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29日由苏民老先生和唐烨导演联合执导的话剧《蔡文姬》在北京人艺首都剧场圆满落幕,而剧中扮演蔡文姬的就是青年演员于明加。
历史大戏《蔡文姬》是郭沫若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在北京人艺所有保留剧目中有着其独特的位置。在专题片《人民的艺术》第三集“乡土民族民心”中详细介绍了剧本及话剧的创作过程,1959年由焦菊隐先生导演、表演艺术家朱琳老师领衔的首版《蔡文姬》与观众见面,从此话剧舞台上出现了一部体现“话剧民族化”的经典剧目。之后著名演员徐帆老师又分别于2000年和2007年两次诠释了“蔡文姬”一角。
2011年人艺再次复排该剧,时年29岁的于明加接棒徐帆老师成为了第三代“蔡文姬”。在新闻发布会上有记者问:“你的优势是什么?”于明加回答了4个字:“我是母亲”。正是因为初为人母的她要离开幼女排练和演出,让她深深地理解和体会了剧中文姬夫人思念故乡但难舍儿女的矛盾心情。4月27日,北京人艺历时两个多月重排的《蔡文姬》登上了首都剧场的舞台,这版人艺史上最年轻的《蔡文姬》更多地融入了情感元素,堪称最具“人情味儿”的一版。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这个新老艺术家聚集的艺术殿堂,于明加从初进人艺时《万家灯火》里只有两分钟戏的龙套,到《骆驼祥子》中的“小福子”、《心灵游戏》中的“唐果”,短期内能成为史上最年轻的“蔡文姬”,与北京人艺领导注重青年演员的培养和她本人对戏剧的热爱与追求所做的努力密不可分。在新版《蔡文姬》复排和演出过程中于明加都倾注了自己的心血,从其发表在北京人艺院刊2011年第2期上的创作手记“此情难具陈——《蔡文姬》的创作感想”中可见一斑。
如今很多观众能走进剧院观看并喜欢《蔡文姬》这部话剧是与导演和演员等艺术家们贯彻“话剧民族化”精神进行的再创作分不开的。唐烨导演在她的导演阐述中写了八个字“还宗经诰再造风骨”,于明加在创作手记中写到:“《蔡文姬》是一部古装戏,年代离我们较为久远,如何使现代观众看后很好地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融入到故事中,是我们创作时必须面对的问题。”艺术家们在创作时考虑了现代观众的心理,在新版剧中融入了情感元素,在传承的基础上,尝试用现代的表达方式,向观众展现一种清新简约、震撼人心的大情大爱,使得《蔡文姬》这部经典历史剧焕发了新的生命力:“《蔡文姬》的演出马上就要告一段落了,看到了很多观众的留言,收到了很多封观众的来信,让我们激动万分。谢谢观众对我们的肯定!你们的肯定是我们创作的动力,我们创作的激情会一直延续下去!”(摘自于明加创作手记)
也正是因为有这么好的剧本、导演和演员,才使得《蔡文姬》从首演至今历时五十几年仍经久不衰。在2012年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成立60周年、2015年焦菊隐先生诞辰110周年之际,由于明加出演的《蔡文姬》于2012年5月25日-6月2日和2015年11月20日-11月29日两度重现舞台,观众场场爆满,有观众发微博形象地赞美于明加吟唱的“胡笳十八拍”是“于”音绕梁。
于明加在前几日接受采访时表示:话剧让我成长,享受演出过程。初接“蔡文姬”一角时,曾压力大到失眠。每场演出都胆战心惊,生怕出现半分差池不能传承经典。但观众的热情和好评给了于明加很大的力量与支持。历经4年的三轮演出,随着生活阅历与舞台经验的增长以及对角色的不断揣摩和更加全面深刻的理解,由初登舞台时努力去完成或是还原这个角色,到如今更多的是去享受和体验这个角色,于明加的舞台表达更加自信、成熟,表演方式越来越自然、洒脱,塑造的文姬夫人形象也更加饱满、浑然天成、栩栩如生。第三代“蔡文姬”已经坚实地立在舞台中央。此轮演出期间,于明加两次发微博抒发演出感想:“在当下浮躁的社会里,愿经典永远传承…也谢谢所有喜爱的观众,《蔡文姬》带给你的是一种情怀!谢谢前辈们对戏剧民族化的探索,我晚辈有幸参与是一种莫大的荣幸!”,“再别《蔡文姬》,这轮演出又是一次难得的历练与成长。愿未负众望,芳华重睹,感谢台前幕后的工作人员和观众朋友。”
“金壁赎我呵重睹芳华”,“春兰秋菊呵竞放奇葩”。 作为喜爱于明加和舞台艺术的观众,期待《蔡文姬》的新一轮演出。
历史大戏《蔡文姬》是郭沫若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在北京人艺所有保留剧目中有着其独特的位置。在专题片《人民的艺术》第三集“乡土民族民心”中详细介绍了剧本及话剧的创作过程,1959年由焦菊隐先生导演、表演艺术家朱琳老师领衔的首版《蔡文姬》与观众见面,从此话剧舞台上出现了一部体现“话剧民族化”的经典剧目。之后著名演员徐帆老师又分别于2000年和2007年两次诠释了“蔡文姬”一角。
2011年人艺再次复排该剧,时年29岁的于明加接棒徐帆老师成为了第三代“蔡文姬”。在新闻发布会上有记者问:“你的优势是什么?”于明加回答了4个字:“我是母亲”。正是因为初为人母的她要离开幼女排练和演出,让她深深地理解和体会了剧中文姬夫人思念故乡但难舍儿女的矛盾心情。4月27日,北京人艺历时两个多月重排的《蔡文姬》登上了首都剧场的舞台,这版人艺史上最年轻的《蔡文姬》更多地融入了情感元素,堪称最具“人情味儿”的一版。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这个新老艺术家聚集的艺术殿堂,于明加从初进人艺时《万家灯火》里只有两分钟戏的龙套,到《骆驼祥子》中的“小福子”、《心灵游戏》中的“唐果”,短期内能成为史上最年轻的“蔡文姬”,与北京人艺领导注重青年演员的培养和她本人对戏剧的热爱与追求所做的努力密不可分。在新版《蔡文姬》复排和演出过程中于明加都倾注了自己的心血,从其发表在北京人艺院刊2011年第2期上的创作手记“此情难具陈——《蔡文姬》的创作感想”中可见一斑。
如今很多观众能走进剧院观看并喜欢《蔡文姬》这部话剧是与导演和演员等艺术家们贯彻“话剧民族化”精神进行的再创作分不开的。唐烨导演在她的导演阐述中写了八个字“还宗经诰再造风骨”,于明加在创作手记中写到:“《蔡文姬》是一部古装戏,年代离我们较为久远,如何使现代观众看后很好地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融入到故事中,是我们创作时必须面对的问题。”艺术家们在创作时考虑了现代观众的心理,在新版剧中融入了情感元素,在传承的基础上,尝试用现代的表达方式,向观众展现一种清新简约、震撼人心的大情大爱,使得《蔡文姬》这部经典历史剧焕发了新的生命力:“《蔡文姬》的演出马上就要告一段落了,看到了很多观众的留言,收到了很多封观众的来信,让我们激动万分。谢谢观众对我们的肯定!你们的肯定是我们创作的动力,我们创作的激情会一直延续下去!”(摘自于明加创作手记)
也正是因为有这么好的剧本、导演和演员,才使得《蔡文姬》从首演至今历时五十几年仍经久不衰。在2012年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成立60周年、2015年焦菊隐先生诞辰110周年之际,由于明加出演的《蔡文姬》于2012年5月25日-6月2日和2015年11月20日-11月29日两度重现舞台,观众场场爆满,有观众发微博形象地赞美于明加吟唱的“胡笳十八拍”是“于”音绕梁。
于明加在前几日接受采访时表示:话剧让我成长,享受演出过程。初接“蔡文姬”一角时,曾压力大到失眠。每场演出都胆战心惊,生怕出现半分差池不能传承经典。但观众的热情和好评给了于明加很大的力量与支持。历经4年的三轮演出,随着生活阅历与舞台经验的增长以及对角色的不断揣摩和更加全面深刻的理解,由初登舞台时努力去完成或是还原这个角色,到如今更多的是去享受和体验这个角色,于明加的舞台表达更加自信、成熟,表演方式越来越自然、洒脱,塑造的文姬夫人形象也更加饱满、浑然天成、栩栩如生。第三代“蔡文姬”已经坚实地立在舞台中央。此轮演出期间,于明加两次发微博抒发演出感想:“在当下浮躁的社会里,愿经典永远传承…也谢谢所有喜爱的观众,《蔡文姬》带给你的是一种情怀!谢谢前辈们对戏剧民族化的探索,我晚辈有幸参与是一种莫大的荣幸!”,“再别《蔡文姬》,这轮演出又是一次难得的历练与成长。愿未负众望,芳华重睹,感谢台前幕后的工作人员和观众朋友。”
“金壁赎我呵重睹芳华”,“春兰秋菊呵竞放奇葩”。 作为喜爱于明加和舞台艺术的观众,期待《蔡文姬》的新一轮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