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仗没阵型,等于耍流氓,古今概莫能外。
古代军队的战术主要就是靠阵型实现的。因为通讯手段基本为0,声音传不远,旗子看不到,烟火和乐器比较单调,传令兵跑的慢还会被杀伤,机械化的阵型是唯一能实现将领意图的。对于士兵来说,你只要记住你旁边是谁,是应该和别人站横线还是斜线,至于其他的有士官把握,军官管一大片。将领管得管不到军官,那还真不一定,祈祷大家正常发挥吧。
就不说古代军队了,你去看原始部落战争,就十几个人,照样有索敌,前锋,中坚,两翼骚扰,远程输出,物资保管。那可是几万年前就有的了。
两边包抄这是最简单最通用的阵型了,傻子都会用,用的好不好就看将领的控制能力和士兵素质了。汉尼拔两边包抄以少打多,但是包抄前那几个小时的阵型对抗才是真本事,所以人家是战略之父。腓烈特大帝靠斜线阵打遍欧洲无敌手,在当时传的比诸葛亮八卦阵还神,阿猫阿狗都用斜线阵,全都东施效颦了。有人问运动战有没有阵型,如果说是追讨逃兵,那只有小队阵型。如果是行军,知道押粮队吧,如果乱排一气,可能别人突然袭击的时候你无法转换成防御阵型。
古代部队非常强调士气的作用,一旦被冲散,士兵就无法关注正前方,会被敌人从侧面干掉,10个人排好,100个人都冲不散,10个人分散开,对方只要10个人就可以对付你。典型见《勇敢的心》。19世纪对付骑兵,靠的就是非常死板的阵型,只有特定的几何图形才能分散骑兵的冲击力。典型见《滑铁卢》。变阵也是真的,看《天国王朝》中间带十几个人冲锋的部分,基督徒变一个阵型,穆斯林马上变成对应的,双方一直是动态的。
其实阵型根本的意义在于发挥部队火力和防御力。罗马军队的盾牌阵是最典型的,也是最好理解的。最极端也是最难理解的就是19世纪火枪的排队枪毙了,你可能觉得当时的人傻透了,但是当时的火枪打中的全是目标隔壁的人,不是大家一起射,可能一场战争下来一个人都不会死,不要笑,这种事很正常,因为当时的火枪误差非常之大。这也说明阵型是和科技水平密切相关的。典型见《光荣》《最后的武士》
到了现代,阵型更重要了。苏军二战前的作战手册,几百页只有十几页是说防御阵型的,到了战争后期,手册有一半都是防御阵型的内容。苏联二战阵地布置的变化,从横线式强调冲击力的阵型转换成强调防御力的纵向阵型,就是为了防止装甲部队集中力量突破。与古代步兵抗击骑兵的情况很类似。掌握这套阵型前,苏联的阵地100%会被闪电战冲破,只能靠战略纵深消耗敌人力量,换了阵型后,苏军完全可以在第一时间阻止德军战术冲击,安排战略就自由多了。详见《解放》。
很多奇怪的阵型背后都有复杂的科学设计,比如苏军反坦克据点的布置,外行人看可能会觉得非常滑稽,有些细节似乎还违背直觉,只有你自己挨了炮弹才知道为什么会布置成这样。
另外,提到一战的冲锋,大家就想到索姆河战役士兵站一排前进,这其实和排队枪毙关系不大,主要是因为在经过无人区对方的火力都是纵向射击的,站成一横排能最大限度减小命中范围。如果进入对方阵地,机枪就是横向射击了,这时候就要排成纵队迂回前进。至于走的慢,不是为了保持阵型,而是当时每人都背了40公斤的装备,实在跑不起来。我们看的电影主角一般是英军,而当时法军冲锋是裸奔,全是跑过去的,伤亡小很多。
古代军队的战术主要就是靠阵型实现的。因为通讯手段基本为0,声音传不远,旗子看不到,烟火和乐器比较单调,传令兵跑的慢还会被杀伤,机械化的阵型是唯一能实现将领意图的。对于士兵来说,你只要记住你旁边是谁,是应该和别人站横线还是斜线,至于其他的有士官把握,军官管一大片。将领管得管不到军官,那还真不一定,祈祷大家正常发挥吧。
就不说古代军队了,你去看原始部落战争,就十几个人,照样有索敌,前锋,中坚,两翼骚扰,远程输出,物资保管。那可是几万年前就有的了。
两边包抄这是最简单最通用的阵型了,傻子都会用,用的好不好就看将领的控制能力和士兵素质了。汉尼拔两边包抄以少打多,但是包抄前那几个小时的阵型对抗才是真本事,所以人家是战略之父。腓烈特大帝靠斜线阵打遍欧洲无敌手,在当时传的比诸葛亮八卦阵还神,阿猫阿狗都用斜线阵,全都东施效颦了。有人问运动战有没有阵型,如果说是追讨逃兵,那只有小队阵型。如果是行军,知道押粮队吧,如果乱排一气,可能别人突然袭击的时候你无法转换成防御阵型。
古代部队非常强调士气的作用,一旦被冲散,士兵就无法关注正前方,会被敌人从侧面干掉,10个人排好,100个人都冲不散,10个人分散开,对方只要10个人就可以对付你。典型见《勇敢的心》。19世纪对付骑兵,靠的就是非常死板的阵型,只有特定的几何图形才能分散骑兵的冲击力。典型见《滑铁卢》。变阵也是真的,看《天国王朝》中间带十几个人冲锋的部分,基督徒变一个阵型,穆斯林马上变成对应的,双方一直是动态的。
其实阵型根本的意义在于发挥部队火力和防御力。罗马军队的盾牌阵是最典型的,也是最好理解的。最极端也是最难理解的就是19世纪火枪的排队枪毙了,你可能觉得当时的人傻透了,但是当时的火枪打中的全是目标隔壁的人,不是大家一起射,可能一场战争下来一个人都不会死,不要笑,这种事很正常,因为当时的火枪误差非常之大。这也说明阵型是和科技水平密切相关的。典型见《光荣》《最后的武士》
到了现代,阵型更重要了。苏军二战前的作战手册,几百页只有十几页是说防御阵型的,到了战争后期,手册有一半都是防御阵型的内容。苏联二战阵地布置的变化,从横线式强调冲击力的阵型转换成强调防御力的纵向阵型,就是为了防止装甲部队集中力量突破。与古代步兵抗击骑兵的情况很类似。掌握这套阵型前,苏联的阵地100%会被闪电战冲破,只能靠战略纵深消耗敌人力量,换了阵型后,苏军完全可以在第一时间阻止德军战术冲击,安排战略就自由多了。详见《解放》。
很多奇怪的阵型背后都有复杂的科学设计,比如苏军反坦克据点的布置,外行人看可能会觉得非常滑稽,有些细节似乎还违背直觉,只有你自己挨了炮弹才知道为什么会布置成这样。
另外,提到一战的冲锋,大家就想到索姆河战役士兵站一排前进,这其实和排队枪毙关系不大,主要是因为在经过无人区对方的火力都是纵向射击的,站成一横排能最大限度减小命中范围。如果进入对方阵地,机枪就是横向射击了,这时候就要排成纵队迂回前进。至于走的慢,不是为了保持阵型,而是当时每人都背了40公斤的装备,实在跑不起来。我们看的电影主角一般是英军,而当时法军冲锋是裸奔,全是跑过去的,伤亡小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