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吧 关注:110,813贴子:566,056

回复:记录帖,DIY的机器,然而我并没有放弃过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早上起来,看了看,发现皮带有点松了。下班回去重新调整一下预紧度。似乎零件调整的行程有点短,还需要改一下设计,更新一下调整预紧度的行程。基本有12mm就足够了。
查了一下同步齿形带手册。延伸率是多少,延伸了多少以后报废都有确定值的。
还有就是,一旦同步带完成安装,最好经常运动运动。材料疲劳这个东西,还是有静置疲劳的。


IP属地:上海27楼2016-04-05 12:06
回复
    在试着把大多数线路都嵌进槽里以后,发现似乎线路不够长。
    我的想法是,准备把控制板固定在侧壁的位置。ATX放在下面,也就是底部的位置。
    依旧是设想中的半封闭结构。毕竟一开始就准备用3.0的ABS料和0.3的挤出头。鉴于ABS材料使用时听说有巨大的味道,我觉得还是相对封闭的空间会好一点。
    线路板放在侧面板的话,大多数线路的长度都不会有问题。对于ramps1.4把几个功率比较大的接口都放在同一侧的设计,让我有点费解。
    看来一开始制备的电源线长度有点短。


    IP属地:上海28楼2016-04-06 14:36
    回复
      最近上班忙,机器的事情做得少了。
      早上上班前抽时间固定了一段限位开关的线。白天花时间思考了一下最后电源和板子的位置。
      准备下班回家把电源和板子的位置换一下,顺手做好料盘的固定架。
      发现这些东西其实完全是牵涉在一起的。
      还有就是早上看到个回帖,同事看了一下别的资料。发现热床似乎并不需要做限流这类的事情。看固件设置和RAMPS的电路图,似乎输出是矩形方波。需要的是更改固件的输出占空比,而实际输出的电流和电压应该并不会超过热床承受的范围。


      IP属地:上海29楼2016-04-08 16:38
      回复
        双休日花了点时间,装了3面外壳。
        重新安置了ATX的位置,控制板还没安装回去。

        用剩余的型材搭了料盘架和电源接线板架。
        好像有个事情一直没有说过。就是挤出机的问题。由于我设计的时候,打算让机器用3.0的料。但是买挤出机的时候却没找到为3.0的料做的挤出机。还有就是,那时候也根本没注意这个。后来发现挤出机进料孔是2.0直径,用来进1.75的料的。最后还是把孔扩大到3.5。还有就是气动接头的问题。气动接头和进料管的直径一般是匹配的,用来进1.75的料。我用了3.0的料,进料管也粗了不少。我记得进料管是6.0直径,也就是说,气动接头上的塑料连接头不能用了。而这个连接头其实是很重要的。一方面用来连接进料管,一方面能让气动接头和进料管成一个半浮式连接。这里,我在挤出头和挤出机同进料管连接的位置附近都增设了限位零件。只需要限制轴向位移,径向位移在一定范围内即可。
        进料管是比拿掉塑料接头的气动接头内孔还要大一些。直接插进去基本只能期待大力出奇迹。我是把进料管头在煤气炉上加热到变软,然后塞进气动接头。这样管口基本会在冷凝以后保持不错的形状。但是,不用指望连接强度有多高。毕竟6.0的进料管本身材料刚性摆在那里,挤出头总成运动多几次,送料管就松脱了。这部分必须要有专门零件固定。还有就是,气动接头内部有个止回瓣圈。我量过,用1.75的料,基本可以忽略这个零件的存在。但是用3.0的料,会造成卡料。挤出机的力量不够大,就会导致材料卡在止回瓣圈里。最讨厌的是,即使正方向能过去,回抽的时候料会直接被这个零件插死。我顺手剪了一段模型的流道,把止回瓣圈捅出来了。


        IP属地:上海30楼2016-04-10 23:34
        回复
          对于有人质疑滑块结构的问题。其实这个东西零件多少和可靠性之间的关系,基本依靠安装手法。至于能不能想通,这其实是经验和思维方式的分水岭。

          先放一下CAD图。
          很清晰的,3个零件。导轨支座,箱式轴承和一段型材。这部分在设计的时候,我考虑的只有1件事,就是可行性。很简单的,只要把所有必要条件罗列出来,可行性就很明显了。3个零件,2个配合,4个配合面。箱式轴承和型材的配合面,这2者的平面度都是有保证的。导轨支座和型材的配合面,这2者的平面度也是有保证的。然后型材上,这2个配合面的垂直度,也一样是有保证的。同理,箱式轴承配合面和导轨支座配合面的垂直度也是有保证的。
          然后,考虑可能出问题的地方。箱式轴承和型材的同轴度,导轨支座和型材的垂直度,不确定因素就只剩下这2个了。要保证这2个数据,需要做的功课也很简单。测绘,得到型材的所有形位数据。在买型材之前,页面上提供了这部分数据。建模的时候套用就可以。复核数据,材料拿到手以后用量具测量就行。实际测量结果说明页面提供的数据是可靠的。
          后面就是安装手法的问题了。其实,也很简单。误差,来自于加工。越少的加工越容易减小误差。原本设计的时候,这个型材零件商需要开6个孔。因为可靠性问题,我修改以后的设计,就只需要开4个孔了。
          剩下的就容易了。定位,在型材上先定一个孔位。其实箱式轴承的4个孔并不需要全都紧固螺丝。这个设计的载荷,根本用不到额定紧固力矩,更不要谈紧固以后的变形了。实际上只需要对角2个螺丝紧固就可以保证连接可靠性了。不过,处女座嘛,拧上4个螺丝呗。
          至于开孔的定位,按照设计做就是了。最主要的就是基准的选定。我用的是导轨支座配合面做基准面。划线,样冲定位,小直径钻头打通再扩孔。很多人不见得明白扩孔的意义。首先,我手头就只有手枪钻,并没有台钻这种东西。所以,受限于手臂力量,这里会有误差。直径越大的钻头,在钻孔的时候由于震动造成的位移越大。本身,设计的孔径是4mm,我用2mm钻头先打通。然后换了3.5mm钻头扩孔。这个直径的螺纹直接用螺丝攻丝就足够了。毕竟是铝材。
          而这里比较容易出问题的并不是在4个孔的相对位置,而是在安装上面。紧固件的紧固是有个过程的。看你手上的手感。扳手觉得沾到一点力,这时候,零件用点力还能移动。只需要把4个螺丝种的1个紧固到这个程度,然后按照基准面调增箱式轴承的位置。调整完成以后,稍微再紧固一点,把剩下3个也紧固到刚好沾到一点力的程度。再把第一个螺丝完全拧紧。最后,拧紧剩下的3个就可以了。至于导轨支座的安装,同理箱式轴承的安装。


          IP属地:上海35楼2016-04-14 14:00
          收起回复
            其实,有人觉得这个不现实,是因为没有这个思路。从设计到验证再到实际操作,稍微动动脑子就能知道怎么解决这些问题了。
            放一个实际安装好以后的照片。

            基本这个机器的外框架装完以后,我已经把眼力练到可以看出偏差的程度了。大多数时候,肉眼观察的精度已经接近卡尺的精度了。题外话,题外话~
            实际安装好以后,我测量过在4个方向的4个滑块相对于框架的形位偏差。比想象当中精准得多。
            至于同步带的连接,我觉得根本没必要再说了。下面预留的槽足够固定同步带和调整用零件了。
            其实,这里有个很多人都忽略的问题。同步带有个调整松紧的机构,而大多数人在设计的时候要么没有这个机构,要么就是有了这个机构缺只固定了一端。没有这个机构,调整松紧度就会成问题。只固定一端,其实是个很不明智的行为。2端都固定以后,双方向运动的力都会直接作用在滑块上。而只固定一段,调整端受到的力,会在其中一个方向运行或者变向的时候产生滑块运动的滞后。而对这个滞后值产生直接影响的有2个变量,一个是同步带的长度,一个是运行时间。长度不难理解,同步带的伸缩率,也就是单位长度在单位载荷下的伸长尺寸是恒定的。长度越长,伸缩量越大。这是第一个变量。我做的这个尺寸的机器,这个量在完成松紧度调整后,依旧可以观察到。解决的方法就是把机器速度设置得慢一些。另一个变量,就是运行时间。所有材料都会因为载荷变形,或大或小,但是都存在而且随时间增加。同步带也不例外。时间越长越松。至于对运动滞后的影响,可以试着把同步带放松。这时候推动滑块换向,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同步带运动有个滞后。这是宏观上的,调整完松紧度以后的滞后,基本类似于微观上的这种滞后。但是实际使用的时候换向不会是个偶尔的事情。影响的地方也不会少。
            调整松紧度这个东西,还是要按照自己的机器尺寸来的。不同的尺寸需要达到的松紧度区别还是不小的。


            IP属地:上海36楼2016-04-14 14:23
            收起回复
              觉得应该写到挤出头总成了。
              这个部分我见过很多不同的结构。从动导轨就有单导轨和双导轨的区别。双导轨确实精度可以调到比较高。但是调整难度会比较大。而且热稳定性来说,变形会是双倍的。而远程挤出的结构,挤出头本身重量就小,基本没有双导轨的必要。下面放一下我这边使用的结构。

              由于没有使用打印件,整个总成是以一段型材为核心,安装2个方向的箱式轴承和散热管。散热管用一个电机座固定。用气动接头和散热管的螺纹连接作为紧固,固定散热管和电机座。紧固力矩足够,整个结构就相当稳固。


              IP属地:上海38楼2016-04-18 13:47
              回复
                计划今天晚上测试挤出机。
                前面2天好不容易把板子更换了放置的位置。接线也都一通调整了。然后想调整一下喷头位置,用来调平台的。结果就出事了…
                貌似连接热床的一段线有短路,那段线烧了。然后我才发现,供电的电源被我接反了正负极。当时觉得,没救了。毕竟都说接反了会烧板子。看了看手头,还有另一块去掉D1的板子。就换上去了。测试下来,那块板子坏了。无奈,又换回那块正负极接反的板子。
                那块板子居然没烧掉,我也算是喜出望外了。顺手调平平台,量了一下挤出轮的直径。这里说一下调平平台这个事情。
                到处都看到别人在吐槽4点平台难调。我自己调下来,发现主要是思路问题。调平台的时候,我就已经把玻璃板夹上去了。毕竟铝板的平整度本身就没法保证。或者说,表指望有平的铝板。调平其实并没有想象中的复杂。我在设计的时候并没有考虑到调平的便利性。但是改了平台结构以后,却阴差阳错给了我思路l。本来我用来支承铝板的是4个20角件。后来改了平台设计,有一个角的20角件位置被挡住了。而且,硅胶热床也被我贴在铝板上了。可以说,这个孔位已经不能改了。我苦恼了一晚上。发现,为毛这个点不能做固定点?固定以后作为基准点,用来调平剩下的3个角,不就行了?一个不动的点,调在同一条边的另一点,弯了再调剩下2点,不就平了么?而正好这个麻烦的基准点在一个调整工具很难伸进去的地方。简单了,这个点固定。然后,调这个点对面的点。调的时候发现,升降平台以后,基准点距离OK了,但是对面点的距离离开很大。对面点的距离OK了,基准点就撞喷头了。显然,平台太高了。
                适当降低平台,来回调整完这2个点。这样,说明平台的高度正确了。再把喷头移动到对面的2个点,依次调平。
                结束。
                看来,至少有一个基准点这件事,大多数地方都试用。
                晚上测试一下挤出机。明天试试调整切片软件,就可以先打几个试件出来了。
                等试件OK了,就可以把剩下的板子盒和液晶架打出来了。


                IP属地:上海41楼2016-04-20 18:17
                回复
                  魔都这可恶的天气。又是下雨…
                  不敢拆料了,怕弄潮了…
                  固件参数改了,也刷上去了。看明天晚上会不会天气好一点。到时候再试试挤出机吧。
                  还要准备重新买热床的线。似乎有必要测试一下热床的参数,免得再有问题。


                  IP属地:上海42楼2016-04-20 23:22
                  回复
                    魔都连日下雨,也是麻烦…
                    先动手把外壳都装上去了。

                    外壳装上去了,旁边堆着的材料基本就都上去了。房间也干净了不少,机器看上去也像那么回事了。看了下天气预报,魔都要周三以后才会放晴。这之前,我想要重新链接一下热床的线路。顺便看看限流电阻和计算的问题。不管是不是用得到,+一个心里安慰一下也好。
                    后面就是觉得有必要做个门,是不是?我看了看,似乎只能侧开了…


                    IP属地:上海43楼2016-04-25 11:42
                    回复
                      今天略鼓舞。
                      终于久违地看到太阳出来了。
                      晚上回去看看湿度计,如果OK了。就可以测试挤出机了。
                      完了就能打试件了。
                      老天不帮忙还是很困难的。还有一个困扰我的地方。Z轴的运动方向,上位机Z轴+方向应该是向上呢还是向下?晚上看看切片软件吧…


                      IP属地:上海46楼2016-04-27 15:43
                      回复
                        昨晚测试了一下挤出机。
                        问题还是不少的。
                        想放个图,虽然是很大众的挤出机。

                        除了一开始发帖子的时候说的那2个问题。还遇到了几个新问题。
                        原本悬臂的进料孔小了,我把孔扩大了,可以正确进料。然而,悬臂滚轮位置不对。料并没有正确卡进凹槽里。试了试,把剩下的最后2个垫圈加上去,勉强算是位置正确了。然后,电机发转,顺手改一下固件解决。其实,这个问题应该在测试其他电机的时候就知道。毕竟电机的旋转方向只要固件设置相同,应该都是一样的。那时候我却没注意到,觉得自己挺失策的。
                        然后就是一个始料未及的问题。挤出机的气动接头内孔直径居然穿不过3.0的料。卡尺量下来,内孔直径是2.96。这还不是最狗血的。一开始没从螺纹孔那头看过里面,这一看才发现里面有个台阶。卡尺够不到,目测直径大概是2.2左右。我就想啊,还有哪里能阻止料过去呢…
                        然后发现个问题,挤出机似乎力量不够。重新用公式算了步进数,改过固件以后,还是不对。


                        IP属地:上海47楼2016-04-28 10:39
                        回复
                          试了一下挤出长度。上位机设置了5mm挤出,实际上挤出了大约1mm。我觉得挤出机有打滑的现象。
                          还有就是,发现了个问题。固件设置的dir值,如果小数点后有数值,电机旋转扭矩会小很多。我这边设置的是92.6,觉得电机扭矩不如别的电机打。而且这种扭矩小和供电电压似乎没有多大关系。
                          怎么说呢,在调试Z轴的时候,我有一次设置错参数,小数点后留了几位。电机旋转的声音都小了很多。改成整数以后,电机声音就和XY轴的一样了。
                          准备今晚尝试一下把挤出机的dir参数改成整数,看看打滑程度如何。这里,略有点迷茫。我不是很清楚应该调紧挤出机弹簧还是挤出机齿轮的问题。挤出机齿轮上已经能看到有碎片从料上面被刮下来了。
                          做完没把料穿进散热管,也不知道在散热管这头的气动接头会不会再卡住。晚上也需要试一下。


                          IP属地:上海48楼2016-04-28 11:03
                          回复
                            适当上紧挤出机旋臂弹簧。电机堵转,提高电压。从5.6提高到6.4,电机顺利旋转不丢步。
                            步进数设置到93,挤出10mm,实际挤出8mm。按照百分比修订了2次数值,挤出量终于正确了。
                            结果还算好。


                            IP属地:上海50楼2016-04-28 23:29
                            回复
                              昨天,机智的我居然忘了测试回抽…
                              今晚要试试了…


                              IP属地:上海51楼2016-04-29 09:1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