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全面战争吧 关注:103,007贴子:4,436,690
  • 9回复贴,共1

科普一下真正的古代战争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不知道有多少人和我有一样的感觉现在的古代战争电视剧就像街头流氓打架一样


IP属地:湖南1楼2015-11-18 16:47回复
    打仗没阵型,等于耍流氓,古今概莫能外。
    古代军队的战术主要就是靠阵型实现的。因为通讯手段基本为0,声音传不远,旗子看不到,烟火和乐器比较单调,传令兵跑的慢还会被杀伤,机械化的阵型是唯一能实现将领意图的。对于士兵来说,你只要记住你旁边是谁,是应该和别人站横线还是斜线,至于其他的有士官把握,军官管一大片。将领管得管不到军官,那还真不一定,祈祷大家正常发挥吧。
    就不说古代军队了,你去看原始部落战争,就十几个人,照样有索敌,前锋,中坚,两翼骚扰,远程输出,物资保管。那可是几万年前就有的了。
    两边包抄这是最简单最通用的阵型了,傻子都会用,用的好不好就看将领的控制能力和士兵素质了。汉尼拔两边包抄以少打多,但是包抄前那几个小时的阵型对抗才是真本事,所以人家是战略之父。腓烈特大帝靠斜线阵打遍欧洲无敌手,在当时传的比诸葛亮八卦阵还神,阿猫阿狗都用斜线阵,全都东施效颦了。有人问运动战有没有阵型,如果说是追讨逃兵,那只有小队阵型。如果是行军,知道押粮队吧,如果乱排一气,可能别人突然袭击的时候你无法转换成防御阵型。
    古代部队非常强调士气的作用,一旦被冲散,士兵就无法关注正前方,会被敌人从侧面干掉,10个人排好,100个人都冲不散,10个人分散开,对方只要10个人就可以对付你。典型见《勇敢的心》。19世纪对付骑兵,靠的就是非常死板的阵型,只有特定的几何图形才能分散骑兵的冲击力。典型见《滑铁卢》。变阵也是真的,看《天国王朝》中间带十几个人冲锋的部分,基督徒变一个阵型,穆斯林马上变成对应的,双方一直是动态的。
    其实阵型根本的意义在于发挥部队火力和防御力。罗马军队的盾牌阵是最典型的,也是最好理解的。最极端也是最难理解的就是19世纪火枪的排队枪毙了,你可能觉得当时的人傻透了,但是当时的火枪打中的全是目标隔壁的人,不是大家一起射,可能一场战争下来一个人都不会死,不要笑,这种事很正常,因为当时的火枪误差非常之大。这也说明阵型是和科技水平密切相关的。典型见《光荣》《最后的武士》
    到了现代,阵型更重要了。苏军二战前的作战手册,几百页只有十几页是说防御阵型的,到了战争后期,手册有一半都是防御阵型的内容。苏联二战阵地布置的变化,从横线式强调冲击力的阵型转换成强调防御力的纵向阵型,就是为了防止装甲部队集中力量突破。与古代步兵抗击骑兵的情况很类似。掌握这套阵型前,苏联的阵地100%会被闪电战冲破,只能靠战略纵深消耗敌人力量,换了阵型后,苏军完全可以在第一时间阻止德军战术冲击,安排战略就自由多了。详见《解放》。
    很多奇怪的阵型背后都有复杂的科学设计,比如苏军反坦克据点的布置,外行人看可能会觉得非常滑稽,有些细节似乎还违背直觉,只有你自己挨了炮弹才知道为什么会布置成这样。
    另外,提到一战的冲锋,大家就想到索姆河战役士兵站一排前进,这其实和排队枪毙关系不大,主要是因为在经过无人区对方的火力都是纵向射击的,站成一横排能最大限度减小命中范围。如果进入对方阵地,机枪就是横向射击了,这时候就要排成纵队迂回前进。至于走的慢,不是为了保持阵型,而是当时每人都背了40公斤的装备,实在跑不起来。我们看的电影主角一般是英军,而当时法军冲锋是裸奔,全是跑过去的,伤亡小很多。


    IP属地:湖南2楼2015-11-18 16:49
    收起回复
      西方
      西方冷兵器时代的阵形基础是方阵。若干个方阵再组合成真正的战阵。
      最早的方阵当然就是希腊方阵了。重型圆盾加长枪(一般长2米多吧)。但因为早期的城邦战的战士都不是职业军人,所以阵型比较随意,一个方阵多少人得看这个城邦有多少人了,但通常会尽量排到8人的纵深。
      希腊方阵的进化版当然就是马其顿方阵("syntagma")了。士兵的配制基本上是小圆盾,长枪(可达6米多),再加剑或匕首。基础方阵是16X16的配置。若干个Syntagma可进一步组成更大的方阵。


      IP属地:湖南6楼2015-11-18 17:00
      收起回复
        被包围后,方阵可以变化这样的圆阵。

        阵地战,投标枪时是这样子的(顺带提一句,罗马的标枪杆会投完一次后就折断,以防对方把标枪返投回来)。


        IP属地:湖南12楼2015-11-18 20:32
        收起回复
          罗马帝国之后的欧洲基本上就是骑兵对砍为主了,方阵逐渐变成防守骑兵的一种战术兵种,阵形会变得相对松散,矛变得更长(7米以上)更重,一矛一盾变化了两手持矛,轻甲或者无甲。长枪兵的单独生存能力是比较差的,必须和己方骑兵和弓射手共同配合。这个时期比较牛B的是瑞士方阵,保卫教皇的瑞士近卫队(至今仍可在梵蒂冈见到)尤其出名。PS:江湖传说,这身衣服是米开朗基罗设计的。

          战阵方面,简言之就是小方阵组成大方阵,左右两翼配合散兵,骑兵。马其顿方阵虽然出名,但亚历山大老兄比较重视的还是骑兵,自己都是呆在骑兵部队里的。下面这张战阵图出自亚力山大和大流士三世这对好基友最出名的一战,高加米拉战役。

          罗马人的战阵也大同小异,下图是典型的罗马军团战阵。


          IP属地:湖南13楼2015-11-18 20:54
          收起回复
            接13楼
            尽管都装备了短剑,但重型步兵主要还是靠长约7 英尺的长矛进行战斗。希腊人采用的战术队形使其在实际战斗中能够保持士气。长矛兵们肩并肩排成至少4 排、通常8 排乃至更多排的纵深队形。这种队形被称为方阵,非常适合于民兵。民兵们虽然只经过很少的训练,但也能够在盾墙后面凭着勇气执矛战斗。参战的人们通常是平民生活中的朋友,这使所有的人信心大增,而纵深各排的人则使前排的人感到强有力的支持。这样,战士们由于拥有了数量上的安全感,就能鼓舞士气。他们的身体条件、武器训练以及某些人从以前战斗中所获得的经验,支持着他们勇敢战斗,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通常决定会战的胜负。
            队形的深浅所具有的价值对比并不明显。对于老兵来说,4 排可能就足够了,而对缺乏经验的民兵来说,8 排似乎也已足够;但某些场合,部队会排成12、16、32 甚至是50 排的纵深队形。有一个学派认为,队形的纵深越大,具有的力量也就越大。后排额外的人所提供的动力,使纵深排列的一方能够压倒装备相似而队形较浅的敌人。对此持反对观点的人则坚持说,只有前排的人才战斗;第二排是前排的即时预备队,用于接替前排伤亡的或疲惫不堪的士兵;后面的各排只是第二排的预备队。支持浅纵深队形的人将多于4 排的队形视为多余。纵深队形的反对者还认为,后面的人仅仅是站立等待,因为从后面推挤只会冲撞前面的人,对帮助前排几乎毫无益处。
            支持大纵深队形的人坚持认为,后面有大量的人员可能会增强前排人的士气,恐吓敌人,并为补充前排战斗力提供了充足的替代力量;而且,如果有些排列较薄弱的话,那么较大纵深的队形也具有优势,比如,在前往战斗的过程中可以及时填补进军所造成的缺口。由于人们在战前和战斗期间很难保持始终如一的队列纵深,因此有更多的排列将更加保险,当某些位置太薄弱,或者连绵不断的前排损失惨重而可能出现缺口时,就可以及时地增强薄弱部位或堵塞缺口。纵深较大的队形还能够提供物质动力,特别是当最后一排由精心挑选的人员组成时更是如此。这些后排人员不仅能够防止掉队,使中间各排保持适当的位置,而且还能通过引起所有的人前推而将强大的动力传给前排。如果像希腊人作战时有发生的那样,双方前排面对面地持盾相向推挤,那么后面的推动就能使己方逼迫对方后退乃至促成对方的溃败。不过,统帅兼历史学家色诺芬(Xenophon)曾经问道:“当一个方队的纵深过大,以致人们所持的武器不能触及敌人时,那么你想,他们能对敌人造成什么伤害而对自己人又有什么益处呢?”虽然如此,希腊人发现至少在某些场合,位于纵深的后面各排还是有用处的。也许仅仅是因为存在着推挤竞赛的可能性,所以才有理由不计代价地根据战线宽度摆成大纵深队形。 [ 注:J.K.安德森,《色诺芬时代的军事理论与实践》(博克利出版社1970 年版),第174 页。 ]
            斯巴达城邦的重型步兵部队在对其方队细分的基础上,确实具有了机动的能力。作为希腊惟一的职业军队,斯巴达人按音乐行进,并根据所有方阵在前进时都向右偏移的倾向,进行了战场训练。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向右偏移的倾向,是因为士兵都是左手举着巨大的盾牌,掩护其邻兵的右侧,因此,每一个士兵都会不自觉地向右运动。这就意味着,每个方阵的右翼通常与对方的左翼相遇,并在此一侧赢得战斗。斯巴达人利用了这一倾向,将其方阵右侧向左转,攻击对方方阵没有防护的翼侧,从而击败敌人。这样,斯巴达人就运用其有限却高人一筹的灵活性,在战争中实施了最基本的战术运动,利用了翼侧的弱点。斯巴达人经常利用这种方式,攻击敌人士兵薄弱的翼侧,或者绕过翼侧到达并攻击敌人的后方,这种运动被称作包围。


            IP属地:湖南16楼2015-11-18 21:01
            回复
              骑兵由于其机动性,难以排列较复杂的阵型。在重视冲锋的欧洲,采取“野猪头阵型”,其实也就是锥形阵。这种阵势非常密集,有一种说法是向队形中抛一个苹果,都会打中一个人或马。在轻装骑射手队形中,最成功的莫过于蒙古的战术了。在这种战术中,轻装骑射手在敌阵外射箭,不与敌人接触。而重装骑兵在远离战场的地方,直到敌人崩溃或者忍不住胡乱冲锋,他们才投入战斗,一举成功。
                古代所有的阵型,都有若干共同点:
                1.方阵或锥形阵用于进攻,圆阵用于防御。
                2.射击兵在战阵前方,以遮蔽本方队形和搅乱对手。但注意,有的军队是所有士兵都有射击兵器的!如唐代的中国军队,每人都有弓——令人不解的是有若干士兵还有弩,东罗马的甲胄骑兵,除了长矛之外还有弓——在射箭的情况下怎么放置长矛是个令人困惑的问题。
                3.如果我方少于敌方,一般都拉大单兵之间的距离,减少纵深而增加战阵宽度。避免被敌人合围。
                4.一般把轻装兵置于两翼,以重装兵为核心。
                首先,当得知敌人的所在的时候,军队离开营垒。在接近敌人或者有遇到敌人袭击的危险的时候,从行军状态变换为作战状态——如果营垒离敌人很近,则一开始就列阵。在一般情况下,两军会大致相同时间发现对手,因此列阵时间大致也相当。所以古代作战的典型场面是两军面对面的对垒。在这种状态下,军队密度会很大,有的在一平方公里内会有10万名士兵。如果因为某种原因,一方没有及时列好阵型,就遭到了敌人的进攻,往往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但一般的情况是双方逐步逼近,然后射击兵发射武器,然后双方的肉搏战就开始了。在某些情况下——通常是一方急于求战——不经过射击战就进入了肉搏战。这种战斗模式一直保留到19世纪初。肉搏战直接决定着战斗的胜负。通常,训练和装备较好的军队会获胜。勇敢也是决定胜负重要的因素。一方突破敌方的阵型,切断其战阵之后,通常敌人的崩溃就开始了。因为这就意味着军队的一部分得不到指挥,作战力度大减,造成相邻的另一部分军队受到敌人更大的压力,如此累加,全军崩溃。古代军队战斗失败后,大多数的伤亡发生在崩溃和逃跑阶段。一般来说,胜者的伤亡要远远少于败者——尽管古代战争真正的伤亡很难确定。由于劳累,胜者往往不会穷追败者,即使追击,也往往针对敌方的指挥中枢。所以很少会发生“连一个人都没有剩下”的情况,即使是歼灭战也如此。
                由于主要通过侦察兵了解敌情,传令兵传达命令,要及时掌握敌情,并及时下发命令非常困难。因此古代军队一般集合成巨大的队伍,战争一般通过大会战来决定胜负


              IP属地:湖南17楼2015-11-18 21:10
              回复

                像这种是不可能的
                1.古代是不可能把一场战争的胜负全寄托在两军统帅的稳定发挥上的.如果一场战斗的胜负只靠两个主将的单挑就能决定,那还招什么兵啊,爷爷你自己去不就行了吗?
                所谓回合,在演义之类的书里,就是两个武将在马上,你打我一下,我打你一下,这就一个回合.也可以是从勒马向前开始到两马分开后驳回马头算一个回合.
                2.那个是纯粹夸张.关羽的偃月刀这种武器是在元代才发明出来滴.而那时的戟和现在的演习用的戟也存在很大差距.肯定没有方天画戟.那个是仪仗用的.当时的戟都是戈和矛组合成的混合兵器.至于是否上百斤,我个人看法不可能.马背着这样的一个120斤左右的武将,再加80斤左右的兵器,还有个60斤的铠甲,那又不是骆驼,而且马本身也有甲具,那种根本就没法跑了.三国时期骑兵武器只有长枪.而后期,主要唐代之后虽然也有了马上长兵器,但是肯定没上百斤.任何一个朝代的骑兵都是爱惜马力滴.上百斤的武器肯定有,但是基本以练功为主.训练用,锻炼使用者的臂力.
                3.带着10万大军,谁和你单挑.否则<孙子兵法>还不如武功秘籍管用了.一般是排好军阵.然后发起进攻.肯定也有防守阵形.但肯定不会像穆桂英闯的天门阵那么邪乎.曾经在几本史书里看到过如螃蟹阵,长蛇阵之类的阵图.对排兵的位置,旗鼓的排布都是很有讲究的.主将一声令下,该放箭的放箭,该冲锋的冲锋.主将作为三军之主,多数都是在后排督战,一般不带自己上的.不然被流箭射死,也就别打了,投降吧.
                4.古代武将肯定有猛将.肯定真能冲进敌军乱杀一通,自己还不带受伤的.是不是赵云,吕布,不敢讲.但肯定有,还有需要肯定的是,肯定他们谁也不会不带一个兵就对着一个阵营这么冲.一定都带着几个亲兵一起上.这才有战斗力.他们的骁勇是在于他们一是有马,二是不怕死,作战勇猛.我相信霸王项羽绝对是这种人.
                5.补充给你点儿小知识.古代战争中旗是有巨大的作用的.以前以为没用,后来看篇古代的兵书,旗的作用很重要.第一排一般都是旗兵.作用主要有,遮蔽敌方视线.让人看不清你旗子后面都是些什么兵.2.挡箭.旗子挥的好据说比盾牌好用的多.3带领自己的那队人冲锋.一般部队冲锋都跟着旗子,旗子去哪里,他们去哪里.比较好认.但是旗子上写姓的这种比较晚才出来,三国肯定没有,旗子上写字据说在宋朝才开始问世.
                6.还是小知识:具兵法中说,(马蹬还没问世)战车与步兵的换算是一辆战车在平地可杀24人,骑兵在平地可杀8人.古代对战斗的战力配比还是比较科学的.而且对于用车,用马都有比较详细的记录,比如地势如果崎岖,过于湿润,险阻等千万别用等等.古代的战争仅从孙子兵法就可以知道,那个准备还是要很周全才行滴.


                IP属地:湖南20楼2015-11-18 21:36
                收起回复
                  先更到这里明天继续


                  IP属地:湖南21楼2015-11-18 21:37
                  收起回复
                    今天就不继续了被公司的人拉去做苦力了



                    IP属地:湖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31楼2015-11-19 21:41
                    回复