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蹄吧 关注:54贴子:1,345

回复:血色全武将解析~转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令尹,楚国的官名,相当于宰相。
若敖族人,斗鬭氏, 名豰於菟(gou wu tu),字子文
楚国称老虎为“於菟”, 把喂乳叫“豰”,'豰於菟"意思是“虎乳育的”
斗子文为官清廉而且公正严明,从不徇私情。
斗子文有个堂弟,认为自己亲戚是令尹(几乎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然后有一天在市场上,买了东西不给钱,还把卖家给打了。被廷理(负责治安法治的)抓了,这家伙当然不会乖乖认罪,十分嚣张的对审问他的人说,自己是令尹斗子文的堂弟,识相的赶紧把我放了。廷理一听,立马放人,原来是令尹的堂弟啊,误会,这都是误会。恭敬的将这个堂弟送出门外。
而且还自认为这么做,照顾了令尹的颜面,一定会被令尹看重,用不了多久就会升职加薪,当上”左右尹“,出任”令尹“,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想想还有点小激动呢。
怀着这样的心情,廷理跟斗子文汇报了这件事,斗子文大怒说:”廷理是维护国家法令的存在,我当令尹难道是为了让亲人享有特权吗?马上去把人给我抓回来“
廷理十分犹豫的说:“这次就算了,您自己回去教训下就好了,下次我注意,这样行吗?”
斗子文看廷理这么不顶用,就直接派自己的卫士去把那个犯法的堂弟抓了来,当面交给廷理,尽管犯人的母亲(按辈分应该算是斗子文的伯母了)一路跟来了跪在斗子文的面前求情,斗子文若无其事,仍然命令廷理把犯人押走。
楚成王知道后,连鞋也顾不上穿,光着脚就见了斗子文。(古人光脚是表示对人尊重)一进门就笑眯眯地说:“我找了个徇私枉法的人当廷理,惹你生气了,特来向你道歉。”楚成王回到朝廷后,立即下令罢免了这个廷理,请斗子文兼任廷理。
斗子文还对楚成王说:“国家之祸,都是因为君弱臣强所致。建议凡是百官世禄田邑的收入都要交一半给国家。”楚成王采纳了这个建议,传令百官执行,斗子文以身示范,穿着布衣上朝,家中无一日的积蓄。然后他又先要本家斗氏族执行,其他百官也就不敢不服从了。这样,使楚国的财力大为增强。他还十分注意治理军队,选贤任能。当令尹四十年,使楚国得到大治,为后人所推崇
一流军师和内政人才。特技:伯乐当然是少有的神技。相性100。初期可以招的人比较少,像孙武之类的,就看不到


IP属地:海南46楼2016-01-06 22:06
回复

    斗子文的接任者。
    公元前632年夏,楚成王攻打宋国,宋向晋求援,晋国联合宋、齐、秦等国向归附于楚国的曹、卫进攻,迫使楚军北上。楚成王见形势不妙,就命主将成得臣放弃对宋国的围攻,避免和晋军决战。
    但是成得臣刚愎自用,仍率楚军杀向晋军驻扎地。而此时晋文公却命令自己的军队退避后撤。晋军的将士很不理解,问:“怎么不打就退了呢?楚军虽然强大,但是为了保卫自己的国家,我们愿意拼死一战!”晋文公说:由于我当年避祸楚国时,受到楚王的厚待,因此曾在楚王面前曾答应过,如果两国交战,晋国情愿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所以即使这一仗败了,我们也要履行诺言。于是,晋文公下令军队向后一口气退了30里(一舍);发现楚军朝前移动,就又退了30里(一舍);见楚军仍然紧追不舍,就再退了30里(一舍)。他们总共退了三舍,退到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驻扎下来。
    话是这么说,其实这只是一种说辞,晋军“退避三舍”实际上应该是晋文公的一种战略手段,示敌以弱。
    成得臣果然上当,追击晋国大军到了卫国。晋国看准时机与楚国决战,先是用中军拖延楚国中军(楚国主力),晋国下军战马披着虎皮,突然出现在楚国右军(陈、蔡的士兵)阵前,使楚国右军战马失控,楚国右军最先败退。另一边晋国上军诈败引楚国左军(申、息的士兵)追击,这时晋国下军击败楚国右军后,会师晋国上军夹击楚国左军,楚国左军大败。
    成得臣得知左右两翼已经败退后,只能率领中军撤退。虽然败了,但是楚国主力损失不大,死得大多是陈、蔡、申、息的士兵。
    成得臣领军接近方城时,成王的使者来说:大夫要是进方城去,怎么向申县和息县的父老交待呢?(明显是对之前违抗他的命令,耿耿于怀,所以派人来羞辱成得臣)
    成得臣十分羞愧,于是自杀。
    楚国无一流统帅,成得臣已经算是战斗主力了。戟兵极和怒发倒是肉盾的不二人选


    IP属地:海南47楼2016-01-06 22:06
    回复

      孙叔敖为战国名相,司马迁《史记·循吏列传》列其为第一人
      庄王曾认为当时楚国的车子太小,遂命令全国一律改造高大的车子。孙叔敖劝谏,若以命令行事,会招致百姓反感,不如把都市街巷两头的门限做高,低小的车过不去,人们就会自觉改造高车了。庄王又嫌原来通行的货币太小,改铸大币,强令通行,人民使用不便,引起市场混乱。他认为“便民为要”,劝说庄王恢复通行小货币,市场又趋繁荣。
      另外还有一个“杀双头蛇”的故事
      孙叔敖年轻的时候,有一天出去游玩,突然碰到一条双头蛇,他忽然浑身冰冷,因为他曾经听说过谁要是看见两头蛇,谁就会死去。虽然恐惧,但孙叔敖还是拿起石头打死双头蛇,将蛇埋起来,不然遭受这种不幸。回家后,孙叔敖把这事告诉了母亲,并认为自己命不久矣,母亲对他说:好人有好报,你一定不会死的。
      在孙叔敖成为楚国丞相之前,他仁爱的品德就已经深入人心,广为流传
      孙叔敖属于上马能治军,下马能安民的全能人才,兵器适性“极”。
      司马迁《史记·循吏列传》的第一人,给个循吏真是名副其实


      IP属地:海南48楼2016-01-06 22:06
      回复

        春秋战国神箭手,百步穿杨、百发百中的典故说的都是他。
        百步穿杨、百发百中
        养由基年轻的时候与人比试箭法。靶子设在五十步外,对手拉开强弓,一连三箭都正中红心,围观群众拍手叫好。养由基却表示不屑,这太简单了。要比就比个有挑战性的,他指着百步外的一棵杨柳树,叫人在树上选一片叶子,涂上红色作为靶子。接着,他拉开弓,“嗖”的一声射去,结果箭正好贯穿在这片杨柳叶的中心。对手不服认为这只是运气,养由基直接让人涂了三片叶子,连发三箭,都是正中中心。
        就在围观群众赞叹养由基的箭术的时候,有个路人甲就说:“箭术不错,可以当我的徒弟了”
        养由基惊讶这个人的口气之大就问:“你准备怎么教我射箭?”路人甲说:“我不会教你怎么弯弓,但是你想获得百发百中的名声,就应该学会合理的运用自己的箭术,不能过份逞强,一旦有一箭不中,就名誉扫地了”
        养由基的个人勇武较出名而战绩不多,所以统帅不高。
        适性(极)、特技狙击再加上个道具(养由基弓,附加特技射手),十分好用。


        IP属地:海南49楼2016-01-06 22:07
        回复

          芈姓,申氏,名包胥
          他跟伍子胥本是好友,但因为奸臣陷害,导致伍子胥立志消灭楚国,而他本人对伍子胥要灭亡楚国并没有太过激动,申包胥曰:‘勉之!子能复(覆)之,我必能兴之。大意就是,你能灭亡楚国,我就能拯救楚国。你报你的仇,我兴我的国。
          标准的内政人才,属性和适性很一般,特技不屈。总体的感觉就两个字“一般”


          IP属地:海南51楼2016-01-06 22:07
          回复

            芈姓,名戌,因被封为沈县尹,所以称沈尹氏。
            楚昭王十年,吴、蔡、唐三国伐楚。他与子常商量对策,最终决定,子常在汉水截击吴军;他在淮河毁掉吴军的船,断吴军后路,而后子常渡过汉水攻击吴军,他从后面后夹击。
            子常虽然同意了这个作战方案,但是没有安计划执行,而是提前出手,想抢个头功,结果被吴军打的落花流水,使吴军攻入楚国腹地,沈尹戌闻讯立马回师救援,跟吴军激战,他本人也三次负伤,终于在雍澨(约在今湖北京山、天门以西,汉水以东)被吴军击败。此时沈尹戌已经伤重不能再战,不愿被俘受辱,要求他的部下吴句卑割下他的头。死后,尸首由吴句卑妥善掩埋。
            这个故事再一次证明猪一样的队友才是最可怕的
            属性和适性都还不错,也是楚国的中坚力量


            IP属地:海南52楼2016-01-06 22:08
            回复

              楚王族姓芈,本支为熊氏,另分为昭(昭阳)、屈(屈原)、景(景差)三氏(三户)。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说的是昭屈景三氏,不是表面意义上的三户人家
              楚怀王六年(前323年),为了送流亡在楚的魏公子高回魏当太子,率楚军伐魏,大败魏军于襄陵(今河南雎县),占领了八座城池,然后又准备向西攻打齐国,而当时正在齐国的秦使陈轸知道后来到楚军阵地,劝说昭阳退兵。
              陈轸先是祝贺昭阳击败魏国,然后问这样的功劳在楚国能获得什么样的官爵禄位,昭阳说:“官至上柱国,爵为上执(楚国的最高爵位)”
              陈轸又问:“还有比这还尊贵的吗?”
              昭阳说:“那就只能是令尹了”
              陈轸就说:“令尹确实是最高的,但是楚国不可能有两个令尹,我想请将军听个故事,楚国有个贵族祭过祖先,就把一壶酒赐给门客。门客们一看就一壶这不够分啊,要不大家画条蛇,谁先画完,就给谁喝。’有个门客率先完成,取过酒杯准备先喝,就左手持杯,右手又在地上画了起来,并说:‘我还可以为蛇添上足呢。’蛇足尚未画完,另一门客的蛇也画好了,于是夺过他手中的酒杯,说‘蛇本无脚,你怎能给它硬添上脚呢?’便喝了那酒。而画蛇脚的最终没有喝到酒。如今将军辅佐楚王攻打魏国,破军杀将,夺其八城,兵锋不减之际,又移师向齐,齐人震恐,凭这些,将军足以立身扬名了,而在官位上是不可能再有什么加封的。如果战无不胜却不懂得适可而止,只会招致杀身之祸,该得的官爵将不为将军所有,正如画蛇添足一样!“
              昭阳一听有道理,于是就退兵回国。
              战绩还可以,估计因为名声不大,所以总体属性有点偏弱


              IP属地:海南53楼2016-01-06 22:08
              回复

                陈轸(zhěn),舜帝姚重华之脉裔子孙,陈国国君之后代,以国家名号为姓氏,故姓陈,实则真姓为姚氏。
                张仪和陈轸在秦惠文王门下时,都很受到重用。但是一山不容二虎,张仪和陈轸都很有才干,于是张仪担心日子一长,秦王会冷落自己,偏爱陈轸,他便找机会在秦王面前说陈轸坏话。
                某天,他对秦惠文王说:“大王经常让陈轸往来于秦国和楚国之间,现在,楚国对秦国并不比以前友好,对陈轸却特别好。可见陈轸所作所为全是为他自己,并不是诚心诚意为我们秦国做事。听说.陈轸还常将秦国机密泄露给楚国。作为大王的臣子,他怎么能这样做呢?我不愿和这种人在一起做事。最近,我又听说,他打算离开秦国到楚国去。要是这样,大王还不如先杀掉他。”
                秦王很生气,马上召见陈轸。一见面,他就对陈轸说:“听说你想离开我这儿,准备上哪去呢?告诉我吧,我好为你准备车马呀。”陈轸莫名其妙,两眼直盯着秦王。但他很快明白,这里面话中有话,于是镇定地回答:“我准备到楚国去。”果然如此,秦王对张仪的话更加深信不疑,便强压住怒火说:“那张仪的话是真的?”原来是张仪在捣鬼,陈轸顿时明白了。他不慌不忙地解释说:“这事不单张仪知道,连过路的人都知道。我如果不忠于大王您。楚王又怎么会要我做他的臣子呢?”“既然这样,那你为什么将秦国机密泄露给楚国呢?”
                陈轸坦然一笑,对秦王说:“大王,我这样做,正是为了顺从张仪的计谋,用来证明我是不是楚国的同党呀。”秦王一听,糊涂了。
                陈轸接着说:“楚国有个人有两个妾。有人勾引那个年纪大一些的妾,遭一顿大骂。他又去勾引那个年纪轻一点的妾,结果得逞。后来这个楚国人死了,有人就问那个偷情者:‘如果你要娶她们做妻子的话,是愿意娶那个年纪大的呢,还是娶那个年纪轻的呢?’他回答说:‘娶那个年纪大些的。’人们又问他:‘年纪大的骂你,年纪轻的喜欢你,你为什么要娶那个年纪大的呢?’
                他说:‘处在她那时的地位,我当然希望她答应我。她骂我,说明她对丈夫很忠诚。要娶她为妻,我当然也希望她对我忠贞不贰,对那些勾引她的人破口大骂。’大王,您想想看,我身为秦国的臣子,如果我常把秦国的机密泄露给楚国,楚国会信任我、重用我吗?楚国会收留我吗?我是不是楚国的同党,大王您该明白了吧?”秦惠王听陈轸这么一说,消除了疑虑,更加信任陈轸,给他更优厚的待遇。
                杰出的纵横家,91智力加诡计也算强力了。


                IP属地:海南54楼2016-01-06 22:08
                回复

                  春秋史料太少,有些东西只能靠猜。昭雎貌似是昭阳儿子或者子侄辈的。
                  还有楚国有一个当令尹的昭雎和将军的昭睢。他们两个名字看着像,但是这个“睢”读huī,这个“雎”读jū
                  没什么太出色的事迹,属性适性这些完全是打酱油的感觉


                  IP属地:海南55楼2016-01-06 22:09
                  回复

                    芈姓 屈氏 名平 字原
                    公元前279年,秦昭襄王与赵惠文王在渑池会盟,两家谈和,解除了后顾之忧后,秦昭襄王派大将白起率军大举攻楚。楚国政治腐败,国势日衰,守备薄弱。
                    白起分析了楚军形势后,认为楚国不堪一击,于是直捣楚国中心地区,先后攻占邓、鄢、西陵、夷陵,直逼郢都。
                    楚顷襄王匆匆东逃,迁都于陈(今河南淮阳)。白起追到竟陵(今湖北潜江西北)才停止。从此竟陵以西、以北广大地区都被秦占领。 经此一战,楚国一蹶不振,直至灭亡,也就是在楚国国都被攻破的公元前278年。
                    屈原在被放逐后目睹国家受此重创,当时应该就已经感觉楚国已经无力回天,悲愤交加之下投汨罗江殉国
                    这毕竟是一个战争策略游戏,屈原和孔孟之类的学者型人物,属性不会好。
                    特技诗想:对气力消耗大的部队来说,还是很有用的


                    IP属地:海南56楼2016-01-06 22:09
                    回复

                      项燕生四子:项渠、项梁、项伯、项仲。项渠娶龙氏生项羽
                      公元前225年,秦已经灭掉了韩、赵、燕、魏四国。只剩下东方的齐和南方的楚,秦王派李信和蒙武率领二十万秦兵伐楚,分两路杀入楚境。很快,他们接连击败楚军,攻占了平舆等重镇。
                      在危难时刻,项燕统率大军抗秦。他敏锐地发现了秦军的致命弱点:李信和蒙武率领的军队只有二十万,根本无法占领广袤的楚国领土。只要耗尽他们的精力,然后趁他们退走时出击就能打败秦军。于是,项燕把一面调集大军做好战备,一面令前线各城自顾坚守。
                      李信深入楚国,历经多战,胜多败少,士兵渐渐疲惫。李信认为不宜再战就掉头撤退,准备与蒙武汇合后,短暂休整,再做打算。项燕看准时机。率领大军,死死咬住撤退的秦军,追击了三天三夜,终于在边境追上秦军。李信扎下壁垒,负隅顽抗。项燕挥军猛攻,击破了李信的两座大营,杀死了七名都尉。李信率领的十多万秦兵,损失半数以上。
                      李信侥幸突围,才在蒙武的接应下撤退回境。这是战国时期,秦军的最后一次大败。也几乎可以算是整个战国时期,楚军第二次大败秦军。
                      项燕战绩不多,所以属性不高,适性倒还不错,特技突袭蛮好用的。
                      楚国前期的主要输出


                      IP属地:海南58楼2016-01-06 22:09
                      回复

                        老子被称为道家创始人,创的只是思想。
                        道教的真正创始人是汉朝被称为张天师的张陵,而老子在道教中被尊为道祖,并将其《老子》一书改名为《道德真经》,作为宗教的主要经典。
                        从《列仙传》开始,把老子列为神仙。东汉时期,成都人王阜撰《老子圣母碑》,把老子和道合而为一,视老子为化生天地的神灵。成为了道教创世说的雏形。而在汉桓帝时,汉桓帝更是亲自祭祀老子,把老子作为仙道之祖。唐代皇帝曾尊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宋代加封号称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其道教尊称名称为“太上老君”,亦被尊称为“混元皇帝” ,也是道教三清道祖中的道德天尊
                        老子的属性比孔子也差不了多少。特技也是唯一的,至于效果吗,感觉还是很好用的


                        IP属地:海南59楼2016-01-06 22:10
                        回复
                          接下来是弱弱的燕国了


                          IP属地:海南60楼2016-01-06 22:10
                          回复

                            姬姓,名职
                            燕昭王是燕国少有的明君,介绍齐国的田单的时候,说过乐毅是因为被君王猜忌,才离开燕国,当时燕昭王已死,如果燕昭王还在,这种离间计绝对不可能成功。燕昭王本人是十分信任乐毅的
                            某天,太子(燕惠王)向燕昭王进言说:“乐毅花了三年都没打下齐国的莒城和即墨,是有阴谋的,乐毅想拖延时间,收拢齐国民心,然后自己当齐王。”燕昭王一听这话大怒,直接让人把太子拖下去打了几十大板,还把太子臭骂了一顿,骂太子是个忘恩负义的混蛋。接着又对太子教育到:“先王的仇是靠乐毅给我们报的,他对燕国的功劳已经无法形容,你居然还想在背后说他的坏话,就算乐毅想当齐王,那也是他应得的”
                            燕昭王骂完太子后,立即派使者拿节杖去见乐毅,立乐毅为齐王。乐毅十分感动,对天起誓,情愿死也不接受封王的命令。此后,乐毅更加尽心尽力地为燕国效劳。
                            作为君主还过得去,做为武将,实在太渣


                            IP属地:海南61楼2016-01-06 22:10
                            回复

                              郭隗(wěi )的故事就一个,但是很出名,“千金买马骨”。
                              燕昭王继位初期,燕国刚经历完内乱,国力衰弱,燕昭王想振兴燕国,但是又无从下手,于是有大臣推荐郭隗,燕昭王礼贤下士询问郭隗振兴的国策。郭隗就给燕昭王讲了一个故事。
                              曾经有一位国君,他非常喜欢传说中的千里马,但没有亲眼见过。他给了一个手下人一千两黄金,让他去购求一匹千里骏马回来。这个人便访求国中所有养马的人,但始终找不到。有一天,他见到一群人围成一圈在议论叹息,便走过去问究竟。原来恰好有一匹好马不幸病死,大家觉得可惜,对着马的尸骨叹息。这个人便用五百两黄金把这匹马的尸骨买了下来,众人都感觉奇怪。这个人回国见到了国君,国君一看,非常发怒,指责道:“我让你买马,你买匹死马回来,有什么用处?你怎么知道它是千里马?真是没用的废物!退下!”可这个手下人却说:“大王您不要发怒,请让臣下把话说完再处罚我。我之所以买这匹死马,正是为了您能得到更多活的宝马良驹。您想,我这个举动大家都感到新鲜奇怪,一定会纷纷议论,互相传说。连死了的好马都这么被君王看重,更何况真正活着的宝马呢?所以您不要着急,我保证不久就会有人带着千里马送上门了。”结果不到一年,国内是凡有好马的人都纷纷来参见国君。
                              讲完这个故事后,燕昭王低头沉思。郭隗继续说道:“千里马好比贤士一样,现在大王您要不惜重金访求豪杰,那么您就把我当做死了的千里马,那么比我有才干,有智慧,能报齐仇的人,不久后也会自己来见您了。”燕昭王听完,仿佛大梦初觉,非常高兴。他大张旗鼓的给郭隗筑造宫室,封郭隗大官,给他丰厚的俸禄,还像对待老师的态度一样对等郭隗,就这样,慢慢的事情从燕国传往各国。于是燕昭王的品行和郭隗受到的待遇传播于天下,乐毅、邹衍、剧辛等人才都齐聚燕国。
                              就属性这些来说,完全是酱油党。


                              IP属地:海南62楼2016-01-06 22:1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