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丛艳吧 关注:2贴子:56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5-12-28 23:37回复
    当你喝苹果汁的时候,你能想到苹果的种子吗?当你喝苹果汁的时候,你能想到苹果的种子吗?如果没人告诉你,苹果是苹果种子经历苹果种子发芽、成树、开花、结果、压汁这个过程。
    人类大脑百分之九九以上信息,是通过外界输入的。正是这个输入,开发了人类大脑的智力,人成其为智力动物。也正是这个输入,也制约了人类大脑智力的发展。
    人类大脑的开发需要外界信息输入,这是毋容置疑的。同样,还有一个勿容置疑,人类大脑的本身就是一个开发自身智力的内界。有了外界和内界的概念,人类对自己大脑的作用将会发生新的认识。
    凡是事事理理想用科学、证据来求证信息的人,是理解了外界与人类自身关系的人,也是忽视人类大脑内界、没有真正认识人类自身的人。
    我们人类虽然对外界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外界有很多信息是我们人类感观和思维很难认可的,这是我们人类感官、大脑系统机制的瓶颈和屏蔽。人类的基础感观思维是无和有,是组合分,是限和不限。
    无限是人类大脑思维的屏蔽,有限也是人类大脑思维的屏蔽。不信的话,你思维下宇宙的有限和无限,如果你有一定智力的话,你将被瓶颈,可能屏蔽还轮不到你。
    中国人提出了一个心的概念,由此衍生出更多围绕心的概念。这是中国人对人类智慧的贡献。人类到了唯心主义的时代了。向心是新生的过程,离心是成长的过程。新生是老死的结果,成长的结果又是老死。组合就是新生,分离就是成长。
    百分之九九的人,自觉和不自觉地按照主客正序在活着。百分之一的人,他们看到了主客颠倒的重要意义。人类到了主客颠倒的时代了。什么是主?什么是客?主客正序里,主是人类的主观,客是客观的物质世界。主客颠倒里,人是物质世界里的过客,物质世界是宇宙的主人,只不过,这里的物质不仅仅是人类教课书上物质。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6-01-01 16:22
    回复
      同样的论证也可以说明在无限多的猴子中有至少一个会打出一段特定的文章。这里
      ,其中Xn表示在前n个猴子中没有一个一次打出banana的概率。当我们有1000亿只猴子时,这个概率降低到0.17%,并且随着猴子数量n趋于无穷大,没有打出“banana”的概率Xn趋于0。


      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6-01-01 21:08
      回复
        2009年初,决定把第一个公休假的大部分时间用于教学工作后,Mark Van Raamsdonk决心着手研究物理学中最深奥的谜题:量子力学和引力的关系。在同事的协助下,经过一年的辛苦努力后,他终于向Journal of High Energy Physics提交了一篇学术论文。
        2010年4月,该期刊拒绝了Van Raamsdonk的文章——因为一名审稿人认为这位来自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的物理学家是在异想天开。
        之后,他又把论文提交给General Relativity and Gravitation,结果如出一辙:审稿报告把他批得体无完肤,编辑要求他重写整篇论文。
        但在那时,Van Raamsdonk已经提交了论文的精简版本,参加引力研究基金会(Gravity Research Foundation)在马萨诸塞州韦尔斯利举行的一年一度的论文大赛。结果他的论文这个久负盛名的比赛中夺魁。令人讽刺的是,冠军的奖励之一就是在General Relativity and Gravitation上发表。于是论文的精简版最终于2010年6月在这个期刊上发表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6-01-01 21:30
        回复
          然而,编辑的谨慎态度是情有可原的,因为近一个世纪以来,还没有人能成功统一量子力学和引力。量子力学主宰着微观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原子或粒子可以同时出现在多个地点,也可以在顺时针旋转的同时逆时针旋转。而引力则统治着宏观的宇宙——从坠地的苹果到行星、恒星和星系的运动——它遵守爱因斯坦一百年前提出的广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认为,引力是几何化的:粒子在经过大质量物体的时候发生偏转不是因为它们受到了力的作用,而是因为物体旁边的时间和空间都被扭曲了。
          这两个理论都得到了无数实验的验证,但它们所描述的现实却完全无法共存。从编辑的角度来看,Van Raamsdonk解决这个矛盾的方法十分奇怪。他认为,调和矛盾只需要一个概念——“纠缠”:即很多物理学家眼中最能体现量子理论的怪异之处的物理现象。量子纠缠使得对一个粒子进行的测量可以立刻决定其伙伴粒子的状态,不论后者在多远的地方——哪怕是银河系的另一端。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6-01-01 21:31
          回复
            爱因斯坦对量子纠缠的观点嗤之以鼻,讽刺这是“幽灵般的超距作用”。但量子纠缠是量子理论的核心思想。在与其观点相同的物理学家十几年来研究工作的基础上,Van Raamsdonk指出,尽管爱因斯坦反对这个概念,但量子纠缠可能是时空几何的基础,因而也有可能是爱因斯坦的几何化引力理论的基础,这真是莫大的讽刺。“时空”,他说,“只是表现量子系统中物质纠缠方式的一幅几何图形”。
            这个想法还远未得到证实,而且它也不是一个完整的量子引力理论。但不同物理学家独立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十分一致,这引起了主流理论学家的极大兴趣。一小批物理学家正在着手扩展这个几何—纠缠关系——他们动用了各种为量子计算和量子信息开发的现代工具。
            “这一点毫无疑问”,斯坦福大学的物理学家Bartłomiej Czech说道,“融合量子理论和引力理论的进展在过去十年间是革命性的”。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6-01-01 21:32
            回复
              他最初考虑了空的体宇宙,这对应着边界上的单量子场。这个场,以及将其各部分维系在一起的量子关系包含了系统中仅有的纠缠。但现在,Van Raamsdonk想知道,如果边界上的纠缠消失了,这个体宇宙会变成怎样呢?
              Van Raamsdonk能够用Shinsei Ryu和Tadashi Takanagi 在2006年提出的数学工具来回答这个问题。这两人现在分别就职于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和日本京都大学基础物理研究所。利用他们的方程,Van Raamsdonk可以建立一个边界上量子场的纠缠在缓慢而又有条不紊地减弱的模型,同时观察该模型中体宇宙的反应,他注意到,体宇宙的时空被逐步拉伸并撕裂了(见“时空的量子连接”)。最终,他发现,把纠缠减少为零会把时空打破成不连续的碎块,就像被拉扯得太长的口香糖。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6-01-01 21:33
              回复
                Van Raamsdonk意识到,几何与纠缠的关系是普遍存在的。纠缠是时空交织成一个平滑整体的必要元素——不仅仅是在黑洞这样的特殊的案例中,任何情况下都是如此。【图片】


                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6-01-01 21:34
                回复
                  ‘量子纠缠与爱因斯坦’
                  量子纠缠就像几何胶水一样——这是Van Raamsdonk被驳回却又获奖的论文的核心观点,也是一个在物理学家中引起越来越多共鸣的理论。至今没人能找到确凿的证据,因此这个理论仍然只能被称作猜想。但许多互相独立的理论推导都支持这个猜想。
                  例如,2013年,Maldancena和斯坦福大学的Leonard Susskind发表了一个相关的猜想。为了致敬1935年发表的两篇革命性的论文,这个猜想被命名为“ER = EPR”。其中一篇论文“ER”是爱因斯坦和美籍以色列物理学家Nathan Rosen合作撰写的,介绍了如今被称作“虫洞”的现象:一个穿越时空联结两个黑洞的通道。(尽管科幻电影常把虫洞当做宇宙旅行的捷径,但事实上没有粒子能够穿越这样的虫洞,因为只有以超光速运动才能做到这点,而这是不可能的)。另一篇论文“EPR”是爱因斯坦,Rosen和美国物理学家Boris Podolsky合作撰写的,是第一篇清楚地描述一种量子现象的论文,这个现象现在被称为量子纠缠。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6-01-01 21:34
                  回复
                    Maldancena和Susskind认为,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共同点远不止相同的发表日期。他们提出,如果两个粒子因为纠缠而联系起来,那么它们实际上是被虫洞联结起来的。反之亦然:被物理学家称为虫洞的时空结构其实和纠缠是等效的。它们只是同一现实的不同描述方式。
                    没人知道隐藏在背后的现实到底是什么。但物理学家越来越相信它的确存在。Maldacena、Susskin和其他人正在测试ER = EPR这个假设,看它和其他被认为与虫洞和纠缠相关的东西在数学上是否一致——目前来说,答案是肯定的。


                    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6-01-01 21:35
                    回复
                      ‘隐藏的联系’
                      其他支持几何—纠缠关系的理论推导来自于凝聚态物理学和量子信息理论,在这些领域中,量子纠缠都处于中心位置。这使得这些领域的研究者能用一系列新颖的概念和数学工具来研究量子引力。
                      例如,张量网络是凝聚态物理学家追踪大量亚原子粒子量子态的技术。Brian Swingle在2007年使用了这个方法。他当时是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生,正在计算电子在固体中的群体相互作用的。他发现大多对计算有用的网络都是从联系相邻的电子对开始的,这些相邻电子对也比其他电子更容易相互作用。接着,再把越来越多的电子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像族谱一样的层级结构。但那时,在一节有关量子场的课上,Swingle学习到Maldacena的体-边界对偶,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体和边界的映射展现了一模一样的树形网络。


                      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16-01-01 21:36
                      回复
                        Swingle想知道,这些共同点是否不仅仅是巧合,而是有更深层次的原因。2012年,他发表了一篇文章,计算了其中的原委:他独立地得出了与Van Raamsdonk类似的结论,也因此为几何—纠缠理论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你可以认为空间是通过张量由量子纠缠精确构建而成的,”Swingle说道。他现在在斯坦福大学,并看着张量网络逐渐成为探索几何—纠缠等效关系的常用工具。
                        另一个跨界支持的重要例子是量子纠错代码理论。物理学家发明了这一理论来帮助构建量子计算机。这些机器不用比特,而是用量子比特来编码。量子比特实际上就是量子态,比如电子的自旋向上或是向下,它能同时取值为1和0。理论上来说,当量子比特相互作用并以正确的方式纠缠时,量子计算机能实现普通计算机穷尽宇宙一生的时间也无法完成的计算。但事实上,这一过程十分脆弱:任何微小的外界扰动都能破坏纤弱的量子纠缠,从而毁掉量子计算的一切可能性。


                        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16-01-01 21:36
                        回复
                          这需要新颖的量子纠错代码,一个能修补量子比特之间崩溃的联结并使其更加稳固的数字策略。这些代码的特征之一是它们永远是“非局域”的:恢复任何量子比特的必要信息都得遍布空间的各个角落。不然的话,一个地方的损坏可能毁掉所有的恢复进程。这种非局域性的特点对量子信息理论学家来说有一种超凡的魅力,这种魅力和他们第一次听说Maldacena的体—边界对偶时的感觉是一样的:后者也表现出一种极其相似的非局域性。体中一个小部分对应的信息会广泛分布在边界上。
                          “任何人都可能注意到反德西特/共形场论对偶与量子纠错代码之间有种模糊的相似性。”麻省理工学院的计算机科学家Scott Aaronson说。但在6月发表的一篇文章中,以哈佛大学Daniel Harlow和加州理工学院John Preskill为首的物理学家的观点甚至更进一步:Maldacena对偶自己就是一种量子纠错代码。他们在一个简单模型中证明了这个理论在数学上是正确的,并正在试图把这一理论扩展到更一般的情况下。
                          “多年以来,人们一直在说,量子纠缠对体宇宙的形成有某种重要作用,”Harlow说,“但这是我们第一次瞥见其方式和原因”。


                          来自Android客户端19楼2016-01-01 21:37
                          回复
                            ‘超越纠缠’
                            此类研究的前景引起了西蒙斯基金会极大的兴趣——这个位于纽约的慈善团体在8月份宣布他们会在未来至少四年内每年提供250万美元,以帮助研究人员探索引力与量子信息之间的联系。“信息理论为思考基础物理问题提供了有力的工具”,Patrick Hayden说,他在斯坦福大学领导这个研究项目。他补充,西蒙斯基金会的赞助将帮助世界各地14个学术机构的16名科学家,以及许多学生和博士后,并且会支持一系列研讨会和假期学校。最终,他们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建立一个完善的词典,从而让几何概念与量子语言可以互通。这能帮助物理学家找到通往完整量子引力理论的道路。


                            来自Android客户端20楼2016-01-01 21:37
                            回复
                              研究人员仍然面临几大难题。其中之一就是体—边界对偶对我们的宇宙并不适用,真正的宇宙既不静止也没有边界;它在不断膨胀并且看来是无限的。该领域大部分科学家都认为使用Maldacena对偶的计算的确能告诉他们一些与真实宇宙相关的事实,但具体怎样把结论从一种宇宙模型推广到另一个,目前还难以达成共识。
                              另一个难题是纠缠的标准定义只和粒子的瞬间状态有关。而一个完整的量子引力理论必须在图景中加上时间。“纠缠是理论的一个重要环节,但不能代表整个理论”,Susskind解释道。


                              来自Android客户端21楼2016-01-01 21:3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