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mpione吧 关注:32,789贴子:571,121

回复:中国之不从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越是古老和原始的文明越是保留了大量的原始信仰。人们认为山有山神,河有河神,乃至于树木猪狗都有他的精灵。其中尤其以山河最为尊贵。不管是原始雅利安的万神殿还是凯尔特、希腊都少不了河神的体系。至于山更是普遍意义上的神圣,最差也是神的居所(当然北欧那些没有生命的荒山除外)。今天我们聊一聊中国山与水的精灵之主——河伯。
在现代汉语里,江河似乎很常见,河有淮河、漳河、通天河;江有岷江、怒江、新安江大体而言北方叫河,南方叫江。但在古代江河都是特指,江是长江,河是黄河,并且黄河的地位始终临驾于长江之上。因为所谓的汉民族正是围绕黄河不断繁衍生息然后在将长江流域纳入自身体系的。
黄河的定期泛滥,带来了沃土,这些肥沃的土壤养育了华夏儿女。对于黄河的祭祀可以说凌驾于我们之前谈过的任何神明,他是在殷王朝建立以后的3000多年里持续被历代王朝祭祀的最尊贵的神。但黄河有两个凶险的地方,其一是随着华夏儿女的生生不息与早期王朝长期定都黄河上游造成的水土流失使得黄河裹挟着泥沙愈发地汹涌地咆哮着。第二则是河床地抬升使得河水在华山、中条山等区域蜿蜒曲折形成所谓的九曲黄河,经过繁复的冲击,河水带着更强大的力量来到中下游平原地带,一不小心就是千里汪洋。山改变着河,山影响着河,这就是解密河伯地最重要的圣句。
河伯,叫做冯夷,也有禹强川后巨灵等名字,与其说它们是不同的神莫不如说是不同区域的人们对河伯的不同称呼。作为水的精灵,河伯经常显示出龙与鱼的形象。这是大河生命力的象征,也是后来神话里被军神英雄讨伐的怪物的原型。像是民间故事里的治水,后羿箭射河伯等,都是崇拜大地与水的河伯的古老居民被征服的象征
山改变着河,山影响着河,影响着黄河水神的神山叫做华山。这种影响十分隐晦,例如冰夷传说“控乡提首人,尝入华阴服入石”,冯夷“冯夷者,弘农华阳人也,在废关提道里住,服八石,得水仙,为河伯。“干宝《搜神记》: 二华之山,本一山也,当河,河水过之,而曲行;河神巨灵”以手擘开其上,以足蹈离其下,中分为两。以利河流。“对立在黄河两岸的华山高耸入云宛如天门,古人想象他们原本一体后来被分开。
河伯的神话隐藏着劈山的神话,很巧合的是在中国民间故事里也有一个人劈开过华山,他的名字叫做沉香。并且在民间故事里沉香有个舅舅叫二郎神,恰恰巧合的是二郎神的神话里也存在劈山的故事并且更有意思的是二郎真君的尊号里有显圣而河伯的尊号里也有显圣灵源王。很巧合吧?所谓的民间故事大多是古代神话的孑遗。你悖道的沉香正是河神!你不惧龙神却畏惧刀剑的原因正是你古老河神的本质


IP属地:安徽241楼2018-02-12 15:25
收起回复
    说到神话信仰,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两极化的存在。一方面是阳春白雪,居庙堂之高;另一方面是下里巴人,处江湖之远。然后在一次次的天道变换下,阴阳交融成为一幅先天的太极图。这样的代表正是你——土地。
    汉语“江山社稷”常用来代指国土,而这些是官方自古以来就有密不外传的信仰与祭祀,江河湖泊三山五岳都有神灵保佑,而社稷更是土神和谷神。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崇敬神是比军事战争更重要的事,这一点本无可厚非。不管是波斯还是大食,不论亚该亚还是赛尔特,把带来丰饶与孕育食物的大地视作神明这是古老农耕文化都有的信仰。像神王达格达、海神波塞冬、北欧的弗雷都是原始的土地神。为了这些胼手砥足的土地神,人们崇拜并自然地享受举行着祭典——丰收的庆典,像鲁迅先生笔下的《社戏》最早就是这种丰收庆典的变种。
    大地与淡水都是远离海洋的农耕民族的生命之源,后土正是最早的土地神,关于他我们之前讲过是与大禹一样的神格。大禹正是最早的土地神,但是随着王朝变迁古老的信仰不断地向民间流动,对土地神的祭祀不再是帝王的特权,那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都崇拜者神圣的土地,有着王权象征的大禹不再适合,于是乎出现了白胡子的老爷爷这样的土地。他们慈祥无害,不再具备任何暴力,甚至在传说里都是德高望重的农民死后担任。这是万民的渴望,人民用心中的生命之源把暴力的神王赶离的土地神的神座。


    IP属地:安徽242楼2018-02-14 10:01
    收起回复
      不从之田都元帅
      以歌谣吹起魔风的是印度的辩才天,这种音乐神在全世界都不少,中国则是你,田都元帅。
      有关田都元帅的神话相当丰富也相当复杂。虽然在现代你似乎只是闽越一带到台湾被崇拜的傀儡戏的保护神。可早在15、16世纪(明朝),你就已经成为戏剧、音乐之神。汤显祖《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中“子弟开呵时一醪之,唱罗哩而已,又言清源以田、窦两将军配食”这种伶人开场诵唱前用来驱邪的咒语正是“田公元帅咒”,你作为戏剧的保护神而广受崇敬。
      你的原型之一是中国唐代忠烈乐官雷海青,作为开创中国戏剧祖师的唐玄宗的臣子,渐渐成为众多戏曲、南北管、西皮乱弹的祖师、宋江阵的守护神,是著名的戏神。田公元帅咒作为开坛驱邪的仪式似乎也不难理解。
      但田公元帅咒与其说是用来驱邪的,不如说是用来歌颂和娱乐神明的。你最初的祭祀仪式不过是一个男性木偶的形象,这与中国北方的喜神或有所关联,他正是秦腔等地的戏剧工作者的保护神。在神话里你是中国最高神明玉皇大帝的第三个儿子,不断反复唱诵的罗哩嗹咒文,正是用来表达对天帝的尊敬,这一点上你和亚该亚的缪斯、印度的伽耶特黎并没有什么区别。
      不过戏剧作为中华伟大的艺术特色,可不止是歌唱如此简单,带有武成分的舞也是其中的一部分。你主持着以武力对抗社团以及恶神的武戏。这种被武生崇拜的特征源自你调兵遣将的特性,所谓的元帅或都元帅最早都是中国武将的官职。在宋元间的《道法会元》里你被尊奉为赵公明手下的大将。瘟神赵公明的权能一部分赐予了你,因为你和他一样拥有昭烈侯的头衔,作为四大猖烈将军,掌管冲天风火院,你凭借武功赐福万民。


      IP属地:安徽247楼2018-03-03 11:54
      回复
        没人看吗?还是觉得田都是个什么鬼?


        IP属地:安徽248楼2018-03-06 21:07
        收起回复
          那我们来讲讲门神。
          也许会有人问,门神不就是秦叔宝尉迟恭吗,有什么好讲的?而且都是唐朝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一点都不如什么玉皇大帝啊、盘古天尊啊、帝俊帝喾啊来得神秘、帅气。但是即使是以中国唐代武将为原型的门神都已经距今快1400年了,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存在。更何况门神不仅仅于此。
          中国的门神最早叫神荼郁垒,他们在先秦就已出现,最初因为治鬼的神通,成为中国新年贴桃符,挂苇索以趋吉避凶的象征。最晚至南朝就已经成为门神,被挂在大门左右。直到明清才演变为秦琼尉迟恭的组合,所以与其说你们是以中国古代武将为原型,不如说是时代变迁,让你们改变了形象。门神大多是成对出现的,这是因为古代的门基本上都不是一块木板而是两块,一左一右。
          关于门神这种概念,我又要老生常谈的说是一个跨越东西的存在,古代罗马就有门神雅努斯,而在印度神话里,唵哞一对的仁王力士(其实这是霓虹的说法,用中国风说是哼哈二将),道教里的青龙白虎广义上都是护卫的门神。作为门神的概念也早在周朝就形成祀门的习俗。门是对家宅的保护,是对所有给人带来灾厄力量的杜绝


          IP属地:安徽251楼2018-03-30 19:24
          收起回复
            旱魃
            关于她先让我摘录一段百科
            先秦至汉代的旱魃形象以天女形象为代表,其形象特征为身着青衣的女子。这一时期的旱魃带有神怪二重的身份,人们将其视为旱神,但又以日晒、水淹、虎食等方式对其进行驱逐,以实现驱旱求雨的目的。自汉代中后期至明初, 天女形象的旱魃逐渐向另一种小鬼形象的旱魃过渡。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应是由于先秦时期盛行的自然神崇拜至汉代逐渐衰退, 旱魃神性的一面逐渐被人们否定, 她的女性身份因此也遭到了质疑, 其形象遂逐渐转向另一种更为邪恶的面目。中国民间传说宋真宗时,旱魃作怪,竭盐池之水。真宗求助于张天师,天师就派关羽去降伏。关羽苦战七天,降伏了妖魔。真宗感其神力,封为“义勇武安王”。这一天恰好是农历五月十三日,后民间便多于是日举办关帝庙会,祈求关帝显灵逐魔消灾、普降甘霖,并把这天称为雨节。且以为是日必雨,所谓“大旱不过五月十三”。倘若不雨,则求之关帝必验。明代中期以后,小鬼形象的旱魃逐渐向僵尸形象的旱魃演变,并逐渐被僵尸形象的旱魃所取代。清末,旱魃化犼之说的出现。
            基本上说的大差不差。旱魃是原始自然崇拜期间诞生的旱神,有人会问干旱这种自然灾害为什么是神?在伦理学不昌明和新型宗教诞生前,一切让人们无能为力的力量都是神,干旱、死亡、大地、海啸都是神明的力量。他们带来灾害的同时孕育生命的力量。人们崇敬旱魃,希望她被驱赶以祈祷下雨,这与早期的应龙神话很像,捏土龙扮成龙形祈雨。这时候的她是女神,所谓天女魃是也。《诗·大雅·云汉》:“旱魃为虐,如惔如焚。”正是这种原始崇拜的写照
            再往后到了两汉,伦理学的发展让人们对神的力量认为区分善恶,于是乎人们为她编织神话解释她为什么是神。于是神异经里才把她纳入黄帝战蚩尤的神话中,并把她塑造成天女。
            至于为什么旱鬼变成僵尸,其实这也很好理解。旱魃这种神明的形象正是尸体的写照,像是希腊神话里的美杜莎、印度尼西亚里的罗刹都是对死尸的一种隐晦描述。


            IP属地:安徽255楼2018-04-08 10:45
            收起回复
              中国的神是存在割裂的,一派是在朝堂上被祭祀的,跨越区域的共性神;另一类则是有区域性的,只存在于某个特定的地理文化区域。当然两者会互相转换身份,但更多情况是两条腿走路


              IP属地:安徽263楼2018-04-24 18:04
              回复
                太白金星
                民族的也就是世界的,这一点放在神话领域依然适用。希腊、罗马、中东、埃及、西欧都有金星神,像巴比伦有伊什塔尔,希腊有阿芙洛狄忒。。。。。。究其原由,大概是原始农牧时代,金星的观测能判别气候的变更。也正因为如此,金星神大多是女性,她们多少都兼着地母神的职务,有着象征大地的恩惠与灾难的一面。
                而中国,金星神是太白金星,金星又叫太白、长庚、启明。。。或许受到《西游记》的影响,在现代中国人眼里,太白金星李长庚是个和蔼到懦弱的白胡子老爷爷,是玉皇大帝的信使。但在1000年前,这位可不是老头子,而是反弹琵琶的美貌少女,敦煌壁画里记录下这位女神,与维纳斯一样。
                但再往前推上个1000年,这位又有了变化,金星是主杀伐的武神,《汉书·天文志》:“太白经天,乃天下革,民更王。”,《天官占》云:“太白者,西方金之精,白帝之子,上公,大将军之象也。”用全球视角看这很明白,正如伊什塔尔这位金星女神同时也掌管着战争与王权一样。但用中国神话的角度也能理解,先秦两汉的阴阳五行学说将万事万物纳入这个体系,方位上西方是金,金是肃杀和刑罚的象征,也代表着死亡。太白金星在这一时期被崇奉为武神就很容易理解了,就连霓虹的神道教都有太白金星破军咒这种东西。
                另外关于太白金星还有另一个有趣的传闻,那就是李白。相传李白的母亲梦长庚入梦,生下李白,字太白。意思是李白就是太白金星的转世,这个事情在明代还被编入三言二拍中


                IP属地:安徽264楼2018-04-26 16:41
                收起回复
                  不从之城隍
                  城隍最早是水墉神,换而言之是护城河和 城墙的神明,然后慢慢成为城市的保护神。城隍的存在是为了保护那些无依无靠的市民们,而他的变迁恰恰是我们这些庶民与官府竞争的结果。
                  最早的城隍能追溯到魏晋,最早的城隍庙见于三国吴赤乌二年(239)建的芜湖城隍庙。那时候的城隍多是一些非正常死亡的亡灵,如兵败被杀的关羽、被流寇打死的蒋子文等等,在搜神记里就记在了大量这样的城隍。
                  乱世的波动让人居无定所,渴望被保护,就这样在宋齐梁陈至隋末的岁月里,城隍信仰渐渐遍布南方各地。在中唐以后早已是全国文明的俗神,杜甫、陆游都纷纷写过关于城隍庙的诗。然后在经历过五代十国的纷扰后,北宋王朝终于把城隍纳入国家祭祀的体系之中。到了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更是下旨封开封、临濠、束和、平滁四城的城隍为王,又大封各府、州、县城隍为公、侯、伯,即府城隍为威灵公;州城隍为显佑侯;县城隍为显佑伯,并且重建各地城隍庙。
                  与这种变迁相反的是城隍的职能,在一千八百余年的岁月里几乎从未发生大的变化,他永远只是城市的守护神,更没有出现一个伟大的姓名用他来一桶城隍领域。关羽伟大了,但他永远只是一个地方的城隍,二郎神扬名了,他的城隍只在川西。城隍永远是城隍,每座城市留下关于自己的传说,然后这种力量凝聚起的城隍守护者这一方百姓。
                  东岳、玉帝、酆都、十殿阎罗,道祖、佛陀,城隍的上级不断变更着,但城隍一直都是城隍,不管你如何变迁,不管宗教如何争夺,我就是我,一地黎民的虔诚与心愿,然后安安静静地守护他们。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正是不抢头条,不争夺香火,于是不管谁来你们却都会接纳我。城隍正是中国人的性格


                  IP属地:安徽269楼2018-05-07 16:46
                  回复
                    驱鬼神
                    相貌狰狞的威武战士啊,既然你舍弃了曾经无双的英名,而自甘堕落的走在悖道之路上,那就让我道出你的名姓,解开你隐藏的本质。
                    你自称钟馗,当知道这是中国唐代以后在民间流传开来的驱鬼辟邪的神明,“明皇梦二鬼,一大一小。小者窃太真紫香囊及明皇玉笛,绕殿而奔;大者捉其小者,擘而啖之。上问何人,对曰:“臣钟馗,即武举不捷之士也。誓与陛下除天下之妖孽。”的故事在中国也可以称得上是家喻户晓,魁星入梦,终南进士,殿前冤死,梦里吃鬼,天师钟馗。在中国民间,打鬼驱邪旧,赐福镇宅,铁面虬鬓,刚直不阿。这种形象是古时国人眼里正直、正义的化身。后来的包公、判官,这些神巫医都是从你这尊本尊衍化来的影子
                    你的神话牵扯到道教,说你是魁星转世。天上白虎第一星,主杀,所谓奎木狼也。但同时魁星也是文运之星,是古时候国人眼里主管考试的神,后世的魁星阁、魁星踢斗都是源自于此。
                    但这不是真正的你。你的本质在最初的神话里就提到过,相貌狰狞,驱赶恶鬼。这才是你神话的本质。在往中国唐代以前追溯,我们能看到还有其他形形色色的驱鬼神。宗布神、神荼郁垒这些驱鬼神都有着这样的特点——相貌狰狞。
                    为何驱鬼神要相貌狰狞?人们一般解释为只有比鬼还凶恶,恶鬼才会惧怕这些驱鬼神。但事实上,这不过是不具备任何隐秘学知识的人的主观揣测。钟馗,还隐藏着“终葵”之名义。所谓钟葵,是巫师所戴的方形尖顶面具。而谈到巫师、面具、捉鬼,这三者联系在一起的正是——大傩,中国古代的原始宗教仪式。走在傩祭最前端的,正是——方相氏,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帅百隶隶而时傩,以索室驱疫。这个形象本身正是傩面具的脸谱。而所谓的方相氏也是驱赶方良(魍魉),除夕夜逐疫,走在送葬最前端的神。你是无双的驱鬼神,仪式的主持者。谁想到,到如今,被国人浑然忘却


                    IP属地:安徽271楼2018-05-17 16:20
                    收起回复
                      没人感兴趣吗?


                      IP属地:安徽272楼2018-05-18 15:02
                      收起回复
                        冰雪女神——青女
                        关于天气神,这一类神明在所有的神话里都存在。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风雨神,如巴比伦的暴雨神哈达德、阿兹特克的特拉洛克等等,而在中国光是风雨神就存在两大体系,其一是风伯雨师雷公为代表的神(这一类型流传甚远,整个中华文化圈都受到他的影响如老爷子的疾风怒涛夺取自38半岛,如霓虹的风神雷神),另一个则是龙王体系。
                        但天气神绝不仅仅只有风雨神而已,之所以风雨神最著名,是因为几乎所有的原始文明都离不开雨水和雨季。而把降雪视作神明单独存在就多在中纬度地区,但在大部分文明里,降雪对人类的影响不如雨水对土地的滋润与灾害,于是乎像希腊罗马这些神话里只有雪神的姓名而缺乏神话。而在真正的高纬度地区,那些终年不化的冰雪往往与山结合在一起成为人类恐惧的存在,如北欧的冰雪巨人,日本的雪女等。
                        但在我天朝,因为文脉的兴盛,下雪是一件风雅的事情,于是乎顺带着使得中国的雪神相较整个世界而言,还是比较有特色的。中国的雪神,叫做青女,当然也有叫做霜女、素娥的。不管如何,这些名字的含义都几乎一致,掌管霜雪的女神。对她的大名因为历代文章诗词而经久不衰,如《淮南子·天文训》:“至秋三月……青女乃出,以降古代青女霜雪。” 杜甫的《秋野》诗之四:“飞霜任青女,赐被隔南宫。” 李商隐的《霜月》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除此之外,在明清以后,雪神还有叫做“滕六”的,但很有意思,记录下这个名字也是因为文学,启蒙读物《幼学琼林》“天文篇”里就有:“云师系是丰隆,雪神乃是滕六。”的说法。而且更有意思的是,和青女一样,滕六这个名字本身的意思就是正常的雪花。古人对于雪花六角之形早已深知,如《韩诗外传》:“凡草木花多五出,雪花独六出”(见《艺文类聚》卷二“天”下),所谓梅花六出雪,就是这个意思。另外在中国传统阴阳学说里“六”为阴极,雪为至阴之性,以“六”名雪,理所应当。(岔开一句,金庸先生在《射雕英雄传》里创造除了九阴这个说法,当时即被很多人诟病,因为中国传统只有六阴九阳,没有九阴九阳的说法。要求金庸先生改名,后来金庸先生还专门写了一篇文章来说自己《九阴真经》纯粹是文学创作,不是自己不知道阴之极为六阴。《六阴真经》想想也是醉了)


                        IP属地:安徽281楼2018-06-06 12:01
                        收起回复
                          风伯雨师
                          既然讲到天气神,那就提提侯爵的权能【疾风怒涛】吧,丈月老师把他们设定成38国的神,但实际上这样的组合神是整个范东亚文化圈(俗称中华文化圈)所共有的天气神,霓虹的风神雷神,韩国、老挝、越南、泰国都存在。
                          但无论如何,他的源头是我大天朝。我们分两期来细细介绍。
                          虽然在小说里是一个三位一体的组合,但在中国最早是风伯雨师两位组合,风伯雨师最早在先秦就已经形成了组合,《周礼》的《大宗伯》篇称,“以燎祀司中、司命、风师、雨师”。《山海经·大荒北经》蚩尤作兵,伐黄帝,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
                          风伯,又称风师、箕伯。这个有着原始的星辰崇拜在,古人(主要是汉朝人开始)认为天上的箕星掌管着风。当然风伯还有一个别名叫做飞廉,又叫蜚廉,他的形象是一种怪鸟,笔者在三秦地区见过他的雕像,大体上是一种头上长着鹿角,脖子像鹭鸶一样细长,身子像鹿一样四肢着地(也有的是像鸟一样两腿着地的)还长着利爪的怪物。当然在被道教吸纳后,风伯变成左手持轮,右手拿团扇的白发老人形象。当然在民间风伯也有着是女性形象的时候,例如在古典小说里《三言》里就有封十八姨的故事。这个封十八姨,封姨等等指的都是风神,另外在《西游记》“车迟国斗法”里提到风神是风婆婆和巽二郎,他们一男一女拿着口袋,打开来世间就开始刮风了。
                          雨师,同风伯一样,也是认为天上的毕星掌管着下雨。而雨师的情况更为复杂,关于雨师有中华各地的神统一起来,所以十分杂乱,他是名叫商羊的神鸟(和飞廉相对应),也有赤松子的说法,还有学者把南方楚辞里的云中君、萍翳认为是雨师的,当然风俗通里更有认为雨师叫做玄冥是共工之子。等到唐宋以后龙王信仰开始遍布全国后,也有人认为雨师是龙王的。。。。。。乱吧,但所幸的是在雨师被道教(又是你)吸纳后,雨师和龙王彻底分家,传统意义上的雨神开始统一,雨师以左手拿着钵盂(里面有条龙)的乌髯壮汉形象存在。但在民间,龙王已经几乎全面取代了雨师。


                          IP属地:安徽282楼2018-06-08 17:11
                          收起回复
                            下一篇:雷公电母


                            IP属地:安徽283楼2018-06-08 17:11
                            回复
                              书接上文
                              雷公
                              把雷电当做神来崇拜是几乎所有先民都有的信仰,但像天朝这样把雷神体系家族不断扩张繁衍到雷部36员的还真是独一份。在最初天朝和印欧民族、印第安诸族等一样把雷电神视作最上位的神明,在我国传说中四面的军神轩辕黄帝也有着雷神的属性。(以夔作鼓,声震百里)可轩辕毕竟是神性复杂的神上神,所以不能把他视作单纯的雷神。
                              最早的独立的雷神也在先秦两汉就已出现:《山海经·海内东经》中记载“雷泽中有雷神,龙身人头,鼓其腹则雷。”这时候的雷还是单纯的声音,神鼓起肚子(像青蛙那样)就发出了雷鸣声。雷就跟其他自然力一样,好像并没有多少神奇的力量。
                              可是伴随着新兴宗教的发展壮大,雷除了响声外还被赋予了别的含义。在民间雷成了击杀罪恶惩罚不义维护社会正义与道德的秩序的象征。而道教则是形成以雷为破邪驱鬼的方术正宗(五雷法等)。正是因为雷的文化内涵不断扩张,使得雷神信仰迅速在社会各阶层乃至整个中华文化圈泛滥。但正因为雷内含外延的放大,不断有人在塑造新的雷神(如南极长生大帝、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不断有区域性的雷神(两广的陈文玉、两湖的庞元帅)开始散布新的传说,加上国人兼容并序海纳百川的心格,使得雷神成为中国神话最庞大的体系。在汉到元的这一千多年的岁月里,雷公既没有形成统一的大神,也没有形成统一的形象。体形或龙、或兽;脸庞或猴、或猪;体型或人(大力士),或鬼。
                              这种情况直到明清时代,雷神的形象才趋于统一,其标准形象概为《集说诠真》中所述:“状若力士,裸胸袒腹,背插两翅,额具三目,脸赤如猴,下颏长而锐,足如鹰颤,而爪更厉,左手执楔,右手执槌,作欲击状。自顶至傍,环悬连鼓五个,左右盘蹑一鼓”这种鸟人(天使?)为主,身躯魁梧,尖嘴猴腮的形象开始成为雷公的本相。雷公也真正被纳入天气神的家族


                              IP属地:安徽286楼2018-06-12 09:0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