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左鸽子洞是一处著名的原始人遗址,是朝阳最早的人类活动遗址。先后出土300多件石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科研第四号。
位于喀左县水泉乡瓦房村南约二里许的大凌河西岸,一座海拔250米的唐山峭壁上。洞口高出现在大凌河河床约35米,洞后是低山绿坡,洞前隔河是一片开阔的扇形台地。
1973年由中国科学院、辽宁省博物馆和朝阳地区考古工作者,共同对此进行了发掘。此次发掘获得了68件石器,其中石核10件、石片29件、刮削器15件、尖状器3件、砍砸器1件,其他人工加工的标本10件。还获得22种哺乳动物化石,其中有野兔、硕旱獭、田鼠、黑鼠、仓鼠、直隶狼、沙狐、猞狮、小野猫、鬣狗、野驴、野马、鹿羚羊、岩羊、野牛、披毛犀、虎、豹等动物化石。1979年和1983年又进行了两次发掘,除又出土了石器和动物化石外,还发掘出4件人骨化石,有乳突、膑骨、枕骨和一颗完整的小孩门齿化石。
根据鸽子洞出土的石器、动物化石和人骨化石进行科学鉴定鸽子洞人的生存年代大约距今10万年前,属旧石器时代。10多万年前,鸽子洞后的山坡上是大面积的森林,山下是清澈的大凌河水,河对面的台地是茂密的草丛。这里野兽众多,野果丰盛,鱼儿肥美,正是鸽子洞人得天独厚的生活环境。他们用自己制作的石器或木棒等简单工具,白天出没在森林、草地,捕获野兽,采集野果。晚上回到洞中,围在篝火旁,分吃着烤制的食物。过着原始共产的生活。正是他们在朝阳这片土地上的生息繁衍,拉开了朝阳人类历史的序幕。
鸽子洞内有许多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洞。考古工作者将其分为上洞、中洞、下洞,其中下洞又分为A洞和B洞。A洞是鸽子洞人居住遗址。
在岩厦内壁根部有一个长6米,宽3米,深约8米的竖穴。竖穴底部东西方向有一条底为1.5米,高约2.3米,长约8米的孔道。对着孔道内壁中间有一个高2.5米,宽2米,深4米的袋状洞穴。上午的阳光可直射洞穴。
大自然巧妙地为鸽子洞人营造了一个避风遮雨,通风良好,光线充足的理想住所。B洞是一竖井式的洞穴,哺乳动物化石彼此叠压,化石材料相当完整。
鸽子洞遗址的发掘和对鸽子洞人的研究,把辽宁的文明进程推进到十几万年前,鸽子洞遗址代表着我国东北地区石器时代中期一个重要的文化类型,也是迄今辽西大凌河流域最早的古人类居住地,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