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吧 关注:23,114贴子:97,599

回复:每日科技快讯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瑞士研发出计算机作曲系统
【法新社巴黎2017年7月6日电】机器正在取代我们的工作,今后它们也能像我们一样谱写音乐吗?
瑞士研究人员4日说,他们已经开发出一种能编写不同风格曲目的计算机算法。
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大学的开发者弗洛里安·科隆博说,这个深度人工作曲系统(DAC)“可以创作完整的曲目,有开头,有结尾,而且完全是原创”。
他说,这些曲子“听上去相当美妙”。
深度人工作曲系统利用了一种被称为“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形式,可以像人类的大脑一样记忆和学习。
该系统被训练“听”现有的曲目,从中理解什么是正确的谱曲方式,什么又是错误的谱曲方式。
它还要学习预测每个音符的后一个音符的音高和时值。
当它对现有曲目音高的预测准确率达到50%,对时值的预测准确率达到80%时,机器的训练就完成了。
接下来就可以创作了。它根据自己记忆中的可能性,从头到尾选择一首曲子的音符。但在程序设定上,它不会选择最有可能的那一个音符,而是会在最有可能和最不可能的音符之外,选择其他有可能的音符。
“如果一种算法总是选择可能性最大的那个音符,那么每次作出的曲子就都一样了。”科隆博说,而该系统能作出“无限种不同的曲子”。
深度人工作曲系统或许多才多艺,但它终归不是莫扎特。专家们仍可听出深度人工作曲系统作曲和人类作曲的区别。
科隆博说:“算法想骗过爱尔兰民乐大师,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研究人员还用爱尔兰民乐和德系犹太音乐测试深度人工作曲系统,它可以分辨出不同的音乐风格,不会混淆两种音乐。
——2017年7月10日一期(第21331期)《参考消息》翻译、(第7版)转载


741楼2017-07-10 15:09
回复
    垃圾食物为何易让人上瘾
    人类大脑很容易对富含脂肪的食物上瘾。千百年来,对这种食物的偏好帮助我们拥有越来越大的大脑,并得以在食物匮乏的环境中维持生命。
    虽然现在我们的生活方式已与过去大不相同,但即便在富含脂肪、盐分和糖分的食物唾手可得的环境中,我们的大脑依然对这类食物充满了渴望。而这就是人类的肥胖问题难以根除的原因所在。
    美国一个科研小组的新发现或将有助于研发对抗肥胖的特效药。此前有研究发现,下丘脑神经元在瘦素等激素的调节下会控制食物的摄入量。而这项新研究显示,大脑内的免疫细胞——小胶质细胞会在人体摄入高脂肪食物时发炎,而这种炎症反应与食欲旺盛以及随之而来的超重和肥胖有关。
    研究人员通过基因技术将实验鼠的小胶质细胞摘除或灭活,结果发现虽然实验鼠依然摄入了高脂肪食物,但食量减少了15%,体重减轻了40%。相比之下,正常的实验鼠在小胶质细胞发炎的情况下,食量会增加33%,体重甚至会升至正常值的4倍。这一切都表明,高脂肪饮食会导致小胶质细胞发炎,进而诱发暴食。
    研究人员指出,目前研发出的药物能直接作用于控制食欲的神经元,但容易带来抑郁症和焦虑等副作用。从治疗学的角度看,干预小胶质细胞更简单易行。此项研究为找到一种能调节这种机制的特效药打开了大门。
    研究人员称,与实验鼠一样,肥胖者的小胶质细胞也处于发炎状态,但体重正常的人并不存在这种情况。大脑受损、神经退行性疾病和癌症患者也会出现小胶质细胞发炎的情况。
    ——西班牙《国家报》网站2017年7月5日报道;2017年7月10日一期(第21331期)《参考消息》翻译、(第7版)转载


    742楼2017-07-10 15:15
    回复
      问与答
      问:暗能量是什么?
      答:上世纪90年代,测量宇宙扩张速度的天文学家们得到了一项惊人发现:宇宙扩张实际上正在加速,仿佛整个宇宙在被某种看不见的能量所推动。这就是所谓的暗能量,其来源是科学界最深奥的谜题之一。人们提出了各种解释,宇宙扩张正在加速的现象可以被称作代表所谓量子真空过程的最简单的存在形式。根据亚原子世界的定律,即便是填充真空的能量的数额也总是存在某种不确定性。在实验室中已经探测到这种真空波动能量,理论物理学家证明它具有暗物质的反引力效应。不过迄今为止,他们难以提出关于其宇宙影响的详尽理论。这导致了有关暗物质可能只是大爆炸留下的一个力场的猜测。暗能量有时被称为第五种基本物质,它能够随时间推移而增强,但相关细节仍然不详。有说法认为,暗能量是从大爆炸后未能扩张的隐藏的额外空间区域中泄漏出来的,不过在基本理论出现突破之前,所有这一切都只是猜测而已。
      ——英国《焦点》月刊2017年7月号文章;2017年7月11日一期(第21332期)《参考消息》翻译、(第7版)转载


      743楼2017-07-11 11:18
      回复
        最新研究显示,每天吃一个橙子可将痴呆症风险降低四分之一
        一项重要研究显示,每天吃一个橙子可以降低患痴呆症的风险。
        研究显示,每天食用任何柑橘类水果(如橙子、葡萄柚、柠檬或酸橙)都可以将这种脑部不治之症的患病率降低近1/4。
        根据日本东北大学一个科学家小组的调查,这类味道强烈的水果可能是抗击这种现代流行病的强大武器。
        许多研究表明,柑橘类水果可以防止大脑出现导致痴呆症或阿尔茨海默症的损伤。柠檬酸含有川陈皮素,后者在动物试验中已被证明可以减缓或逆转记忆损伤。
        但是,在《英国营养学杂志》上发表的这项新研究是首个重要的研究项目,探究了柑橘类水果的摄入对人数众多的高风险群体可能有何影响。
        科学家跟踪了13000多名中老年人长达数年,结果发现每天摄入柑橘类水果的人比每周摄入不足两次的人在痴呆症发病率方面低了23%。
        伦敦大学学院和利物浦大学的研究人员说,到2040年英格兰的患病总人数将增加60%,达120万人。
        专家表示,如果不开展适当的保健运动来提高大家对如何预防这种脑部疾病的意识,那么这个数字可能会从目前的80万增至190万。
        在上述最新研究中,科学家跟踪调查中老年人长达7年之久。
        科学家在报告中说:“一些生物学研究曾表明,柑橘可能对认知障碍有预防作用。但没有人研究过柑橘类水果的摄入与痴呆症发病率之间的关系。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高频率的摄入与较低的痴呆症风险有关联。”
        ——英国《每日邮报》网站2017年7月7日报道;2017年7月11日一期(第21332期)《参考消息》翻译、(第7版)转载


        745楼2017-07-11 13:23
        回复
          如果小行星导致你死亡,这将是死亡的过程
          小行星撞击地球导致死亡的可能性其实微乎其微。
          对地球生命构成生死存亡威胁的小行星撞击事件每50万年甚至更久才会发生一次。即使是可能摧毁城市和地区的直径为140米的小行星,也要每1万年才会发生一次。甚至被一个直径20米的天体所伤的可能性也非常小,比如2013年在俄罗斯车里雅宾斯克上空爆炸的天体,导致近1500人受伤。
          但是,假如发生了呢?如果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撞击地球,我们会怎么样?我们都知道冬青树电影的场景通常是这样的:要么被一个巨大的火球吞没,要么就是被一场猛烈的海啸吞噬。
          《地球物理研究快报》期刊最近发表了一篇关于小行星撞击可能造成伤亡的分析报告。在这篇报告中,科学家们运用计算机模型模拟了5万颗小行星——从非常小的到直径400米的小行星——撞击全球的场景。他们预估了每颗小行星如何造成混乱(例如,如果小行星撞击水面,可能引发海啸;如果撞击陆地,就可能产生残骸和冲击波),也预估了每一次撞击随着人口密度不同而造成的伤亡情况。
          总之,他们发现:如果你因小行星而死,那么直接导致你死亡的是风和冲击波。
          令人惊讶的是,研究发现,撞击坑、地震和喷射物沉积产生的作用(例如,喷出的残骸)对整体损失影响较小。
          那为什么是风呢?这是因为如果一颗足够大的小行星撞击地球前就在空中爆炸(并且是在引发海啸,产生撞击坑和致命的火海之前),其产生的冲击波引发的压力可能造成内脏破裂。最重要的是,小行星不需要到达地面就可以造成混乱。据分析,小行星带来的死亡有60%其实是风和压力造成的。
          当小行星变得越大,你死于风之外其他因素的可能性随之增加,但是风仍旧是第一死因。
          《新科学家》周刊在其对这项研究的报道中解释说,相对而言,海啸并不是一个主要因素,因为在很多地区,沿海岸线的地形会抑制海啸的破坏性。另外,风是每次小行星撞击中的一个要素,而海啸仅与小行星撞击水面有关。
          ——美国《声音》网站2017年7月8日报道;2017年7月11日一期(第21332期)《参考消息》翻译、(第7版)转载


          746楼2017-07-11 15:02
          回复
            脑膜炎疫苗或能预防淋病
            【法新社巴黎2017年7月10日电】题:淋病疫苗研究取得令人鼓舞的成果
            我们有望研制出淋病疫苗吗?正当淋病变得越来越难治疗时,周二公布的一份研究报告首次表明,一种疫苗可能有助于保护人类免受淋病感染。
            这份研究报告称,一些被注射B群脑膜炎双球菌(导致脑膜炎的细菌)疫苗的人可能比其他人更少地通过性交感染淋病。
            英国医学杂志《柳叶刀》周刊公布上述研究成果正值世界卫生组织(WHO)近日发出警报信号。该国际组织上周五称,淋病因为耐药性而变得“更难、有时甚至无法”治疗。它强调指出了我们需要“新药”和某种疫苗。
            《柳叶刀》指出,周二公布的研究报告恰好有可能提供“一种旨在研制出淋病疫苗的新渠道”。它同时提醒说,这个目标迄今为止尚未实现,“尽管已进行了上百年的研究”。
            研究报告基于2004年至2006年在新西兰广泛开展的注射B群脑膜炎双球菌疫苗的活动。
            报告作者们通过研究1.4万人的各种数据后发现,B群脑膜炎双球菌疫苗的注射使得患淋病的人数减少了31%。
            这是因为脑膜炎奈瑟菌和淋病奈瑟菌这两种细菌在基因方面有许多共同点,尽管它们所导致的疾病很不相同。
            研究报告作者之一、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博士海伦·普图西斯-哈里斯认为:“这是人们首次因为某种疫苗而发现了预防淋病的方法,尽管这种免疫反应的机制目前还不为人知。”
            在新西兰疫苗注射活动期间所使用的疫苗当时是被用来抗击脑膜炎流行病,而且现在已不再被使用。
            报告的作者们说,需要进行另外一些研究来证实最新的B群脑膜炎双球菌疫苗对淋病有相同的作用。
            研究报告作者之一、美国辛辛那提儿童医院教授史蒂文·布莱克认为:“如果情况确实如此,在青少年时期注射疫苗有可能使患淋病的人数减少。”
            据世界卫生组织估算,每年有7800万人患上淋病。
            淋病是一种传染病,可影响生殖器官、直肠和咽喉。它在未加防护的男女性关系中通过口腔、肛门或阴道传染。受到感染的女性面临盆腔炎、宫外孕、不孕症的风险,而且感染艾滋病的风险增加。
            ——2017年7月13日一期(第21334期)《参考消息》翻译、(第7版)转载


            751楼2017-07-13 12:18
            回复
              慷慨大方是值得的
              慷慨的人比利己者更幸福。瑞士学者发现了与此相关的大脑运作模式。
              如果负担大多都在我们自己身上,我们为什么要对他人慷慨呢?一个可能的解释在于我们大脑内的联系。瑞士苏黎世大学的一项研究指出,为他人做事令人幸福。
              对他人作出慷慨之举后人会获得一种快感,行为经济学家称之为“温情效应”。由菲利普·托布勒和恩斯特·费尔领导的苏黎世大学研究小组彻底探究了慷慨大方与幸福感之间的联系。
              好消息是:些许的施与就足以体验到这种“温情效应”。托布勒总结道:“人们不需要舍己为人自我牺牲就能感觉更加幸福。”他们的研究成果刊登在英国《自然·通讯》上。甚至单纯具有给予的意愿就会令大脑产生相应的变化。
              研究人员将受试者分成了试验组和对照组。首先他们要求试验组采取慷慨的行动:研究人员承诺会给他们一些钱,但钱应花在其他人身上,比方说请人吃饭。而对照组则得到指示要用这些钱来为自己做点什么。但实际上研究人员并没有真正支付这些钱。
              接下来受试者还要参加一个试验,在试验中,他们必须决定自己的行为是要慷慨一点还是自私一点。在此期间,研究人员测量了大脑三个区域的活动:一个是处理亲社会行为和慷慨举动的区域;一个区域与幸福感有关;还有一个则在决策过程中对是与否进行考量。
              在第一个试验中被要求表现慷慨的试验组在第二个试验中也更加大方一些,而且他们在事后自我感觉比利己的对照组更加幸福。与此同时,在试验中,慷慨的程度则完全没有影响。一点点就足以令他们的幸福感提升。
              脑部扫描也显示,试验期间两个组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单是承诺会对人慷慨就已经能够激活大脑中利他的区域并令该区域与负责幸福感的区域的交流增强。
              托布勒说:“值得一提的是,单纯是慷慨的意图,都不用将其付诸实施就已经造成了神经元的变化。”研究人员相信,人们也可以有意识地利用这一点,作出有针对性的承诺。一方面是为了感觉更加幸福,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增加这种人们希望见到的行为。
              研究小组成员朴昭英补充说,目前还有几个问题没有得到解答。例如人们该如何训练从而加强大脑两个区域之间的联系。另外,如果有意识地加以利用,亦即单纯为了提升幸福感而表现得慷慨,这种效应能否持续下去。
              ——《瑞士商报》网站2017年7月11日报道;2017年7月13日一期(第21334期)《参考消息》翻译、(第7版)转载


              752楼2017-07-13 13:31
              回复
                干细胞研究进展使生物工程学动脉更接近现实
                多年来,干细胞生物学家一直设法培育出能形成动脉、给医生新选择以应对心血管疾病的细胞,但一直没能成功。心血管疾病是全世界致人死亡最多的疾病。
                但是,莫格里奇研究所和麦迪逊威斯康星大学开发的新技术首次培育出有正常功能的动脉细胞,其质量和规模都适合疾病建模和临床应用。
                在干细胞研究先驱詹姆斯·汤姆森的实验室工作的科学家于7月10日在《国家科学院学报》月刊撰文描述了如何培育表现出身体要求的诸多特定功能的动脉内皮细胞。
                此外,在用于心肌梗塞形成模型的老鼠身上,这些细胞既促进了新动脉的发育,又提高了老鼠的存活率。接受这种细胞系治疗的老鼠,其存活率为83%,而对照组老鼠的存活率仅为33%。
                这篇报告的主要作者、莫格里奇研究所的研究助理张觉说:“致人死亡的心血管疾病主要影响动脉,此前从未有人成功培育出这类细胞。这项研究的关键成果在于让动脉内皮细胞功能更完善,更适于临床使用。”
                美国心脏病协会的数字显示,在美国,心血管疾病每年的致死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1/3,比所有癌症加起来的致死人数还多。汤姆森的实验室已经把动脉工程作为首要研究项目之一。
                张说,目前的挑战在于,一般的内皮细胞相对容易培育,但缺乏动脉的功能,因此没有什么临床意义。
                研究团队在这个项目中使用了两种开创性的技术。首先,他们用单细胞核糖核酸(RNA)排序识别出动脉内皮细胞分化至关重要的标志性通道。他们发现大约40个最为相关的基因。然后,他们使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培育出报告细胞系以实时监测动脉分化。
                张说:“有了这项技术,你就可以检验这些候选基因的功能,衡量有多大比例的细胞发育成我们的目标动脉细胞。”
                这个研究团队围绕最能推动动脉细胞发育的五大关键生长因子形成一套规程。他们还发现,干细胞研究中某些很常见的生长因子,比如胰岛素,会出人意料地抑制动脉内皮细胞的分化。
                莫格里奇研究所再生生物学主任、麦迪逊威斯康星大学细胞与再生生物学教授汤姆森说:“我们的最终目标是利用这种改进的细胞分化过程,培育功能正常的动脉用于心血管手术。这项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证明,说明我们最终可以获得可靠的来源培育出有实际功能的动脉内皮细胞,做出功能和表现跟真动脉一样的动脉。”
                ——英国“医学快讯”网站2017年7月10日报道;2017年7月13日一期(第21334期)《参考消息》翻译、(第7版)转载


                753楼2017-07-13 13:54
                回复
                  一种南极植物或可开发防晒霜
                  【埃菲社圣地亚哥2017年7月15日电】智利圣地亚哥大学科研人员发现了一种南极植物,它含有可过滤阳光的分子,或可用来保护人类的皮肤。
                  生物和化学系主任、研究人员古斯塔沃·苏尼加解释说,已经证明该植物具有“保护脱氧核糖核酸等大分子的能力,脱氧核糖核酸是保护细胞免受紫外线辐射伤害的重要组成部分”。
                  苏尼加接着说,这一发现将有助于利用该植物制造“含有天然且非常有效分子”的防晒霜。他强调,相对目前市场上含有化学成分的防晒霜,该植物防晒霜将更具优势。
                  苏尼加表示,有些防晒霜使用人工合成化学物质,虽然很有效,但是会给消费者带来一些不良作用。
                  这种能够过滤阳光的植物被称为南极之珠或南极康乃馨,它有一套对抗南极极端外部环境造成伤害的机制。
                  在地球上其他地方,生物体暴露在紫外线辐射下的方式是均衡一致的,但是南极不同,在那里紫外线辐射集中在一年的一段时期。在这个时期,植物从冰雪覆盖的保护中转变为完全暴露在阳光下。
                  苏尼加说:“紫外线会伤害到细胞,植物通过这些分子避免自己受到高强度紫外线辐射的影响。”
                  该研究项目从15年前开始,目的是研究南极植物如何应对气候变化。更具体地说,是如何应对最近几年南极紫外线辐射加剧的情况。
                  为此,科研人员4年前在圣地亚哥大学设立了一个实验室,试图在其中模仿南极的气候条件。实验室的气温比南极气温高,但是他们因此偶然发现南极康乃馨在这种条件下也能生长。
                  既然能够生长就可以持续培育,苏尼加说,“与传统作物不同,南极康乃馨必须等到一年的特定时期才能收割和使用。”
                  因此,如果这种植物可以培育,苏尼加预计在不久的将来就能开发一种原型植物,方便企业将这一发现用于商业化发展。
                  ——2017年7月17日一期(第21338期)《参考消息》翻译、(第7版)转载


                  755楼2017-07-17 14:51
                  回复
                    玩填字游戏有助大脑更年轻
                    英国埃克塞特大学和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的研究人员网上测试了超过1.7万名年龄为50岁的健康人的记忆力、注意力和推理能力。
                    他们发现,越是经常玩填字游戏,参与者在评估注意力、推理能力和记忆力任务中表现得就越好。
                    从研究结果来看,在有关语法推理速度和短期记忆准确性的测试中,每天完成填字游戏的人,其大脑功能相当于实际年龄比他们年轻10岁的人,可以帮助防止老年的大脑衰退。
                    埃克塞特大学的基思·韦斯尼斯教授说:“我们发现,玩填字游戏的频率与完成9项评估注意力、推理能力和记忆力的认知任务的速度和准确性有直接联系。”
                    “在那些自称经常玩填字游戏的人中,其表现总是更好一些,而且随着游戏频率的增加表现会更好。我们现在需要在临床试验中跟踪关注这种非常激动人心的关联性。”
                    埃克塞特大学的克莱夫·巴拉德教授说:“我们还不能说填字游戏可让人的大脑更加敏锐,下一步是评估经常玩填字游戏能否实际改善人们的大脑机能。”
                    这一结果已被提交给在伦敦举行的阿尔茨海默症病人协会2017国际会议。
                    ——英国《每日电讯报》网站2017年7月17日报道;2017年7月19日一期(第21340期)《参考消息》翻译、(第7版)转载


                    762楼2017-07-19 11:10
                    回复
                      睡眠中断或增痴呆风险
                      一系列重要研究显示,睡眠中断可能会提高痴呆风险。
                      对1600多人进行的研究发现,在夜间出现呼吸障碍者的大脑中更有可能发生阿尔茨海默症相关蛋白质的积累。
                      美国的三项研究审视了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最常见的睡眠障碍之一)与可能表明痴呆风险更高的大脑变化之间的联系。
                      我们已经知道,淀粉样蛋白的积累是阿尔茨海默症等病症的前兆。
                      第一项对516名健康老年人进行的研究发现,自称有呼吸障碍者的大脑中的淀粉样蛋白水平更高,并且其积累速度快于睡眠习惯更规律者。
                      第二项研究追踪了798名存在轻度记忆问题的人。该研究发现,有睡眠中断问题者积累这种蛋白质的速度更快。
                      第三项研究追踪了同样的人群和325名阿尔茨海默症患者。该研究在有睡眠呼吸暂停问题的人身上发现了类似的变化和另一种τ蛋白的积累。人类中约有1/4的人受到睡眠呼吸暂停困扰。这种情况发生在上气道完全或部分关闭、一再导致睡眠中断之时。
                      研究人员称,深度睡眠经常中断可能意味着大脑无法清除沉积的淀粉样斑块,清除斑块通常会在睡眠过程中进行。
                      他们称,研究了夜间反复惊醒者后也发现了淀粉样蛋白积累的增加。
                      英国阿尔茨海默症研究所的研究主管卡萝尔·劳特利奇说:“睡眠呼吸障碍等病症可能会导致睡眠不安,并且可能会广泛影响健康。”
                      她说:“我们知道,与阿尔茨海默症有关的蛋白质可能会在症状出现之前的10年中开始积累,因此,我们常常很难梳理睡眠问题与痴呆之间的因果关系。”
                      她说:“了解睡眠障碍可能如何影响痴呆风险,这非常重要,尤其是如果管控这些病症有助于减少痴呆症患者人数的话。”
                      ——英国《每日电讯报》网站2017年7月18日报道;2017年7月20日一期(第21341期)《参考消息》翻译、(第7版)转载


                      764楼2017-07-20 11:20
                      回复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披露银河系中心的神秘“能量陷阱”
                        科学家在银河系中心发现了一个“陷阱”,它可能正在捕捉高能宇宙射线。
                        这些粒子以接近光束的速度飞行。科学家认为,它们在银河系中心以外的区域生成,然后在气体云的作用下减速。
                        科学家利用来自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费米伽马射线太空望远镜和高能立体望远镜系统(HESS)的数据发现了这一现象。研究人员说,这一地区或许集中了银河系一些速度最快的粒子。
                        天体物理学一直以来有个难题,即难以确定来自太空、击中地球的超高能粒子的来源。
                        这些被称为宇宙射线的粒子所含能量高达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大型强子对撞机中粒子所含能量的10亿倍。
                        虽然科学家几十年前就发现了这些粒子,但能量如此之高的宇宙射线很稀少,令科学家难以确定它们源自宇宙中的何处。
                        有人认为,一部分高能粒子来自超新星,但宇宙中可能还存在其他宇宙射线来源。
                        该研究论文的第一作者、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的丹妮尔·加格罗说:“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大部分宇宙射线存在于我们银河系的最深处。尤其是最高能的粒子,它们形成于银河系中心以外的活跃区,后来通过与气体云相互作用而速度减慢。”
                        研究人员说,大约90%的宇宙射线是质子。其他则是电子和原子核。
                        当它们在太空中飞行时,磁场会干扰它们的路径,使得研究人员难以确定它们的来源。
                        但研究人员说,宇宙射线和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提供让我们了解它们的进一步线索。
                        ——英国《每日邮报》网站2017年7月19日报道;2017年7月21日一期(第21342期)《参考消息》翻译、(第7版)转载


                        766楼2017-07-21 14:49
                        回复
                          表观遗传也扮演重要角色
                          遗传不是仅通过基因传递。一项新研究证实,表观遗传指令也会调节后代的基因表达。
                          该研究由德国弗赖堡马克斯-普朗克免疫生物学与表观遗传学研究所进行,研究结果发表在美国《科学》周刊上。该研究第一次描述了这种遗传信息的生物学后果,并证实母体的表观遗传记忆对后代的存活和发育是必不可少的。
                          表观遗传学是修改脱氧核糖核酸的活性但并不改变核苷酸序列的化学反应和其他进程的总称。表观遗传标记并不是基因。这些由父母传递给子女的表观遗传信息,用以调节从亲代继承的基因的基因表达。研究人员还指出,它们也牵涉到胚胎的正常发育。
                          表观遗传机制在机体运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能决定基因是否表达。该机制由环境因素调节,如饮食和生活方式。该研究不仅展示了表观遗传修饰如何从母体传给后代,还着重展现了这些变化在胚胎发育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很长一段时间,科学家对于人一生中积累的表观遗传修饰的跨代遗传能力争论不休。
                          曾几何时,人们认为一生中积累的表观遗传记忆会在精子和卵细胞发育时开始逐渐被遗忘。从上世纪90年代起,人们才开始认为表观遗传信息可以传递给下一代,尽管那里这种遗传机制还被视为一个谜。
                          研究人员指出,流行病学研究发现了祖父母饮食与孙辈患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风险间惊人的关系。
                          研究人员补充道,人体拥有约250种不同的细胞类型。尽管这些细胞的种类因外观和功能不同而互不相同,但它们的脱氧核糖核酸基本构成和碱基序列是完全一致的。
                          这些差异来源于表观遗传过程。表观遗传记忆通过标记脱氧核糖核酸的特定区域来吸引或阻挡激活基因的蛋白质。
                          正是这些修饰一步一步创造了每种细胞中活性脱氧核糖核酸和非活性脱氧核糖核酸序列的模型。此外,在我们的一生中,表观遗传标记可根据我们的周围环境或生活方式而发生改变。嵌入细胞表观遗传记忆中的压力、疾病和饮食也会影响这些变化。
                          研究人员借助果蝇来探索表观遗传修饰如何从母体传给一个胚胎对此,他们专注于研究一个叫做H3K27me3的修饰,该修饰也存在于人体中。
                          H3K27me3修饰改变了细胞核中的染色质和脱氧核糖核酸的组装,其主要与基因的表达和抑制有关。研究人员证实,即使其他表观遗传教育心理学派人,果蝇母体卵细胞中的H3K27me3修饰在受精后仍出现在胚胎中。
                          接下来,研究人员想了解H3K27me3修饰在胚胎中扮演的角色。研究人员使用特定的基因工具阻止了这个修饰的正常运作,并因此证实,失去H3K27me3修饰的胚胎并不会终止发育。
                          通过这种方式研究人员得出,在繁殖中,表观遗传信息不仅能通过亲代传递给下一代,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也至关重要。
                          通过观察被修饰的胚胎,研究人员同样确认,很多与发育有关的基因在胚胎发育期间都处于抑制状态,然而在没有H3K27me3修饰的胚胎中它们却能表达。
                          由于已知某些表观遗传机制紊乱可能导致如癌症、糖尿病或免疫系统紊乱等疾病,研究人员认为,这项研究可能也会在人类健康领域引起重要反响。
                          ——阿根廷《21世纪趋势》周刊网站2017年7月22日报道;2017年7月24日一期(第21345期)《参考消息》翻译、(第7版)转载


                          770楼2017-07-24 17:20
                          回复
                            碳纳米管可修复神经元连接
                            科学家已经成功做到让碳纳米管与神经元实现一体化,从而控制神经元的生长,修复神经细胞之间受损的电子连接。
                            研究人员表示,碳纳米管可以非常安全地实现与神经元的一体化,从而修复神经连接,帮助脊柱受伤的人康复。
                            纳米管是管状结构,它的直径是纳米尺寸。纳米管有很多种材料,例如硅纳米管或氮化硼纳米管,但最常用的还是碳纳米管。
                            碳纳米管具有优良的导热导电性,以及很高的机械强度。它已经被用来生产最坚固耐用的纤维,用它制造的芯片运行速度是硅芯片的两倍。它还可以用来制造世界上最黑的物质——纳米碳管黑体。
                            由于碳纳米管又长又薄且具有传导性,是用作神经假体的理想材料,研究人员表示,它在该领域的应用潜力巨大。他们甚至认为,当前碳纳米管是研发脊髓损伤治疗新疗法的最佳选择。
                            然而,纳米管的纤维性质令人质疑它作为神经假体的安全性。为此研究人员改变了纳米管的表面,这样它就可以转变成墨水形式,方便神经的连接。这种墨水可以产生很薄的纯碳纳米管薄膜。
                            研究用的神经元是从实验鼠的海马体中获得的,然后它被存放在碳纳米管薄膜里。经过一段时期体温温度下的培养,科学家测试细胞的传导性和与碳纳米管表皮的相容性。
                            研究人员证实,碳纳米管不会干扰构成神经元细胞膜的脂质尤其是胆固醇的成分,因此它被认为是非常安全的。
                            同时研究还发现,用碳纳米管处理过的神经细胞比正常细胞成熟得更快,因为这种假体有利于神经元的完全生长和新的(连接)突触的形成。
                            虽然这项研究意义重大,但要实现医疗应用还需解决一些问题。科学家需要更好地了解碳纳米管与神经系统的一体化如何影响突触的生长及其结构。例如突触数量的突然增加是否与碳纳米管的使用无关。
                            该项研究现在进入技术测试阶段。已经证明碳纳米管运行良好,使用时间长且与神经组织相合相容,现在要试验在活体内应用这项技术。初期结果有望给受损神经功能修复带来希望。
                            ——阿根廷21世纪趋势网站2017年7月23日报道;2017年7月25日一期(第21346期)《参考消息》翻译、(第7版)转载


                            772楼2017-07-25 13:04
                            回复
                              三餐如何吃更有利减肥
                              据说,最好的生活方式是像国王一样吃早餐,像王子一样吃午餐,像乞丐一样吃晚餐,现在科学家们证明了这种说法正确。
                              一项对5万人进行的研究发现,就身体质量指数(BMI)而言,每天早餐最丰盛的人要比晚饭吃得最多的人低,即使他们摄入的热量相似。
                              对于体重为13.16英石(约合84千克)的普通英国男子,这套饮食方法可能会使体重减少6磅(约合2.6千克),而无需多锻炼或少吃。对一部分人来说,这也足以使他们的身体质量指数从不健康变成健康。
                              加利福尼亚洛马林达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研究人员还发现,延长一天中最晚吃东西的时间与早餐之间的间隔也与较低的身体质量指数有关联。
                              研究报告的第一作者哈娜·卡莱奥娃说,要保持健康的体重,人们应该吃早餐和午餐,不吃晚餐,避免零食,使早餐成为每天最丰盛的一餐,并且每晚禁食达18小时。
                              卡莱奥娃总结说:“早餐吃得多可以减少饥饿感,尤其是对甜食和脂肪的需求,从而防止体重增加。”
                              她说:“有规律的早餐似乎会增加饱食感,减少能量摄入,提高总体膳食品质,降低血脂,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和葡萄糖耐量。另一方面,吃晚餐一般会有相反的效果,会对体重产生不利影响。”
                              该研究报告刊登在美国《营养学杂志》上。
                              ——英国《每日电讯报》网站2017年7月21日报道;2017年7月26日一期(第21347期)《参考消息》翻译、(第7版)转载


                              773楼2017-07-26 15:0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