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挥要尽可能的了解自己即将指挥的乐团。Kondrashin在指挥自己不了解的乐团之前,甚至会先去听听那个乐团的演出以便让自己有一个基本印象。对于一个完全不了解的乐团,指挥是很难做的,第一,很难判断乐团的演奏能力,就很难正确的制定排练计划和工作侧重点;第二,很难预见到会不会碰上一些组织问题,比如乐谱使用的版本,当然,这个事先也需要考虑的,而且要了解乐团分谱上面标注的问题,比如用的是小节数,还是字母还是数字,没有比排练的时候大家都找不到地方更郁闷的事情,作品不长的话,甚至可以考虑提前到场看一下分谱,有些指挥家甚至要求乐队寄一套分谱的复印件过去,以便了解一些演奏员是自己演奏的问题还是以前指挥在某些地方加过一些东西,特别是大作品更要注意,抄录一部瓦格纳歌剧里面全部的排练字母和数字,需要近两个小时的时间,如果到了排练厅才想起来这个,那铁定完蛋了;第三,不了解一个乐团,很难让自己对于自己的工作目的变得现实,每个指挥脑袋里面都有一个终极目标,每个人都想弄出来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的效果(音乐处理暂且不说,光效果就很惊人了。),但是,不是所有的东西都可以做的。这和录音“造假”有关,现代录音技术越来越发达了,我们学校音响师专业的一个学生在毕业的时候,录乐队作品能用33个麦克风,也就是说,基本上什么效果,都是可以做出来的,但是,现场很多效果是不可能的,不可能铜管全奏的时候,还能有一只单簧管凌驾其上从乐队里面飘出来,这在录音里面是有可能的,现场绝对没戏。所以,指挥要知道什么是可行的什么是不可行的。而对于乐队也一样,如果手下的不是柏林爱乐,维也纳爱乐,而是一个不怎么样的乐团,就要了解,自己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什么的战略目的就行,而不是一味的要求质量。
了解了这一切就可以考虑安排排练计划了。每个指挥都必须要学会安排排练时间的。排练是绝对不可以超时的。在美国排练超时要罚款的,罚指挥。我们同学毕业考试的时候排练超了三分钟,乐队虽然没说啥,她也还是给乐团没人买了一包巧克力。所以,提前做好排练计划是很重要的。
安排排练计划,很多要素有关。第一要看编制,排练永远应该从大编制的作品开始,慢慢的像小编制走,这样不需要的演奏员,就可以提前回家了,这样既可以赢得乐团的尊敬和爱戴,同时也可以省一些钱。第二看曲目长短和难度。曲目长的必然排练时间要长一些,这是基本规律,而有难度的作品,要知道哪里难,该怎么排,如果需要慢速演奏,需要多慢的速度,并且最好要了解需要的时间。一个3分钟的片段,如果慢一倍就需要6分钟,这些时间必须要记录在内的。第三,要知道,什么东西可以快速解决,什么东西不能快速解决。比如音准,在一开始排练的时候压根就不要提,如果乐队连作品都没听过,没演奏过,第一次能都搞对,那都见鬼了,而且乐团里面有几个新人或者替补,开始的音准肯定是一团糊涂账。所以,指挥必须要知道,什么时候提出什么样子的要求。第四,必须要在第一次排练之后调整自己的排练计划,特别是排练的针对性,同时也要清楚自己演出目标的定位。
排练计划执行要从严,但是也要灵活,只是时间上一定要从紧,宁可最后剩下时间,也不要最后没有时间。
等排练开始的时候,就是检验学习结果的时候,也是积累经验,甚至丢人现眼的时候了。指挥的心态和心理素质都很重要。指挥必须要有胆量,也要很让人信服,但是不能武断和自负。指挥和乐队要建立一种伙伴关系,而不是老师教育学生的关系。暴君式的指挥家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而暴君也不是没来由的发疯的,至少暴君也都是有严格要求,严肃的音乐家。年轻指挥家经常会遇到一些问题,当然这也是很正常的问题,在一个年轻指挥指挥一个非常好的乐团的时候,可能有时候会发现,乐团对作品的熟悉程度比自己要高,在这时候,就比较悲剧了。而在排练过程中,很多经验问题也会让人觉得很挠头的,比如倾听。我不否认,指挥在视唱练耳成绩上面都肯定都是战绩突出,但是,到了实际操作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对于乐队乐器为主要乐器的指挥,或者在乐队演奏过很多年的指挥,在这上面能稍微轻松一点,但是,对于刚毕业的学生,或者是学钢琴出身的指挥,就比较被动了,指挥的那个位置也许是最不利于倾听的位置,如果乐器编制再大,那就更悲剧了。而且倾听的经验都是一点点培养出来的,毕竟指挥在前面不能只听,手上还要动,脑子里面的音乐还要进行,而且要超前想,还要对乐队的声音进行反应,把这一切都协调好,需要很长时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