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mpione吧 关注:32,798贴子:571,182

回复:中国之不从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雷公的配偶——电母
与雷公信仰的源远流长复杂多端不同,电母从最初的就是作为雷公的配偶神出现。由于统一的雷公造型最早不会早于明朝,所以电母也是在明清时期才慢慢形成神格出现在中华神话里的神明。(虽然电母的名字最迟在北宋就已经出现)
雷公电母,一阴一阳。这种阴阳组合恰恰是中国信仰的核心之一。而电母这样的配偶神从诞生的那一刻就是为了作为另一位神伴侣而存在,因此上她的诞生也并没有多少历史与传承,电在传统国人眼里也只是为雷照明的附属。不管是手拿电光镜还是双手运光,电在国人眼里是毫无杀伤力的存在。
但很有意思的是,电母相关的神话大多是雷公电母吵架,天上也会雷电交加。看来家庭和睦和家里雌威大盛,真是中国自古以来的传统


IP属地:安徽287楼2018-06-12 09:12
回复
    发现有一个旧的帖子没法出去,但错过了时间段再发就有点无意义了,好纠结......
    是不是要再等一年呢~


    IP属地:安徽288楼2018-06-15 16:47
    收起回复
      很多事物自古以来都被认为视作拥有魔力,具体而言,大体上分为两种。
      第一种是在朴素的古人眼里无法解释,但又能通过经验得到认知的事物,即因为未知而神秘神圣。如自然的天体运转,季节变化,雷电、火焰、暴雨、死亡都是此类。它们给人们带来灾难,但又给人们的生存提供希望与可能。繁荣与毁灭,生与死的两位一体,一阴一阳,周而复始。
      另一种则是因为古人确切的观察,再因为联想或是无法解释而产生的崇拜,即因为已知而神秘魔幻。举个例子来说,就像是在用十个手指头计数,突然有人摆出了11一样,11是能用双手表示的,但双手计数只能到10的人眼里,摆出11无疑是神奇的一样。这种崇拜大多出现在人们对自身发明出来的工具里,如铃铛、镜子、扫帚等等
      少部分在反应在动物身上,如暴雨前的蛙鸣,会蜕皮生长的蛇,把两种已知的又有一定关联的事物混合等同,从而奉献上膝盖和祭品。


      IP属地:安徽290楼2018-06-26 11:14
      收起回复
        连接梦境与真实——镜子
        对于不知道光学显像原理的古人,在一个事物上看到别的事物,本身就像是一个魔法。当工业革命后发明出的照相机传入技术水平相对落后的东亚诸国,照相机也一度被视为妖魔鬼怪的物品,霓虹甚至传出被照相机拍到,会把人的灵魂吸到那个黑色的箱子里。无论赛文、浪客剑心还是新撰组异闻录,甚至银魂都反复利用着这个梗。
        镜子在古代会被认为有魔力相比也是如此吧
        人们在镜子中看到了一个名为自己的形象,尽管知道自己是人,但唯有镜子能告诉我,我长得是什么样。换而言之,镜子是人们认识自己的第一工具。甚至人们会产生一种错觉,即镜子中有一个幻境,所谓镜花水月即使如此。


        IP属地:安徽292楼2018-06-29 14:31
        收起回复
          钟鸣鼎食——铜鼎
          鼎这个器物是中国人独有的发明,但类似的事物却是遍及世界。所以在许多文人翻译荷马史诗的时候才会把《伊利亚特》里的青铜罐翻译成鼎,其实他们都是用来烹饪的炊具。钟鸣鼎食,鼎最早就是煮肉的炊具。
          但是什么时候,鼎开始具有魔力了呢?不,这个问题问的不对。应该说,鼎这一类的大型炊具为什么在整个世界都被看做魔力的象征呢?凯尔特里达格达有能源源不断涌出食物的魔法大锅,魔女制造各种药剂也需要黄铜釜,阿伽门农像阿基里斯赔罪的礼物之一就是10个崭新的铜鼎。。。。。
          原因或许就在于这类事物的本质是大型炊具,它的材料注定在过去它不可能是普罗大众所能使用的事物,使用者基本上以贵族、国王、祭司为主,这些人在古代经常被看做神的化身。鼎的作用是盛满食物,理所当然的,这些食物的作用除了供贵族享用外,也会成为祭祀神明的器物。这样的推论如何让鼎没有魔力?
          中国人自古相传,“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皆尝亨鬺上帝鬼神。遭圣则兴,鼎迁于夏商 。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沦没,伏而不见。”这里的鼎的魔力正是他从炊具向祭祀礼器的变更,再往后鼎就成了国家社稷的象征,所谓问鼎中原,正是楚王对西周王室权威的挑战


          IP属地:安徽293楼2018-07-13 11:25
          收起回复
            魔力载体——符文
            之前我曾说语言是魔力的第一载体,包含了言灵、魔咒等思想的语言的确非凡。但曾经,在人们正视印第安文明之前,文字被看做是人类文明的第一体现。即使是现在也是如此,如果二里头文明发现了文字,考古学上便可以确凿地断定夏王朝的存在。
            文字的魔力有多大呢,这个可以类比语言,因为写了下来,人便不再只是个体的生物,而是有了传承。古埃及的透特、巴比伦的恩基、希腊的缪斯、北欧的奥丁、中国的伏羲和仓颉,几乎所有旧大陆的主要文明都有专门掌管文字符号的神明,所有的古人把文字视作人与神沟通的桥梁之一,是带有魔法的象征。这也是为什么识字的人会受到他人尊敬原因,在过去,掌握文字的人就是掌握了知识与魔法,而文字的传承又恰恰在那些祭司之间,秘而不宣。
            最古老的时候,文字就是魔法。像北欧神话直接把北欧人的文字——如尼文字视作魔法,这也是现代暗黑破坏神符文这一系统的原型。但随著识字的人数在不断增加,知识开始在更广阔的统治阶层流传,于是单纯的文字不再神秘。于是乎转而形成对古代文字或者变形文字的魔力崇拜。《哈利·波特》系列里的魔文课也是这一思想的再创造,古代的文字和现代的文字有所不同,他记录下的内容因神秘而魔法。另一个例子就是中国的符,平民老百姓所谓鬼画符也,正是如此,符上写下的文字经过特定规范的变形在道士等巫师手里流传,外人认不得,于是符就有了魔法。


            IP属地:安徽294楼2018-07-16 16:06
            回复
              声音的崇拜——铃、钟、磬等
              发出声音是很神奇的事,对于发出声响的物件产生好奇是人类和动物的天性,最起码笔者孩提时代就对那些能发出声音的锅碗瓢盆和杯子桌椅很感兴趣,只要去过小学的人应该都曾体会过孩子对大吼大叫、努力撞击桌椅发出巨大声响乐此不疲吧~这一方面是因为孩童对音频的感知与成人不同,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做声音/乐器对人的天然吸引力
              所以古老的咒语诞生之后,随着宗教的发展,必然是音乐乐器的兴起。这一点不论东西都是一致的,西方的基督教从颂念圣经到唱诗班的发展,中国的道教则是经过南北两大家(寇谦之、陆静修)的改革,由念经到了配乐唱诵。甚至佛教也有这个过程。
              可为什么中国神圣的法器是铃、钟、磬、渔鼓,而不是常见的古筝、琵琶、笛子、二胡呢。其实很简单的原因是我们现在常见的这些所谓中国传统乐器最早都是舶来品,笛子又叫羌笛,最早是羌族的民族乐器,二胡又叫做胡琴,最早来自草原的少数民族,古筝传自西域,而琵琶更是一个音译,唐朝还有批把的翻译。
              岔开一句题外话,唐朝的琵琶可是不我们如今看到的这种立起来双手弹拨的乐器,而是类似于吉他,横过来一手拿拨片刮的乐器。(日本琵琶至今还是如此)
              真正最传统的中国乐器都是音域范围比较小,声音比较中正平和的 (说白了就是演奏内容较为单一,没有太多的高音和低音)


              IP属地:安徽295楼2018-08-07 11:49
              回复
                关于中国的很多俗神再讲下去就会设计历史神话的问题了,关于这一点我一直犹豫该不该涉及,因为降讲到了基本上就是个人对事物的主观理解了。神话的历史,历史的神话,不管怎么讲都有点历史虚无主义,你们想听吗?想听的话我会再更新下去。


                IP属地:安徽308楼2018-10-29 22:45
                收起回复
                  最初的武圣——姜子牙
                  谈到中国最早的军神、战神,那无疑是被秦汉皇帝祭祀兵主蚩尤。但论到从汉末到明初辗转千年来被祭祀的武圣武成王,那就是太公姜子牙了。比起吕尚、吕望、太公望这些被各种史书记录下真实人物,姜子牙更像是脱胎于历史的神话。兵书《六韬》的著作者,政治的达人,天生的法师。在民间,无数的事迹与他挂钩,他的军事能力也被神话到成为中国的武圣人,在唐朝更是被封为武成王。
                  在姜子牙的身上,历史的成分已经异常单薄,比起作为一个人。在人们心中,它更像是无所不能,睿总聪慧的鹤发童颜的仙人。即使被夺取武圣称呼的明代,人们依旧会用其他形式来传送拓展他的神话,最巅峰的就是《封神演义》这部神魔小说了。代天封神,百无禁忌。


                  IP属地:安徽309楼2018-11-08 11:58
                  收起回复
                    春神句芒
                    人面鸟身,作为春神的句芒,他的事迹广泛存在于先秦典籍之中,即使是子不语怪力乱神的儒家,也在《春秋左传》和《礼记》中留下记载。春神曰句芒,与西方代表死而复生的春生不同,东方的春神更仁慈的单单只掌握象征着春的生命力,句芒是给人带来生命的神,让人们延寿,昭示霸主的崛起。
                    鸟的象征,往往意味着使者。人面鸟身的句芒在春秋登场也是作为上帝的使者出现。
                    但很遗憾的是,秦汉的新时期春神这样的古老神明并不为新兴宗教所重视。在民间,对农业和土地的研究人类不会再迫切地把春夏秋冬季节轮转看做神圣而无法掌握的事。在贵族间,寿星、仙人,掌管生命神职的神太多了。
                    句芒的没落,如此简单,如此随意。直到现代,因为网络小说,而称为人们妄想中的祖巫


                    IP属地:安徽312楼2018-11-15 18:08
                    收起回复
                      金神——蓐收
                      有春就会有秋,春天万物萌发,所以是生机勃勃的【木】,秋天丰收,万物肃杀,所以是萧瑟冷峻的【金】。
                      辱收正是金神,又名金正。人面、白毛、虎爪、执钺。
                      说到金,不得不说这是我国古人的伟大创造。不管是古代印欧民族后裔的广大欧亚区域,还是纵横中美洲的阿兹特克人,他们对自然的认知都是四元素论,或者说类似的世界构成“地水火风”(希腊人和印度人叫地水火气,但意思是一个意思),插句题外话,佛家思想的四大皆空、阿兹特克的四个纪元无不是对四元素的崇拜和衍化。
                      唯独中国,除了地水火风的理论外,还有五行思想,把金摆到了一个崇高的地位上(世界的基本构造)。
                      有人会说木不也是吗?其实,木可以看做风的变体。例如八卦八纯卦中有巽卦,巽的意思是风,《西游记》里更是有名为巽二郎的风神。但在原始的周易解读里,巽也有木的意思,象征事物的生长萌芽。只有【金】是中国五元素论的独创,是我们与世界迥异的代表。
                      所谓金,最早单单指青铜,再往后衍生为黄金。但除此之外,金还有一个意思就是兵器,进而衍生出战争、刑罚。没有什么比寒冷的刀光更适合反应秋天的肃杀氛围的了。这也是中国古代选择秋后问斩、秋点兵的原因。
                      另外,金的颜色不是黄,而是白色。这一点也与我们现代人的观念相左。金代表方位西方
                      ,代表颜色是白色,代表动物是老虎,代表季节是秋。这种延续了几千年的观念在蓐收身上集中就有反应金正、秋神、白毛、虎爪、执钺。


                      IP属地:安徽314楼2018-11-27 18:40
                      收起回复
                        今天我们接着来讲水神
                        楼主生在江东,老家却是在江淮之间。在那里我们从小就听到各种神啊鬼啊的故事,尤其是关于蛇的最多,这些故事以后有时间,大家也有兴趣的话我再和大家分享。但除了蛇以外关于蛇,最有名的故事就是水淹城池,这种故事在我老家一带有很多,其中最有名的一个就是水怪无支祁了。
                        关于无支祁,这位中国最早的猿形神无疑是充满神秘色彩的,很多人都说他是孙悟空的原型。而他之所以有名还是因为参进了大禹治水的神话体系中,英雄的神王战胜水怪,这个是世界神话都有的母题。但问题在于无支祁作为水怪长相的独特,“形若猿猴,缩鼻高额,青躯白首,金目雪牙,颈伸百尺,力逾九象,搏击腾踔,疾奔轻利”,他无疑是像猴子,可水和猴子有什么关系呢,在我最初读无支祁神话的时候就不明白,直到后来我才知道淮河上游关于淮河水神的神话里无支祁也是龙蛇,和我家乡一致,这样我就搞清楚了。无支祁既是龙蛇,也是猿猴。流传最广的无支祁形象是猿猴,但这却不是生活在江淮之间的本地人所流传的形象,而是当初征服淮河流域的中原部族流传的形象。又因为他们的著作而把这种形象固定传播到世界。
                        无支祁是淮河的水神,而且是女神。因为比起无支祁,我们家乡故事里淹城的神叫做水母,和山西晋祠的水母娘娘名称很像,但按照我的了解似乎不是同一位神明。女神+水神这样的组合,所谓的无支祁无疑也是古老的大地女神中的一部分,在远古生活在这一带的人被称为东夷,来自黄河流域的部族在周公时代依然与东夷征战不休,最终是中原的相对先进的文明对弱势区域的征服,女神的神性被贬低,淮河的河神也就成为了凶暴的水怪。
                        但这只是开始,远古的淮河是平静的母亲,从不汹涌,在黄河夺道以前淮河流域可以说是平静的波澜不惊,四渎之中和济水一样算是平静、温和的河流。可是唐宋明清以来,淮河泛滥不止,十年九淹,这种源源不断的洪水灾难又反过来加深了水怪无支祁的形象,《西游记》里的水猿大圣,我们家乡称之为水母的神无疑都是无支祁。这种形象在全国各地被广泛认同。


                        IP属地:安徽324楼2019-02-26 10:45
                        收起回复
                          江山社稷——庙堂之上的重神
                          我之前一直在说,中国的神明存在很典型的两种,一类是民间信仰的扩散,神话本身支离破碎,但作为神格又广为人所知。另一类是被朝廷认可的收到公众祭拜的神明,他们几乎没有神话可言,而是为了职责而被推崇的神。甚至这一类神可以没有形象,而是具体的自然物。
                          代表就是——江山社稷。社是土地神,是后土,是神农,是老百姓眼中最亲切的土地公;而稷却只有一个,就是谷物,也就是五谷神。从广义来看,谷物神也是地神的一部分。
                          其实,放眼整个世界,对于食物的需求即使是近现代依然没有完全解决,食物意味着生存。而比起朝不保夕的狩猎和采摘,从土地上收获的植物以及圈养的畜牧业更能满足人对食物的需求,对能提供食物的土地发起崇拜则是几乎所有发展壮大的民族都有的信仰。但中西方不同的是,中国的地神更多的是以文化英雄的形象出现,而所谓的文化英雄,大多又都是始祖神。希腊神话的波塞冬在迈锡尼——克里特时期或许也曾有这样的身份,但是毕竟是过去式。唯有伟大的华族,把这种农耕的传统牢牢把握下来。
                          五谷神,是后稷。关于这位是人还是神,就我而言破朔迷离,他被认为是周的始祖。但稷这个名字,本身就代表着五谷之一,而他也被作为稷神来看。究竟是因为神而有了名,还是因为人而成了神(我们历史上都倾向于此)其实是很难论断的。但可以肯定这的确是我们本土的神,除了寒带与温带之间生活的农耕民族才会诞生如此的土地谷物神,海岛系列的关于食物的神话,多是分泌物,源于对贫瘠土地的印象;印欧系列的食物神话则是保留了刀耕火种的印象,留下血迹的痕迹。我们的食物来自丰壤土地的深耕细作,来自我们文化本身的厚重与传承


                          IP属地:安徽327楼2019-03-15 09:41
                          回复
                            很多朋友在回复里希望我讲讲山海经里的神。诚然,山海经对每一个神话迷来说都是一部神奇的宝典。笔者对《山海经》也曾经十分迷恋过,到什么程度呢?我在10岁的时候买了一本应该是中华书局出的《山海经》,当时看不懂,于是乎我几乎把整个东山经硬生生背了下来,现在还有些印象。
                            但随着对神话的认识越来越深,我渐渐地不再把山海经看做光怪陆离,或者说山海经在我心里已经不像开始那般神秘莫测。五臧山经几乎可以看做原始的自然、地理、祭祀、掺杂部分朴素历史的综合体,里面的那些怪兽,在我眼里已经称不上奇怪,很多我都能在现实中找到对应(应该说是绝大多数,笔者也是个生物爱好者),怪兽不怪,自然不再神秘。举个例子的话,像是犰狳“有兽焉,其状如菟而鸟喙,鸱目蛇尾,见人则眠,名曰犰狳”,你可以在网上搜素发现犰狳的长相和这个描述是一致的,再比如鹦鹉“其状如鸮,青羽赤喙,人舌能言”。
                            反过来说,山海经的神话更多集中在海经里,但有人(形)出没时,这个故事才算是神话,纯粹的怪兽是构不成神话的。刑天、精卫、大禹、后羿、猰貐、帝俊、烛龙等等,真的很有意思
                            所以,愿每一个喜欢神话的人都能阅读山海经,它将是你神话学的开始


                            IP属地:安徽345楼2019-04-16 09:12
                            回复
                              要讲些所谓的神兽吗?还是继续人变成神的套路?想听听大家的意见


                              IP属地:安徽354楼2019-05-14 09:07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