话里的密多罗更多强调他伙伴、朋友的一面。甚至在《梨俱吠陀》中密多罗可以作为普通名词“朋友”使用。在往后的婆罗门教-印度教体系中,密多罗也是成为秩序和法律的维护者,象征着友谊等光辉道德。有个词叫做像密多罗一样的,他似乎成为诸神的典范。
                              密多罗天王、光辉这样的形象被佛教固定下来,经由东南亚传入东方世界,弥勒这个名字正是在这个过程中诞生的。在刚传入中土的时候,弥勒更突出的是光辉天王的本相,他是兜率天的主人,兜率天是光明的天堂。甚至白居易有诗云:“海山不是吾归处,归即应归兜率天。”弥勒兜率天甚至一度与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世界抢起了生意。从某种程度上,这也可以看做南传北传不用佛教神话体系内部斗争。但最终以兜率天丧失主流而告终。
                              可是好巧不巧的是,从中亚传入中原的不只是大众部佛教,在盛唐气象下,祆教、明教、景教等都纷纷赶往东方这世界繁荣鼎盛之核心。但随着唐的衰弱,这些缺乏足够时间完成本土化的教派都只有消亡的份,只能再丧失话语权后成为民间散布的秘教,这种情况下这些秘教于是往往和反朝廷力量相结合,于是乎进一步雪上加霜的使得他们被打压,而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报团取暖,弥勒作为失败者中最强大的存在,成为一种共同的代表光明神主宰的神格。但弥勒教只有式微的结局。
                              可是,当王位出现了,一个强者的倒下只会是给新的王者腾下空间。罗教就这样横空出世了,但是罗教也经不住朝廷的几个回合,又不肯就这样直接退出。于是乎,这些失败者开始新一轮的整合,而原本盟主弥勒一回生二回熟,自然成为新的大盟主。在新兴的白莲教里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


                              IP属地:安徽529楼2020-07-20 11:10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