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夜九月吧 关注:21贴子:1,524
  • 8回复贴,共1

【堆放】戏及各类作业集合处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堆放。做比较。


IP属地:广西1楼2015-11-30 17:49回复
    2015.07
    贾充自戏-前往寿春问诸葛诞[。
    奉大将军之命亲往慰问四方驻守之人,多年前对吴作战一事虽终有小胜,而未能尽速攻而克之,自是免不了那有些自大之人的责任。且该人久驻淮南一带,对吴军作战应更为娴熟。若其不听命于我,今后怕是要颇费一番功夫。前些日子亦得知其言需十万兵马以抵御吴之攻势,然其所领之兵本应足够,何来再需之言?思及此事眉头微蹙,随着马蹄作响大营已近,面色恢复一如既往的毫无波澜后又带上一丝礼节性微笑,翻身下马将佩剑解下交与营外守军,不紧不慢地步入营中。酒过三巡,借着些微酒力,佯装半醉般地开口[天下皆愿禅让,君以为如何?]听闻人怒意四起的答复,暗叹一声后心下却是一阵冷笑。若其欲阻我之道,当速征之,以绝后患。面色依旧平静无波,对其所言亦不做任何答复,只在酒席散后快马加鞭赶回洛阳。及至对上大将军时,心下的不满略有所流露,言辞间依旧把控着为臣应有的语气[诞在再扬州,能得人死力。]见人闻此眉毛稍抬略显惊讶,停顿片刻以按下心中不悦,微微吐出口气后继续进言道[今征之,反速而事小;不征,事迟而祸大。]


    IP属地:广西2楼2015-11-30 17:52
    回复
      2015.10
      贾充自戏
      五月戊子夜,正于案旁思付数日前大将军所交代之事。“龙陷于井,鳝舞其前”…如今天子早已不若从前。忽地听得窗外一声炸雷,暴雨倾盆而下,抬手轻揉眉心以缓解一日疲惫,却得急报,言天子率宫仆百人,欲与大将军一战。无暇思考他事,只命相府所驻兵同往以御。
      兵至南阙,见得天子持剑亲往,言其有所讨,敢有动者族诛。目及兵无战意,节节败退,终是惧了天子威仪。若此,则别无选择。微蹙眉正欲下令,恰逢太子舍人前往相问,今日之事如何?沉吟数息心下一声轻叹。若图弑君,是为大逆不道,然今之势,已无路可退。[公等养汝,正拟今日。复何疑?!]


      IP属地:广西3楼2015-11-30 17:53
      回复
        2015.11
        贾充自戏
        入夜,乌云密布,不见月色。阖目坐于屋内,静思几日前与明公所议废立之事。天子并非无能之辈,我等自当小心为上。忽闻人报,言陛下率众亲往相府,未有丝毫迟疑便带人前往抵御。
        策马奔至南阙,只听一声炸雷,雨水倾盆而下。喊杀声由远及近,只见宫仆百来人,鼓噪而前;而帝自用剑,左挥右砍,似有玉石俱焚之意。心下不觉浮起些许惊惧,微咬牙关将多余思绪挥去,数息间双方已兵刃相接。
        诸军见天子挥剑于前,手中长矛只作抵挡,前方兵士步步后退,无人敢进。更有甚者,竟被宫仆夺过兵刃,下一瞬便横尸己前。纵敌不及我,此刻竟被其轻易占了上风。弑君者,古往今来皆为死罪,三族当诛。然今日之势,却别无他选。
        不退反进,手中三尺寒锋出鞘,刃过身侧一人胸前,闻其惨叫一声倒地,军后退之势方止,皆驻足侧目。帝近于前,嘶喊放仗,只做充耳不闻。环视四周,唯太子舍人敢近,问今日之事当如何?
        握剑护于身前,凛冽目光直向天子,音调由低而高,至诸军可闻,语带愠意[司马公养汝,正拟今日耳,]回首却见依旧无人敢动分毫,怒而高呼[复何疑?!]
        太子舍人闻言,嘶吼一声提剑而上,快步略过左右护卫,直向天子。只听得一声闷响,帝倒车下,刃出于背。


        IP属地:广西4楼2015-11-30 17:54
        回复
          关于弑君一事的思考
          首先,就这件事,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两种说法有部分相同,但分歧不小,所以都写出来。
          主流观点:贾充杀曹髦是“不得已而为之”,即事发突然,只得杀之。至于之后的事,再论。
          剑走偏锋:司马昭策划废帝已定,弑君只是此计划的下策(即司马昭授意或默许弑君一事)。
          但无论是哪种观点,都有几乎一样的背景和起因:
          起因一:曹魏帝室与司马氏的矛盾
          起因二:曹髦与司马昭之间的矛盾
          起因二看似为起因一的细化,因齐王曹芳仍在位的时候,为了对抗司马师,曾有人给曹芳提过一个主意:
          杀掉司马昭,然后(让曹芳)用司马昭的军队与司马师相抗衡[1]。可裴松之却觉得这个说法不可靠,就没有采纳[2]。
          但起因二尚且算有迹可循,详见《晋书·文帝纪》,先有曹髦在司马师病逝后准备削司马昭的兵权[3],而后司马昭发兵征讨诸葛诞时把皇帝和太后一起捎带过去了[4]。
          后来有人和曹髦说在井里看见黄龙,曹髦作《潜龙诗》一首[5],表面上看是自讽,实际上是不满司马昭的控制。
          自此,小皇帝曹髦和权臣司马昭的梁子就结深了。


          IP属地:广西5楼2015-11-30 17:55
          回复
            从曹髦的角度来看,起兵对抗司马昭是唯一的办法——淮南三次叛乱(王凌、毌文、诸葛诞)已经把曹魏所有可以对抗司马氏的兵力都打没了,加上司马昭还在皇宫内外放了不少耳目[6],自己的亲信掌控着皇宫的禁卫军[7],曹髦觉得自己是被里外包围,又担心被废[8],只得拼死一搏。
            第一种比较主流的观点是,曹髦率宫仆百来人攻相府(即为司马昭居住和办公的地方),司马昭命贾充前往阻挡。因为看见皇帝亲自拿着剑,相府兵都害怕不敢向前,贾充说“司马公养你们就是为了今天”,成济才上去把曹髦给杀了。以至于后来司马昭赶来时,“大惊,自投于地”,有观点说这是比较夸张的举动,毕竟这是件不小的大事。
            这种说法看起来像是形势所逼,贾充不得不把皇帝给杀了,使得司马昭之后很难办——贾充该杀还是该留?天下人怎么看我?……
            如果按照这种说法,那贾充的心里应该是惊慌,甚至带着畏惧的。尽管司马氏是真正的掌权人,但是“军将败”依旧表现出了皇帝亲自拿着剑带着人赶来时,对其他人依旧是震撼的。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应该是事发突然,因而司马昭赶来时,会“大惊”,也不足为奇。


            IP属地:广西6楼2015-11-30 17:55
            回复
              可我个人偏向于另一种说法,即为废帝是司马昭计划内的事,弑君只是这个计划的下下策。
              尽管司马昭先前“大惊”,甚至“自投于地”,但仍有作秀之嫌——皇帝被你的部下杀了,你总不能淡定地走过去像个没事人一样,自然是应该有点表示的。
              司马昭问陈泰:“玄伯,天下人将如何看我?”陈泰的答复是:“唯有腰斩贾充,才能给天下一个交代。”可司马昭却说:“你再想想有没有别的办法。”
              陈泰的态度很坚决:“我只有这个办法,没有其他!”
              对于没有及时把曹髦起兵的消息告诉司马昭的王经,司马昭直接杀掉,觉得他对自己有二心[9]。既然贾充不能杀,干脆让成济背锅,所以杀成济,诛三族。


              IP属地:广西7楼2015-11-30 17:56
              回复
                12月
                司马师自戏-东关战后,唯削司马昭官爵
                汉晋春秋曰:毌丘俭、王昶闻东军败,各烧屯走。朝议欲贬黜诸将,景王曰:"我不听公休,以至於此。此我过也,诸将何罪?"悉原之。时司马文王为监军,统诸军,唯削文王爵而已。
                负手听罢下人汇报,蹙眉立于殿外。战败一事虽无己责,却闻军中有将迎击不力,皆因自身威名未起,故有人敢怠慢此事。思及此,不悦之意浮上心头,故询诸卿已闻对策。
                但知诸卿皆议未出力者当贬,然今方执朝政,若言败战皆诸将之责,恐军心不稳。虽甚感不悦,只摇首言曰:[我不听公休,以至于此]。忽闻群臣中似有低语,且略带惊讶之意,遂再度开口[此我过也,诸将何罪?]语毕,群臣皆寂。见此反应心下略喜,阖眸思索片刻后提及应追责之人[监军统诸军,今战败,唯追监军之责]。


                IP属地:广西10楼2015-12-13 23:41
                回复
                  2015.11
                  贾充自戏
                  入夜,乌云密布,不见月色。阖目坐于屋内,静思几日前与明公所议废立之事。天子并非无能之辈,我等自当小心为上。忽闻人报,言陛下率众亲往相府,未有丝毫迟疑便带人前往抵御。
                  策马奔至南阙,只听一声炸雷,雨水倾盆而下。喊杀声由远及近,只见宫仆百来人,鼓噪而前;而帝自用剑,左挥右砍,似有玉石俱焚之意。心下不觉浮起些许惊惧,微咬牙关将多余思绪挥去,数息间双方已兵刃相接。
                  诸军见天子挥剑于前,手中长矛只作抵挡,前方兵士步步后退,无人敢进。更有甚者,竟被宫仆夺过兵刃,下一瞬便横尸己前。纵敌不及我,此刻竟被其轻易占了上风。弑君者,古往今来皆为死罪,三族当诛。然今日之势,却别无他选。
                  不退反进,手中三尺寒锋出鞘,刃过身侧一人胸前,闻其惨叫一声倒地,军后退之势方止,皆驻足侧目。帝近于前,嘶喊放仗,只做充耳不闻。环视四周,唯太子舍人敢近,问今日之事当如何?
                  握剑护于身前,凛冽目光直向天子,音调由低而高,至诸军可闻,语带愠意[司马公养汝,正拟今日耳,]回首却见依旧无人敢动分毫,怒而高呼[复何疑?!]


                  IP属地:广西11楼2015-12-23 23:4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