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shar吧 关注:14,665贴子:65,523
  • 0回复贴,共1

行为深层翻译:常常强迫某事发生或期待某事必须怎样发生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行为:试图控制某人、某事
深层翻译:这样的情况下,人们一般不断罗列计划、处心设计,头脑不停告诉自己这个应该做,那个必须做,以及这个应该怎样发生,那件不能怎样发生等等。这种强烈的规划常常表现为对事情和他人的掌控上,想要以这种对事物的绝对掌控来谋求未来的安定与快乐,实际内心却总是不能停止担忧,达到宁静与喜悦。这样做的深层翻译就是——难于安驻于当下,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充满恐惧,不相信事物的自然运作,并妄图用出卖“当下”来换取“未来”的安逸,且当事件未按照“契约”发展时,便会进一步加深这种恐惧,会以为这种“出卖”做的还不够,于是再度加强控制。
讨论:人们认为对未来的良好控制一定是基于牺牲当下的“未雨绸缪”上。其实“绸缪”和“当下”并不矛盾,当你追寻喜悦的时候你回头会发现你一直都在最合适的时间做着最合适的事,因为你一直在践行喜悦,而非找寻喜悦!而你越想在当下便完全控制未来的发展,其实是十分恐惧一切不受自己控制的展现,之前说过,越恐惧便会越吸引所恐惧的情境。这样当你回首往往会懊悔和嘲笑自己当时的愚昧,似乎总是人算不如天算,不是功败垂成就是仍有很多瑕疵想回到从前去弥补,事实上被这种想法所束缚只会让自己重蹈覆辙,因为懊悔与嘲笑过去的自己正是继续挣扎控制的引线——认为我现在必定可以做到更好的控制,我只要那么做某件事就必然发生!实际原谅、接纳(欣赏)和爱过去的自己以及他人,才是对现在自己与境遇最佳的认可,才是对过往一切影响的最好平衡与升华,也是从根本治愈过往伤痛的必经之路!
要知道“未雨绸缪”的根本在于“绸缪”,这可以基于前面所述的创造与兴奋而自然获得,也可以转化为“愁谋”。绸缪本意为缠绕,往往绸缪之后还要有更多绸缪来保护或保证前面的绸缪,不断绸缪到最终就会是“作茧自缚”了。什么时候看开了看透了,境界更上一层了,让自己融化重组,反而能够破茧成蝶,以重生的视角来看待和感恩以前受到局限的自己。
如果单说践行喜悦无法让人们信服的放弃不断“绸缪”,我明白这对大部分人来说就如同在汪洋中航行不带指南针一样,事实上如果能完全理解我上面所说,其实我根本没说要完全丢弃一切“计划”与“设计”,只是说那并不是最棒的“导航设备”。接下来,为了继续说明这个问题,就让我们继续来探讨一下“计划”与“兴奋”的关系。
计划的完美和成功与否,往往体现在我们对万事万物理解的深度上(或说掌握其自然本质的程度上),与我们对这种目标追求的兴奋程度上,事实上这二者也都是一致的。而成功的计划并不体现在我们对事物的控制上。当我们能提高或加深对事物的认知,我们自然能驾驭的更多。而我们只是妄图用现有的层次驾驭更多时,我们往往会自食恶果,发现自己对事物的本质精髓还远未把握。
其实我们乐于去探索与创造时,我们自然都会对事物的本质产生更多洞见,并随着更多的洞见我们亦会赞叹造物本身的美妙。而当我们恐惧某事回避了我们兴奋的本质时,我们通常趋向于先进行很多枯燥且令人焦虑的计划,而忽略“创造”与“乐趣”这种本质问题,反而容易导致很多局限性和片面性,并且由于我们这些观察者的观点上的局限,使我们更容易去质疑和否认这种自然的智慧。
你知道,人类历史所有的伟大的进步都不是“计划”和“控制”出来的,而是基于某一深刻的洞见和异想的创造,追随着这种创造的喜悦,这种对事物自然本质更深层智慧的崇敬,一切计划自然应运而生!看到了么?连理性与计划都是天然追寻“爱”与“兴奋”的,那我们又有什么理由舍本逐末,傲慢的认为我们在不断的恐惧与强迫中能创造设计出真正属于我们这些美好本质的境遇呢?
所以,你所做的这件事真正代表你目前最高的兴奋么?是的话就立即去着手做吧,那种丰富的创造力与激情会制定出最自然最完善的计划。还是那句话——水不用计划自己是水,树不用强迫自己是树,自然的智慧就是自然。另外请记住,把任何“小插曲”也当作兴奋的一部分,允许这种“神秘”礼物的到来,用积极的意义去定义它。这会让你在创造与兴奋的道路上更进一步的!而如果不能正确的看待这些小插曲的话,也就是说对这些“结果”感到失望的话,实际上,那只是在提醒——你又在强迫与控制了,你又预设了一个固定的计划了,你又陷入恐惧了!
没必要再刻意强化“计划”与“控制”的作用——我未听说过一个人在恐惧状态下能做的事在喜悦与兴奋状态下就做不到的。恐惧能激发本能和潜力?但爱与欢喜可以创造奇迹!极度的理性分析可以让人牢牢把控未来?那么爱与兴奋就是过去!就是当下!也就是未来!没有任何人不是天然追寻爱与兴奋的,过去是,当下是,未来更是。只是历史的长河中我们试过用控制、用教条、用权力、用财富、用征服来获得“爱”,其实这些方法都没有脱离“恐惧”!方法换来换去、时代不断更迭,这种强迫和计划出来的“爱”所真正反映出的恐惧,以及所带来的争斗与不平等、各种以“爱”为名义的伤害……我相信我们为小我理智的顽固与对立已经付出够多代价了!我们没必要彻底抛弃那些负面的情感,事实上我们也无法完全丢弃那些,那些所有能经历的体验本都是属于我们自身,但是我们可以不再去选择那些。
临界翻译:中国中年以上的人大多都会有不同程度的焦虑,焦虑让压力和恐惧不断加深,而这些的加深就伴随更强烈的焦虑,更多的挣扎控制,甚至很多人说是寝食难安也不为过,失眠多梦常担心,茶饭不香总较劲,每天脑子里似乎有一堆应该要干的要管的,但是有时又好像生活没有了目标,不知道到底想要干什么了。而这种压力与试图控制的恶性循环所造成的不断自我伤害,甚至无意识的传染和伤害他人正是恐惧最绵延的表现形式——焦虑和烦躁!这也是对结果过分期待以至于不能接受其它结果的直接体现!面对这种处境,很多人认为是外界境遇的不美满造就了自己的焦虑。其实恰恰相反,外界是你内在的反映,同样的境遇你用不同心境去对待往往会得到不同的结果。境遇都是中立的,即使表面看似再悲哀再绝望的境遇也都孕育着转化,人们就是有赋予一切境遇意义的能力。既然如此,我们为何选择非得把境遇定义为“坏”的呢?记住,你有能力决定未来的境遇,你常用积极的意义去定义境遇,你便会收到更多积极的回馈,这也是追随自己的兴奋为什么这么重要!而用焦虑就会吸引更多焦虑,以后不管遇到什么事你都会焦虑,甚至你发现一点小事你都开始放心不下,如果计划遭遇打断和情况改变都会让自己倍加心烦,甚至还抱怨烦心事怎么越来越多。
事实就是——只要你选择用“焦虑”去面对和定义境遇,你便不可能摆脱焦虑,纵使暂有快乐也会被随之而来的更多焦虑所淹没。你希望永存这种快乐,因为你认为你是不够快乐的,你并不认为你能一直感受到这种快乐,也不认为会有其它的快乐。当你这样期望时,你其实是用恐惧把其它所有带来快乐的道路都封锁了。总之,人的心境创造境遇,而境遇回馈人的心境,想达到正面循环还是负面循环,最终都看个人的选择与定义。
为了方便理解,我再讲一个故事:有一个人很穷,穷到快吃不上饭,但是为人还算老实,这时有人施舍了一大袋米,他很高兴,但同时他开始担忧起来,万一以后没人施舍自己不就饿死了么?于是看着这袋大米,对着做好的热米饭也久久不能下咽,辗转反侧的琢磨自己是不是应该把米精心的保存起来,平时尽量不去吃,等到逼不得已再食用还能再多维持一阵。想到这他又焦虑,就这样放着肯定会招虫啊,必须想办法赶紧弄个密封的大缸。于是每天吃的很少然后去四处翻垃圾找缸。终于,找到了一个合适的。但是光这样还是不行啊,他还怕万一有别的人盯上这缸和里面的米怎么办?于是还得想办法把缸找地方藏起来。费劲心机后他终于找到应该藏的地方了。可偏不巧,就在去藏的那天,那里恰巧有乞丐路过,乞丐看他偷偷摸摸的搬着大缸就过来看看,一看不要紧,把穷人吓一跳结果把缸磕破了。一看辛辛苦苦力求保存的大米登时撒了一半到地上,绝望和愤怒让这个看似无比“理智”的人失去了理智,愤怒中他把乞丐打了一顿。这暴打乞丐的事迹让穷人出了名,导致本打算再资助他的人也对他的行为很反感便没有再资助,而撒到地上的弄脏的米由于不舍得扔,而缸里的米也很多受潮开始发霉,回去吃了后再加上愤懑和加倍的焦虑让他生了大病,甚至难以出去捡垃圾维生。剩余的米最后也没有维持几天便也吃光了,最终这个人在懊悔与诅咒中离去——这名穷人成功的把他所焦虑的事情吸引来了。而如果他不醒悟,就算再给他一次机会选择,他的选择恐怕也就是“自己这次一定要拿稳缸”或“忍住不应该打那乞丐”之类的。事实上,这名穷人身边一直都有无数选择和可能,直到最后生病时其实都是,或说每个当下都可以是一个全新的开始。然而焦虑的一大特点就是诱使人们放下当下的力量,去追求飘渺的未来,对身边众多美好与可能视而不见,只聚焦于所焦虑的事情与对未来的控制,不断往复直到彻底忽视了当下、迷失了未来。未来由当下创造,一切力量源自于当下,而且只有当下!这也是为什么焦虑症患者焦虑来焦虑去,最后连人生方向都迷茫了,因为没有了对当下的爱和欣赏,又要去追逐对未来的控制和平静,这不是水中捞月又是什么呢?
要知道上帝或佛陀都没有真正的“必须”“不允许”或“不应该”,否则万能的他早就把不允许的事情统统消除了,他知道一切事情都有其存在的意义与价值,他能看到一切事物的关联与完美。只有小我创造出来的那个白胡子老头才充满着暴怒、报复与审判,因为这就是小我心智按照自己的模样建造的形象,那已经偏离了神最初的教诲。我很难想象耶稣与佛陀是靠着宣讲地狱或魔鬼的恐怖或煽动斗争对立来发展信徒的,实际他们无时无刻都散发着智慧与宽容的光芒,他们用实际行动来宣示“跟随我”。而不是小我心智竭尽所能的为了迫使大家相信和追随,而用尽恐怖与魔鬼的威吓,以及僵化的教条规矩,甚至通过刻意歪曲和过分解释原意来达成某种“神圣”的目的。
而要想正面定义境遇然后摆脱焦虑,就要放下小我头脑的这些“应该”“必须”和“不允许”,这些都是你逼迫你自己做的,是你“计划”要这么做的,是你对特定结果的期待,并不是符合当下兴奋而做的。觉察到这些“应该”背后的信念与定义,并通通放下,没有既定的信念与定义便不会对某一境遇产生情绪,然后选一个积极的角度去对待每个境遇,也就是学会欣赏这些境遇。最后,变抗拒为接纳,这会让你不断体验到“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也会不断强化自己如此践行的信念。久而久之,你会发现这真的不是什么“安慰剂”,你周围的境遇真的有了巨大的变化!当你允许一切属于你的快乐与美妙自然到来,它们就自然而然的加速到来。而不是焦虑的想去控制去强迫,那只会反过来让你感觉被焦虑和烦心所控制与强迫。
正所谓,“结缘解缘皆缘”——何必攀缘,“缘来原来愿来”——何须强来,“来蹈来道来到”——何道不到,“无道勿道悟道”——何道是道。哪里需要小我去焦虑与烦恼?一切随喜随缘而已!


IP属地:山东1楼2016-01-10 09:21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