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mpione吧 关注:32,799贴子:571,247

回复:中国之不从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人升格成为神,这一点在古往今来都是存在的。只是因为许多国家文明断裂和没有传承而导致模糊不清,这种模糊随着时间又不断继续扩大化和再创造,直至再也看不清本来面目。
例如:著名的北欧神话中很多都据说是真实的丹麦国王,而吉尔加美什的前任也被证实是真实存在的国王。是神话,还是历史,这个恐怕只有天知道。
但是由于我国史学发达,加上文明从整体上并未出现断裂的情况(只是不断有新的涌入和诞生)所以看的很清楚
人是可以变成神的


IP属地:安徽355楼2019-05-24 09:05
回复
    人变成神最早只是在政治领域,战败的将军,长胜的国王都是被人膜拜的象征。
    造神源于人们对他人那份超出自己能力和理解的行为的推崇,换句话说就是自己没有的。而这份推崇如果是很多人情感的汇聚,那就很容易形成集体无意识。
    这种简单的状态至今也存在,在经济领域和部分所谓公知、敏珠身上也有体现。人是很容易丧失自我沦为集体意识下的拜神者的


    IP属地:安徽356楼2019-05-27 08:37
    回复
      我的帖子终于被审核完了,撒花~


      IP属地:安徽362楼2019-07-11 17:21
      回复
        最近虽然哪吒很火,但是该讲的我应该都讲过了,哪吒、龙王、李靖。剩下的就是大神太乙和反派申公豹了。
        先说申公豹吧,因为这个角色相对简单。
        在动画里,申公豹成为豹子修行的异类。其实这个说法最起码10年前我就在网上看到过,很多人在天涯等上面言之凿凿说老人祖传说申公豹是豹子成精。因为我年幼时从未听过类似的传说,也就当做故事增长见闻罢了。
        但很明显《哪吒》的创作团队是很相信这个,还把他编入了动画里,这下子恐怕申道长最起码十几年翻不了身了。
        但是说实话,原本这么多年来, 申公豹的形象都不咋地,无论是《哪吒传奇》里狗屁不通的阴险小人,还是《莲花童子》哪吒里的小丑角色,又或者相对拍的最好的《凤鸣岐山》里加了很多无聊小动作的恶搞形象。但这些都和封神里的申公豹相差甚远,在我印象里最符合的似乎是《封神榜演义》里的那个,阴森,神秘,残忍。
        话说回来,申公豹这个角色应该算是比较惨的民间创作产物了,要知道在一开始他可是作为正面的现任出现在《三教搜神》里,作为某位英勇英雄神的师傅的形象出现。他的作用类似于金鼎真人(疑似玉鼎真人原型)、黎山老母等。可是在封神演义里,他却成了反派人物。这本凭借一人之力硬生生造神,变神的超强著作的影响,我们的申真人在黑道上越走越黑,最后成为了分水将军。封神里的这个形象其实来源于星官星相学——箕水豹属水,为豹。为东方最后一宿,为龙尾摆动所引发之旋风。故箕宿好风,一旦特别明亮就是起风的预兆,因此又代表好调弄是非的人物、主口舌之象,故多凶。申公豹很有可能因为这个名字而被陆西星(存疑)在封神里“再创作”了一把。
        但反过来说,封神里的申公豹也很了不起,因为他是中国神话小说史上第一位真正意味上的坏道人。之前的小说有凶恶的,有性格为富不仁,蛮不讲理,性情冷漠的。但并没有为祸苍生的,申公豹确是第一个,搅动36路豪杰征伐西岐,多少男儿丧生。从这一点上,申公豹变坏是值了的。毕竟作为培养英雄的好师傅,前有玄女、老母,后有太乙、玉鼎,哪里有他的容身之地?这一转型,千古之后,申公豹任然是朗朗上口的一号人物。
        生当鼎食死封侯,男子生平志已酬。申真人,愿你在结巴的豹子精路上再创佳绩,共筑封神宇宙。


        IP属地:安徽390楼2019-08-13 16:21
        回复


          IP属地:安徽415楼2019-09-13 14:59
          回复


            IP属地:安徽416楼2019-09-13 15:01
            回复
              关于所谓四凶,这四个中华文化传说中的怪兽只要你对神话略微了解的话应该都不会陌生:混沌、穷奇、饕餮、梼杌。这四者并列最早见于春秋左传。被称为古时候帝王的不成器的儿子,所谓帝鸿之子混沌,少昊之子穷奇,缙云之子饕餮,颛顼之子梼杌。
              但是这个说法其实是很搞笑的,因为帝鸿指的是黄帝,而缙云在某些语句下也是指代的黄帝,很有意思。
              关于混沌,他作为神出现远远早于怪兽。先秦庄子里混沌是中央的天地,浑然天成无面目,这个形象与同时期的山海经里的帝俊江是接近的。:“又西三百五十里,曰天山,多金玉,有青雄黄。英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汤谷。有神焉,基状如黄囊,赤如丹水,六足四翼,浑敦无而目,是识歌舞,实为帝江也。”帝江与帝鸿在很多古文献里都指出实际上是同一位。混沌作为帝鸿之子,与其父形象一致,基本没有大问题。但到了汉代,《神异经》里开始出现混沌状如犬的野兽模样。整个过程其实很容易看出是后来人的记录,对古典神话的歪曲与再创作。
              而所谓穷奇,从一开始出现就是怪物。但成书于先秦的山经和成书于汉代的海内经则记录了完全不同的两种穷奇的形象。《山海经·西山经》有云:“又西二百六十里,曰邽山。其上有兽焉,其状如牛,猬毛,名曰穷奇,音如獆狗,是食人。”《山海经·海内北经》中也有记载:"穷奇状如虎,有翼,食人从头始,所食被发,在犬北。一日从足。",很明显看出关于穷奇的形象还没有定论。甚至东汉人注释《淮南子》的时候,还把穷奇看做天神。
              穷奇那时候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概念。所谓恶兽也是后来才形成的。
              至于饕餮,《左传·文公十八年》云:“缙云氏有不才子,贪于饮食,冒于货贿,侵欲崇侈,不可盈厌;聚敛积实,不知纪极;不分孤寡,不恤穷匮。天下之民以比三凶,谓之饕餮。”
              梼杌,较早见于《左传·文公十八年》,原文是:颛顼有不才子,不可教训,不知话言,告之则顽,舍之则嚚,傲狠明德,以乱天常,天下之民谓之梼杌。
              那关于四凶到底真相如何呢,让我们回归目前已知最早的记录:
              《左传·文公十八年》:“舜臣尧,宾于四门,流四凶族,饕餮、混沌、穷奇、梼杌、饕餮,投诸四裔,以御螭魅。是以尧崩而天下如一,同心戴舜,以为天子,以其举十六相,去四凶也。”
              四凶最早是和尧舜相关联的。但是很巧合的是《史记》里记录了舜一则和四凶十分类似的记录《史记卷一·五帝本纪第一》中记载,“欢兜进言共工,尧曰不可而试之工师,共工果淫辟。四岳举鲧治鸿水,尧以为不可,岳强请试之,试之而无功,故百姓不便。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于是舜归而言于帝,请流共工于幽陵,以变北狄;放欢兜于崇山,以变南蛮;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殛鲧于羽山,以变东夷:四罪而天下咸服。”
              四罪四凶,流放四方边境。名称不同,行为类似,目的相同。很有意思,对不对?
              而且其实四凶四罪在名称和神话上还有更多的关联性。首先所谓歡兜很多记录里认为他是黄帝一族,而且歡兜与混沌从语音上十分接近。形象上来说歡兜与帝江都有有翼这个典型的特征。共工根据丁山的研究可以看做鲧或穷的扩散音。而所谓的鲧在古文献里是颛顼的子孙,他的神话也着重突出鲧固执与顽劣。而孔安国注三苗时直接宣城“缙云氏之后为诸侯,号饕餮也。”
              四凶与四罪不同名但实际却是相同的。古时是神,是部族。但他们被击败了,于是成为了不肖子,进一步被歪曲成为怪兽。


              IP属地:安徽418楼2019-09-16 17:23
              收起回复
                说起四灵,现在人都知道是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甚至这个也经常成为日本动漫里表现的中国元素(当然这也因为阴阳道也吸纳了的缘故)。但大家知道为什么是这四个吗?
                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最早源于星象,我国古人将星空划分为几个区域中央的三垣外围则是二十八宿对应天下九州。二十八宿分诸四野,东西南北,也就形成了四个大的区域。在秦汉时期又为这四野增添了五行属性,五方五行五色。东是木、是青。东方七宿由苍龙也更多被叫做青龙。南是火,是红,对应的就是朱雀。西是金,是白,天上就是白虎。北是水,是黑,对应就是玄武。
                但为什么是这四种动物形象呢?这就涉及另一个我国传统生物划分——五虫。西游记中对此其实也有描写。但这其实不是佛教的说法,最早来源于《礼记》
                故曰:有羽之虫三百六十,而凤凰为之长;有毛之虫三百六十,而麒麟为之长;有甲之虫三百六十,而神龟为之长;有鳞之虫三百六十,而蛟龙为之长; 有蠃之虫三百六十,而圣人为之长,此乾坤之美类,**万物之数也。
                羽虫之长是凤凰(朱雀)、毛虫之长是麒麟(白虎)、甲虫之长是灵龟(玄武),鳞虫之长是蛟龙(青龙)。形象差别最大的就是白虎了。
                但根据目前考古研究,白虎等四象在殷商时期就已经出现,反倒是麒麟作为四灵出现要到秦汉。用神秘的麒麟代替常见的猛虎作为毛虫的象征从逻辑上很恰当。但反过来白虎是原本的毛虫之长也没多大的问题


                IP属地:安徽420楼2019-09-26 09:32
                回复
                  那些所谓的“爱情”——牛郎织女(羽衣型)、董永与七仙女(田螺姑娘型)
                  讲这个话题其实很伤心,因为这种解剖很冰冷,也会破坏中国神话里的那种美感,但是还是想讲出来给大家分析分析,这个世界是什么样子的。牛郎织女和七仙女都是民间传说,和他们相似的故事在历朝历代的笔记、文学里屡见不鲜。基本上这种爱情故事可以分为两种不同类型——牛郎织女型和七仙女型。
                  牛郎织女的故事成型最早是在南朝,在这之前是牛、女的传说,这个是源于古老星象崇拜——牵牛星和织女星。这个也是牛郎织女的结局,也是最初的作用,解释天空中隔着银河的两颗星星,这个角度上来说和古希腊的星座神话没什么本质上的区别。但这个故事在后来的传说中变质了,人们把这个星座神话加以延伸补充细节,将牛郎变作人类的农民,织女保持天帝的女儿,以此来满足故事创作者和受众的那种自尊心或者说虚荣。除此之外,牛郎和织女为何在一起,这个本身就是所谓羽衣型故事的一个杂糅。即一个农民/贫民,因为偷看仙女洗澡,偷走仙女衣物,以此为要挟仙女下嫁给他并生了孩子,几年后(一般是三年),在孩子的帮助下,仙女找到衣物,独自飞上天去。
                  这个神话看上去很美,但仔细深究的话,牛郎这类贫民根本算不上尊重女性,他们在这些仙女看来和强盗、无赖根本没有本质区别。他们用强迫的手段使得仙女委身于他,所以当仙女有机会后会立刻飞离,回到天上与自己的父母团聚。在牛郎织女里,因为结果是注定的(牛郎星和织女星),所以在这个神话里为了消弭一些不顺畅的内容,变添加了一个助力——老牛。这个老牛几乎无所不能,能知道过去未来,牛皮还能使人飞天。这种角色在民间故事里出现,一般都是代表作者的力量,他唯一的作用就是帮助主角完成自己的任务。


                  IP属地:安徽428楼2019-11-18 09:20
                  回复
                    与结果先行的牛郎织女相比,董永与七仙女的故事更加悲哀,同样的这则故事最早出现在六朝的《搜神记》里。同样类型的民间传说还有田螺姑娘、龙女三娘等等,基本上就是一个贫民一无所有但品质很好,突然有一天一个仙女来到他面前一无所求说死说活要嫁给他,两个人生活了几年(一般是三年),这三年里,这个贫民生活越来越好,然后男子发现女子的身份(主动或因为各种原因导致),女子为了报恩/爱慕男子品德等而来到他身边,女子最后与男子分开。事实上早期的七仙女传说就是如此展开的,她的下凡是天帝的命令,时间到了,就得离开。
                    这个民间传说充分满足了所谓底层贫民,那些现实里的loser(用现在话说就是*丝)的幻想,自己一无所有混的屁也不是却能有美女愿意倒贴。为了让这些loser显得不那么*丝,于是乎给他添加了各种善良的品行,如孝啊,如帮助弱小(一般是小动物)这些。而为了让故事不那么功利,于是乎七仙女变得是爱慕男子而下界的。到了现在更加延伸出什么欢天喜地七仙女这些**的故事来,那些个仙女一个个都成了为了爱情的斗士。
                    七仙女类型故事最本质的核心就是个女子和贫民男子生活了几年后就得离开,那为什么会如此呢?这就涉及到我国古代一个古老而很悲哀的习俗——典婚,俗称共妻。
                    典婚,又称作承典婚、典妻婚。它是指丈夫将妻子典租给他人,在商定的时间内成为典夫的妻妾,期满后仍归原夫。典妻的丈夫多因贫困交加,生计困窘,故愿将妻子典与他人。典租双方须有媒证,并订契约,写明典租期,典租价。租期到后两不相欠,各回各家,如果生下了子女则要归典方所有,被典的妇女则独自回到原来的家中。
                    这种典期一般三至五年。怎么样是不是和两类故事很像?


                    IP属地:安徽429楼2019-11-18 09:37
                    收起回复
                      我以为我讲过了,但是发现并没有。这样我们来讲中国最原始的太阳吧。
                      现在如果你打开百科,会发现中国的太阳神是羲和,可事实上羲和只是太阳的母亲和御者而已,羲和生十日的神话传说早在先秦的山海经里就已经记载了。
                      也有人会说是东君,但很可惜的是,这个名称除了屈原的楚辞外,在任何其他早期的典籍里都找不到记载。甚至楚辞了也只是对这个神有个模糊的光明的太阳神的印象而已,形象、事迹基本一无所有。
                      那到底什么是东方的太阳呢?在后期的民间传说里是太阳星君,这个宗教和星宿崇拜结合而诞生的神祗。但是如果我们追溯到远古,就会发现——踆乌才是太阳的象征。
                      在横跨欧亚的古印欧民族神话里,他们把太阳视作骏马(通常是白马),驰骋在万里的碧空之中。而在古老的东方,人们则通常把太阳视作鸟,尤其是乌鸦。事实上在整个世界里与鸟经常是太阳神的眷属,尤其是鹰隼这样的猛禽。而乌鸦虽然在现代汉语里以形象丑陋、不吉的形象出现,但乌鸦的确是猛禽的一种(尤其是渡鸦这样的鸟类)。在三星堆出土的太阳神金箔和青铜神树里,也都是以鸟的形象出现。
                      东方视作太阳化身的乌鸦,是三只脚的,三只脚的乌鸦叫做踆乌。放眼整个东方,也有金乌、八咫乌这样的称呼,但不管名字如何变化,它们都是三只脚的象征太阳的乌鸦。在远古东方的阴阳五行学说里,太阳象征着阳,而三只脚的金乌也可以看做男性鼠蹊部的隐喻,这物也是标准的阳。从这种角度上,把金乌和太阳联系在一起也有理论依据。(同理就是蟾蜍和月亮)
                      这里的问题在于,日本虽然从语言文化角度并不一定源自东方传统的汉藏语系(目前的推论有达罗毗荼和南岛占主流),但是作为东方文化的辐射区,在早期收到周边文明的影响十分剧烈。从西方传来的先进的制铜冶铁和其他工艺都为这个区域的文化带来飞速的发展。这种影响之一就是被日本成为三神器之一的八咫镜。这种铜镜在汉代的基本形制是正面是能印出人影的铜镜,背面则是雕刻有金乌形象的花纹。这种能印出人形象的物件在古代日本人眼里被视作神圣和神秘的象征,全面接受了这种文化之后,八咫乌也就成为佩戴八咫镜的太阳神鸟了。


                      IP属地:安徽438楼2019-12-03 10:09
                      收起回复
                        泰山信仰的延伸——石敢当
                        石敢当这个词最早出自西汉的蒙学读物《急就章》里,但因为里面的词基本都是随意罗列,所以也不存在什么具体含义。而我们今天看到的石敢当,其实本质上是一种泛灵论的灵物信仰,即某人或某物是神秘神圣神奇的,于是乎和他相关的某些物件也变成了神秘神圣神奇的,典型就是圣遗物崇拜。
                        今日意义上的石敢当,最早不会超过唐代,它最初是镇路石、镇宅石,也就是水浒里被武松举起来表现天生神力的那块。放置大石头在路上用以驱邪避鬼的偶像崇拜(事实上也是古人对屋檐尖角、快速道路的一种恐惧与崇拜)。
                        而镇路石的来源,也因为是早期民间口耳相传的因素有很多种起源,有的地方认为是姜太公,有的地方认为是石将军等等。而泰山石敢当最初是泰安当地的习俗,人们从巍峨的泰山上采下石头用来镇路、镇宅,在后来全国的这种镇路偶像就全部变成了泰山石敢当。这样的变化,也使得许多原始泰山信仰流入石敢当中,石敢当除了最初的功能外,还有了驱邪避鬼的功能,既然能驱邪避鬼,也就成为了保护民众平安的象征,人们也为他延伸出降妖镇鬼的传说。
                        偶像崇拜久了,渐渐就会诞生出新的神明和信仰,这也是为什么几乎所有迈过多神信仰阶段的新兴宗教都严厉禁止偶像崇拜的原因。石敢当作为偶像,能镇宅镇路,最后变成保平安,驱邪避鬼,他身上也兼下了很多门神、宅神的职责。这种意义的泛化也使得他成为神明,在明代左右人民开始为它创造出了如“石将军”“石大夫”等,而到了清代、甚至还出现了祭祀石敢当的庙宇——石大夫庙和祭祀仪式的庙会“石大夫会”。如果不是外部环境的不允许,我国的万神殿里又会多出这样一尊神灵。


                        IP属地:安徽440楼2019-12-04 09:10
                        回复
                          中国之不从里,我还有两大类没有讲,一个是宗教神(因为宗教原因而被称为无所不能的神),另一类则是人神。因为我对宗教神其实大多无感,所以接下来会分析一些人神,真实和虚幻结合,历史与传说相交。可能会略显枯燥,但是作为我们最熟知的我觉得这样的中国神应该被大家所知晓


                          IP属地:安徽460楼2020-03-17 15:21
                          收起回复
                            工匠的祖师爷——鲁班
                            这个名字现在应该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被王者农药带了节奏使得很多东西又走进大众的视野之中,其实在这之前,有上过高中的朋友应该都知道他。作为神的鲁班,在真实历史上就是公输班,不错也就是那个在《秦时明月》里出现的残疾老头的祖先。
                            鲁班被记录其实并不是历史,而是来自诸子百家中《墨子》的记录,作为宣扬墨子精神与能力的垫脚石而出现的反面人物。在书里的公输班就是一个能工巧匠,善于制作各种攻城器械,虽然最后全被墨子化解,但是到了之后的2千多年里如果不是读书人没几个,但鲁班的大名却在与日俱增。作为远古有名的工匠,鲁班成为了木匠、瓦匠、泥水匠等工种的祖师爷,成为最大的行业守护神之一。在民间,关于鲁班的传说最多的就是他发明了各种木工工具如锯子、墨斗等和他建造了各种精美的事物,如赵州桥等,这也使得鲁班成为发明创造之神,和西方的工匠神赫菲斯托斯交相辉映。
                            其实中国传统的工匠神并不一开始就是鲁班,《左传》《山海经》里就记载了另外的一些制造和发明体系,“奚仲 作车, 巧垂 作舟”,左传里把他们说成是尧时期的巧匠,山海经里直接给他们的谱系连到了黄帝和帝喾上。其实和鲁班一样,都是说远古之前的能工巧匠。这种崇古的传统历久弥新,把一切都归结远古的前辈,也因此我国数千年的文明多少工匠最终默默无闻,鲁班与其说是历史人物,不如说是历代无名工匠的集体意志化身成的神明


                            IP属地:安徽461楼2020-03-18 09:42
                            收起回复
                              酿酒的祖师爷——杜康
                              这个已经算是常识了吧,但是这个人身上却有着很浓厚的神话意味。
                              虽然民间传说少康是黄帝时期的人,但文献史书里却记载了另一种版本,东汉的许慎在《说文解字·巾部》:“古者少康初箕作帚、秫酒。少康,杜康也。”但是在《世本》里却说:“杜康作酒。少康作秫酒。”,而北宋的《酒经》里又说:“酒之作尚矣。仪狄作酒醪,杜康作秫酒。”杜康、少康一人、两人?
                              如果杜康和少康真是同一个人的话,那这个事情就很有意思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所谓的少康是传说中的夏王朝的国君,太康失国,后羿(现在网络上多称为夷羿)立中康为主,中康的儿子相在当上国君不久后就被后羿驱赶。而之后寒浞杀了后羿,又灭了相。而这个相正是少康的父亲,最后少康灭了寒浞,重新成为夏朝的后(后是王的意思,所以后羿就是羿王,也因此司母戊改名后母戊),史称少康中兴。
                              我说有意思在哪呢?
                              年轻的领袖,凭借酒的神力,打败篡权的魔王/怪物,这样的神话母题在这个欧亚大陆还少了吗?
                              波斯列王纪里法里顿击杀扎哈卡,吠陀神话里因陀罗击败弗栗多。
                              如此看来,少康很可能就是已经遗失在历史里的军神中的一员了


                              IP属地:安徽467楼2020-04-07 11:10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