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页
资讯
视频
图片
知道
文库
贴吧
地图
采购
进入贴吧
全吧搜索
吧内搜索
搜贴
搜人
进吧
搜标签
日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
个签到,
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
一键签到
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
一键签到
本月漏签
0
次!
0
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
如何使用?
点击日历上漏签日期,即可进行
补签
。
连续签到:
天 累计签到:
天
0
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使用连续签到卡
04月12日
漏签
0
天
资中吧
关注:
128,314
贴子:
6,828,489
看贴
图片
吧主推荐
视频
游戏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尾页
3166
回复贴,共
55
页
,跳到
页
确定
<<返回资中吧
>0< 加载中...
回复:资中籍老人们一起来回顾近百年资中生产生活的变化史吧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三分君子范儿
资州侍中
12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
查看此楼
学到老活到老,向老人家致敬
1666409135
资州平民
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
查看此楼
与时俱进,老人家了不起!致敬!
谷川联行(北京)科技
资中
县工业园招商工作全面铺开,拥有科学产业规划,优质厂房与实惠土地价格,拿地即开工,欢迎回乡投资。
2025-04-12 15:16
广告
立即查看
pzhcw
资州县令
3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
查看此楼
楼主是老农机站的刘师傅吧?
pzhcw
资州县令
3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
查看此楼
我家住在-桃子园的,记得原来家里砌砖柜子没有河沙,专门走路从太平到苏家湾挑河沙,一个来回走了一天
chao是非不重要
资州参军
7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
查看此楼
马马儿我晓得,小时候村里人用它担肥料、粮食都有,甘蔗之前我家还年年都种,是给我和我哥的冬季零食,后来我出门之后就不再种了。楼主学识渊博,向您学习了!
愿一切值得
资州侍中
12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
查看此楼
可以交个朋友吗?虽然说我是98年的,不过我喜欢和年龄大的见识多的人做朋友
老蜀盗米者
州刺史
9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
查看此楼
“放甘蔗”的情景(沟是头年备好的)
长势不错的甘蔗地
尚未“剐灰叶子”成熟甘蔗林
剐了干叶子后待砍收的黄皮蔗(类似川蔗6号品种)
砍收场景
chao是非不重要
资州参军
7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
查看此楼
现在家里面都只种果蔗了吧,甜城不复甜也
招商网络
全方位提供
资中
县工业园 园区招商引资相关信息,厂房租售,工业用地招商。
资中
县工业园积极响应2025多行业扶持政策
2025-04-12 15:16
广告
立即查看
愿一切值得
资州侍中
12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
查看此楼
感谢您的分享
zhanghuanghaha
资州主簿
8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
查看此楼
苏家湾的飘过
颜家小妹纸
中书今
13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
查看此楼
我外婆是民国37年的,
chendian888
资州侍中
12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
查看此楼
以我观之,老人家定有儿孙帮衬,才会有如此之新颖。。。问答之流畅。。毫不亚于当代之年轻人。敬佩之至。。长寿安康!
chao是非不重要
资州参军
7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
查看此楼
每天都有啊!不错
老蜀盗米者
州刺史
9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
查看此楼
迄今回复俺的请求、提问和建议的还不多哦
谷川联行(北京)科技
四川资中经开区招商工作全面铺开,拥有科学产业规划,优质厂房与实惠土地价格,拿地即开工,欢迎回乡投资。
2025-04-12 15:16
广告
立即查看
老蜀盗米者
州刺史
9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
查看此楼
今再引用宋老师文章中几个数据来证明昔日资中土法制糖的辉煌:“。。。至1939年底,资中全县有蔗农30余万,种蔗面积17万亩,糖坊625家,漏棚475家,产糖总量约5万吨。”。
现将我在苏家湾读高小时,大概是1947―48年两个冬季吧,去糖坊(房)见到的制糖情况描述如下。因为同班一女生家就是开糖坊的,而且离街上不远,查地图大概就是现在苏家湾镇的小河村,所以每当冬季开榨后就会约几个同学在星期天去她家玩,在糖坊看热闹。糖坊都建在集中种蔗的农村,由两个部分构成:一是露天坝的榨蔗取汁,二是熬糖房内将甘蔗水处理干净后入锅熬成红糖。榨蔗的场地中心有一对立式带齿轮的石磙(辊)子,一公(相当于驱动轮)一母,固定在上下转轴上,公磙子的上轴用结实的几米长的方木引到牛拉磙子的部位,让三头水牛拉着转圈走,于是一对磙子就相对转起来了。甘蔗由人不断从入口喂进去,遂被榨出蔗汁。在当时印象中,石磙子大概有一米多高,直径至少七八十厘米,很坚硬的那种青砂石。就是现在的人来想想,这对石滚子要由石匠在石场釆整石,加工成那么园,再运到所在糖坊再加工打孔安装硬木齿轮,不仅费工费力还费心,相当地不易哦!一般的穷农户想都不敢想,也只有家大业大的“地主”、“乡绅”才有这个财力。按现今的流行语,叫“谁投资,谁受益”,还要收回投资后,能继续办下去才能获利。这对石磙子榨汁还有个技术细节至今未弄清,即这对磙子间隙大小、可不可调的问题。年轻网友们想想:若间隙大小固定的,送进甘蔗量必须与之适当,过多阻力大,牛拉不动,过少甘蔗榨不透,出汁率降低。间隙是否可调?娃娃子当时哪会懂这些?!熬糖房里有一排连锅灶,靠灶门第一口铁锅最大,口径可能有一米多,向灶尾烟囱方向十口八口铁锅口径依次减小,糖汁火侯由有经验的熬糖匠把关,他主要在最两三口小锅处操作指挥,当浓缩的糖液大量起砂(即白糖颗粒)经他检验判断后即可出锅。出锅的糖液一般有两种处理办法:一是倒入事先做好的模子(模具),冷凝后就是固体状的红糖或砖糖成品了;二是倒入底部有孔已用稻草塞紧的黄红色未上釉的半园形土陶钵(称之为“漏缽”)中,一个漏钵大概可装三十多斤(据印象估计的),待其凝固后卖给漏棚老板去加工成白糖和桔糖(红砂糖)。
漏棚一般是乡镇或县城的大户人家开办的。小时侯我就知道苏家湾的麻柳湾有个曾家漏棚,大井眼处有个周家漏棚。苏家湾管辖的地盘内有几个糖坊、几个漏棚不晓得。记得去过一次曾家漏棚,很大一个石板坝子白糖舖在许多晒蓆上晒起。具体过程没有见过,不敢乱说。只晓得漏棚要用漏罐(一种腰鼓形里外都上釉的陶罐,大概可装二三十斤水),用来承接滴漏出来的糖蜜(资中人俗称“漏杆子水”,可食用)。漏棚要将空漏缽退还糖坊,循环使用;漏罐也是循环使用的。
在网上搜漏缽、漏罐的图片,木有!
登录百度账号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贴吧页面意见反馈
违规贴吧举报反馈通道
贴吧违规信息处理公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