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蹄吧 关注:54贴子:1,345

回复:血色全武将解析~转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还有一说是苏秦的堂弟,这个不必纠结,反正跟苏秦是亲戚就是了。
子之之乱
这场动乱在介绍燕国和齐国的时候,多次提到。
主要是当时燕国燕王哙在位,燕王哙这个人性格上有些好大喜功,爱戴高帽。有一次苏代出使完齐国。
燕王哙就问他:“齐国有孟尝君这样的名臣,是不是可以称霸天下”
苏代说:“不能,齐王虽然知道孟尝君的才能,却不信任他,根本不能使孟尝君发挥才能”
燕王哙:“可惜我没有这样的贤臣”
苏代就说:“相国子之才德兼备,不就是我们燕国的孟尝君吗?”(苏代这么说,有大一部分原因是,他和子之是儿女亲家)
燕王哙一听这话,为了显示自己的圣明,就更加信任子之了。再后来,燕王哙在大夫鹿毛寿的怂恿下决定学习古时候的明君尧舜,把王位禅让给子之。
子之一上位就原形毕露,开始胡作非为,大肆排除异己,使燕国上下一片混乱,甚至出现了反对势力率军攻击子之。这时齐国趁虚而入,攻下燕国首都,俘虏子之,逼死燕王哙,劫掠燕国,这时燕国的人民被齐国的行为所激怒,奋起反抗,逼退了齐国。但是燕国已经是一片狼藉,燕国人民对齐国的仇怨就这样结下了,这时燕王哙的庶子姬职,被赵国拥护回国继位为燕昭王,为之后的燕国攻齐埋下了种子
90智力和言毒,90智力已经能压制大部分的敌人,燕国唯一的软控。


IP属地:海南64楼2016-01-06 22:12
回复
    邹衍这人我想大部分人都认识,没错,他就是电视剧“寻秦记”里琴清师傅的原型,那个可以占卜星相的老头。
    在历史上他是以阴阳五行学说留名的。
    作为学者型的武将,智力和政治还算可以,特技“风水”用处是有的,至于多少就看你自己的看法了


    IP属地:海南66楼2016-01-06 22:13
    回复

      剧辛也是个有本事的人,在燕昭王时十分活跃,但是燕昭王死后,被闲置了四十多年,直到燕王喜的时候才被启用伐赵,而且对手还是他的老朋友庞暖,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更何况四十多年没见,可是剧辛还是以年轻时了解的庞暖作为对手,轻敌冒进,被庞暖所杀
      没什么太大的功绩,属性自然是普通的不能再普通了


      IP属地:海南67楼2016-01-06 22:13
      回复

        燕昭王时期,燕国不止对齐国取得胜利,而且还向外开拓疆土,夺取东胡和箕子朝鲜的土地。秦开就是主导对外作战的统帅。
        东胡也可成为“通古斯”,是位于古东北的少数民族,自商代初年到西汉,东胡存在了大约1300年。后来东胡被匈奴所灭,因此逐渐分化出多个民族,其中比较出名的有蒙古族、女真(满族),三国时期的乌桓,鲜卑
        秦开和蒙恬都因为修了长城,结果给了“筑城”特技,总感觉有点亏待他们了


        IP属地:海南68楼2016-01-06 22:13
        回复
          燕国在河北势力中算是排倒数的,周围强敌环绕,唯一的优处就是地形不错,在防守中积蓄势力,先灭慕容,再打拓跋。


          IP属地:海南69楼2016-01-06 22:13
          回复
            晋国(公元前1033年—公元前403年),周武王之子、周成王同母弟——唐叔虞为初代君主。公元前403年,周天子姬午(威烈王),分封晋国三位卿大夫韩虔为韩景侯、赵籍为赵烈侯、魏斯为魏文侯。
            韩赵魏三人分晋国领土,各自建国,成为了韩国、赵国、魏国的开国国君。史称三家分晋,由此晋国灭亡


            IP属地:海南70楼2016-01-06 22:14
            回复
              姬姓,名重耳,与周王室同宗。
              晋文公的故事太多,随便讲个好了。
              晋文公时期晋国实力迅速壮大,当时晋国的二军编制已不能满足,于是晋文公改二军为三军。为什么要这么郑重的说这个呢,因为一个国家军制的多少代表了这个国家的实力大小,周代诸侯,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军制的多少在当时也是一种礼制。中军最尊,上军次之,下军又次之。一军一万二千五百人,三军合三万七千五百人,每军各设一名将、一名佐。
              后来因为晋国在中原征战时,北方少数民族多次骚扰,晋文公又建三行,中行,右行,左行。三行军的编制仿照三军主要作为防御在太行山一带游弋的胡人,对外称后备军。为什么要称后备军,因为当时的礼制是天子六军,诸侯最多三军。
              再后来晋文公合并三行,增加新二军(新上军和新下军)。
              讲军制主要是方便大家理解后面要讲的众多人物的作用和地位。
              晋文公在流亡期间,只有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下令举火烧山,谁知道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离开的时候,他砍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虽然是春秋霸主,但毕竟不是马背上的君主,战斗属性不高。
              特技天命:不知道大家怎么用,我一般拿来引兵或者挡刀


              IP属地:海南71楼2016-01-06 22:14
              回复

                狐氏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大夫大狐容,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晋文公流亡在外时,跑到了齐国,齐桓公把女儿嫁给了晋文公,还好吃好喝的供着晋文公,
                此时的晋文公受尽流亡之苦,之前的雄心壮志已经被消磨殆尽了,就打算老死在齐国了。他说:“人生就是为了享乐,谁还去管别的什么呢?”
                齐桓公死后,孝公即位。这时,诸侯都纷纷背叛齐国。狐偃知道齐国不可能帮助晋文公回国执政,也晓得晋文公准备老死齐国的想法,打算离开齐国,又担心晋文公不肯走,于是就和那些跟晋文公一起逃亡的人在桑树下商量这件事。
                齐国宫中一个养蚕的小妾正好在树上采桑叶,但谁也没有发觉她。小妾报告了晋文公的妻子姜氏,姜氏怕泄露消息,便把她杀了,然后把事情报告了晋文公, 晋文公听后说道:“我是不会被人说动的了,一定要老死在这里。”而姜氏是个通情达理的好妻子,知道晋文公不能继续留在齐国消磨意志了。
                于是姜氏与狐偃商量,把晋文公灌醉后用车载着离开齐国。晋文公酒醒后十分生气,拿起戈就追狐偃,说:“如果将来事业不成功,我就是吃了你这个当舅舅的肉也不能满足啊!”
                狐偃一边跑一边半开玩笑的回答说:“假如事业不成功,我不知道会死在什么地方,你难道还想跟豺狼争抢食物吗?假如成功了,你也就有了晋国最美味的食物,够你吃的了。我狐偃的肉又腥又臊,哪里用得上呢?”
                晋文公无办法只好离开齐国,继续他的流亡之旅
                智力和政治不错,可以种田也可以当副将。
                特技看破,就89的智力来说,可以免疫大部分的武将。


                IP属地:海南72楼2016-01-06 22:14
                回复

                  晋文公逝世,晋襄公继位,秦国趁机攻打郑国,先轸主战,并且在秦军打完郑国回国途中埋伏,全歼秦军,俘虏了秦军主将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
                  晋襄公的母亲(也就晋文公的妻子)是秦穆公的女儿。她劝晋襄公把俘获的三员秦将释放回秦国,让秦穆公去处置他们,以免两国结怨过深。襄公答应了,就将三人放了。
                  先轸听说后连忙跑去见晋襄公,问俘虏的秦军将领哪去了,晋襄公说:“应母亲的请求,我已经把他们给放了“先轸怒火上涌,不顾君臣礼仪,直接呸了晋襄公一脸口水。并且说到:”武将们舍身忘死,不知道死了多少人才擒获他们,一个无知妇孺说了几句软话,转眼之间就把他们赦免:怎么对得起死去将士,晋国要不了多久就会灭亡了“
                  然后鸟也不鸟晋襄公,直接转身就走。晋襄公顿时醒悟,急派人追赶,但为时已晚。
                  事后先轸很后悔,然而襄公却没有怪罪先轸,让他继续担任元帅,甚至还向他道歉。先轸思前想后,越发自责。
                  同一年,狄人侵晋。先轸领军出击,在箕设伏大败狄人,狄人首领被郤缺俘获。战后,因为失礼于襄公而心怀愧疚的先轸说道:“我有罪于君主,君主却没有惩罚我,我难道不该自我惩戒吗?”于是驾单车冲进狄人阵中,战死。之后狄人将先轸的首级送还给了晋国
                  就属性和适性来说也是一流统帅,就是特技略废材,可以换个更好的特技


                  IP属地:海南73楼2016-01-06 22:15
                  回复

                    赵衰(与“崔”同音),字子馀,亦称成季,孟子馀。
                    赵衰有贤德,而且随晋文公流亡多年,忠诚更是没话说,但是并没有出色的文韬武略。不过他奠定了赵氏的基础。
                    属性和适性并没有什么特殊,特技辅佐绝对是副将的不二人选


                    IP属地:海南74楼2016-01-06 22:15
                    回复

                      周文王第15子姬高(周武王的弟弟)的裔孙,其祖父为魏氏得姓宗祖毕万,封地在魏地。
                      魏犨也跟随晋文公流亡的少数人之一,不过由于他只是一个武夫,并没有什么文韬武略。能留名的很大原因在于他是战国魏国的奠定者。
                      武力很高,但是在这个统定攻防的游戏里,就感觉用处没那么大。
                      特技金刚:略有点鸡肋,只能抵挡微弱的攻击,但是既然都是微弱的攻击了,一般也没多少影响


                      IP属地:海南75楼2016-01-06 22:15
                      回复

                        姬姓,中行氏,名林父。因为担任中行将,所以以中行为氏,是晋国六大家族中行氏的始祖。
                        晋楚的邲之战,就是以前讲过的楚庄王和孙叔敖打败晋国的那次,当时的中军将就是荀林父。荀林父回国后,向晋景公请罪求死,晋景公对这次失败也十分生气,决定答应荀林父的请求,
                        一个叫士贞子的大臣劝谏说:“城濮那一仗,晋文公打赢楚国,缴获粮草物资无数,但是晋文公还是很不高兴,随从就问打了胜战为什么还发愁?
                        晋文公说:“”楚国的成得臣还在。困兽犹斗,更何况成得臣是一国的宰相呢?他迟早会卷土重来的“”
                        等到楚国杀了成得臣,文公才喜形于色,说:‘没有人能再来害我了。’这是晋国的再次胜利,也是楚国的再次失败;楚国由此两世不能强盛。
                        现在上天惩戒晋国,如果杀了荀林父就是增加楚国的胜利,我们只会更加衰弱!荀林父事奉国君,进,想着竭尽忠诚;退,想着弥补过错,是国家的干臣,怎么能杀他呢?他的战败,如同日月之蚀,哪里会损害它的光明!”景公于是让荀林父官复原位。
                        荀林父的战绩不够出色,所以各方面都比较平庸,在人才云集的晋国,只能打打酱油了


                        IP属地:海南78楼2016-01-06 22:17
                        回复

                          晋国公族,姬姓。
                          使齐受辱
                          有一次郤克作为使臣出使齐国,在路上刚好碰到了同往齐国朝见的鲁国季孙行父、卫国使臣孙良夫。当他们来到齐国会见齐顷公时,
                          齐顷公这个人太轻佻,觉得很好笑,作为国家使臣这几个人都多少有点身体的残疾,回去跟他母亲说起,出于恶作剧的心理,还请他的母亲第二天来看看笑话,第二天,齐顷公故意安排一个有驼背的侍从领着本就驼背的郤克、一个拐子领着略有瘸腿的季孙行父、一个独眼龙侍从领着瞎了一只眼的孙良夫,出现在朝堂上。
                          齐国朝堂上下,所有人都笑的前仰后翻。三位使臣才察觉到被齐侯戏弄了,都感觉受了奇耻大辱,郤克心中暗下决心绝对要让齐顷公好看。
                          后来齐国攻打鲁国,鲁国向晋国求救,晋国当时的执政就是郤克,郤克当然不可能放过这个机会,于是领军出击,并且率领亲卫身先士卒,打的齐国落花流水,齐顷公还差点被抓,最后还是以齐国求和结尾。
                          晋国大部分人才,都是郤克这种文武双全型的。不过战绩不突出,所以属性不很好


                          IP属地:海南79楼2016-01-06 22:17
                          回复

                            原本是赵氏家臣,后来被赵盾推荐为官,战国时期韩国的先祖。历经晋灵公、晋成公、晋景公、晋厉公、晋悼公五朝。
                            首次登场是在秦康公和士会讨伐晋国的那次,韩厥被赵盾举荐为三军司马(就是军法官),当时赵盾的御戎(就是驾车的亲卫)驾驶着赵盾的战车在军阵中随意奔驰,扰乱军纪,韩厥看后,二话不说,直接让人把那个驾车的亲卫抓起来明正典刑,就在大家准备看韩厥被赵盾教训的时候,赵盾来了,不但没有去怪罪韩厥,反而对韩厥的执法公正大加赞赏:“刚才是我故意让他扰乱军队秩序,看看你的反应。我现在放心了。小伙子,好好干吧,以后执政晋国的人,不是你还会是谁呢?(这话明显是为了不处罚韩厥而找的借口)。赵盾为什么这么看好韩厥,因为韩厥明面上说是赵氏家臣,其实赵衰和赵盾对待韩厥就跟对待自己的亲人一般。后来赵氏灭族,在举国上下都要消灭赵氏的前提下,是韩厥力保赵氏遗孤,为赵氏遗孤争取赵氏原本的地位和封地。从这就可以看出,赵氏跟韩厥的关系。
                            韩厥作为三军司马,久经战阵,晋楚邲之战、齐晋鞌之战(就是上面郤克打败齐国的那一次),在鞌之战中,韩厥单车冲向齐顷公,把齐顷公杀的丢盔卸甲,御戎与车右被韩厥射死,并且俘获了齐顷公的战车,将齐顷公的随从亲卫全部俘虏,最后齐顷公只能跟随从交换衣物,才趁机逃脱。(颇有点马超杀的曹操割须弃袍的感觉)
                            又是一个文武双全的人物,不过个人感觉属性应该再提升一点


                            IP属地:海南80楼2016-01-06 22:17
                            回复

                              智罃的父亲荀首与荀林父是亲兄弟,荀首因为封地为“智”,所以以智为氏。
                              智罃主要的功绩就是“三驾疲楚”助晋国再度称霸,“三驾疲楚”具体内容就是,利用晋国国力高于楚国这个优势,将战力最强的中军一分为三,与上军、下军、新军整合,成立第一军、第二军、第三军。采取三军轮战的方式,第一军出征,第二军、第三军在国内休整,以应对突发情况,第二军出征,另两军休整,以此类推,轮番的向郑国(当时楚国的小弟)发起进攻,围城引援,楚国人肯定不会不管郑国,必然会来救援,而晋国只需要跟楚国耗下去,不跟楚国做正面交锋,情况不对就撤。我们的目标就是让楚国欲战不能,拖垮楚军
                              最终郑国决定拜晋国作老大,而楚国也基本被拖垮,无法再与晋国相争。晋国再度称霸中原
                              85的智力说实话不高,特技妙计:跟高智配合,效果跟深谋也没差。


                              IP属地:海南81楼2016-01-06 22:1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