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丈游丝易惹牵吧 关注:6贴子:258
  • 2回复贴,共1

[前唐遗风科举答卷。]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柳绰


IP属地:江苏1楼2016-04-10 01:39回复
    《明宫春燕 》
    树树敷蘛白昼长,
    差池燕子旧家坊。
    秋去春来萧墙上,
    只道江南是故乡。
    《望舒台赋》
    征鼙已罢,王风始振,四海拓定,六气和宁,县圃承化,金阙阊阖开,天下皆归焉。
    古有从台禠祁、长乐建章,爰移嘉木美卉,兴土木玉石,效回巧运技,遂成望舒台,傲然偃蹇,势入青云。昼近太阳,夜摘星辰;日出汤谷,晨光旭旭,如映高嶂,目无翳朽;日落虞渊,暮色苍苍,万化冥合,陶然太虚。
    偶凤书鸾音,青鸟传信,帝宴望舒;鼓瑟吹笙,云门咸池,鸥鹭无声,天下忘机;焚香陈鼎,列罍班觞,珍御瑶馔,欢浃快意。待笙歌散尽,华烛明灭,酒宴方歇,望舒不夜,炳然超轶。楯轩之外可观长河韬映,星列水镜,皛皛偃然。
    纵观李唐,清扫六合,涤荡八荒,韬戈卷甲,班爵加席。比及数年,问鼎轻重者去,射王中肩者去,独振王旗者,龙骧虎步,威重天下,方贿来贡。何思未服膺,何域而不顺?
    复观望舒升平,盖因九州大定,庭集贤明,可歌曰:“庶几揽此景于无究兮,延鼎晖于亿祚。”
    Bibliography:
    1. 柳宗元,《晋问》,《柳宗元集》,景宏业评,三晋出版社2012年版
    2. 房玄龄,《列传第四十一》,《晋书》,中华书局2013年版
    3. 张衡,《卷一京都上·两都赋》,《昭明文选译注》(陈宏天等主编),吉林文史出版社2010年版
    4. 李汝珍,《镜花缘》第八十八回:借月旦月姊释前嫌、逞风狂风姨泄旧忿,江西美术出版社2012年版


    IP属地:江苏3楼2016-04-10 01:40
    回复
      《论语·第十六章·季氏篇》有云:“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重点皆在“道”一字,与“庶人”一词。
      《韩非子·解老》曰:“万物各异理,而道尽稽万物之理”,“故曰:道,理之者也”。天下注视,自有其生息规律,自然理趣。与人言,当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皇朝兴于君王手,则天下有道;皇朝之权旁落他人,则天下无道。天下有道时,教化民众与开拓疆土之事都由君王来做决定;天下无道时,则由旁人做主,长此以往,皇朝气数将尽。
      “天下有道,庶人不议”一语,可称为王权的准绳。成功的统治者,以“天下有道”为目标,有过必改,有错必纠,以求得“庶人不议”。虽人无完人,但是国家却在不断的更正之中,走向正途。而失败的统治者以“庶人不议”为标志,认为百姓不议论政事,就代表了天下有道,故而采取诸多压制手段,禁止百姓自由言论或不听取他人建议,这样的情况往往会导致国家的灭亡。
      百姓议论政事,必定是因为君王颁行政令有所疏漏,或未根治弊病,或不下达民情。古代有晁错向汉文帝进谏,反对汉朝对匈奴消极抵抗的态度,提出了“募民徙塞下”以屯田的主张,文帝纳谏后,汉朝提高抵御匈奴的实力。而太宗皇帝善于纳谏就不多说了,那在很长的时间内都被传为美谈,并且创造了贞观盛世。如果百姓在王权不干涉的情况下不议论政事,那么这个君王就是贤明之人,这个王朝也是成功的。
      使之成为盛世,帝王需要纳谏。但是帝王听取旁人话语也是有技巧的,听取忠诚良士之言是纳谏,若是听信奸诈小人之言则叫偏听。例如吴王夫差,听信吴太宰嚭谗言,取其建议而猜忌伍子胥,赐下属镂之剑令伍子胥自裁。伍子胥喟叹被小人算计,眼看吴国要灭亡。吴王大怒,将他的尸体装在革囊中浮在江里。十余年后,越国灭吴国,吴王才发现自己信任了小人,疏远了忠臣。
      如果帝王不能善于听取中肯的意见,那么就会如同周成王一样。周成王将桐树的叶子给叔虞,戏称将予其封地。周公固然约束周成王天子不能戏言,使得周成王将唐地封给叔虞。但是也有人有疑问,认为对统治者的言行,要看它的效果如何,不能拘执盲从。如果多一些黎民百姓提出质疑,那么王权就不会那么稳定。长此以往,不过又是一场烽火戏诸侯的悲剧罢了。
      关于听分辨善恶之言的技巧,做臣子的是不可能比君王明白的。但是做臣子的有一些浅薄的见解,还是要说出来以供参考的。《春秋左传》中说到卫国大夫石碏认为“少陵长、远间亲、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是所谓的六种大逆不道,会妨碍国运。但这对于纳谏之人的身份,道理是相反的。取“远间亲”一条来说,就是不成立的。秦王起用张禄当丞相,罢免了自己舅舅穰侯,秦国就安定。而魏王任命亲信季成、翟璜做国相,疏远了吴起,魏国就出现了危机。这两个例子说明亲近的人不一定值得重用。而后面数条,不一一加以反驳。所以从上面的例子可以明白相同的道理,皇帝纳谏的来源,不应当拘泥于身份,应当广开言路,如此才能寻到国家弊病,加以改正,使得国家长治久安。
      国家长治久安,庶人才会不议政事,才不会用语言上的争论来分别天下是否有道。
      Bibliography:
      1. 《论语·季氏篇》
      2. 《韩非子》,解老,喻老
      3. 《言兵事书》
      4. 《史记卷六十六·伍子胥列传第六》
      5. 《桐叶封弟辩》
      6. 《春秋左传·隐公三年》
      7. 《六逆论》


      IP属地:江苏4楼2016-04-10 01:4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